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實驗》:世界需要妥協,更需要反抗

2021-01-08 文婷記事本

《死亡實驗》

The Experiment (2010)

類型:劇情/驚悚 製片國家:美國

導演:Paul Scheuring

主演:艾德裡安·布洛迪

世界需要妥協,更需要反抗

死亡實驗講述的是一個機構從社會上重金招聘26人,讓他們分別扮演獄警和囚犯。要求他們完全模擬監獄進行,對違反規定的囚犯予以嚴厲的處罰,並以此設立了一些規則。只有遵守規則度過兩周才能獲取酬金。

電影中的男主角和其他人一樣,在開始的時候認為這只是一次簡單的角色扮演。但是隨著實驗的深入,有些人在角色中越陷越深,開始濫用權力,去壓迫、懲罰、用暴力打擊沒有權勢的一方。

戰爭是殘酷的,而死亡實驗中殘酷和暴力與戰爭不同。他是基於合法權利的壓迫。這次實驗在我看來,也是對人性的踐踏而不是揭露。

不負責任的規則制定者

主導實驗的人是一個博士,起初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就算是死亡實驗,可他畢竟制定了一些不允許違反的規則,如「不允許暴力」。即使獄警和囚犯可能存在衝突,在很好的監管下,也不會有太大問題,至少人身安全還是有的。

隨著實驗的深入,獄警和囚犯的衝突不斷加劇。獄警對囚犯的壓迫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殘忍。當暴力出現,實驗規則已經被打破時,停止實驗的紅燈卻沒有亮。每一次在所有人都認為紅燈應該亮了,實驗應該停止的時候,它都不會亮。

囚犯開始是容忍,再後來是將希望寄托在這盞燈上,希望得到外界的救助,最終在一次次失落中,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反抗壓迫。

最初,那盞燈,就像神一般的存在,在「囚犯」被壓迫的最厲害的時候,我們依賴它會亮起來。就像在生活中,我們會不自覺地依賴別人,等待他們去維護正義,這裡的他們往往是規則的制定者。

在一次次失落之後,囚犯越發恐懼,在獄警一棍子打倒「飛行俠」的時候,燈依舊沒有亮,沒有亮。

如果說這部劇中有比獄警更殘忍的人,那一定是這個規則的制定者。在這個片子裡,他是最令人痛恨的人。如果說,這部片中有人不把「人當人看」,那這個人一定是這個博士。為了研究,為了科學,也不是不可以做一些實驗。他的學識可能很厲害,但是,實驗不可以違背原則違背法律。這種把人當玩物的行為本不科學、不人性。借著科學之名,行不仁不義之事。

備受壓迫的施暴者

電影中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電影開篇之時他是個憨厚老實容忍度高的弱者。現實中他本身確實是個弱者,在他的自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儘管他西服革履,卻處處受人壓迫。

他是一個可憐人,但是當他擁有獄警的權利時,他不自主的便把自己經歷過的折磨盡數施加給「囚犯」。

本以為,一個自身有過痛苦經歷的人一定會努力避免這些痛苦施加到別人身上。可是影片中卻完全相反,他成為那個最殘忍最兇狠的一個人。他雄赳赳,氣昂昂地欺負別人的時候,難免讓人恍惚。

這種角色不僅是在本片中存在,在《雲圖》等影片中也存在類似的角色。只要涉及權力、壓迫、階級,好像總會出現一個完全被壓迫的人,沒有一點自己的人格,一旦當權後變本加厲將他所受的壓迫施加在別人身上。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人也是屢見不鮮。有些人在員工時期被剝削、被壓迫,等他成為老闆的時候,也在變本加厲的剝削別人。就像一個沒有止境的循環。

