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49》報告:中國未來30年面臨三大新的挑戰,或前所未遇

2020-12-01 手機鳳凰網

鳳凰網財經訊 過去40年中國經濟成功的原因是什麼?未來30年中國經濟又將面臨什麼的挑戰?

12月15日,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方正證券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國家發展論壇上,北大國發院副院長黃益平代表北大國發院介紹了《中國2049》的報告,對上述問題做了詳盡的解釋。

黃益平介紹說,在未來30年,中國經濟發展中面臨三大新的挑戰,並且,這三個挑戰可能過去沒有遇到

新挑戰一、低成本優勢喪失。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40年,中國的成本水平已經快速提高。剛剛開始改革開放1978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均GDP230美金,意味著中國當時在世界上是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所以我們一直說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有一個低成本優勢,低成本優勢的好處就是只要你生產出來的產品一定有競爭力,到2007年的時候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GDP2600美金,仍然是中低收入水平。到去年中國已經接近了1萬美金,這時候已經到中高收入水平,因此,今天碰到的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可能大家都感覺經濟不好,都感覺進入一個非常長期的痛苦的調整過程。黃益平認為,他個人的的看法對宏觀經濟形勢展望可能沒有那麼悲觀,覺得今天碰到的問題不是一個寒冬的問題,不是一個不斷持續下跌的問題,而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問題。悲觀還是樂觀,取決於在哪一趟列車長,新經濟不會那麼悲觀,老經濟就熬不過去,這是今天碰到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仍然可以稱作為中等收入陷阱。

第二個挑戰,人口老齡化。中國過去確實有人口紅利,應該說從改革開放以來撫養比在不斷下降,最低點是2010年前後大概是三分之一,現在的預期是到2049年的時候可能要回升到三分之二,簡單來說就是三個勞動人口養活兩個老人或者是小孩。這個時候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多新的挑戰,尤其會影響消費需求、勞動力供給、儲蓄的供給,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中國遇到的這個問題和很多周邊國家,尤其是日本的老齡化的問題很類似,但中國有一點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有的專家曾經提出來的叫未富先老,日本進入老齡化時代的時候他已經是很富裕的國家了,中國現在還沒有進入高收入水平。但是老齡化的問題已經在很迫切地面對了,今天看中國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數據,大數來說每年勞動人口減少800萬,老年人口增加1200萬,這就是現在要面對的一個很大的挑戰,這是過去沒有的。

第三個挑戰,逆全球化的一些政策或者是思潮。中國是全球化的主要的獲益者之一,但如果未來的全球金融、國際經濟體系有可能變得不那麼開放,中國就會遭遇新的壓力。可能中國經濟在未來還會遇到其他的一些挑戰,比如說環境問題、碳排放問題,有一種解釋是說因為2001年我們加入WTO,變成了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工廠的同時,中國的排放也變成了一個世界中心。未來怎麼樣應對這樣的問題?客觀來說中國現在碰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環保政策也好、碳排放政策也好,已經不僅僅是如何決定中國經濟自身增長的未來,很可能會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全球經濟環境。

最後,黃益平總結,所以這些挑戰對於中國來說確實都是新的問題,當然所有這些挑戰,其實就是一個創新的挑戰,收入水平提高、成本水平提高,歸根到底最後的一個問題,就是能不能持續發展、能不能創新、能不能產業升級。

