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免疫治療第一股來襲 永泰生物迎估值增長風口期

2020-12-05 智通財經APP

隨著國內細胞療法監管路徑逐漸清晰,細胞免疫治療賽道的狂奔便從未停止,以致於資本市場也難緊跟其發展的步伐。例如,細胞免疫治療現已開始涉及實體瘤領域,國內投資者卻仍只能追捧CAR-T管線相關的標的。

但這一「尷尬」局面,如今被永泰生物所打破。

6月7日,永泰生物完成聆訊後資料的掛網,預示其上市獲得實質性進展,即將投入港交所生物科技板塊的懷抱。而此舉也預示著公司有望坐穩國內「細胞免疫治療第一股」的身份。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永泰生物是一家專注於研發細胞免疫治療創新藥物的公司。但與過往的細胞治療類創新藥公司不同,永泰生物是目前領域內唯一一家擁有在中國獲準進入II期臨床試驗的、實體瘤細胞免疫治療產品的公司。其掛牌上市,無疑將填補當前港股市場在實體瘤免疫細胞治療標的上的投資空白。

身為國內在細胞免疫治療領域的「獨角獸」,一直以來,永泰生物在擴增活化的淋巴細胞(EAL)和CAR-T細胞領域等方面的研究、開發都在國內保持相對領先的狀態。

近年來以EAL為首的核心產品研發進程快速推進,再次賦予了永泰生物更高的內在價值。如今永泰生物開簿招股在即,投資者需要從其獨特的市場稀缺性背後,挖掘公司在重磅藥物、產品管線及創新研發實力等角度中的深層次投資價值。

500億市場背後的增長藍海

目前全球各大創新藥企業都在加大研發投入,爭奪技術轉化後的市場份額。在此背景下,生物醫藥各個細分賽道的容量大小,便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公司的成長空間,也決定了投資者對公司的想像高度。

因此,從創新藥公司的重磅藥物出發,展望技術轉化後的商業市場,能讓投資者更清晰地了解公司的未來成長曲線,從而對其投資價值進行準確的預估。

對於永泰生物而言,公司對準了市場龐大的細胞免疫治療領域,尤其在多靶點腫瘤細胞免疫治療產品EAL的研發布局上,擁有巨大的先發優勢。從國內外細胞免疫治療市場空間及增長切入,便能準確把握永泰生物的價值投資邏輯。

永泰生物的研發管線主要圍繞細胞免疫治療領域進行布局。智通財經APP了解到,細胞免疫治療產品可分為非基因改造及基因改造的細胞產品。活化的自體淋巴細胞(包括EAL)屬於非基因改造的細胞免疫療法,可用於早期惡性腫瘤患者,以防止接受手術治療後復發。

中國的細胞免疫治療市場開發潛力巨大。數據顯示,該市場規模預計於2021年至2023年由人民幣13億元升至人民幣102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81.5%。隨著更多細胞免疫治療產品獲批,市場預計於2030年達人民幣584億元,2023年至2030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28.3%。

目前在中國進行臨床試驗的15款細胞免疫治療產品中,CAR-T細胞產品多達14款。但臨床試驗結果表明,當前所有的在研CAR-T細胞產品,僅能對其他不能治癒的B細胞白血病、B細胞淋巴瘤及末期癌症有療效,但對治療實體瘤的療效有限。

因此,基於細胞免疫治療的龐大市場支持,永泰生物策略性地瞄準了實體瘤治療領域。

以公司核心候選產品EAL為例,該產品是最初取自患者自體外周血中的T細胞,經使用專利方法活化、擴增培育而成的製劑。

其作用機理在於,以CD8+殺傷性T細胞(表面標記為CD3分子)為主要活性成分,旨在通過體外活化、擴增患者CD8+殺傷性T細胞克服腫瘤微環境中免疫抑制機制。

EAL技術自2000年開始嶄露頭角,經過近20年的發展逐漸趨於成熟。

日本開展的臨床試驗研究表明,肝癌患者術後進行了EAL治療可明顯推遲首次復發的時間,復發風險降低41%;

韓國針對早期、晚期肝癌患者的EAL單獨用藥與聯合用藥試驗結果顯示,細胞免疫治療組可顯著延長中位無復發生存期(44 vs 30個月),且死亡風險降低37%。

永泰生物自2006年便開始了對EAL的研究,在該領域臨床應用方面有超過10年的積累。

目前EAL產品是中國首款、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款獲準進入II期臨床試驗的實體瘤細胞免疫治療產品,現正在進行以預防肝癌手術後復發為臨床適應症的II期臨床試驗研究。

