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個被嚴重低估的航天對手,我們都小瞧了它的能力

2020-11-21 大象廣媒

印度一個位於南亞大陸的神奇國家,提起印度,很多人第一印象大多都是摩託車雜技表演、咖喱飯或者萬人掛火車,而提起印度航天,很多人的印象也並不好,登月失敗、載人航天並未成功、甚至發射衛星還用神牛祈福,仿佛印度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航天技術,那麼真實的印度航天真的如此不堪嗎?



印度航天起始於1963年,在當年印度建設了自己的第一個火箭發射臺,並發射了第一枚探空火箭,1980年7月18日,印度第一次用自製的運載火箭從本國的發射場發射衛星成功,成為世界上第6個具有獨立衛星發射能力的國家,在航天領域,火箭的技術能力往往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航天技術能力。印度目前在火箭領域雖然不如中美俄等航天強國,然而印度的火箭技術實力在全世界也「名列前茅」。目前印度最主要的火箭包括了衛星運載火箭3(SLV-3)(已退役),加大推力運載火箭(ASLV)、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這些火箭幾乎承擔了印度所有的航天任務,包括自身的太空探索以及國際上的衛星訂單等。



印度最近幾年來有幾個值得稱道的航天成果,第一個來自於2017年2月15日,印度發射了一枚攜帶了104顆衛星的運載火箭,分別打破了我國一箭20星的亞洲紀錄以及俄羅斯一箭37星的世界紀錄,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單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新紀錄。這次發射任務使用的是目前印度的主力火箭之一PSLV-XL,也就是極地軌道發射火箭,雖然這次印度一次性發射了104顆衛星,然而他們大都在一個軌道上,總共的有效載荷重量也就1.5噸左右,難度並不高,PSLV火箭的極限近地軌道載荷約為3.5噸左右,對比我國的長徵系列火箭來說,還差得很遠。



第二個是印度2008年發射的月船一號,總質量為1380千克,造價約8300萬美元,上面將攜帶11臺探月儀器,並成功環繞月球,使得印度成為了第三個探測月球的亞洲國家,然而月球一號在繞月飛行3400圈後,於2009年8月失聯,同樣的2019年的月船二號也在距月球2.1公裡時失聯。當然最令印度感到驕傲的是,他們發射的火星探測器曼加裡安號,曼加裡安號是印度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重約1.35噸,造價僅為7300美元,還不如一部好萊塢大片的成本高。

曼加裡安號於2013年11月5日下午發射成功,並於2014年9月24日成功進入火星軌道,印度也因此成為全球第四個成功進行火星探測的國家或組織,然而曼加裡安號之所以能夠成功的進入火星,其實很大程度上依賴於NASA的深空網,雖然印度有一定的火箭自主發展能力,然而在太空中建立數據聯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此,NASA為曼加裡安號進入火星提供了強大的太空通訊知識,可以說沒有NASA的深空網,造價僅為7300萬美元的曼加裡安號幾乎不可能到達火星,雖然印度航天很多方面都是在NASA的幫助下得以實現的,然而這也可以說是印度方面的一個優勢。



在目前的航天領域,NASA無論是軍用衛星、科學衛星、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和商業航天等所有航天領域幾乎全面碾壓任一國家,歐航局在科學衛星、通信衛星和深空探測領域優勢明顯,中國在載人航天和應用衛星領域快速進步,俄羅斯雖在衰落,但軍用衛星和載人航天領域依然實力強勁,日本則在深空探測領域絕活頻出,中國的航天大多依賴於自主創新,無數航天人願意埋頭苦幹,才獲得了如今的航天地位。而印度不一樣,雖然他們的實力距離我們還有一定的差距,然而得益於NASA的幫助,使得印度獲得了很多航天領域的先進技術,畢竟在目前的航天領域,NASA無疑還是最強的。



總的來說,印度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若有知其獨特的優勢,距離我們雖有差距,卻進步明顯,而在未來太空領域必然是世界強國的競爭重點,小小的地球將不再能夠滿足人類的探索欲望,人類的未來重心在星辰大海。

