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號攜240萬人「火星留名」,其中還有26萬中國人的名字!

2020-12-03 局座召忠

文/ 小宋同學

北京時間27日凌晨,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InSight)無人探測器確認成功登陸火星。這臺探測器於今年5月5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被發射升空,耗時六個半月飛行4.8億公裡來到火星。

「洞察」之名取自該研究項目全名「使用地震勘測,地學測量和熱傳輸的內部勘探」的英文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的首字母縮寫。和之前部分探測器不同,洞察號無法進行移動。

洞察號軌跡(紅色),地球軌跡為藍色,火星軌跡為綠色

(圖源:NASA)

在這次洞察號登陸火星的任務中,美國宇航局為了向公眾進行太空探索方面的宣傳,在全球共徵集了約243萬個人的名字(其中包括約26萬中國公民),並將這二百多萬個名字全部寫在了兩枚8毫米尺寸的晶片上。這兩枚晶片被粘貼在著陸器的外殼上,已經到達了火星。

被先後粘貼在洞察號外殼上的兩枚晶片

(圖源:NASA)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使240多萬個名字能被加工在儘量小的晶片上,美國宇航局使用了比較高端的電子束光刻技術進行加工。

電子束光刻技術(electron-beam lithography, EBL)是晶片製造的關鍵性技術,同時兼具高性能和低產量的特點。由於這個技術過於高精尖,成本高且工藝複雜,目前只用於實驗室內試製晶片,並未向工業化量產推廣。EBL技術比起今年上半年引起各位小橘子關注的晶片事件中,被廣泛提及的光刻機,即光刻技術(photolithography)等要先進一個世代,大致可以理解為航母上電磁彈射和蒸汽彈射之間的代差。

實驗室使用的電子束光刻設備

(圖源:duke.edu)

在小小的矽片上寫兩百多萬個名字只是洞察號順便做的一件小事,這臺強大的火星探測器攜帶的裝備總重量為50公斤,全部為科學研究設備和相關輔助系統,核心的儀器主要有三臺,即內部結構地震實驗儀(SEIS)、熱流和物理學特性探頭(HP3),以及自轉和內部結構實驗儀(RISE)。說人話就是分別用來監測火星的地震情況、內部溫度和自轉狀況。

洞察號已經傳回了第一張照片,顯示了探測器周圍環境的汙跡

(圖源:NASA)

洞察號項目由軍工企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名校加州理工學院負責設計研製,不過最核心的兩臺實驗儀器SEIS和HP3分別為法國和德國製造。來自奧利地,比利時,加拿大,日本,瑞士,西班牙,波蘭和英國的高校和研究所也參與了研製工作。

火星探測這一工作雖然屬於航天領域,但是和敏感的軍事情報衛星之間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由於遠離地球,這種深空探測器對計算、通信、動力的要求要比人造地球衛星高出許多。同時,火星探測設備一方面需要在難以想像的惡劣外星球環境下著陸,另一方面需要攜帶許多容易損壞的精密科研儀器。因此完成火星探索項目需要基礎科學等領域的科學家和航天等領域的工程師的密切合作。

(原始圖片來源:NASA)

從前文提到的地震、內部溫度等詞可以看出,洞察號的正式任務主要是獲得地表之下的數據,解決行星和太陽系科學中最基本的問題之一——了解形成內太陽系(包括地球)的巖石行星在40多億年以前的形成過程。每當世界各國發射一些複雜的深空探測設備時,大家往往都會被各種冗長的術語和理論搞得暈頭轉向。今天小編就帶各位小橘子一起梳理一下,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研製探測器的邏輯和思路。

人類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歷史自1960年蘇聯發射火星1A號至今已經五十多年。此後比較重要的探索,是美國在本世紀先後登陸火星的四個探測設備: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鳳凰號探測器以及好奇號火星車。

