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路和柏油路到底哪個好?為啥農村基本上全是水泥路?

2020-11-24 響水大米

八十年代的農村掀起了一股修路熱,特別是針對於偏遠落後地區,很多優質農產品無法因為運輸的問題無法銷售出去,所以當時提倡的「要想富,先修路」的政策,讓很多農村都脫離了貧困,與外界加大了聯繫。

我們當地農村直到2000年才修上一條水泥路,以前沒修水泥路的時候,在農村居住那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掛風滿大街的塵土飛揚,水泥路面不僅改善了農村的交通,也大大提升了農村的居住環境。在我們東北農村幾乎村村都修建的是水泥路,很少有修建柏油路的。

水泥路和柏油路這兩種路是各有優缺點,柏油路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瀝青路面,這種路面最大的優點就是地面比較平,車輛行走在上面噪音小,施工修路過程中也容易省事,後期維護起來比較容易,但是施工花費卻比較高,特別是瀝青路面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夏天的時候比較軟,農村夏天正是各種農用車使用最頻繁的季節,所以負重比較大的農用車容易造成道路的損耗,更加重了後期的維護費用。

而水泥路面的特點就是施工成本比較低,在我們農村修建水泥道路的時候,都是相關部門撥發一部分工程款,剩下的施工費用由農民集資來完成的,本著誰修路誰受益的原則,所以家家戶戶都出勞動力來共同完成村主幹道路的建設活動。

水泥道路的鋪設是比較繁瑣的,特別是在我們東北地區,由於水泥有熱脹冷縮的特性,所以東北地區的水泥施工必須分段進行隔離,分成很多小塊然後用木板隔離起來,所以車輛在行駛的過程中,舒適性不是很好,特別是水泥路面的後期維護很費勁,但是水泥路面抗壓能力比較強,更適合農村使用。

所以,兩種道路雖然各有優點,但是從農村的實用性上和經濟投入角度出發,大部分的農村都選擇修建水泥路面。現在看來當年農村提倡的「要想富,先修路」的政策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而隨著農村的不斷發展變化,這句老話也應該根據形勢發展改變一下了,隨著農村的車輛增加,原來修建的農村道路過於狹窄,已經不適合農村的發展了。現在應該應該提倡「要想富,拓寬路」,這才是農村百姓所盼望實施的工程。

