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財經訊 過去40年中國經濟成功的原因是什麼?未來30年中國經濟又將面臨什麼的挑戰?
12月15日,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方正證券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國家發展論壇上,北大國發院副院長黃益平代表北大國發院介紹了《中國2049》的報告,對上述問題做了詳盡的解釋。
黃益平介紹說,在未來30年,中國經濟發展中面臨三大新的挑戰,並且,這三個挑戰可能過去沒有遇到
新挑戰一、低成本優勢喪失。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40年,中國的成本水平已經快速提高。剛剛開始改革開放1978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均GDP230美金,意味著中國當時在世界上是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所以我們一直說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有一個低成本優勢,低成本優勢的好處就是只要你生產出來的產品一定有競爭力,到2007年的時候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GDP2600美金,仍然是中低收入水平。到去年中國已經接近了1萬美金,這時候已經到中高收入水平,因此,今天碰到的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可能大家都感覺經濟不好,都感覺進入一個非常長期的痛苦的調整過程。黃益平認為,他個人的的看法對宏觀經濟形勢展望可能沒有那麼悲觀,覺得今天碰到的問題不是一個寒冬的問題,不是一個不斷持續下跌的問題,而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問題。悲觀還是樂觀,取決於在哪一趟列車長,新經濟不會那麼悲觀,老經濟就熬不過去,這是今天碰到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仍然可以稱作為中等收入陷阱。
第二個挑戰,人口老齡化。中國過去確實有人口紅利,應該說從改革開放以來撫養比在不斷下降,最低點是2010年前後大概是三分之一,現在的預期是到2049年的時候可能要回升到三分之二,簡單來說就是三個勞動人口養活兩個老人或者是小孩。這個時候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多新的挑戰,尤其會影響消費需求、勞動力供給、儲蓄的供給,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中國遇到的這個問題和很多周邊國家,尤其是日本的老齡化的問題很類似,但中國有一點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有的專家曾經提出來的叫未富先老,日本進入老齡化時代的時候他已經是很富裕的國家了,中國現在還沒有進入高收入水平。但是老齡化的問題已經在很迫切地面對了,今天看中國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數據,大數來說每年勞動人口減少800萬,老年人口增加1200萬,這就是現在要面對的一個很大的挑戰,這是過去沒有的。
第三個挑戰,逆全球化的一些政策或者是思潮。中國是全球化的主要的獲益者之一,但如果未來的全球金融、國際經濟體系有可能變得不那麼開放,中國就會遭遇新的壓力。可能中國經濟在未來還會遇到其他的一些挑戰,比如說環境問題、碳排放問題,有一種解釋是說因為2001年我們加入WTO,變成了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工廠的同時,中國的排放也變成了一個世界中心。未來怎麼樣應對這樣的問題?客觀來說中國現在碰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環保政策也好、碳排放政策也好,已經不僅僅是如何決定中國經濟自身增長的未來,很可能會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全球經濟環境。
最後,黃益平總結,所以這些挑戰對於中國來說確實都是新的問題,當然所有這些挑戰,其實就是一個創新的挑戰,收入水平提高、成本水平提高,歸根到底最後的一個問題,就是能不能持續發展、能不能創新、能不能產業升級。
《中國2049》由北京大學國發院與布魯金斯聯合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