3、2、1,發射!今天,講講風雲衛星「上天」的故事

2020-12-05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星球研究所 ,作者星球研究所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本文經微信公眾號「星球研究所」授權轉載

中國航天日 特輯

飛天之路

註定是坎坷的

1996年2月15日

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

在萬眾期待下首次出徵

然而火箭起飛不到2秒

卻突然偏離發射方向

(長徵三號乙首發,箭體姿態出現異常,圖片來源@Internet Archive)

此後短短22秒內

火箭頭部下墜、徑直撞向山坡

最終在沖天的火光中

粉身碎骨、灰飛煙滅

這是中國運載火箭

第9次發射失敗

(長徵三號乙首發失利,墜毀於距發射場1.85千米外的山坡,圖片來源@Internet Archive)

20餘年後

2020年4月9日

已連續成功發射26次的長徵三號乙

又因火箭第三級工作異常而墜落解體

這是中國運載火箭

第22次發射失敗

截至目前

中國航天史上

共計有22次發射失敗

但與此同時

發射成功的次數達到

334次

(請橫屏觀看,長徵七號首飛,這是中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222次發射成功;另:上文中僅將太空飛行器到達目標軌道視作成功,攝影師@苟秉宸)

是的

失敗是沉痛的

但科學的高峰

卻永遠是咬著牙、含著淚

才能攀上的

(下文引自「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

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

也正因如此

50年前

我國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只有「微小」的0.178噸

50年後

一代代中國運載火箭

載著

北鬥、風雲、高分、鵲橋、尖兵

實踐、長空、烽火、海洋、神通

探測、前哨、資源、鑫諾、天鏈

中星、天拓、天繪、珞珈、雲海

載著

神舟、天舟、嫦娥、天宮

一次次擺脫地心引力

奔向星辰大海

(請橫屏觀看,中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主要型號型譜,製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這是一條怎樣的升級之路?

未來又將如何呢?

01

小型火箭的誕生

1970年1月30日

我國第一顆中遠程彈道飛彈

東風四號

試飛成功

它利用燃燒產生的

噴射氣流提供推力

推進劑則是

「燃料+氧化劑」的組合

可以徹底擺脫燃燒對氧氣的依賴

即便在無氧的太空環境

也能自由飛行

它的箭體

由下至上分為兩級

第一級工作結束後便在高空分離

再由第二級重新點火、接力推進

這便是

中國運載火箭的雛形

(第一級箭體分離場景,右側白色軌跡為分離墜落的第一級箭體;此為中國民營火箭雙曲線一號發射,供示意,攝影師@餘明)

然而

要實現環繞地球飛行

衛星的飛行高度

一般不能低於180千米

相應的入軌速度也需接近7.9千米/秒

否則將在地球引力和大氣阻力的作用下

墜入大氣層中

(上文中的7.9千米/秒,即為第一宇宙速度,製圖@陳思琦&陳隨/星球研究所)

遺憾的是

這樣的速度和高度

令東風四號望塵莫及

於是工程師們

在原有箭體上繼續加級

將其升級為三級火箭

箭體頂部的飛彈彈頭

則被衛星取代

並由整流罩加以保護

避免遭受高速氣流的衝刷

(火箭整流罩,用爆炸螺栓連接,螺栓起爆即可解鎖分離、拋掉整流罩;下圖為長徵七號整流罩,作示意,攝影師@王若維)

第一級與第二級之間

由金屬杆相連

連接處如同被鏤空

以便二級發動機點火時

噴射的火焰能經此儘快排出

(兩級間的「鏤空」結構即為斜拉金屬杆;下圖為長徵四號丙的外形,供示意,剝落的是泡沫保溫層,攝影師@韓超)

經過一系列優化

東風四號飛彈搖身一變

中國的第一枚運載火箭

長徵一號(CZ-1)

就此誕生

(長徵一號火箭結構示意,製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它直徑2.25米、高約30米

能將不超過

0.3噸

的載荷

送至高度約440千米的近地軌道

例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東方紅1號

自此

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

第五個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中國航天的近地衛星時代

也就此開啟

(東方紅1號,攝影師@Brücke-Osteuropa)