《中國2049》由北京大學國發院與布魯金斯聯合發布。

相關焦點

  • 未來中國金融監管面臨挑戰
    來源:安邦諮詢央行近日公布了最新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對2019年以來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從報告的內容來看,央行認為金融系統將面臨三大任務,即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
  • 中國科幻電影人籌謀《未來星球2049》
    新華社北京8月26日電(記者何自力)「中國科幻電影懇談會」26日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來自電影界、科技界的專家學者熱議正在籌劃中的科幻電影《未來星球2049》。他們紛紛表示,期待打造一部中國特色的科幻電影,將昂揚的中國展現給世界。
  • 學者:2049年,中國可理直氣壯地說是發達國家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驁】有觀點認為,2020年中國人均GDP將超過1.2萬美元,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那麼中國何時能擺脫髮展中國家地位10月10日,在「講好中國故事 看好中國未來」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提出衡量中國是否為發達國家的一個具體的指標,即70%的城市化率。專家還給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時間節點:2049年。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楊光斌教授表示,按照經濟學家們的觀點,中國成為發達國家應該在2030年左右,因為到那個時候中國經濟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 學者:2050年中國有望成為高收入國家,將面臨四大關鍵性改革
    「中國的經濟增長沒有秘密。」8月13日晚,在《中國經營報》觸角學院戰略合作的「北大國發院公開課系列」直播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與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教授查道炯共同解讀《中國2049:走向世界經濟強國》一書,深度解析中國未來主要面臨的挑戰以及應對之道。
  • 港報:中國2049年成全新頭號強國
    香港《南華早報》9月30日文章,原題:為下一個全球領袖喝彩 透過水晶球佔卜中國未來,很多畫面呈現在眼前。從政治穩定和經濟可持續到氣候變化和戰爭,這些都是判斷2049年及以後的中國方向要考慮的因素。有一點已經達成共識,即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成就不是曇花一現。
  • 科學家詳解中國北鬥導航系統面臨三大挑戰(圖)
    該系統耗資30多億美元,於1995年投入使用,現在由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管理。GLONASS是繼GPS之後第2個軍民兩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 中國北鬥(COMPASS)系統  中國衛星定位產業的發展速度有目共睹,在此背景下,基於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全的考慮,中國開始建設自己的北鬥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
  • 王新奎:中國外部環境面臨三大挑戰,新發展格局關鍵要轉換發展動力...
    王新奎,圖/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王新奎表示,從外部環境來看,中國主要面臨三大挑戰過去30年構建起的全球生產和供應鏈布局,在全球價值鏈革命和貿易高速發展的時代,不同區域間和國家層面正面臨著新的調整,這種調整「甚至是很激烈的」。 第二是全球貿易規則的重構,過程中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 第三是數字經濟全球化的鴻溝。
  • 陳寶生:2049年中國教育將穩穩地立於世界教育中心
    10月22日,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記者招待會,介紹滿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有關情況。、主任李斌介紹滿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中國周邊安全面臨五大挑戰
    中國正在和平崛起途中, 伴隨著「成長的煩惱」,我國周邊安全形勢和安全結構也正在經歷重要的歷史性的調整與變化。整體來看,我國周邊安全形勢總體趨穩,但也存在越來越明顯的大國激烈博弈、海上爭端或將激化、地緣政治面臨新的挑戰、非傳統安全形勢嚴峻等新情況。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我國周邊安全或許面臨五大挑戰。
  • 【預言】未來,人類面臨的三大挑戰是?風靡全球的尤瓦爾央視揭秘!
    這一次,他將自己的「學術風暴」刮到了中國觀眾的面前,獻上了個人的中國電視節目首秀,並提出了超級多的新觀點。比如對於過去——人類完成了三大「克服」:克服饑荒 克服傳染疾病 克服戰爭關乎未來——人類將面對三大「挑戰」:戰爭的回歸,氣候的變化以及新技術的顛覆式的作用。
  • MEC發展面臨的三大挑戰及對策
    打開APP MEC發展面臨的三大挑戰及對策 資治通信 發表於 2020-11-25 09:26:42 IDC預測,到2020年,將有超過500億個終端與設備聯網,40%的數據需要在網絡邊緣分析、處理與存儲。因此,邊緣計算市場規模將超萬億元。 一直以來,中國移動高度重視邊緣計算的發展,積極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從產業合作、標準制定、平臺打造和應用示範等多個方面持續推進產業發展。
  • 獨家揭秘 | 2049年的上海竟然是這樣的!
    上個月,馬斯克談及未來城市時說:「我們打算造一個能夠緩解擁堵的地下 3D 網絡隧道,依靠汽車溜冰鞋(car-skate),從街道垂直下降到地下隧道中,然後在複雜的地下隧道網絡中穿行。而之後,我們要在火星上建造城市。」或許可以想想,也許32年後,2049年的上海,你將會面臨是留在地球就業還是去火星工作的困難選擇。要小編說,這種猜想,也只是未來生活在上海的一種可能。
  • 未來30年上海會怎樣?——有關"上海2050"的十個暢想
    2014年對於上海來說,是一個「規劃大年」。當前,上海正同時開展三大戰略規劃研究:針對2020年的「十三五」規劃研究,針對2040年的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研究,針對2050年的「面向未來30年」發展戰略研究。
  • 21世紀人類面臨的新挑戰 | 中國工程院院刊
    導讀本文是英國皇家天文學家Martin John Rees教授於2019年9月18日在倫敦「2019年全球重大挑戰論壇」上發表的主題演講,原題為「人類未來前景展望」,發表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二期上。
  • 從《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看健康挑戰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2月2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介紹《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有關情況。 2015-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癌症中心、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開展了新一輪的中國居民慢性病與營養監測,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近6億人口,現場調查人數超過
  • 《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18)藍皮書發布 未來核電發展前景看好
    在前不久舉辦的2018中國核能可持續發展論壇上,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18)藍皮書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在運核電機組達到37臺,裝機規模3581萬千瓦,位列全球第四;發電量2474.69億千瓦時,佔全國總發電量3.94%,位列全球第三。機組運行安全穩定,總體運行業績指標優良。
  • 中國未來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在京召開
    2020年11月28日,中國未來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主題:疫情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開幕式上,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主任申金升同志到會致辭。 理事長金燦榮代表學會理事會致辭。中國未來研究會首席顧問、著名未來學家秦麟徵同志出席開幕式。學術年會上,中國未來研究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作了《新冠疫情後的世界圖景》的主題學術報告。報告分別從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的衝擊、新冠疫情引發世界政治的變化、美國霸權與新自由主義的內在危機、新冠疫情下中國的機遇和挑戰等幾方面,闡述了新冠疫情後中國與世界所面臨的新格局與新走向。
  • 全球貿易復甦面臨挑戰:區域差異明顯,中國亮點顯著
    2020年,全球貿易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未來復甦前景將面臨波折,並將呈現較大的區域差異性。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強勁復甦有望持續助推全球貿易回暖。復甦面臨挑戰多個機構近日紛紛表示,全球貿易在2020年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打擊之後,未來復甦前景也將充滿波折,並對部分經濟體產生「毀滅性影響」。
  • 未來人類將面臨三大技術的挑戰
    馬雲認為,未來10-20年以內,將有三大技術讓人類面臨挑戰:機器智能、IoT(物聯網)和區塊鏈。馬雲說的真有可能發生嗎?世界上很多人對此發表過意見,總結一下。第一人類智能有情感?機器智能會產生情感嗎?但也許它會成長的極快,智商一年的成長速度等於人類十年,過了奇點,一年等於人類100年。機器可以自行啟動,並且自動對自身進行重新設計,速率也會越來越快。受到漫長的生物進化歷程的限制,人類無法與之競爭,終將被取代。——史蒂芬·霍金對BBC如是說。
  • 2049年補貼達到平衡——中國光伏電站資產交易全解
    日前,華能天成融資租賃有限公司與彭博新能源財經攜手撰寫《中國新能源電站資產交易白皮書》,分析了過去十年新能源電站資產交易的特點、動因和價格形成機制,並對未來交易趨勢作出了展望。本文摘要了報告中的重點內容,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