沒有人不經歷苦難,沒有人生下來就一帆風順無憂無慮。但是生活再艱苦,我們還是要有自己的堅守。生活的磨難不是我們墮落的理由,也不是我們變壞的籌碼。

這世界是需要妥協的,只要不違背原則。本片中,大家要是多一些寬容的話,本可以雙贏,得到金錢,也不傷及性命和尊嚴。

但是有了階級、權力的劃分,一切都變了。一些人有了權力卻沒有制約,另一些人有壓迫卻沒有反抗。權力不受制約,擁有權力的人變得貪婪,人性變成了獸性。

因此,世界需要妥協,更需要反抗,反抗不平等、反抗壓迫和剝削,權力需要制約、防止濫用。

相關焦點

  • 每個成年人都該看看這部人性實驗片——《死亡實驗》
    而那個未知的東西,或許就是躲在這張人皮之後的說的有點玄乎了,想要真正了解自己,了解人性,除了空洞理論和玄學猜想之外,更需要一面更加可靠的鏡子,這就是「實驗」。「實驗電影」——死亡實驗The Experiment好恐怖啊,這不是恐怖如果波浪是納粹的速成手記的話這就是「死亡實驗」的包裝和「螢光速成組」參加這次實驗的人都是從社會上應徵來的報酬也是2周14000美元我們分成獄警和囚犯來模擬實驗需要「獄警」的「囚犯」需要服從獄警實驗的結束相當於紅燈所以
  • 驚悚劇情電影《死亡實驗》
    《死亡實驗》是由1971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改編而成的電影。該實驗內容是,將一群心裡、身體健康的人隨機分為兩撥,一波少數派扮演「規則」掌控者的「獄警」,一波多數派扮演失去人權的「囚犯」,以此來觀察環境對人類行為造成的影響。
  • 天蠍座:生活當然需要理性,但理性不等於妥協
    天蠍座在星座世界中的口碑爭議更大。愛星座的小夥伴應該都不會否認一點,就是天蠍不好惹。有一次,我提到天蠍座是水象星座中最特殊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火星是其中的一個守護星。有別於雙魚、巨蟹,天蠍是頗具個性的水象星座,所以很多人會覺得天蠍不好惹。於是問題就來了,人,為什麼要好惹?02.
  • 正常人變為惡魔需要幾天?史上最黑暗心理學實驗告訴你
    這些人裡大部分都是一些學生,他們被隨機分為了兩組,一組演獄警,一組扮演囚犯,這個實驗正式開始了。津巴多教授本人擔任這個監獄的監獄長,為了達到實驗的真實性,當時很多志願者都是在家裡被逮捕入獄的。但是津巴多教授要求獄警們半夜去囚犯房間查房,對他們吹起床哨,敢反抗的囚犯被嚴厲的警告,甚至被關進小黑屋。第二天囚犯們很不高興開始反抗,他們用床堵住門不讓獄警們進來,而換班之後的獄警看到後,覺得非常生氣覺得一定是之前的獄警對他們太過溫和,才讓囚犯們這麼囂張。於是換班之後的獄警就揪出來了鬧事的囚犯頭頭,把他關進了小黑屋,還強迫他做伏地挺身,對於那些沒有鬧事的囚犯就把他們單獨關到一間,還給他們吃好吃的飯。
  • 4分鐘看完《永不妥協》,大嘴女神強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本期分享《永不妥協》,《永不妥協》講述的是一個,有三個孩子離過兩次婚的單身女人,被車禍撞的脖子脊椎受傷還輸掉了必勝的官司,卡裡只有16美金這個女人是真的倒黴透頂,她是如何做到「永不妥協」的呢?女人一定要獨立,不論是經濟還是精神,如果你的世界全是圍繞著男人那麼一旦失去他,你的世界就沒了。要像艾琳一樣,不妥協的面對人生。
  • 這場失控的死亡實驗震驚了世界!人與魔鬼只有一線之隔
    失業不久的特拉維斯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招工啟事,酬勞為兩周14000美元。《死亡實驗》的故事改編自真實的案例——斯坦福監獄實驗。結果驚世駭俗!好人給定條件,即可以變為惡人。片尾,實驗被迫終止。【往期精彩】
  • 孩子不愛妥協怎麼辦?可能是自我意識覺醒,三招或能讓孩子妥協
    孩子為何那麼固執不願妥協呢?想要改正孩子身上的一些壞習慣,自然得要先知道這種習慣的來源,這樣才便於接下來的糾正。1、沒有安全感若是生活中,孩子的安全感比較低的話,他就會表現出不願妥協的樣子。這都是源於安全感不足,孩子擔心自己一旦妥協,就會被他人欺負或者傷害。所以孩子寧可守著自己錯誤的想法,也不會輕易被他人說動。
  • 《死亡實驗》(德版)
    於是,這群具有反抗精神的學生囚犯開始嘗試挑戰權威,他們主動撕掉縫製在衣服身上的編號,把自己鎖在牢房內不理會看守的命令,並取笑看守。這下,扮演「看守」的學生們陷入困境,他們不知所措,無法處理秩序混亂的「監獄生活」。
  • 電影《死亡實驗》:環境塑了一個怎樣的你?——尹璐
    底下是燈友尹璐寫的分析,與我前面表達的還不完全一樣,只是分析人物性格,順便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幫助了解人性人心,更了解自己的內在狀態,更多的認清自己的各種狀態,讓自己活得更明白,活得更有尊嚴,做一個有榮耀,有尊嚴的中國人。        供大家參考交流。
  • 心理 | 哈洛恆河猴實驗:生存,需要關係的存在
    我想,孩子的悲催命運,固然拋棄他們的父母需要負責任,而孤兒院毫無人性的管理制度,才是罪魁禍首。人在來到這個世界第一刻起,就在尋找客體,這就是媽媽。如果缺少了與媽媽的關係,嬰兒的大腦與心理髮育就將停滯,甚至病變。從來沒有人敢用實驗來驗證母親與孩子分離後,孩子會如何成長——因為這種實驗太「喪盡天良」了。
