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實驗》
The Experiment (2010)
類型:劇情/驚悚 製片國家:美國
導演:Paul Scheuring
主演:艾德裡安·布洛迪
世界需要妥協,更需要反抗
死亡實驗講述的是一個機構從社會上重金招聘26人,讓他們分別扮演獄警和囚犯。要求他們完全模擬監獄進行,對違反規定的囚犯予以嚴厲的處罰,並以此設立了一些規則。只有遵守規則度過兩周才能獲取酬金。
電影中的男主角和其他人一樣,在開始的時候認為這只是一次簡單的角色扮演。但是隨著實驗的深入,有些人在角色中越陷越深,開始濫用權力,去壓迫、懲罰、用暴力打擊沒有權勢的一方。
戰爭是殘酷的,而死亡實驗中殘酷和暴力與戰爭不同。他是基於合法權利的壓迫。這次實驗在我看來,也是對人性的踐踏而不是揭露。
不負責任的規則制定者
主導實驗的人是一個博士,起初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就算是死亡實驗,可他畢竟制定了一些不允許違反的規則,如「不允許暴力」。即使獄警和囚犯可能存在衝突,在很好的監管下,也不會有太大問題,至少人身安全還是有的。
隨著實驗的深入,獄警和囚犯的衝突不斷加劇。獄警對囚犯的壓迫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殘忍。當暴力出現,實驗規則已經被打破時,停止實驗的紅燈卻沒有亮。每一次在所有人都認為紅燈應該亮了,實驗應該停止的時候,它都不會亮。
囚犯開始是容忍,再後來是將希望寄托在這盞燈上,希望得到外界的救助,最終在一次次失落中,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反抗壓迫。
最初,那盞燈,就像神一般的存在,在「囚犯」被壓迫的最厲害的時候,我們依賴它會亮起來。就像在生活中,我們會不自覺地依賴別人,等待他們去維護正義,這裡的他們往往是規則的制定者。
在一次次失落之後,囚犯越發恐懼,在獄警一棍子打倒「飛行俠」的時候,燈依舊沒有亮,沒有亮。
如果說這部劇中有比獄警更殘忍的人,那一定是這個規則的制定者。在這個片子裡,他是最令人痛恨的人。如果說,這部片中有人不把「人當人看」,那這個人一定是這個博士。為了研究,為了科學,也不是不可以做一些實驗。他的學識可能很厲害,但是,實驗不可以違背原則違背法律。這種把人當玩物的行為本不科學、不人性。借著科學之名,行不仁不義之事。
備受壓迫的施暴者
電影中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電影開篇之時他是個憨厚老實容忍度高的弱者。現實中他本身確實是個弱者,在他的自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儘管他西服革履,卻處處受人壓迫。
他是一個可憐人,但是當他擁有獄警的權利時,他不自主的便把自己經歷過的折磨盡數施加給「囚犯」。
本以為,一個自身有過痛苦經歷的人一定會努力避免這些痛苦施加到別人身上。可是影片中卻完全相反,他成為那個最殘忍最兇狠的一個人。他雄赳赳,氣昂昂地欺負別人的時候,難免讓人恍惚。
這種角色不僅是在本片中存在,在《雲圖》等影片中也存在類似的角色。只要涉及權力、壓迫、階級,好像總會出現一個完全被壓迫的人,沒有一點自己的人格,一旦當權後變本加厲將他所受的壓迫施加在別人身上。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人也是屢見不鮮。有些人在員工時期被剝削、被壓迫,等他成為老闆的時候,也在變本加厲的剝削別人。就像一個沒有止境的循環。
沒有人不經歷苦難,沒有人生下來就一帆風順無憂無慮。但是生活再艱苦,我們還是要有自己的堅守。生活的磨難不是我們墮落的理由,也不是我們變壞的籌碼。
這世界是需要妥協的,只要不違背原則。本片中,大家要是多一些寬容的話,本可以雙贏,得到金錢,也不傷及性命和尊嚴。
但是有了階級、權力的劃分,一切都變了。一些人有了權力卻沒有制約,另一些人有壓迫卻沒有反抗。權力不受制約,擁有權力的人變得貪婪,人性變成了獸性。
因此,世界需要妥協,更需要反抗,反抗不平等、反抗壓迫和剝削,權力需要制約、防止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