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中美俄三大巨頭,原來印度的航天工業也很了不起
科技在不斷發展,航天工業競爭異常激烈,多國處心研究航天技術,經過人類不斷的努力,終於在1961年,蘇聯將第一個航天員送入太空,但隨後蘇聯得解體,曾經偉大的航天技術被俄羅斯全盤繼承,雖說由於俄羅斯財政等原因,無法大力發展航天工業,但憑藉蘇聯時期的老本,還能保障它在21世紀航天領域不落人後。
-
我國長徵五號與美國獵鷹孰強孰弱,印度在一旁干著急,卻插不上手
在廣袤的宇宙中與地球類似的行星並不多,而距離最近當屬火星。因環境條件、歷史沿革都對地球具有借鑑意義,而且未來如果真的有外星移民計劃說不定將是人類遷移的首選。對於許多星際科幻迷來說,火星極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這對於人類外太空的探索更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中美研究】何亞非:扭轉中美「自由落體」,需重新認識兩國關係
這次美國大選深刻揭示出,美國國內政治極端化和社會分化已經引發前所未有的資本主義危機,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不平等現象不斷惡化,身份政治、民粹主義、「美國優先」繼續佔據美國政治主流。川普7300萬得票說明,美國社會分裂已經固化,底層百姓與精英的對立、勞動與資本的對立會愈演愈烈,並將繼續影響美國的國內外政策,拜登新政府解決國內問題、調整對外政策將面臨重重困難,中美關係調整空間也會受到制約。
-
專家:印度與中美不是等距離 中印增進關係潛力大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曉芳】新加坡《聯合早報》8月21日刊載從印度退休的華人學者譚中文章稱,今年第四季度印度將成為世界外交活動的主角之一,莫迪在國內發憤圖強,也決心在世界舞臺上扮演世界經濟三巨頭(以購買力平價計算GDP,僅次於中美兩國)之一的角色。印度與美國和中國 「三巨頭」之間不是等距離的。
-
RCEP將改變世界,美國被晾一邊
差不多同時,《華盛頓郵報》也以《川普時代結束了,規模最大的亞洲貿易新協定把美國晾在了一邊》為題刊發文章。作為美國最親密的盟友,《經濟學人》雜誌指出:「中國日益增長的分量和美國對亞洲的相對忽視將重塑亞洲。」一貫持強硬反華立場的英國廣播公司(BBC)也指出:「該協定被視為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的延伸。」
-
同是超10億級人口大國,美國為何擔心中國超越他,卻不擔心印度?
二、美國擔心中國超越他,為何不擔心印度超越他的原因第一、意識形態的不同。中美在二戰時期應該算是盟友關係,當時美國給了中國非常大的援助,但是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再加上當時的美蘇冷戰對抗,而中國屬於社會主義陣營,所以兩國勢不兩立。
-
詳細分析中美兩國差距,從各個增加值的歷年數據、比例變化!
中國大陸和美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兩國經濟總量佔比全球40%以上(2018年是40.18%),可見兩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但回顧經濟變遷,2008年時我國經濟總量低於日本,還排在全球第三。當時我國GDP只佔比美國31.24%,但近十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遠快於發達國家,經濟體量快速擴張,到2018年我國對美國的GDP佔比已經上升到67.4%,增幅高達2倍多。
-
中美關係的恰當標籤應是「共同進化」
中美關係的恰當標籤應是「共同進化」,而不是「夥伴關係」。這意味著兩國都注重國內必須做的事情,在可能的領域開展合作,調整關係,減少衝突。任何一方都不完全贊同對方的目標,也不假定利益完全一致,但雙方都努力尋找和發展相互補充的利益。為了兩國人民,為了全球福祉,美國和中國應該作此嘗試。任何一方都很龐大,不可能任由對方支配。因此,在戰爭或冷戰式衝突中,雙方都沒有能力確保獲勝。
-
兩個火星探測器先後升空,兩架X37B同時在軌,中美展開太空競爭?
火星直升機未來我們也可以嘗試下實際上,除了火星探測器之外,此時此刻,正在太空運行的,還有兩架空天飛機,它們分別隸屬於中美兩國,其中一架是大名鼎鼎的X37B,而另一架則是中國的類似飛行器。且不說美國,甚至連印度也有一個「曼加裡安」號探測器正在圍繞火星軌道運轉,而我們此前的「螢火一號」由於搭乘的俄羅斯火箭出問題,不得不將探測火星的腳步放慢。不過沒關係,我們重整旗鼓,這次不但起點非常高,而且其中的關鍵技術已經在月球背面著陸的「嫦娥四號」上得到了充分的驗證,一次實現火星「繞、落、巡」三大目標,我們有信心。
-
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及其展望
在過去40餘年裡,中美科技關係日趨緊密,也日漸複雜,雙方既有競爭也有合作,既有溝通也有防範,伴隨雙邊關係變化,科技關係也跌宕起伏,其影響既不局限於科技領域之內,也不局限於兩國之間。時下,受川普政府執政風格影響,中美科技關係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但展望未來,雙方資源互補、彼此依賴的情況不會改變,合則兩利、鬥則兩敗的局勢仍是不爭的事實。
-
兜裡只有15億美元,就想搞私營火箭?印度哪裡來的自信
然而,值得懷疑的是,缺錢的印度真的能孵化出SPACEX嗎?畢竟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得到的預算也只有15億美元,而反觀中美,美國宇航局的開支約為195億美元,中國國家航天局的開支為110億美元,中國的在太空上的投入是它的7倍,美國則多13倍。
-
【調查顯示中美兩國企業願繼續在對方國家經營】多位中美專家學者...