勇氣與機遇是兩輛於2004年同時登陸的同款火星車,研究了火星著陸區的土壤、礦物,主要目的是了解火星表面目前或者曾經是否有水活動的跡象,對火星環境能否支持有機物存在進行評估。

藝術性描繪的勇氣號/機遇號火星車

(圖源NASA)

鳳凰號2008年在火星的極地著陸,並完全證明了火星極地上存在水冰和水蒸氣。同時,鳳凰號還執行了相關的土壤的微觀、溼化學和氣象研究。這次的洞察號,其整個結構設計基本是基於鳳凰號的。

藝術性描繪的鳳凰號著陸場景

(圖源:NASA)

2011年的好奇號火星車大小和平時的私家車相當。它對火星上的有機碳化合物和可能代表生物存在的痕跡進行了著重研究,並評估了一些火星大氣的演化歷史和火星表面輻射狀況。最關鍵的是,好奇號證明了火星土壤中含有豐富的水這一事實。

好奇號火星車的自拍

(圖源:NASA)

通過之前的研究,人類對火星的表面、極地、大氣層和電離層都有了一定的研究,所以才有這次洞察號專職於火星內部的研究這一項目。這與所有科學研究的由淺入深由表及裡是相符的。今年,更有歐美的研究表明火星存在冰下湖和有機物質,人類對火星這一近鄰的了解越來越深入。

我們普通人出門旅行,也會喜歡了解當地的風土環境,自然地貌以及本地物產。科學家和工程師也是通過一次次地登陸,慢慢了解整個火星的地質、地理、大氣、水文等特徵。這樣的研究,不僅對人類了解火星這樣的一個太陽系內和地球最相似的星球有價值。同時,通過與火星進行比較,我們也能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身的歷史、大氣水文地理甚至是生命的演化等等諸多問題。

火星由於距離地球實在太過遙遠,目前世界各國還談不上對其有什麼經濟、軍事或者政治上的利益。即便如此,世界各國也對火星探索十分重視,例如這次的洞察號和之前的好奇號成功著陸之後,川普和歐巴馬都專門致電相關機構表示祝賀。

我國對火星的探索處於起步的階段。中俄合作的火衛一-土壤號探測器與我國第一臺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於2011年升空,遺憾的是搭載這一設備的火箭發射並未成功。

我國螢火一號展開構形示意圖

(圖源:中科院)

目前我們人類生活的唯一家園是地球。在這個星球上,每天每年,大到國與國的貿易、軍事,小到我們個人的工作、生活,對於地球之外的星辰大海來說,都不過是轉瞬即逝的微塵。通過探索火星的「內心」,人類也是在了解自己和家園的過去與未來。