在生物創新藥的研發與投資領域,藥物的臨床價值,體現在研發的新藥能否填補現有的臨床治療空白或者滿足患者迫切的需求,如若能滿足當前治療剛需,其臨床價值便具備較高潛力,自然也就具有充分的投資前景。

肝癌在中國擁有迫切的未滿足的治療需求。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肝癌的新增病例超過40萬,佔全球肝癌新增病例的44.9%,且五年生存率僅有12.1%,遠低於所有癌症40.5%的五年平均生存率。

2019年國內肝癌累計病患已達90萬。除手術及介入治療外,目前尚無可供使用的藥物及方法能夠預防早期肝癌復發,及延長早期肝癌患者無復發生存期及總生存期。

此外,多個臨床研究顯示,EAL在治療肝癌外的多種腫瘤(肺癌、胃癌、急性髓系白血病等)中同樣具有功效,相關研究已於三篇SCI學術期刊文章發表。因此,EAL不僅在肝癌細胞治療領域中有強勁的先發優勢,其它適應症領域也極具開發潛力。

以上市場現狀給EAL帶來的巨大的升值潛力。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由於目前沒有同類產品開始臨床試驗,因此作為研發進度最快的藥物,EAL至少在上市5年之內不會有競爭對手;

憑藉與肝癌治療醫院的率先合作,可以大幅提高這一細分賽道的準入門檻,鞏固公司的競爭壁壘;此外,公司有望參與該行業的行業標準制定,這讓永泰生物無疑具有巨大的「先發優勢」。

而在國際市場,永泰生物的對標公司為韓國的Green Cross Cell Corporation(GCC),其細胞免疫治療產品Immuncell-LC是韓國唯一獲得批准的AAL治療相關產品,於2014年獲批用於肝癌治療。數據顯示,截至目前,GCC的市值達到5.49億美元,其在2019年收入達到3200萬美元。值得注意的是,韓國肝癌患者僅為中國的1/20。因此有理由相信,待EAL產品上市後,永泰生物將擁有百億美元市值。

而結合國內細胞免疫治療市場和肝癌市場的增長情況,未來5年內,待EAL產品實現商業化,永泰生物將在國內市場擁有強大的先發優勢,公司估值天花板也將逐漸打開。

實際上,EAL只是永泰生物創新研發的一個縮影,投資者對公司的內在價值增長的判斷,仍然離不開研究其產品研發管線。

研發管線中的公司價值

與很多行業一樣,生物藥研發最後必須落實到產品上。產品是核心,是投資價值的標尺,也是市場對生物藥公司定價的核心與基礎。永泰生物之所以能得到市場與投資者的青睞,其關鍵在於公司對細胞免疫治療市場的把握,而這也會是該公司在未來穩定估值的資本。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永泰生物已形成包括了非特異性免疫細胞製劑、特異性免疫細胞製劑、基因修飾免疫細胞製劑的完整細胞藥物體系。

公司產品鏈覆蓋了非基因改造細胞、基因改造細胞、腫瘤多靶點治療細胞、腫瘤單靶點治療細胞等主要腫瘤細胞免疫治療產品。

截至目前,永泰生物共有10種在研產品。除EAL產品外,公司的主要在研產品包括CAR-T細胞系列藥物和TCR-T細胞系列藥物等,適應症包括肝癌、白血病、淋巴癌、多發性骨髓瘤以及實體癌等。

據智通財經APP了解,永泰生物的CAR-T細胞產品管線以CAR-T-19細胞系列為核心,在CAR-T-19注射液的基礎上,公司開發了CAR-T-19-DNR注射液及aT19注射液,

這兩款在研產品旨在解決CAR-T細胞對實體瘤治療的持久性不夠、治療效果欠佳及腫瘤復發的痛點。數據顯示,CAR-T-19注射液在研產品在研究人員發起的臨床研究中,有63名患者接受治療,完全緩解率超過90%。

2019年8月,公司提交了以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為臨床適應症的在研產品IND申請,並獲藥品審評中心接納處理。

TCR-T細胞產品管線而言,TCR-T細胞治療是一種基於腫瘤抗原特異性T細胞回輸的免疫治療手段。為克服腫瘤的免疫抑制機制,永泰生物已構建共同表達TCR及CXCR3、IL-12或TGF-βDNR的表達載體。

