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個位於南亞大陸的神奇國家,提起印度,很多人第一印象大多都是摩託車雜技表演、咖喱飯或者萬人掛火車,而提起印度航天,很多人的印象也並不好,登月失敗、載人航天並未成功、甚至發射衛星還用神牛祈福,仿佛印度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航天技術,那麼真實的印度航天真的如此不堪嗎?
印度航天起始於1963年,在當年印度建設了自己的第一個火箭發射臺,並發射了第一枚探空火箭,1980年7月18日,印度第一次用自製的運載火箭從本國的發射場發射衛星成功,成為世界上第6個具有獨立衛星發射能力的國家,在航天領域,火箭的技術能力往往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航天技術能力。印度目前在火箭領域雖然不如中美俄等航天強國,然而印度的火箭技術實力在全世界也「名列前茅」。目前印度最主要的火箭包括了衛星運載火箭3(SLV-3)(已退役),加大推力運載火箭(ASLV)、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這些火箭幾乎承擔了印度所有的航天任務,包括自身的太空探索以及國際上的衛星訂單等。
印度最近幾年來有幾個值得稱道的航天成果,第一個來自於2017年2月15日,印度發射了一枚攜帶了104顆衛星的運載火箭,分別打破了我國一箭20星的亞洲紀錄以及俄羅斯一箭37星的世界紀錄,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單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新紀錄。這次發射任務使用的是目前印度的主力火箭之一PSLV-XL,也就是極地軌道發射火箭,雖然這次印度一次性發射了104顆衛星,然而他們大都在一個軌道上,總共的有效載荷重量也就1.5噸左右,難度並不高,PSLV火箭的極限近地軌道載荷約為3.5噸左右,對比我國的長徵系列火箭來說,還差得很遠。
第二個是印度2008年發射的月船一號,總質量為1380千克,造價約8300萬美元,上面將攜帶11臺探月儀器,並成功環繞月球,使得印度成為了第三個探測月球的亞洲國家,然而月球一號在繞月飛行3400圈後,於2009年8月失聯,同樣的2019年的月船二號也在距月球2.1公裡時失聯。當然最令印度感到驕傲的是,他們發射的火星探測器曼加裡安號,曼加裡安號是印度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重約1.35噸,造價僅為7300美元,還不如一部好萊塢大片的成本高。
曼加裡安號於2013年11月5日下午發射成功,並於2014年9月24日成功進入火星軌道,印度也因此成為全球第四個成功進行火星探測的國家或組織,然而曼加裡安號之所以能夠成功的進入火星,其實很大程度上依賴於NASA的深空網,雖然印度有一定的火箭自主發展能力,然而在太空中建立數據聯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此,NASA為曼加裡安號進入火星提供了強大的太空通訊知識,可以說沒有NASA的深空網,造價僅為7300萬美元的曼加裡安號幾乎不可能到達火星,雖然印度航天很多方面都是在NASA的幫助下得以實現的,然而這也可以說是印度方面的一個優勢。
在目前的航天領域,NASA無論是軍用衛星、科學衛星、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和商業航天等所有航天領域幾乎全面碾壓任一國家,歐航局在科學衛星、通信衛星和深空探測領域優勢明顯,中國在載人航天和應用衛星領域快速進步,俄羅斯雖在衰落,但軍用衛星和載人航天領域依然實力強勁,日本則在深空探測領域絕活頻出,中國的航天大多依賴於自主創新,無數航天人願意埋頭苦幹,才獲得了如今的航天地位。而印度不一樣,雖然他們的實力距離我們還有一定的差距,然而得益於NASA的幫助,使得印度獲得了很多航天領域的先進技術,畢竟在目前的航天領域,NASA無疑還是最強的。
總的來說,印度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若有知其獨特的優勢,距離我們雖有差距,卻進步明顯,而在未來太空領域必然是世界強國的競爭重點,小小的地球將不再能夠滿足人類的探索欲望,人類的未來重心在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