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牛氣沖天的印度航天,為啥今年沒有一發,原因出來了
印度航天曾經牛氣沖天的印度航天,今年為啥沒有一發,原因出來了!印度的航天近年動作很大,曾經一箭104星創造世界紀錄,太空反導,飛彈打衛星,登陸月球南極,高解析度衛星,現在準備載人太空飛行……讓人不解的是,印度真的這麼牛嗎?是實力所在還是有外力暗中支持。今年疫情之下,印度一下成為繼美國之後的新冠大國,印度航天一下就歇菜了,8個月過了,沒有一次航天發射。這太不正常了。
-
原形畢露,印度2020年航天成績為零,我國發射任務接近40次
說到印度航天,大家對它的印象是什麼?無論是月球探測器、火星探測器,還是一箭104星,或者是反衛星試驗、高超音速飛行器等等,都進行得有模有樣。顯然,這是一個比頻頻墜機的印度航空靠譜得多的部門,以至於有很多人聲稱:「不要小看印度」,這甚至也是「印吹斯汀」們的發力點所在。
-
揚言明年發射載人太空飛船的印度,為啥今年沒動靜了?原因出來了
印度這幾年在航天領域的投入非常大,登陸了月球南極,發射高解析度衛星甚至還揚言在2021年計劃載人太空飛行。但是印度的航天實力真的有印度說的這麼「牛」嗎?其實對於印度的航天事業一直都有一些質疑聲,懷疑印度之所以大力發展航天事業是因為有其他國家在背後支持。
-
顯出原形,外國專家遲遲不敢入境,印度航天計劃今年偃旗息鼓了
2019年印度發射的「月船2號」月球探測器,在距離月球只有2.1公裡的時候,突然與地面失去了聯繫,至此印度準備了多年的探月計劃迎來了失敗結局,這給印度航天工作者帶來了重大打擊,許多印度航天人甚至因此一度失控落淚。不過,這次失敗並沒有摧毀印度探月的決心,沒過多久印度便重整旗鼓,拿出了新的探月計劃。
-
成績逼近零,印度2020年航天原形畢露,疫情前後為何如此不同
說到印度航天,大家對它的印象是什麼?無論是月球探測器、火星探測器,還是一箭104星,或者是反衛星試驗、高超音速飛行器等等,都進行得有模有樣。顯然,這是一個比頻頻墜機的印度航空靠譜得多的部門,以至於有很多人聲稱:「不要小看印度」,這甚至也是「印吹斯汀」們的發力點所在。
-
印度2020年第一次發射衛星:可能也是今年最後一次
2020年只剩下最後不到兩個月,一直夢想成為「航天大國」的印度終於執行了本年度的第一次宇航發射任務,很可能也是最後一次。
-
印度經濟欠發達,民眾收入不高,為什麼還要發展航天科技?
根據印度統計局今年1月(疫情前)公布的預估,印度2020年的人均月收入將達到1.12萬盧比,也就是約合1000元人民幣。此外,印度仍有7300多萬貧困人口,他們的每日生活費不到32盧比(3元人民幣)。起步較晚在全球航天國家中,印度的起步算是比較晚的了。1971年,印度成立了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這是印度最主要的發射場。但是,直到1980年,印度才成功發射了一顆人造衛星,成為世界上第8個具有獨立衛星發射能力的國家。
-
印度定於11月7日進行今年首次航天發射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0月29日消息,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定於11月7日進行今年首次航天發射。該組織在推特上稱:「計劃發射攜帶作為主衛星的EOS-01衛星以及國際客戶的9顆衛星的運載火箭,發射大致定於2020年11月7日當地時間15時02分,具體根據天氣情況。」EOS-01衛星用於觀測地球,將用在農業和林業以及消除自然災害後果中。
-
印度完成極地衛星運載火箭發射,為今年首次發射衛星
IT之家 11 月 8 日消息 距離 2021 年還有不到兩個月時間,作為一直夢想成為航天大國的印度,完成了今年第一次宇航發射任務,同時也可能是最後一次。當地時間 11 月 7 日 17 點 32 分,印度於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將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 (PSLV)發射升空
-
中國航天發射成功率不如日本印度?從網友回復引發的思考
前幾日,我發表了一篇文章,對中國和世界其他航天大國的發射成功率進行對比。最終結果顯示自2015年11月4日起,美國共有122次航天發射任務,成功率超過98%。中國共有141次發射任務,成功率接近93%。俄羅斯共有91次航天發射任務,成功率接近96%,歐洲航天局共有47次發射任務,成功率接近96%,日本和印度各自有23次和26次發射任務,成功率都超過95%。
-
為何美國和中國都在今年發射火星探測器,又上演「太空競賽」嗎?