然而

0.3噸的載荷

遠遠滿足不了一般衛星的需求

運載火箭勢必再次升級

推進劑上

人們改用全新的

「燃料+氧化劑」組合

「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

它們均為常溫液體

不僅具有更高的推進效率

且一旦相遇便可立即燃燒

點火簡單、維護方便

(此處的推進效率是指「比推力」,即單位時間內消耗單位推進劑產生的推力,也稱「比衝」,下文同;四氧化二氮分解可產生棕紅色的二氧化氮,因此火箭起飛時可見棕紅色的濃煙,攝影師@阿毛)

結構上

火箭直徑加大至

我國鐵路運輸的極限尺寸

3.35米

由於直徑更大、推進劑更強

即便重回兩級火箭

也能達到入軌速度

(載著火箭部件前往西昌發射中心的火車,攝影師@Donald)

升級後的新一代火箭

其一

得名風暴一號(FB-1)

它令我國首次能夠

發射超過1噸的衛星

也首次實現「一箭三星」

(停放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風暴一號模型,攝影師@苟秉宸)

其二

便是長徵二號(CZ-2)

其近地軌道載荷約

1.8噸

成功發射了

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

可謂走出了載人航天的第一步

(注意:此處的「近地軌道」是指高度約200-400千米的軌道,後文如無特別說明均採用此範圍;下圖為我國發射並回收的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尖兵一號,圖片來源@VCG)

然而此時

中國運載火箭的近地軌道載荷

仍未突破2噸

屬於小型火箭範疇

更大的衛星、更遠的星空

載人航天的期盼、空間站的夢想

都將交給下一代火箭

成為它們光榮的使命

02

中型火箭的使命

中型火箭的近地軌道載荷

在2-20噸之間

在長徵二號基礎上改進的

長徵二號丙(CZ-2C)

長徵二號丁(CZ-2D)

比原火箭高出近10米

能攜帶更多燃料

加之材料和發動機的優化

其近地軌道載荷可增至約

4噸

一舉步入中型火箭行列

成為發射返回式衛星的主力軍之一

(長徵二號丁也沿用了部分長徵四號的技術,下圖為長徵二號丁發射升空,攝影師@曾誠宇)

然而

這類衛星常工作在

高度約幾百千米的近地軌道

相較之下

氣象衛星軌道高度約1000千米

導航衛星可達到約20000千米

還有一類軌道則更為遙遠

其高度約36000千米

且軌道平面與赤道平面重合

運行在這裡的衛星

能與地面始終保持相對靜止

這便是獨一無二的地球靜止軌道

在理想狀態下

這裡只需部署三顆衛星

便可基本覆蓋全球通信

(不同高度的太空飛行器軌道示意,製圖@陳思琦&陳隨/星球研究所)

但要抵達地球靜止軌道

卻並非易事

衛星須用「多級跳」的方式

先以約10千米/秒的速度

進入一個過渡軌道

再通過精確的變軌

在目標軌道的指定位置上入軌定位

這意味著

我們還需要

飛得更遠、更高、更精準的火箭

(上文中的過渡軌道即為「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下圖是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過程示意,製圖@陳思琦&陳隨/星球研究所)

為此

工程師們首先嘗試的

依舊是

縱向加級

但此時人們卻面臨著

兩種艱難的選擇

其一

是以長徵二號丙為基礎

在第三級使用全新的低溫推進劑

「液氫+液氧」

替換傳統的常溫推進劑

新推進劑的推進效率再次增強

但發動機技術難度更高

液氫溫度低於-253℃又易燃易爆

因此從發動機技術

到燃料的貯存、運輸、加注

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長徵三號系列火箭在總裝廠房調試,可見被拆開的燃料箱,攝影師@宿東)

其二

則是在風暴一號的基礎上

第三級依舊使用技術成熟的

傳統常溫推進劑

風險更低、把握更大

一面是高技術

一面是低風險

這個選擇並不好做

人們各執己見、爭論不休

直到中國通信衛星總工程師

任新民站出來說

(引自任新民,參考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天穹神箭》)

中國要想在本世紀末成為航天大國,甩掉落後的帽子,眼睛必須瞄準當代火箭發動機的高峰……航天事業本身就是個大風險,如果怕失敗、怕風險,還搞什麼航天!

