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號火星探測器英文全名是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全名意思是「地震調查,測地與地熱流內部探測器」。相應的首字母簡稱也是恰到好處,叫InSight,意為「洞察力,深入觀察」,剛好和任務性質一致。在經過5億公裡的長途跋涉後,就要開始此次任務了:深入到火星內部,研究其地下的特徵和相關數據。
5億公裡的「曲折」路程
需要關注一下幾點:
一、洞察號是人工智慧啊
其著陸需要近7分鐘(恐怖7分鐘),而著陸時單向無線電通信時間是8.1分鐘,所以在這7分鐘裡,洞察號基本要靠自己的智能處理能力,因為等NASA知道了已經為時已晚。這也是之前為什麼那麼多登陸失敗案例重要的原因之一。
怎麼樣,有沒有發現,洞察號完全就是我們當前熱炒的人工智慧概念啊,可以全靠自己玩這種超高難度係數的「跳傘」動作,這得需要多少預處理程序在裡面?況且還會持續整個過程,是不是感覺比阿爾法狗厲害多了?
二、並非首創,但足夠偉大
此次著陸成功其實並不能說是特別大的首創,因為之前已經有7次成功著陸了(均為美國主導的任務),況且勇氣號、機遇號、好奇號等小夥伴都在火星上等著洞察號呢。當然有的是等待加入,有的是等待來一場現實版的火星救援。雖然不能說是創造歷史,但也絕對算得上是偉大,畢竟這是火星任務的又一大進展,並且目前為止全球只有美國有能力有技術做到探測器登陸火星。
三、任務模式達到一種最佳組合。
其中洛馬公司當仁不讓繼續作為主承包商為NASA JPL(噴氣推進實驗室)研製洞察號,洛馬公司幾乎已經是NASA深空探測器的唯一承包商了,這麼多年來其大型項目的探測器都是由該公司研製,非常靠譜。
最主要的兩個任務載荷分別來自法國和德國的航天主管部門。歐洲航天主要就靠這兩個國家來主導。法國偏向於大型系統工程,德國偏向於高精尖技術,但相比之下,美國更是大型航天系統工程的主導者。因此法國與德國為美國提供任務設備和載荷,美國提供探測器平臺保證任務流程得以進行。
這種任務模式可以說已經達到了一種最佳組合狀態,極大地保證了任務的成功和工作效率。
四、小身板,大作用
NASA JPL自主研製了兩顆試驗性質的立方星MarCO,並非常成功地在洞察號EDL過程中完成了與地球間的短期通信中繼。
當前主要航天國家都已開始用立方星進行深空探測的應用試驗。除了此次洞察號任務之外,英國的薩裡衛星公司正在考慮用立方星支持歐美的探月及更多的深空探測計劃,我國也已經發射兩顆微衛星開展探月任務中的通信中繼試驗。
立方星鑑於其低成本、小尺寸、輕量化,預計未來會有更多的深空探測應用與國際合作。
五、類似的任務。
目前日本隼鳥2號正在「龍宮」小行星上執行探測任務,歐日合作的「貝皮」水星探測器正在飛往水星的路上……深空探測如火如荼的正在開展。
深空探測需要高精尖的技術功底,美、日、德、法等國都有很明顯的優勢,我們需要主動借鑑和汲取經驗,取長補短,包容合作,從而推進相關事業的開展。
最後,得知去往火星需要的時間也就不長不短的6個多月,宙叔心中暗喜,想在火星種瓜種菜的願望也許在未來不久就能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