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不斷發展,航天工業競爭異常激烈,多國處心研究航天技術,經過人類不斷的努力,終於在1961年,蘇聯將第一個航天員送入太空,但隨後蘇聯得解體,曾經偉大的航天技術被俄羅斯全盤繼承,雖說由於俄羅斯財政等原因,無法大力發展航天工業,但憑藉蘇聯時期的老本,還能保障它在21世紀航天領域不落人後。
當然我國作為新興航天國家之一,在短短的幾年裡,航天工業技術突飛猛進,如今也不遜於美俄國家,就在2019年中國發射了第一艘嫦娥四號探測器, 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
除了中美俄三大巨頭外,其他國家的航天工業技術由於各種原因,能力就比較有限,雖說每個國家都有某方面的強項,但綜合能力的確欠缺,比如歐盟科技能力非常強大,但它們卻是多國合作的成果。再比如日本,技術和資金都能得到國庫支持,和美國有著深度的合作,但它卻和印度一樣發展得非常低調。
從了解航天工業的第一天起,大家因為都在關注中美俄三大巨頭,卻忽視了印度這個人口大國的航天工業實力。從蘇聯的技術援助開始,到目前已經有47年,從自製的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到目前已有40年。
印度的航天工業技術很少被提及,在短短的幾十年裡其實也取得了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成果。從踏進這個領域開始,印度就專注於利用太空計劃,試圖改善自己國家的各方面問題。
印度自獨立後40餘年來,工農業生產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印度仍然是—個以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其中80%的人口以農業為生。對於印度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來說,通訊技術和天氣預報等都是一個大問題。
因此,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印度不斷的發射衛星,到2012年為止,印度已發射各類衛星50多顆,用於教育、衛生、減災、自然資源利用、國防等方面,大大改善了印度的許多問題。
了解印度國情的夥伴可能會很好奇,在如此緊張的預算下,他們是如何聘用3000名員工一步步完成這一切的?早期因為印度經濟實力,讓他們無法使用到更好的運輸工具,導致在研發火箭和衛星的時候,所有的零部件都是通過自行車或牛力車運輸。不過這樣的環境讓印度在航天工業投入的費用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低得多。
在印度,航空工程師的平均工資約為1萬美元,而在美國,同樣的工作工資要高出8倍,這種巨大的成本差異使得印度在製造熱火箭的成本上削弱了其他國家。儘管大多數火箭的設計只是為了發射少量的有效載荷,但在某些情況下,用印度火箭發射的成本要比其他火箭便宜70 %。
PSLV是印度的主力運載火箭,它的發射成本出奇的低,只要1500萬美元。2017年,它完成了在全球範圍內的太空計劃任務,將令人難以置信的104顆衛星送入軌道,儘管這一目標需要額外的工程費用,但相比於其他國家可能成本還是非常的便宜。
一箭104星,撒豆成星,轟動世界。另外,2019年截至4月1日,印度航天工業已經完成了297顆國際客戶衛星、46顆國家衛星以及10顆大學生製造的微納衛星,並在2017年2月15日保持了一次性發射104顆衛星的世界紀錄。
印度沒有將火箭的研發和設計外包給外國公司,而是從當地公司獲得大部分材料和數據,儘管他們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更先進的組件,但他們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繼續保持雄心壯志的低成本的路線。
2013年發射的火星軌道飛行器任務,他們預算只有7400萬美元,然而印度第一次嘗試就做到了。對於投入的費用,這只是其他航天工業機構花費的一小部分零頭。他們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雄心和巧妙的成本效益,從最初的構想到運作的結束,短短幾十年也成功加入,成為地球第四個航天工業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