  • 《死亡實驗》講述了是人性的弱點還是道德淪喪
    《死亡實驗》是根據一個真正的心理學實驗改編的電影,這個電影有一定的真實性。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做的實驗,而那次實驗的對象是大學生,實驗的期限和劇中一樣也是兩星期,也是開始報名篩選的人,最後有24個人被選中隨機分為了三組裡面有9個獄警9個犯人還有6個替補這個實驗雖然沒有造成人員的死亡,但是也發生了和電影裡面類似的情況。
  • 世界需要更強大的超級粒子對撞機嗎?
    然而,LHC在每十億次碰撞中只能產生一個希格斯玻色子,所以即使每秒鐘產生數億次碰撞,LHC仍然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產生足夠的數據,使希格斯信號在背景噪聲受幹擾成度大大上升。建設更強大的對撞機可以提高生產速度,使科學家能夠更好地研究希格斯玻色子。
  • 《死亡擱淺》無劇透評測 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快遞員
    但本次《死亡擱淺》得益於Guerrilla Games提供的Decima引擎的加持,在光影表現、場景建模、貼圖精度等方面都不遜色於一線大作。在遊戲的世界觀內發生死亡擱淺之後,整個世界受到時間雨的侵襲變回了原始的形態。象徵著文明的建築群已經從人的記憶中消失,還殘存在這片土地的只有一片荒蕪的大地與零零星星的避難所而已。
  • 世界需要對撞機
    但是,這距人們揭開微觀世界更真實一面所需的能量依然相差甚遠。比如說,著名的義大利物理學家恩裡科·費米(1901~1954)在去世那年提出了一個質心系能量為3萬億電子伏的加速器的夢想,根據計算,倘若採用束流與靜止靶中的質子相互作用的方式,這臺同步加速器的偏轉半徑約為8000公裡,比地球半徑還大,當時估算造價約為1700億美元,需要40年才能建成。顯然,造這麼個東西一定會被地球人民的唾沫淹死。
  • 霧霾的健康效應研究,需要更合適的方法
    為了使人們更準確地認識大氣顆粒物對健康的影響,科學家需要考慮使用「準實驗方法」(quasi-experimental,QE)進行分析評估[1]。2003年到2012年,在美國各項重要法規所帶來的總收益中,來自於減少空氣中懸浮顆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所帶來的成效介於總收益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為降低PM制定的法規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 《死亡實驗》人性的可怕,以及一點點善念的力量
    《死亡實驗》這部片子實在很難說…想推薦它,因為故事說得不錯,拍得很有效果,演員超好,其實真的是一部好電影。問題是…它披露了人性最醜惡的一面,從中間開始一直到電影結束,火行者自己…非常坐立不安到想要離開不要再看下去了!這並不是因為電影太難看,而是因為,這些血淋淋的事實,有時候…真不想看見!
  •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與《楚門的世界》,觀察人性3大共同點
    為了讓參與者更投入角色,抹去個人特徵,還分發給每個人「制服」,實驗的逼真程度從實驗者在家中被逮捕開始。最終因為情況失控,原定2周的實驗6天便宣告結束,而在這6天裡你可以充分看到人性的變化。2010年的電影《死亡實驗》也是以斯坦福實驗為原型改編的電影,但沒有《斯坦福監獄實驗》的還原度高,設定改變較大,屬於劇情片。
  • 阿爾貝·加繆:從荒誕到反抗,這是決定性的進步
    或者更加粗略地簡化為:一場由荒誕引發的反抗。我們需要牢記這只是一種粗略的簡化,它完全不能代表小說的全部,但我們的研讀依然選擇從這裡落筆。 無論「荒誕」還是「反抗」,在加繆的思想世界中都是超越單一作品之上的綱領性概念。所以,它們在加繆筆下必然有其來龍去脈、起承轉合。為了釐清《鼠疫》中的「荒誕」和「反抗」,就不能局限於這部小說的內容本身,必須引入其他作品加以參照。
  • 世界需要熱咖啡!
    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給一隻恆河猴做了兩隻代理媽媽,一隻由冷冰冰的鐵絲編成而成,但裝有一個奶嘴可以吸奶;另一隻用毛茸茸的布做成,但是沒有奶頭供奶。    經觀察發現,這隻猴子喝完奶後,迅速離開鐵絲編成的「鐵媽媽」,與毛茸茸的「布媽媽」偎依在一起。動物的本能是嚮往溫暖,即使吃的再好,也不願意呆在那沒有溫情的「鐵媽媽」懷裡。
  • 美國確診超60萬,死亡超2.5萬丨抗疫時代更需要免疫力
    美國確診病例超過60萬,死亡超2.5萬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全球新冠肺炎數據實時統計系統,截至美國東部時間4月14日晚6時,全美共報告新冠肺炎確診602989例,死亡25575例,共檢測3081620例。在過去24小時,全美新增確診25682例,新增死亡23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