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建三大海洋能海上試驗場

2020-11-26 華夏經緯

記者從第四屆全國海洋可再生能源年會上了解到,目前我國正在規劃建設3個海洋能海上試驗場,預計到2020年基本完成淺海海上綜合試驗場、波浪能試驗場和潮流能試驗場建設,並開展相關試驗與測試、標準體系建設及裝備定型等工作。

海洋能開發利用技術是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的重要環節,是發展海洋經濟的主要內容,是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舉措之一。為解決我國海洋儀器裝備海試成本高、試驗難、海上生存能力差、技術成熟度低等問題,提高我國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水平,促進我國自主海洋觀測檢測儀器的產業化,國家海洋局決定以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為實施主體,建設海上試驗場。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的專家告訴記者,波浪能、潮流能發電裝置從設計、製造到產業化需要經歷模型樣機、比例尺工程樣機、原型樣機等一系列過程,其中涉及到多個環節、多個領域的試驗與測試,海上試驗是工程樣機到成型產品過程中的必備環節,這是實驗室無法替代的。因此,建立面向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的海上公共試驗與服務平臺,已成為國家海洋科技進步與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和廣泛共識。

據悉,根據我國波浪能、潮流能產業技術發展現狀,結合國外海洋能試驗場建設經驗和我國的海洋能資源分布特點,我國的海洋能試驗場將分別建成針對海洋能發電裝置模型/小比例樣機試驗的淺海海上綜合試驗場、針對波浪能發電裝置原型試驗與測試的波浪能試驗場和針對潮流能發電裝置原型試驗與測試的潮流能試驗場。

其中,我國首個國家級淺海海上試驗場於201411月落地山東威海,該試驗場海域的波浪和潮流資源可滿足波浪能、潮流能發電裝置模型/小比例尺樣機試驗的需求,同時周邊科研、交通、製造加工等基礎條件優越,可為後續試驗場的建設運行積累經驗。

潮流能試驗場選址浙江舟山,舟山海域的潮流能資源優越,是我國潮流資源最好的海域,可以充分開展兆瓦級潮流能發電裝置的實海況試驗、測試和評價。試驗場潮流能年均能流密度為1.5千瓦/平方米,規劃建設3個各具備1兆瓦測試能力的泊位。

波浪能試驗場選址廣東萬山,該海域波浪資源條件優越,是我國近岸波浪條件最好的海域之一,可充分滿足對波浪能發電裝置大比例尺樣機及原型樣機開展試驗、測試和評價的需要。該試驗場年均波能密度4千瓦/米,自2015年起將開展國家波浪能試驗場3個測試泊位及其配套設施的建設工作。

目前,威海淺海海上綜合試驗場已經進入建設階段,舟山潮流能試驗場和萬山波浪能試驗場已完成選址和總體設計。這三大海洋能試驗場作為中國海洋能發電裝置試驗、測試與產業培育基地,將為中國海洋能技術成熟度的提升、海洋能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持。(來源:中國海洋報訊)

 