相關焦點

  • ​不要小瞧印度,在航天領域火星探測領先於中國,還破了紀錄
    文/梧桐在今年的1月份,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K·西萬(K. Sivan)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詳細的介紹了印度載人航天計劃,代號為「加甘揚」。該計劃預估耗資約等同為97億人民幣,將在2021年12月首次實行。印度將會把本國最優秀的4名太空人送到俄羅斯接受為期11個月各方面的訓練,在最後選出一人執行2021年首次載人航天。但事實上,在火星探測方面,我國要落後印度近7年。
  • 阿聯火星探測器成功升空,日本航天令人注目,印度只能暗自傷心
    進入本世紀之後,阿聯憑藉雄厚的財力,在各個領域都有了相當不錯的表現,尤其是在航天方面,在2020年7月的時候,由阿聯研發製造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20日成功升空;這一成就引人注目啊,畢竟中東的阿聯算不上什麼大國,那麼在航天領域的成就就不可低估了,目前全球能夠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國家可不多
  • 低調≠被低估,「航空航天」是它的代名詞
    一個沒有巴黎聞名而人們對它知之甚少的城市,因為空客讓它成為了世界航空業最引人注目的目的地。19世紀土魯斯隨著鐵路的興建發展了商業。工業多樣化,有化學工業和飛機與機器製造業。航空航天工業已得到驚人的發展,包括研究,試驗,專家培訓和飛行器製造。由於是一個戰略要地,處在南北交通要道上,因而成為地中海和阿基坦盆地之間的貿易中心。
  • 印度載人航天計劃雄心勃勃,動口不動手沒用
    印度的許多研發項目存在不少的問題,先進軍備項目往往屢次推遲,但是在高科技領域的研發工作,印度依然是不可低估的存在,尤其是在航天技術領域,目前印度也算是航天領域的大國了,如今也顯得是信心十足,在航天領域欲與「天宮」比高下!
  • 英媒:中國被嚴重低估了!他們一個國家能吸收全球28%的碳排放
    中國現在已經變成了國際上非常有地位的國家了,因此很多全球化的政策都會和中國進行相關的討論,但是相應的我們所需要的承擔的責任也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很多老外都會緊盯著我們做事的成果,以此來找自己身上的優越感,或者是挑我們的毛病。
  • 它不止與大腦有關,我們一直都低估了!
    它不止與大腦有關,我們一直都低估了!人體中最特殊的器官,非大腦莫屬了,大腦具備獨一無二的智慧,能夠分辨事物的好與壞,還能產生意識,這就是人類與其他動植物之間的不同。意識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沒有準確的定義,我們根本不知道意識是以怎樣的方式存在,它的存在到底有何意義?有一個問題困擾著科學家多年,人死後意識會不會隨之消失呢?
  • 日本人:誰敢小瞧中國,不是誰都能在短時間內航天領域有質的飛躍
    ,不是誰都能在短時間內在航天領域有質的飛躍。中國現在在航天領域的發展也是有質的飛躍的。就像是日本人對於中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就大加讚嘆,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中國關於空間站的建設了。,對於一些想要跟中國合作的其他國家來說,更是一個難得的好消息。
  • 印度推出未來太空計劃,不僅有載人飛船,還要發展空天飛機
    縱觀全世界各國,印度也是個神奇的存在,實力不容小覷,在全球擁有不小的地位,而且處處都把中國當做對手,試圖超越我們。近年來隨著我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進步,發布全新的航天項目,印度也不甘落後推出了自己的太空計劃,雄心壯志讓人感嘆。
  • BBC:中國植樹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報導稱,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在中國兩個地區的新造樹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程度被低估了。而這兩個被嚴重低估的碳匯地區
  • 印度都能搶走訂單,哪點不如人家?
    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印度都是一個綜合實力比較落後的國家,跟我們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但同時大家也都明白一個道理,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視自己的對手,需要用客觀的眼光去判斷他們的實力,否則就會出現輕敵的情況。現如今,中國的火箭好像已經「過時」了,連印度都能搶走訂單,哪點兒不如人家?
  • NASA的一個舉動讓全世界都認為美國失去了載人航天的能力