目前,永泰生物有多個TCR-T細胞在研產品正進行臨床前研究,並已完成NY-ESO-1 TCR-T細胞在研產品的藥效研究。公司計劃於今年年底前為CAR-T-19-DNR、aT19及NY-ESO-1 TCR-T在研產品提交IND申請。

因此,從細胞免疫治療的管線覆蓋程度出發,投資者可以明顯看出,永泰生物在治療路徑選擇以及研發技術上,相較於同類治療藥物已走在前列。因此在「療效導向」型的病患市場產品接受程度更高,待研發管線落地後,便可為公司和投資者兌現價值。

深厚的研發底蘊與強大的獨立生產實力

生物醫藥企業若想立足行業之林,不僅深厚的創新研發,強大的製劑生產實力同樣必不可少,這兩方面共同決定了公司最終的變現能力,自然也成為左右投資者買入與否的決策點。

據了解,永泰生物的核心技術團隊由資深腫瘤免疫學家組成,具有強大的專業性和行業前瞻性和敏感性。

早在2006年,細胞免疫療法還未能進入大眾視眼中時,永泰生物核心研發團隊就已經開始研究這個主要針對癌症的治療技術。2011年,在國內細胞免疫治療領域尚處在第三類醫療技術管理體系下,導致一眾良莠不齊的從業者無序競爭狀態時,永泰生物核心研發團隊就敏銳地意識到,這個行業若想長久發展,一定要走藥品監管道路。因此永泰生物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開始了EAL產品的臨床前研究,並於2015年8月申請了IND。之後的行業發展與永泰生物的預判如出一轍,這充分體現了他們對細胞免疫治療行業的深刻理解,對自身技術實力的信心,以及醫者的職業道德底線。同時,這也讓EAL成為中國第一個進入II期臨床試驗,對實體瘤進行細胞免疫治療的產品,為產品商業化爭取了大量時間。

在研發組織構建上,公司建立了從早期研發、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直至商業化生產和管理的先進的研發組織結構,使得產品研發能夠快速推進。

除了擁有一流的研發團隊和深厚的研發底蘊,在獨立研發和生產方面,永泰生物同樣獨樹一幟。

智通財經APP觀察到,在創新平臺建設方面,公司建立了細胞免疫治療產品研發所需的先進基礎技術平臺,其中包括無血清細胞培養及擴增技術平臺、基因改造及轉導技術平臺、抗原特異性T細胞體外擴增技術平臺,以及質粒及病毒載體的生產及純化技術平臺。

此外,公司還建立了臨床試驗組織管理平臺、細胞運輸物流平臺,以及適合細胞免疫治療產品的GMP級別生產質量管理平臺。

在獨立生產方面,永泰生物的國盛實驗室一年可處理約40000份樣本,滿足2-3年內研發管線的臨床試驗需求,以及前期EAL產品商業化的生產需求。

針對EAL產品的6小時運輸半徑,公司也已在上海、廣州等地籌備成立研發及生產中心,覆蓋全國人口稠密的地區,加速臨床試驗進度,並滿足未來商業化需求。

綜上所述,永泰生物不論從研發管線、產品布局還是到規模化生產及商業化籌備都已準備就緒。可以說,目前公司離規模化變現的目標僅一步之遙。不難預測,待旗艦產品EAL以及CAR-T管線系列產品相繼落地上市,永泰生物有望憑藉在創新生物製藥領域的綜合實力,發揮自身潛力,向市場證明其投資價值。