參考來源:新華網、美國宇航局官網等

相關焦點

  • 美國「洞察號」探測器登陸火星 搭載26萬中國人名字
    首頁 > 外聞 > 關鍵詞 > 洞察號最新資訊 > 正文 美國「洞察號」探測器登陸火星 搭載26萬中國人名字
  • 洞察號:火星,我來了!你的名字即將登陸火星
    機械手臂上有一個可拍攝彩色3D圖像的相機,探測器機身上還有第二個相機,可以提供廣角視野。它們是首批進入深空的立方體衛星,將對其通信和導航能力進行測試,同時協助在火星表面的洞察號探測器完成通信任務。   它們還有個名字MarCO,暱稱為「瓦力」和「伊娃」。
  • NASA重金打造「洞察號」,為何身上寫有26萬中國人名字?
    洞察號只是作為全部3個參加競爭美國宇航局「發現」計劃經費支持的項目之一。「洞察」號原計劃2016年3月發射,但由於其搭載的地震測量儀主要傳感器出現真空密封不嚴問題,發射被迫推遲。美航天局之前發布的一份聲明說,「洞察」號的預算原本為6.75億美元,但重新設計地震測量儀加上任務延遲,導致項目成本超過9.93億美元。
  • NASA洞察號探測器登陸火星 攜帶26萬中國人名字微晶片
    本文圖片 視覺中國中新網11月27日消息,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從未停止,尤其對「近鄰」火星,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CEO馬斯克還提出了把人類送上火星的「火星計劃」。雖然移民火星不知何日能實現,但有一位火星探測「新兵」,剛剛把「你的名字」帶到這顆紅色星球,讓你「火星留名」!
  • NASA洞察號探測器登陸火星,攜帶26萬中國人名字微晶片
    本文圖片 視覺中國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從未停止,尤其對「近鄰」火星,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CEO馬斯克還提出了把人類送上火星的「火星計劃」。雖然移民火星不知何日能實現,但有一位火星探測「新兵」,剛剛把「你的名字」帶到這顆紅色星球,讓你「火星留名」!
  • NASA洞察號探測器登陸火星,還帶去了26萬中國人的名字
    「洞察」號探測器將在火星至少工作2年,目的是為了研究火星的內部結構。它還順便帶去了240多萬人的名字,中國網友參與人數達26萬,僅次於美國。「240萬人」一起飛火星參與人數最多的前10個國家,雖然我們恐怕一輩子都無法去火星旅遊,但「洞察」號給過大家一個親密接觸火星的機會。在發射前通過網絡從世界各地收集到了包括本文作者在內的240多萬人的名字,然後刻在矽質薄片上,準備一起飛往火星。雖然這不是航天界第一次這麼玩兒,但確實最火爆的一次,是大名鼎鼎的「好奇」號火星車收集到姓名的兩倍。
  • 美國「洞察號」無人探測器登陸火星 傳回首張照片遭吐槽
    【文/觀察者網 張晨靜】在經歷了近7個月的飛行後,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的「洞察(InSight)」號探測器在北京時間27日凌晨成功登陸火星。包括26萬名中國人在內的200萬名「太空粉絲」的信息,也存在微晶片中隨「洞察號」一起上了火星。
  • 洞察號:「我到火星啦!」
    北京時間今天(11月27日)凌晨4時左右,NASA的新一代火星著陸器洞察號順利著陸火星。【前情提要連結】洞察號順利完成了預定的著陸計劃。而通過測量火星淺表層溫度隨深度的變化,可以幫助我們重建火星的熱演化歷史,推算火星內部還有多少熱,火星已經失去了多少熱,火星這幾十億年來經歷了怎樣的熱變化,火星為什麼沒有板塊活動等等重要問題。
  • NASA的火星探測遊客照被玩壞了!同期抵達的還有26萬中國人的名字
    可能是最近娛樂圈和科技界的信息量太大,以至於我們都忽略了一件大事:11月27日,NASA的火星著陸器洞察號(InSight)成功登陸火星
  • 登陸火星!託「洞察」號的福,26萬中國人免費「遊太空」
    託「洞察」號的福,26萬中國人免費「遊太空」 原標題:   中新網11月27日電(劉丹憶)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從未停止,尤其對「近鄰」火星,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CEO馬斯克還提出了把人類送上火星的「火星計劃」。
  • 黑暗中航行六個月後,「洞察號」探終於登陸火星了!
    作為 NASA 發射到火星的第 8 個探測器,洞察號的使命比「前輩們」更加艱巨:它要做的不僅是拍拍照片,收集土壤樣本,觀測火星氣候這樣的「簡單工作」,更要鑽入火星的地層之下,探索火星的內部結構,讓人類了解真正的火星。洞察號將從本周起,在火星服役至少兩年,並用它傳回的數據,為我們揭示火星「內心深處」,甚至是整個太陽系行星演化的秘密。