【調查顯示中美兩國企業願繼續在對方國家經營】多位中美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日前在美國中國總商會舉辦的視頻對話活動上表示,多項調查顯示,儘管中美兩國企業因疫情面臨挑戰,但大都表示願意繼續在對方國家經營。普華永道美國公司市場分析部中國分析業務負責人克雷格·斯特龍貝爾表示,中美兩國企業願意在對方市場繼續經營。
-
中美印登陸月球誰最快?美國只需4天,印度竟要50天,中國要多久
但無論如何,美蘇兩國在當初可謂是航空航天領域上的佼佼者。然而好景不長,強大的蘇聯還是在與美國的鬥爭中倒下臺來,而作為繼承者俄羅斯,則是義無反顧挑起了與美國抗衡的重擔,也成為了繼美國之後的航天大國,兩國之間依舊是處於「一山不容二虎」的態勢。
-
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都有哪些內容?
在這聲明中,雙方強調需要制定本世紀中期行動戰略,以實現全球溫度升溫不超過兩度的目標,推動全球經濟向低碳轉型。在共同但有區別原則下,雙方均強調適應的重要性,認為它是全球長期應對氣候變化中的關鍵要素。2014年,中美兩國元首在北京發布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各自提出2020年後的氣候行動目標。
-
外交部:對中美兩國而言,求同存異、合作共贏才是開闢未來的正道
他指出,在半島核問題上,中方從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維護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出發,始終堅持實現半島無核化目標,堅持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 當前,朝鮮半島形勢仍然深陷示強與對抗的惡性循環,前景不容樂觀。但同時也要看到,和平的希望仍未湮滅,談判的前景依然存在,動武的選項絕不可接受。中方贊同以實際行動阻遏朝鮮繼續核導開發進程的同時,提出「雙暫停」倡議,旨在為恢復對話談判創造條件。
-
中國火箭喪失海外市場競爭力,生意被印度搶走,到底輸在哪了?
在進行軍備競賽的時候,美蘇兩國在航天領域都是你追我趕,你前腳第一個送人進太空,我後腳就送人上月球,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兩個國家的航天事業自然有非常快的進步。不過我們如果想要將寒天飛船送進太空中的話,就必須要有大推力的運載火箭,而我國運載火箭的商用市場也一直挺火爆的,但是現在海外市場卻變小了,中國火箭漸被外國「拋棄」,原因是因為印度的火箭搶走了我國的大部分訂單,所以,中國輸在哪了?
-
飛越中美關係的新「駝峰」
反法西斯戰爭中,中美兩國軍事合作的另一戰場在滇緬。羅斯福派遣史迪威將軍來華,任中國戰區參謀長。1942年春,緬甸保衛戰失敗,史迪威在印度比哈爾邦拉姆加爾建立訓練基地。1943年冬,緬北反攻戰打響。史迪威指揮的中國軍隊從印度進入緬北,中國遠徵軍從雲南入緬,戰況慘烈。緬北反攻戰是中國正面戰場取得反攻勝利的重要戰役。同時,從昆明到印度通過緬北的史迪威公路也開通了。
-
中美航天差距有多大?美國:我有鈔能力
聽上去感覺還挺給力的,對吧?當然,無論是火箭還是衛星,因為用途不一樣,所以很難有一個統一的對比標準。那咱們到底用什麼指標可以看出兩國的實力差距呢?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比較晚,處於懸殊的起跑線差距,但從2018年起,我們國家的火箭發射次數就連續兩年奪冠了,到了今年,中美兩國的火箭發射次數基本持平,但咱們國家的航天預算還是落後美國挺多的。據公開數據,NASA在2020年的預算是226億美元,大概是我們國家預算的10倍。
-
小火箭:自行車拉火箭,教堂改廠房——傳奇的印度航天史
有關印度飛彈和航天工業的發展,小火箭給出了《小火箭講述印度國防工業發展簡史》。該報告從印度國防工業的萌芽開始聊起,直到給出了印度整個國防工業從採購到仿製再到自主研發的發展簡史。
-
同樣是做科普,中美兩國有何異同?
文中簡單提了下中美科學傳播的主要區分。現在借著觀察全國科普日的活動,我將對兩種科學傳播體系進行對比,詳細講講兩者間的區別。 2019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 | 人民網 實際上,我對中美之間科學傳播體系差異的觀點也在不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