在登月計劃實行的同時還不忘發射火星探測器。先是前蘇聯向火星發射探測器,再是美國發射。前蘇聯前前後後總共發射了16枚火星探測器,成功的只有4個。而美國發射了8個火星探測器,成功了6個。到了90年代,美國又發射了5個火星探測器,成功了2個。俄羅斯和日本各發射了一個,但都失敗了。有趣的是,印度竟然發射了一個還成功了。由上面這些數據得知,美國在該領域還是更勝一籌。
-
印度7年前就發射了火星探測器,聊一聊印度航天實力
可能很多人在此之前根本就沒有想過印度還會有這樣的太空技術,但深入了解就會發現,其實印度的太空探索有著十分深厚的歷史底蘊。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成立於1969年8月15日,其前身是於1962年2月16日成立的印度國家空間研究委員會。早在1963年11月21日,印度第一枚探測火箭成功發射,標誌著印度太空計劃的開始。
-
印度2020第一次 也是最後一次發射衛星
2020年只剩下最後不到兩個月,一直夢想成為「航天大國」的印度終於執行了本年度的第一次宇航發射任務,很可能也是最後一次。至少目前,印度還沒有年內繼續執行航天發射的計劃。當地時間11月7日17點32分,在印度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一枚印度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發射升空,將印度EOS-01 SAR成像衛星送入軌道,同步搭載了美國、盧森堡、立陶宛客戶的9顆小衛星。
-
落後印度7年,中國發射火星探測器,印媒:當心中國航天追上印度
,而不再是過去西昌或者酒泉發射中心,2013年印度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時候,中國的海南文昌發射基地還沒有竣工。第五,此次我國火星流動站相比之前的月球探測器,科技等級實現了飛躍的進步。流動站有六個輪子和四個太陽能電池板,並裝有六個科學儀器。重量超過240公斤,是玉兔月球漫遊車的二倍,配備多光譜相機,探地雷達和雷射誘導擊穿光譜儀以及用於檢測氣候和磁環境的有效載荷,可以工作三個地球月。
-
將五星紅旗插上火星是地獄難度,近些年世界航天記錄中有真相。
是地球上不管哪個國家,但凡想向火星發射探測器,都會等26個月一次的發射窗口期。因為這時候地球和火星的距離是最近的,這時候發射比較省油而已,也比較容易成功。當然,兩年後中國也沒有再想著繼續和別的國家合作去探索火星了。後面中國的航天計劃比較踏實,講究一步一個腳印,所以一直在往月球上發射東西積攢技術。
-
從1箭83星到103再到104,印度這番航天開掛到底是什麼迴路?
這倒不是對印度人民有什麼歧視或者不友好,而是這個民族過於浪漫的想法總是能不斷超出我們的想像。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開掛,印度人民在很多嚴肅的正式場合也常常有自己無比清奇的想法,就比如國家閱兵式上的疊羅漢,將海上核潛艇開到陸地等等。甚至是在科技程度最密集的航天領域也是如此,總會有自己別出心裁的創意。
-
航天事業也能實惠又便宜?一箭九星海上發射真划算
先來說說海上的發射,首先,在低緯度地區發射,地球自轉線速度快,火箭的初速度大、省燃料,其實比在高緯度地區發射省錢的多。但是我國領土上低緯度地區的陸地面積不算多,所以海上平臺很好填補了這個缺點。掌握航天技術的俄羅斯、美國、印度、日本等國家,其實低緯度地區都不多,廉價的海上發射平臺是航天大國家的需求。
-
一次完成三大任務,中國火星探測器驚豔亮相,美國都沒有這麼幹過
就在中國「玉兔」還在月球超出設計壽命指標繼續工作之際,中國航天人的目光早已經看向了火星。航天科技集團在10月11日公開了中國首顆火探測器實物照片,為顆被命名為「火星一號」的火星探測器將成為繼「嫦娥」月球探測器之後的徵服太空的又一神器。
-
從造火箭到租場地、發射上天,一次商業太空發射都有哪些參與者?
除了感慨自己現在做的工作是自己心之所向之外,還說目前正在積極推進 SpaceX 下一代火箭 BFR 的開發,說未來火星上應該有工廠、酒吧和夜總會。商業公司已然做起了曾經得靠政府舉國之力才能做到的事情,而且更快、更便宜。更多數字說明了商業航天之熱。今年 1 月,美國政府稱要簡化航天方面的政府監管,鼓勵私人航天公司的發展。
-
阿聯火星探測器成功升空,日本航天令人注目,印度只能暗自傷心
進入本世紀之後,阿聯憑藉雄厚的財力,在各個領域都有了相當不錯的表現,尤其是在航天方面,在2020年7月的時候,由阿聯研發製造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20日成功升空;這一成就引人注目啊,畢竟中東的阿聯算不上什麼大國,那麼在航天領域的成就就不可低估了,目前全球能夠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國家可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