  • 一年前的今天,洞察號是如何成功著陸火星的?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haibaraemily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一年前的今天(2018年11月26日),NASA的新一代火星著陸器洞察號順利著陸火星。洞察號的使命是探測火星的內部結構。如果說好奇號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火星地球化學家和地質學家的話,那麼洞察號將會是火星第一位偉大的火星地球物理學家。洞察號是如何著陸的?
  • 有驚無險成功著陸火星!你好 洞察號!
    而通過測量火星淺表層溫度隨深度的變化,可以幫助我們重建火星的熱演化歷史,推算火星內部還有多少熱,火星已經失去了多少熱,火星這幾十億年來經歷了怎樣的熱變化,火星為什麼沒有板塊活動等等重要問題。 結語:243萬個地球人的名字,順利登上火星 洞察號和之前NASA的許多任務一樣,會面向所有的地球人徵集名字。這幾乎算得上是NASA增加普通民眾參與度和對深空探測親切感的經典案例了。
  • 洞察號登陸火星:開始為期兩年的星地質勘探
    【PConline資訊】北京時間 2018 年 11 月 27 日 3 點 53分,備受矚目的「洞察號」探測器在北京時間今年5月5日19:05從美國加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升空,經過6個多月的漫長旅途後成功著陸火星,接下來,它將在 2019 年 3 月前完成所有儀器的配置
  • NASA「洞察號」成功登陸火星,開啟首次火星內部探索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今年5月發射的無人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再次向紅色星球發起挑戰。這個造價9.93億萬美元的無人探測器於北京時間27日凌晨成功抵達火星登陸點,並順利傳回首張照片。「洞察號」正在開啟歷史上首次勘探火星內部的探索任務。
  • 作為第二有名的火星探測器,大家搶著籤名的洞察號到底要幹些啥?
    好在啟用洞察號另外一個攝像頭後,再次成功傳回了首張高清無塵照片。2011 年來的第一次以及 240 萬個籤名事情到這裡,NASA 的工程師們總算可以鬆口氣了。再來看國內媒體熱議的另一個讓洞察號之所以受到極高關注度的因素——聯合籤名。也許是受到 Elon Musk 先生把刻有 「made by humans」 字符的特斯拉帶入太空軌道的啟發,這次 NASA 也搞了一把聲勢更為浩大的萬人籤名活動,官方收集到約 240 萬個籤名,其中有 262,752 個來自大陸(香港 13,163個,臺灣23,546個)的戲碼。
  • 整整一年時間只在火星挖了30釐米!洞察號還有希望嗎?
    洞察號(InSight)是美國宇航局登陸火星中的關鍵計劃,該計劃於2018年11月26日著陸火星赤道附近,該探測器是人類史上首個探索火星內部的探測器,旨在幫助我們了解火星內部的地質構造等火星形成的關鍵。這是美國宇航局「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拍攝的第一張自拍照。
  • 美國宇航局提出兩個拯救方案,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還有救嗎?
    【ALENG 自媒體】10月7日早間自媒體專稿,這個國慶小長假,對於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來說,可能沒有得到片刻休息,因為自從洞察號(Insight)火星探測器著陸火星以來,其中的一個儀器部署出現故障,無法按照預定方案深入火星土壤,導致任務被迫中止,而科學家也是一直在緊鑼密鼓地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案
  • [視頻]NASA宣布洞察號探測器將於11月26日在火星著陸
    美國宇航局已經宣布,它將在未來幾周內,讓火星「洞察號」(InSight)探測器降落至這顆紅色星球的地表上。
  • 6000萬公裡外!洞察號成功抓到第一個火星娃娃,NASA鬆了一口氣!
    就在幾天前,NASA在6000萬公裡之外的火星,上演了一場隔空抓娃娃的好戲!自從11月26日登陸火星以來,洞察號一直在養精蓄銳,為這一關鍵任務做準備。12月19日,工程師遙控著洞察號1.8米長的機械臂,準確地抓起著陸平臺上的地震儀,小心翼翼地放置到地面上。研究團隊之前曾經在加州的模擬火星場地反覆練習「抓娃娃」。如今一舉成功,大家異常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