責任編輯:胡光曲

相關焦點

  • 自然資源部:國家淺海海上綜合試驗場首次海洋能發電裝置試驗順利完成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近日,該中心在威海國家淺海海上綜合試驗場順利開展了首次海洋能發電裝置試驗。據悉,本次海試主要是對海洋能發電裝置功率指標進行測試,同時對裝置功率跟蹤、錨泊穩定性、充電等功能進行驗證。
  • 海洋日報|我國首套單機容量最大海上風機鑄件交付
    國內時事1.中國海洋測繪專業委員會綜合性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行9月19日,中國測繪學會海洋測繪專業委員會第三十一屆海洋測繪綜合性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嘉興成功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為「自主創新新時代 ·海洋測繪新發展」。
  • 海洋能源 深水網箱還能靠波浪能發電?
    &nbsp&nbsp&nbsp&nbsp該平臺團隊正在海洋能產業化方面尋求嘗試和突破,開展30千瓦深水網箱波浪發電技術應用示範。該技術難題一旦攻破,將引發一場養殖技術革命,對加快我國海洋新能源開發速度,保障深遠海水產養殖產業安全環保健康發展大有好處。
  • 我國潮汐發電技術已國際領先 30年發電兩億千瓦時
    新華社濟南5月28日電(記者滕軍偉)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副主任夏登文28日在此間舉行的第四屆中國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年會暨論壇上表示,我國正在山東威海、浙江舟山、廣東萬山規劃建設三個海洋能海上試驗場。這三大海洋能試驗場將作為我國海洋能發電裝置試驗、測試與產業孵化基地,為快速提升我國海洋能技術成熟度,推動我國海洋能產業發展提供支持。
  • 我國海洋能總體發展形勢良好 將打造波浪能等示範區
    我國海洋能總體發展形勢良好 將打造波浪能等示範區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29 10:02 來源: 海洋局網站我國海洋能總體發展形勢良好2013年中國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發布未來將著力打造波浪能、潮流能示範區    5月28日,第三屆中國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年會暨論壇在哈爾濱舉行。
  • 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水平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在能源消費量持續攀升、傳統能源日趨緊缺的背景下,積極探尋和發展海洋能源,將成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路徑。  然而據記者了解,當前我國海洋能源開發總體仍處於起步階段。尤其是潮汐能開發,存在資金投入較少,科研力量分散的問題,與先進國家存在不小的差距。
  • 我國海上風電產業鏈存缺陷 行業面臨三大風險
    我國海上風電產業鏈存缺陷 行業面臨三大風險 2016-01-06 來源:本站編輯   海上風電,是中國風電企業現在和未來的必經之路。
  • 搶抓機遇 推進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
    搶抓機遇 推進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就《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訪國家海洋局副局長林山青近日,國家海洋局印發我國首個海洋能發展專項規劃——《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 國內首個公益性開放型潮流能試驗場試運行
    點擊播放 GIF 0.0M導讀近日,三航局承建的浙江舟山潮流能發電示範工程建設項目通過聯合驗收並完成倒送電,標誌著我國首個公益性開放型潮流能公共試驗場進入試運行階段項目位於舟山普陀山島與葫蘆島海域之間,計劃建設成為規模2500千瓦的潮流能發電試驗場。本次進入試運行階段的為一期工程,已建設完成450千瓦機組容量,由水下潮流能發電機組產生的電能,通過振華重工建造的海上升壓站升壓後接入葫蘆島岸基集控中心,再由集控中心接入國家電網,最終完成併網送電。
  • 2020年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水平躋身國際一流
    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2日訊(記者沈慧)國家海洋局近日印發《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從海洋能發展方向、需求和作用影響力等角度出發,提出到2020年,核心技術裝備實現穩定發電,工程化應用初具規模,產業鏈條基本形成,全國海洋能總裝機規模超過50000千瓦,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水平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 海冰工程聯合試驗場蓄勢待發迎今冬海冰
    >為了提升海洋要素的精細化觀測水平,促進觀測數據在海洋數值模式中的應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和大連理工大學三方聯合成立了海洋工程聯合試驗場。該海洋試驗場位於遼寧省營口市鮁魚圈鳳冠島,日常管理由遼寧省海洋預警監測中心和營口市海洋預警監測中心共同完成。該試驗場自2016年成立以來,開展了多次針對海冰的觀測和試驗工作,已在The Cryosphere,Annals of Glaciology、中國科學和力學學報等國內外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15餘篇。
  • 我國海洋能技術的進展與展望
    ,並列舉了波浪能和潮流能的發電裝置;最後指出,海島能源示範與深遠海資源開發緊密結合,將成為我國海洋能開發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國沿海地區人口集中、資產密集、經濟發達,且海島地區因國防或人民生活需要有待開發,而電力缺乏將成為制約沿海特別是海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因地制宜建設適用的海洋能發電系統,是補充沿海電力短缺和解決海島居民及駐軍用電問題的可行途徑之一。發展海洋能是培育我國海洋新興產業的需要。
  • 我國海洋能商業化前景廣闊,開發能力待提高
    成本和技術難度大  肖漢強指出,隨著海洋高新技術的發展,國際上已開啟「耕海牧漁」和深海採礦的新時代,給傳統的海洋經濟帶來嚴峻的挑戰。據介紹,海洋能作為自然能源是隨時變化著的,但海洋是個龐大的蓄能庫,將太陽能以及派生的風能等以熱能、機械能等形式蓄在海水裡,不象在陸地和空中那樣容易散失。
  • 威海與航天科技集團 哈工大共同籤署《海洋無人裝備與技術聯合創新...
    近日,威海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工業大學正式籤署《海洋無人裝備與技術聯合創新中心合作協議》,三方將圍繞成立海洋無人裝備與技術聯合創新中心、加強海洋無人裝備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建設海洋高端裝備試驗場等領域深入開展合作,加快推進威海國際海洋科技城建設。
  • 我國將建首個海洋動力監測網 「三星組網」邁出關鍵一步
    據介紹,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據設計師介紹,海洋二號C星入軌與B星實現雙星組網後,觀測周期將由單星3天縮減到1天;後續待海洋二號D星發射並完成三星組網後,將具備小時級覆蓋全球主要海域的觀測能力,同時,能夠實現亞中尺度海洋現象觀測,為我國海洋防災減災、氣象、交通和科學應用等提供重要支撐。
  • 我國將建首個海洋動力監測網「三星組網」邁出關鍵一步
    2020年9月21日13時40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抓總研製的海洋二號C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據介紹,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
  • 我國首個5兆瓦以上大功率海上風電場將併網發電—新聞—科學網
    目前,我國大容量風機關鍵技術已取得突破,具備產業發展條件,一個高起點、大容量、全產業鏈的海上風電產業基地正在福建形成,標誌著我國海上風電正進入集中連片規模開發的快速發展新階段 近日,記者從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獲悉,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項目一期首批機組將於9月中旬正式併網發電。
  • 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發布《中國海洋能2019年度進展報告》
    《中國海洋能2019年度進展報告》發布我國已掌握規模化潮流能開發利用技術近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發布《中國海洋能2019年度進展報告》,全面介紹了我國海洋能產業動態、技術進展、國際合作與交流情況,對比分析了國際海洋能動態。
  • 我國最大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
    據招商局集團最新消息,自然資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資金項目「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首臺500千瓦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日前在招商局旗下招商工業深圳孖洲島基地正式交付。招商工業方面介紹, 「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是海洋能「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於2017年立項。項目將在珠海市大萬山島建設我國首個、亞洲一流、國際先進的波浪能發電試驗場。「舟山號」是該波浪能場的首臺進場裝置,也是目前我國裝機容量最大的波浪能發電裝置,裝機容量500千瓦,由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發設計,招商重工建造。
  • 中國海洋能發展概述
    中國海洋能資源可開發量豐富,因地制宜開發海洋能,可切實解決海島發展、海上設備運行、深遠海開發等用電用水需求問題,對於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拓展發展空間具有戰略意義。海洋能年會舉辦的初衷是什麼?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會長周茂平認為,海洋能作為一項新興事業,加強溝通與交流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