此一言擲地有聲

而自此約10年後

成功扛起我國

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大旗的

便是採取第一套方案

第三級使用「液氫+液氧」推進劑的

長徵三號(CZ-3)

(長徵二號丙和長徵三號的結構對比,製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其第三級的推進劑貯箱

防凍、防滲、防潮、絕熱

發動機則能進行二次點火

令衛星再次加速

進入過渡軌道

而進一步改進誕生的

長徵三號甲(CZ-3A)

更首次將我國衛星

送入前往月球的必經之路

地月轉移軌道

從此在中國航天史上

開啟了嫦娥時代

(長徵三號甲發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拍攝於2007年10月24日,攝影師@雨水)

與此同時

仍使用傳統常溫推進劑的

另一套加級方案

也在同步進行

這便是

長徵四號系列

(CZ-4A、CZ-4B、CZ-4C)

它們是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主力軍

(長徵四號乙,攝影師@史悅)

這又是一類特殊的軌道

其軌道平面可繞地軸旋轉

且旋轉周期與地球公轉周期一致

因此每當衛星經過同一地點上空時

總能保持相同的日照條件

極其適合氣象、地面觀測

但這種軌道的傾角

往往超過90°

需要火箭提供大量推力

用於改變飛行方向

(太陽同步軌道示意,以風雲一號衛星軌道為例,製圖@陳思琦&陳隨/星球研究所)

因此當1988年9月7日

長徵四號甲載著第一顆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成功進入高約900公裡、傾角99°的

太陽同步軌道時

便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

我國依靠國外氣象衛星數據的時代

也正式宣告終結

(長徵四號乙發射部署在太陽同步軌道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攝影師@阿毛)

至此

我國中型運載火箭的

近地軌道載荷

已達到約

6噸

然而

若要在未來實現載人航天

載荷需求至少將有近8噸

但此時單芯級火箭的起飛推力

幾乎是加無可加

這該如何是好呢?

(僅有一根芯級的便是單芯級火箭,如同「一柱擎天」,下圖為準備發射的長徵三號甲,圖片來源@VCG)

答案便是

橫向捆綁

例如

以長徵二號丙為基礎

縱向上適當加長

以增加推進劑儲量

橫向上

則「捆綁」4個較小的火箭

每個高15.3米、直徑2.25米

是為「助推器」

起飛時

4個中間芯級發動機

4個助推器發動機

共8個發動機共同點火

場面蔚為壯觀

(捆綁4個助推器的火箭發動機;下圖為長徵三號乙,供示意,攝影師@史悅)

這便是

最早登場的捆綁式火箭

長徵二號捆(CZ-2E)

其起飛推力可達到長徵二號丙的2倍

近地軌道載荷達到約

9.5噸

而它從開始研製到首次發射

僅僅只用了18個月

(長徵二號丙和長徵二號捆的結構對比,製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不過

真正實現了

中國載人航天夢想的

則是大名鼎鼎的

長徵二號F(CZ-2F)

(長徵二號F轉運至發射塔,採用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運輸,攝影師@孫海英)

它的形態十分獨特

相比長徵二號捆

在整流罩頂部

增加了一頂尖尖的「帽子」

人稱「逃逸塔」

(長徵二號F逃逸系統結構示意,製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這是一個安全保障裝置

從起飛前15分鐘

至起飛後的120秒內

一旦火箭出現意外

逃逸發動機便可立即點火

帶著飛船的軌道艙與返回艙

迅速與箭體分離

幫助太空人脫離危險

堪稱是一座「生命之塔」

(長徵二號F逃逸塔,此發火箭將搭載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圖片來源@VCG)

包括逃逸塔在內的救生系統

加上主控制系統的備份

以及故障自動檢測系統

三管齊下

令長徵二號F的設計可靠性

從長徵二號捆的0.91

增長至0.97

(最高為1)

而它也不負眾望

在2003年10月15日

將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

安全送入太空

令我國成為全球第三個

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的國家

(神舟五號返回艙成功返回,圖片來源@央視網)