相關焦點

  • 永泰生物憑什麼成「細胞免疫治療第一股」?
    癌症免疫治療通過刺激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以產生或增強抗腫瘤免疫反應,從而控制或根除癌細胞,主要包括細胞免疫  治療、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性癌症疫苗和細胞因子治療,其中細胞免疫治療是最先進的癌症免疫治療。
  • 細胞免疫治療「獨角獸」開啟上市倒計時 長線持有永泰生物-B(06978...
    深耕細胞免疫治療十餘年,擁有全面的細胞免疫治療管線,成功打開CAR-T療法困局開拓實體瘤市場,以上便是永泰生物-B(06978)的公司履歷。智通財經APP觀察到,近日,永泰生物更新招股書,已進入招股階段。招股書顯示,公司於2020年6月29日至7月3日招股,擬發行1億股H股,其中香港公開發售1000萬股,佔10 %;國際發售9000萬股,佔90 %。
  • 細胞免疫治療第一股為什麼會是它
    原標題:細胞免疫治療第一股為什麼會是它 摘要 【細胞免疫治療第一股為什麼會是它】7月10日9時30分,北京經開區永泰生物上市儀式現場與港交所主會場同時敲響公司開市的鐘聲
  • 永泰生物-B(06978)香港上市:細胞免疫龍頭
    雖然這些企業現時未錄得收入,產品仍處於研發階段,但由於市場對其產品商業化後的盈利爆發抱有預期,加上公共衛生事件後對於生物科技企業的長遠需求,這個板塊絕對不容忽視。01 尋找優質投資標的生物科技股的估值方法與一般股票不同,由於這些企業都未盈利且處於研發階段,不確定因素較其他已錄得收入的企業多。
  • 細胞免疫治療概念股龍頭竟然是它?
    7月10日9時30分,北京經開區永泰生物上市儀式現場與港交所主會場同時敲響公司開市的鐘聲,標誌著「細胞免疫治療第一股」永泰生物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成功掛牌上市,這是港股中第一隻專注於細胞免疫治療的生物科技股,其募集資金主要為科技研發和產品商業化提供支持。成立14年,永泰生物是如何成為細胞免疫治療第一股的?
  • 最前線丨永泰生物通過港交所聆訊,港股或將迎來第二家細胞免疫治療...
    6月8日,永泰生物製藥有限公司(簡稱「永泰生物」)通過港交所聆訊,建銀國際和國信證券(香港)為聯席保薦人。去年9月,永泰生物首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最終文件失效。今年3月6日,永泰生物再次遞表申請上市。
  • 「醫藥論壇」實錄丨永泰生物-B(06978): 國內首款實體瘤細胞免疫...
    11月13日,由港美股資訊第一平臺智通財經與大灣匯聯合主辦、專業財經路演直播平臺「大路演」提供全程路演支持的「2020智通財經&大灣匯醫藥投資論壇」於上海隆重啟幕。在「2020智通財經&大灣匯醫藥投資論壇」上,永泰生物-B(06978)CFO楊寧就公司發展現狀、戰略,與現場投資者做了零距離的面對面溝通。
  • 老虎證券:被誤解的細胞免疫療法和永泰生物
    在這一事件中,除了臭名昭著的競價廣告和吃人不吐骨頭的莆田系醫院,用於治療魏則西的DC-CIK生物免疫療法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這個曾經讓魏則西一度認為最後的救命稻草,只不過是臨床數據不佳、在美國被淘汰過的療法。混亂的臨床使用最後引來了監管層的重手整治,2016年12月,細胞免疫治療法納入藥物監管範圍,即使已經臨床使用的正規免疫療法也統統要重新走一遍臨床試驗。
  • 永泰生物-B(6978.HK):CAR-T-19獲批進入臨床試驗,當日最高漲幅達8%
    受公告利好影響,永泰生物-B(6978.HK)高開高走,最高漲幅達到11.02港元/股,截至當日收盤,收盤價11.00港元/股,漲幅達到7.84%,創公司近3個月新高。圖表一:永泰生物走勢圖數據來源:WIND,格隆匯整理 數據截至2020年12月29日中國細胞免疫治療迎來十年爆發期腫瘤疾病,人類死亡的一大殺手。
  • 細胞免疫治療的春天來了?-虎嗅網
    此外,這個月初,擁有中國首款IND批件且為目前唯一獲準進入實體瘤治療Ⅱ期臨床試驗細胞免疫治療產品的永泰生物擬赴港上市,更是讓身在其中的企業和投資機構看到了希望。投資人士認為,隨著國外兩款CAR-T產品獲批上市和國內政策監管逐步規範化,細胞免疫治療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寒冬過後,細胞免疫治療就會迎來春天嗎?
  • 求思諮詢晉家驤:2020年成細胞免疫治療密接資本元年