    充滿質疑的聲音撲面而來;美國沒有載人航天的能力!他們需要俄羅斯的飛船根本沒有載人航天的技術......而波音公司的星際客機在第一次無人試飛中發生了嚴重的軟體故障,滿載著貨物發射又滿載著貨物返回了地面。這無疑給NASA當頭一棒,這麼多年你們兩就給我搞出這個玩意兒?並且在出事之後,NASA局長甚至想包庇「親兒子」波音,想無需再次測試下一次直接載人。
  • BBC:中國植樹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
    」報導稱,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在中國兩個地區的新造樹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程度被低估了。而這兩個被嚴重低估的碳匯地區,是中國的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BBC在報導中寫道:「此前被低估的兩個碳匯地區是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貴州和廣西三地;以及東北部,主要是黑龍江和吉林。」
  • 都說印度種姓制度嚴重,莫迪出身低種姓,咋就當上了印度總理呢?
    我們最近經常聊印度,印度是一個神奇的國家,是一個開掛的國家,因為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國歌 另外印度還有一個很奇葩的制度,那就是種性制度。印度有低種姓和高種姓之分,咱們之前的文章中也有講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為什麼低種姓出身的莫迪可以成為總統呢?
  • 「封國」18天,印度火了:這件被嚴重低估的事情還是來了……
    可就在山脈一側的印度人民,30年來首次看到喜馬拉雅山本山。這件事,還要從空氣汙染說起。眾所周知,印度是世界上空氣最「髒」的地方。全世界汙染最嚴重的15個城市,他們佔了12個。對於當地人來說,宛如末日一般的場景天天都在上演。在這裡,城市是這樣的,這樣的,以及這樣的。
  • 中國植樹造林,減碳能力被低估
    導讀:近日,據BBC報導,有國際團隊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世界所做出的貢獻極大,國際低估了中國的貢獻中國新造樹林的減碳速度讓人驚訝據報導,這兩個地區的造林速度極快,其減碳能力也不容小覷中國是全球綠化的重要支柱中國提出的淨零排放對於全球的碳匯問題還有氣候問題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 霸王龍有沒有對手,它是霸王龍最大的天敵!
    距今6500萬年前,恐龍走向了滅絕道路,它們有史以來,陸地上出現過的最大動物,現在的大象和它比起來可能有點微不足道,所以恐龍也是我們比較津津樂道的動物,除了體型較大的食草性恐龍外,談論得最多的便是食肉恐龍,它們種類繁多,根據地域的不同,體型、形態、性格都有很大差距,今天我們要說的是
  • 印度航天科技真有自誇的那麼厲害?今年一次都沒有發射的原因來了
    航天科技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是發展強勁的象徵。印度也很清楚這一點,故近年來大搞航天事業。從曾經的一箭104星創造新紀錄,到準備載人航天計劃,讓人不禁感到好奇,印度的航天事業真有那麼厲害嗎?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導致多個國家經濟出現嚴重下滑,印度一度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疫情大國。在此背景下,印度國內各個領域都受到了嚴重影響,更不要說繼續發展航天事業了。在這樣的局面下,印度的航天事業自然「倒退」了不少。
  • BBC: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BBC: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報導稱,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在中國兩個地區的新造樹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程度被低估了。
  • 在SpaceX開啟私人太空產業身後,還有這不可低估的五大對手
    它們三家是民營公司,兩家是老牌企業,當然事實上他們也都是私人資本支撐的企業 。對於SpaceX的介紹已經足夠多,今天我們就來介紹這五家同樣光環滿滿的科技飛行公司。媒體羅列的SpaceX的這五大競爭對手,客觀上毋寧稱之為NASA的PLAN B計劃,只是SpaceX在各個方面顯得更為成功一些。
  • 除了中美俄三大巨頭,原來印度的航天工業也很了不起
    科技在不斷發展,航天工業競爭異常激烈,多國處心研究航天技術,經過人類不斷的努力,終於在1961年,蘇聯將第一個航天員送入太空,但隨後蘇聯得解體,曾經偉大的航天技術被俄羅斯全盤繼承,雖說由於俄羅斯財政等原因,無法大力發展航天工業,但憑藉蘇聯時期的老本,還能保障它在21世紀航天領域不落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