在服役的21年裡

長徵二號F可謂戰功赫赫

從神舟1號-11號

到天宮1號-2號

共計發射

5次無人飛船、6次載人飛船

以及2次空間實驗室

至今仍保持著100%的發射成功率

是名副其實的

"神箭」

(長徵二號F「換帽子」,天宮一號船箭組合體對接,箭體上可見「神箭」局部字樣,攝影師@宿東)

長徵二號系列

均為兩級火箭

而如若在長徵三號甲的基礎上

加長、捆綁

便可形成三級捆綁火箭

長徵三號乙(CZ-3B)

長徵三號丙(CZ-3C)

(長徵三號甲和長徵三號乙、長徵三號丙的結構對比,製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尤其是長徵三號乙

作為捆綁4個助推器的三級火箭

在近20年間

都是中國運載火箭的「頂配」

其近地軌道載荷首次突破10噸大關

達到約

11.5噸

幾乎是以一箭之力

成為我國中高軌道發射的絕對主力

(2019年9月23日,長徵三號乙搭載第47、48顆北鬥衛星,前往高度約20000千米的軌道,攝影師@史悅)

更成功發射嫦娥三號、嫦娥四號

築就了中國的登月天梯

(長徵三號乙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將代表全人類首次登陸月球背面,攝影師@蔣濤)

然而

正所謂

(引自《神箭凌霄:長徵系列火箭的發展歷程》)

當中國的運載火箭從連續成功的驚喜中醒來時,

它面對的將是4個強大的對手。

到了21世紀初

美國、歐洲、俄羅斯的

商用大型火箭紛紛亮相

有的運載能力可達到

長徵三號乙的2倍之多

且更加安全清潔、部署迅速、成本低廉

相較之下

當時的中國運載火箭

幾乎方方面面都相形見絀

(長徵三號乙和同時期國外大型火箭的對比,製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一次

全方位升級

迫在眉睫

推進劑上

使用了近40年的

「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

將被逐步捨棄

轉而採用「煤油+液氧「的組合

其燃燒後產生二氧化碳和水

不僅全程無毒無汙染

且成本大幅降低

發動機

也隨著推進劑的改變而升級

推進效率可再提高約15%

助推器

則高達驚人的近27米

是此前所有型號助推器的近2倍

這便是

長徵七號(CZ-7)

(上文中的「推進效率」是指海平面比推力;下圖為長徵三號乙和長徵七號的結構對比,製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它的近地軌道載荷約

14噸

足以發射重約13噸的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

將在中國的「空間站時代」中

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未來

它還將逐步接替

長徵二號、三號、四號系列的使命

承擔我國約80%的發射任務

成為支撐中國航天夢想的

中流砥柱

(長徵七號轉運途中,下方的人和車看起來十分渺小;長徵七號的設計可靠性達0.98,比長徵二號F還要高,攝影師@宿東)

至此

我國的中型運載火箭

已全部登場

若要發射超過20噸的近地軌道載荷

就必須指望下一代選手了

03

大型火箭的博弈

2014年10月

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建成

其緯度更低、更接近赤道

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轉速度

提高火箭的運載效率

且在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時

還可減少火箭變軌和飛行距離

與酒泉發射場相比

衛星入軌定點的質量

可提高16.3%-18.5%

(上文數據源自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天穹神箭》;下圖為中國衛星發射中心分布圖,製圖@陳思琦&陳隨/星球研究所)

另一方面

它是中國首個沿海發射基地

東南方向1000千米內幾乎都是海洋

保證了殘骸墜落的安全性

(海南文昌發射塔架,攝影師@陳肖)

但更重要的是

自此以後

火箭部件可通過海運運輸

徹底擺脫3.35米直徑的

鐵路運輸限制

(遠望二十一號火箭運輸船正在裝載長徵五號部件,攝影師@宿東)

至此萬事俱備

中國第一枚大型運載火箭

長徵五號(CZ-5)