    6月5日,主打CAR-T療法(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的南京傳奇生物(LEGN.NASDAQ)率先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中國CAR-T第一股」。永泰生物(06978.HK)緊隨其後,於7月10日在港交所上市。永泰生物的核心產品EAL是目前唯一獲準進入實體瘤治療II期臨床試驗的細胞免疫治療產品。
  • CAR-T細胞治療管線踏出IND獲批第一步 永泰生物-B(06978)中長期...
    身為國內在細胞免疫治療領域的「獨角獸」,一直以來,永泰生物在擴增活化的淋巴細胞(EAL)和CAR-T細胞領域等方面的研究、開發都在國內保持相對領先的狀態。此次公司CAR-T系列候選產品CAR-T-19注射液IND申請獲批,便是其走向國內商業化的第一步。
  • 安信國際:永泰生物首予買入評級 目標價16.61港元
    來源:新浪港股永泰生物(06978)是中國一家領先的細胞免疫治療生物醫藥公司,起源於InnocellUSACorporation在2006年成立的北京永泰,公司專注於T細胞免疫治療的研發和商業化,主要在研產品包括CAR-T細胞系列及TCR-T細胞系列。
  • 累計融資總額超70億元,國內細胞免疫治療企業全圖譜
    動脈網盤點了國內80家細胞免疫治療企業,從投融資的角度分析了行業的融資現狀。截止到2020年4月,國內細胞治療企業累計發生融資事件95起,總融資額達73.5億元 。6月5日,國內第一家CAR-T企業南京傳奇生物也在納斯達克順利上市。
  • 行業進入收穫期 細胞治療概念股「異軍突起」
    近日,《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下稱「指導原則」)正式發布。受到此消息影響,免疫治療概念股昨日走勢活躍,整個板塊逆勢上漲1.80%。機構認為,指導原則正式稿發布,細胞治療步入收穫期,也為國內細胞治療的商業化掃清了障礙。
  • 中國部分細胞治療企業媲美歐美 A股何時掀起CAR-T熱?
    僅2019年到2020年,中國的臨床前資產幾乎增加了近三倍——我國醫藥企業開發的細胞療法數目首次超過了由學術機構開發的療法數目,一年之中臨床研究從69個增加到202個;此外,我國處於1期和2期臨床開發的癌症細胞療法項目每年保持大約50%的增長速度。我國在臨床前研究方面的發展已然成為進行腫瘤細胞療法試驗的領導者,未來癌細胞的免疫治療發展值得更多期待。
  • 中國首款細胞藥上市 ,細胞治療企業的思考與展望!
    就是以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技術)為代表的過繼性免疫治療(被動免疫),包括LAK細胞、CIK細胞、NK細胞、CTL細胞、TIL細胞等。康愛生物選擇了細胞免疫治療中的另一個分支——多靶點複合抗原細胞毒性T細胞(MTCA-CTL)。CAR-T是以基因修飾為基礎的靶向治療,MTCA-CTL是非基因修飾、多靶點的細胞免疫治療產品。目前我們的MTCA-CTL產品正積極推進臨床,適應症為胃癌,未來並計劃將適應症擴展到宮頸癌、肺癌、結直腸癌和腦膠質瘤領域。
  • 細胞免疫療法引醫療革命 精準醫療再掀熱浪
    導讀:  細胞免疫療法引醫療革命 精準醫療再掀熱浪  細胞免疫治療技術發展迅猛  中國醞釀精準醫療計劃 顯著區別美國版本  精準醫療政策暖風勁吹 市場規模增速迅猛  齊魯證券:遇上最好的時代,腫瘤免疫治療  細胞免疫概念11股價值解析
  • 年度盤點-國內細胞免疫療法企業大放異彩
    中國作為細胞治療藥物開發的主戰場,多家優秀企業和各種臨床數據的不斷湧現,推動著國內細胞治療行業的飛速發展,傳奇生物和永泰生物分別在美國和香港成功上市,值得祝賀的是,在2020年12月22日,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細胞療法,南京傳奇LCAR-B38M CAR-T提交FDA上市申請,可以說,2020年是中國細胞治療崛起的一年。現編者就目前國內細胞治療的產品類型、CDMO企業以及相關法規等做簡單盤點。
  • 中國生物科技服務:一個創新型細胞治療企業的發展樣本
    在「治癒癌症」這一宏大目標的吸引下,有志於此的生物科技企業投入了免疫治療的戰役中,中國生物科技服務也在其列,其子公司上海隆耀生物就以T細胞免疫治療為主要方向。這樣一來,治療不會受到患者自身免疫細胞質量的影響,且治療價格也會明顯降低。 中國生物科技服務首席科學家楊選明教授告訴格隆匯,「通用型CAR-T技術路線上的企業有不少,但發展思路都基本一致,提高療法的通用性,避免免疫排斥,另外再加上一個安全開關。未來臨床使用規模擴大後,整個產業的配套設施成本也會下降,一個療程定價在10萬元以內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