橫空出世

作為兩級火箭

它卻高達近57米

相當於一座近20層的高樓

幾乎與現有的三級火箭不相上下

且中間芯級直徑由3.35米增加至5米

4個助推器直徑由2.25米增至3.35米

是名副其實的「龐然大物」

人送外號「胖五」

(長徵七號和長徵五號的結構對比,製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此外

相較於長徵七號

其中間芯級完全改用

「液氫+液氧」的低溫推進劑

並配置全新的發動機

助推器的發動機數量

也翻倍至8個之多

起飛時

共計10個發動機將同時點火噴射

起飛推力增加約50%

近地軌道載荷可達到約

25噸

(長徵五號發射升空,因為中間芯級的兩級均採用低溫氫氧推進劑,亦被稱為「冰箭」,其尾焰呈藍色,攝影師@陳肖)

這是中國迄今為止

起飛質量最大、芯級直徑最粗

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

僅次於

美國獵鷹重型運載火箭

德爾塔-4重型運載火箭

在世界現役火箭陣營中位列第三

(身形巨大的長徵五號,攝影師@陳肖)

2016年11月3日

第一枚長徵五號

在萬眾矚目下首飛成功

並首次利用運載火箭

將衛星直接送入地球靜止軌道

而在未來的30年

甚至更長的歲月裡

它還將見證

月球探測、火星探測

太陽軌道太空望遠鏡等深空探測任務中

更多歷史性的時刻

(2016年11月3日20時43分13.998秒,長徵五號首次發射,攝影師@CNAurora)

但超級火箭的夢想

並未在此終結

縱觀世界航天

有史以來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

是美國的土星5號

它的近地軌道載荷高達140噸

從1967年起

便為阿波羅計劃保駕護航

其記錄至今無人超越

(1967年11月9日,土星5號首次發射,搭載著阿波羅4號,現已退役,圖片來源@NASA)

而經過數十年馬不停蹄地追趕

預計在2028-2030年

中國的重型火箭

終於將應運而生

長徵九號

它的總長將超過百米

芯級直徑則接近10米

是「胖五」的2倍

近地軌道載荷更將突破

100噸

即便只在腦海中想像

也足以震撼人心

屆時

它將扛起

中國載人登月

火星取樣返回

甚至太陽系的外行星探測等

更加艱巨的任務

04

漫漫徵途

50年來

中國運載火箭隊伍日益壯大

大火箭規模蒸蒸日上

小火箭同樣百花齊放

長徵六號(CZ-6)

可利用簡易發射架快速發射

曾創造「一箭20星」的發射記錄

(長徵六號使用簡易發射架發射成功,攝影師@李崗)

長徵十一號(CZ-11)

長度減小至約20米

直徑減小至2米

可直接在海上平臺進行發射

(長徵十一號海上發射,圖片來源@VCG)

快舟一號

則更為袖珍

其直徑僅有1.4米

兩次發射間隔最小僅6小時

可快速響應、靈活部署

(徑直升空的快舟1號,圖片來源@VCG)

此外

眾多民營火箭日趨成熟

可重複使用的火箭也在研製當中

(中國民營火箭雙曲線一號起豎過程,攝影師@陳肖)

總而言之

以「長徵」系列為代表

中國運載火箭的能力將日益全面

以覆蓋不同類型的軌道

去往月球、奔向火星

直至更遠的星際

儘管在每一次任務中

它們只是作為故事的開頭

從不曾參與故事的結局

一旦成功分離後

它們便功成身退

或消逝在大氣之中

(長徵七號的助推器在結束工作後分離墜落,攝影師@陳肖)

或墜落於荒野大海

(長徵二號丁墜落在荒野中的箭體,攝影師@在遠方的阿倫)

只留下衛星和飛船

繼續奔向遙遠的星際

正所謂

(引自李白《俠客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但這就是它們的使命

就如同科學的高峰

也是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

才能夠翻越的

待到

北鬥列陣、神舟飛馳

嫦娥奔月、火星著陸

天舟往返、天宮建成

……

便是這條飛天之路

最為榮耀的時刻

(長徵七號升空,映照在天空海面的火光耀眼奪目,攝影師@陳肖)

【致謝】本文創作中得到了攝影師阿毛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謝。

【參考文獻】

[1]陳閩慷, 茹家欣. 神箭凌霄:長徵系列火箭的發展歷程[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

[2]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天穹神箭: 長徵火箭開闢通天之路[M]. 中國宇航出版社, 2008.

[3]李成智. 中國航天技術發展史稿[M]. 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6.

[4]《世界航天運載器大全》編委會. 世界航天運載器大全[M]. 中國宇航出版社, 1996.

[5]冉隆燧. 航天工程設計實踐[M]. 中國宇航出版社, 2013.

[6]劉家騑, 李曉敏, 郭桂萍. 航天技術概論[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2014.

... The End ...

推薦關注: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星球研究所 授權轉載

審核:張照 雲舞空城 段昊書

文章作者:楨公子 艾藍星

專家顧問: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張博戎博士

圖片:任炳旭

設計:陳隨

地圖:陳思琦

原標題:《3、2、1,發射!今天,講講風雲衛星「上天」的故事》

相關焦點

  • 風雲衛星,叱吒風雲五十載
    50年來,風雲衛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迄今,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衛星鑄就全球觀測能力,綜合性能達世界先進水平。經過10年艱苦努力,1988年9月7日,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並獲取到雲圖,引起國際氣象界轟動。
  • 我國啟動風雲衛星應用先行計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獲悉,風雲三號E星、風雲四號B星計劃於2021年發射,為使衛星發射後儘快投入使用,中國氣象局於近日設立前置性研發計劃,制定2020-2021
  • 惠及全球|中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50年來,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或地區之一。50年來,從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氣象衛星。其中,風雲一號和風雲三號是極軌衛星,負責全球觀測;風雲二號和風雲四號屬於靜止衛星,對我國及周邊地區進行定點觀測。
  • 風雲衛星50年記:捕捉天氣脈動 解碼風雲變幻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從1970年開啟氣象衛星研製任務至今,已成功發射17顆,7顆在軌運行,為我國氣象衛星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為什麼要發這麼多顆衛星?這個人丁興旺的「家族」為何貢獻卓著?1970年2月,研製氣象衛星的任務下達,批准中央氣象局成立「氣象衛星地面站總站」(國家衛星氣象中心)。7年後,我國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被命名為「風雲一號」,正式開啟了風雲紀元。50年曲折探索路,風雲衛星的成長並非一帆風順。董瑤海坦言,他們也「交過學費」。
  • 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在探索中起步發展迅速
    央視網消息:今年是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或地區之一。據了解,到2025年,我國將繼續發展第二代風雲衛星星座,計劃發射7顆衛星;2025年到2035年,我國將完善第二代並同步發展第三代風雲衛星綜合觀測體系,計劃發射14顆衛星。
  • 科普|風雲衛星是如何洞察地球的風雲變幻的?
    (原標題:風雲衛星 如何洞察風雲變幻) 文·本報記者
  • 2020年中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
    中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今年是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衛星氣象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或地區之一。50年來,從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到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共17顆風雲氣象衛星。其中,風雲一號和風雲三號是極軌衛星,負責全球觀測;風雲二號和風雲四號屬於靜止衛星,對我國及周邊地區進行定點觀測。
  • 兩類風雲衛星保駕護航 我國氣象預報精準度不斷提升
    從逐日天氣預報到到一星期的天氣趨勢展望,再到臨近天氣信息的更新,這其中兩類風雲衛星功不可沒。自1988年我國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以來,截至目前已經發射了17顆風雲衛星,目前在軌運行的有7顆,是世界上3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組織)之一。
  • 兩類風雲衛星保駕護航 我國氣象預報精準度不斷提升
    從逐日天氣預報到到一星期的天氣趨勢展望,再到臨近天氣信息的更新,這其中兩類風雲衛星功不可沒。自1988年我國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以來,截至目前已經發射了17顆風雲衛星,目前在軌運行的有7顆,是世界上3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組織)之一。
  • 風雲衛星 如何洞察風雲變幻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風雲衛星中的風雲一號系列衛星和風雲三號系列衛星,分別是我國第一代、第二代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運行軌道距地面大約500公裡至1000公裡,就像「流動巡警」,負責拍攝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二號系列衛星和剛剛發射的風雲四號A星,分別是我國第一代和第二代對地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它們「懸停」在距地面約36000公裡的太空,如同「定點崗哨」,任務就是拍攝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雲圖。
  • 中國氣象科技躍升至世界一流:8顆風雲衛星在軌運行
    在此過程中還發生了頗為傳奇的故事。據風雲四號衛星掃描成像輻射計副主任設計師、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沈霞介紹,研究團隊在遭遇技術困難之際,輾轉找到了一位江蘇常州的老科技工作者,他居然在國家課題的支持下,較早就研製出了世界上一流水平的角度傳感器。在其技術支持下,科研人員合力解決了一系列問題,最終高水平角度傳感器應用在衛星的四臺載荷上。
  • 哈勃30年:從「一顆蒙羞的人造衛星廢物」到今天的太空巨眼
    所以今天借著給哈勃慶生來給大家講講這個偉大的望遠鏡的故事。發射太空望遠鏡的這個想法,最早是1923年由德國火箭專家赫爾曼·奧伯特提出的。但當時受到技術限制這個提議也只能是個想法。到了1946年,美國的天文學家萊曼·施皮策發表了一篇名為《在地球之外的天文觀測優勢》的論文,力挺赫爾曼·奧伯特的觀點。
  • 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 2020衛星通信行業市場前瞻分析
    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2020年,是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50年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風雲氣象衛星給了我們俯瞰大地的窗口
  • 「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
    8月4日,在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之際,「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此次活動將通過專家打分和公眾投票等形式進行。此次活動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中國氣象報社聯合主辦。我國是使用氣象衛星資料較早的國家之一, 早在1969年就已開始接收、處理和應用國外氣象衛星資料。
  • 5 4 3 2 1……發射
    5 4 3 2 1……發射
  • 東方紅1號發射50周年,這些年來中國多少衛星發射上天?
    東方紅1號發射50周年,這些年來中國多少衛星發射上天?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今年的4月24日,是「東方紅1號」成功發射50周年,也是我國的第五個「中國航天日」。
  • 終於上天啦,嗶哩嗶哩衛星發射成功
    也是繼嗶哩嗶哩衛星在7月10日搭乘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失利之後第二次發射,只是這一次,衛星終於成功上天了。衛星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重量、高分辨等特點,可獲取解析度優於1.2m,覆蓋面積不小於14.4km×6km的彩色視頻影像。在「嗶哩嗶哩視頻衛星」入軌後,將與此前發射的16顆「吉林一號」衛星組網。B站表示,該衛星將為政府、行業以及「一帶一路」沿線用戶提供遙感數據和產品服務。
  • 一文讀懂風雲氣象衛星50年如何改變中國,未來兩次發射「值得期待」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對風雲衛星廣泛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給出高度評價:「無論是監測強降雨、颱風等傳統氣象災害,還是森林火災等其他自然災害,中國風雲氣象衛星在減輕災害損失方面擁有非常高的性價比,投入產出可以達到1:40」。
  • 風雲衛星服務覆蓋47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報導 今年3月到4月,伊朗罕見暴雨引發嚴重洪水。中國氣象局針對天氣系統及洪水第一時間為其提供風雲氣象衛星遙感監測分析產品。截至目前,中國風雲衛星正在為47個「一帶一路」國家提供遙感數據和定量產品,一種更趨於定製化的衛星遙感服務模式正逐步形成。  據國際災害資料庫的統計,「一帶一路」沿線相對災害損失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且以氣象災害居多。這些地方多山地、高原、沙漠、海洋等無人區,氣象觀測盲點多。運行於「天外」的氣象衛星可對大氣進行全天候、立體化觀測,有效彌補地面觀測短板。
  • 倒計時開始,3、2、1,發射!
    近日,一條大學生自製固體火箭成功發射的視頻在B站上火了。視頻完整展現了一枚火箭從自主設計,到流體仿真、製造、測試、控制,並最終發射和回收的全過程37個視頻記錄全過程據了解,這枚火箭高約96cm,直徑9.5cm,重3.1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