水泥路和柏油路到底哪個好?為啥農村基本上全是水泥路?歡迎大家留言,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高速是瀝青路,一到收費站變成水泥路?收費員說出答案!
    可是老司機就不一樣,他們常年活躍在高速公路上,節假日的時候也會帶著一家老小使用高速公路出去自駕遊,於是他們就發現了這樣的一件事情,為什麼高速公路的路段都是瀝青路,可是到了高速公路收費站的時候卻變成了水泥路呢?為什麼不把兩者的修路材料統一起來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第1個原因安全問題。
  • 炎熱時遠看柏油路為什麼像有一攤水?
    本報訊 記者胡驊、實習生胡霞報導:炎熱的夏天在柏油路上開車,總覺得前面有一攤水,可走近了卻發現什麼都沒有。昨日,南昌市民王女士打來電話稱,這種怪現象她不知道如何向兒子解釋,而且為什麼水泥路上就不會有這種幻象呢?對此,專家稱,這是光的全反射現象,一般產生在柏油馬路上,水泥路上一般不會發生。
  • 農村房屋周圍有蛇怎麼辦?用什麼方法可以避免蛇出入?
    在我的老家,出了那些比較偏遠的山溝村莊,還沒有路面硬化,大部分村子早就都已經鋪了水泥路。別說村子裡的街道,就是山裡的路,都鋪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所以現在農村的蛇少多了。不過就算是路面已經做了硬化,也免不了還是會有蛇出沒,畢竟農村還是有莊稼地有草叢。有時走著走著,路上會遊過一條小蛇,嚇人一跳。
  • 現在的農村,對比過去幾十年,都有哪些變化呢
    記得在小的時候,八九十年代那時的農村裡,每次讀書周末與父母上街就會走三裡多的石板路到公社國道邊,花三塊錢趕人力機動三輪車到鎮上街上。如果家庭條件差以及捨不得花幾塊錢趕三輪車的村民就會走泥土路小道上街,路程十裡路左右,從家裡到街上差不多要走一個小時吧。買了生活物品再回家到家的時候就是中午12點多或者下午啦。
  • 西藏農村公路首尾相接可繞赤道一圈
    還有幾條路在建,這幾條高速公路通車以後將達到1100公裡。在西藏修了1100公裡的高速公路,這就是一個偉大的奇蹟。第三,西藏路網結構顯著提升和改善。現在全區公路通車裡程達到了10.45萬公裡,每年新增的公路通車裡程相當於淨增兩條「兩路」。青藏線、川藏線全程實現黑色化,全長1140公裡的青藏公路,全程達到二級公路的水平。
  • 忻城加快農村公路發展紀實
    幾年來,該縣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重頭工程」,立下「不落一人、不丟一隅」的軍令狀,決不讓群眾脫貧「卡」在交通上。於是,打通斷頭路,改造破舊路,建設小康路……全縣投入3.52億元,打響農村交通攻堅戰。如今,已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43公裡,修建中型橋梁5座,每百萬平方公裡範圍內公路密度達到21.5公裡。
  • 體感溫度和天氣預報為啥有差異?
    而公眾的體感溫度會受到空氣相對溼度、風速、外部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和實際環境的溫度存在一些出入。比如空氣溼度大,即使氣溫沒那麼高,公眾都會感覺很悶熱;再比如胖人和瘦人在相同的溫度下,感受到的溫度也是不一樣的。  實際上,體感溫度和氣象預報有時存在差異,這是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藍藍天工作室的記者曾專訪過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他做出了詳細的解釋。
  • 農村又出怪現象!越來越多城裡人跑回農村蓋房,這到底是為啥?
    更何況,現在農村經濟條件與城市相差不是太大,家家戶戶門前都有水泥路,清潔方便,農村也有大型超市、小飯館,城裡有的農村也基本都有,現在農村的各種基礎設施都已經很完善了,很多農村年輕人就想待在家鄉發展了。再者,一些長期在大城市打工的農民工,他們知道大城市的房子根本買不起,只能想回到家鄉把自己家的房子造得更漂亮一些,等老了就可以回老家養老。
  • 伊川彭婆:便民路 暖民心
    全村320多口人,一條崎嶇的土路是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而從牛家溝村到最近的水泥路只有1.5公裡。  在伊川14個鄉鎮中,像這樣的自然村與行政村之間不通水泥路的不在少數。  民生方案得民心幹部群眾熱情高  正像智燦彪說的那樣,要不是縣裡的好政策,別看就短短幾裡路,單靠哪個村的實力也修不起。
  • 有人專門到農村收「衣服」,5毛錢一斤,一年能賺20萬,你信嗎?
    有人專門到農村收「衣服」,5毛錢一斤,一年能賺20萬,你信嗎?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是越來越好了,物質生活也是越來越好。就拿小編的老家來做比方吧,以前人們都吃不起肉、住的也是茅房還有瓦屋,村子裡面到處也都是泥坑路,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家家戶戶住新房開新車、頓頓也都是大魚大肉村子裡面的泥坑路也被修建成了水泥路方便了農民。農民們也是吃好穿好,衣服也是每幾個月買新的,物質生活過得非常的愜意。
  • 農村大爺發現一大片「四方草」,5分鐘挖一大把,燉雞湯很補氣血
    相對於大城市來說,農村沒有那麼多的高樓大廈和水泥路,所以在農村的野草都是一長一大片的,放眼望去全是綠油油的,尤其是春夏之季就長得更茂盛了。而且這野草的種類也有很多,像三葉草、芒萁、牛筋草都是隨處可見的,相信很多在農村長大的人,都認識不少的野草吧。
  • 老年代步車,電三輪在農村很流行,但是隱患也很多
    老年代步車,電動三輪質量難過關當然,也許是農村市場的巨大需求,一些本來不算很有實力的廠家,常常瞄準農村這些市場,生產低價質量差的一些電動車,電動三輪車,投放到農村市場銷售,深得農民的喜愛,畢竟他們的要求就是電動車,或者電動三輪,需要馬力大,爬坡力大,另外後面還可以載貨
  • 明日春分,俗語「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無路行」,啥意思?
    歡迎閱讀農村人事,作者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每天都將為你帶來最新三農資訊。今天為你帶來的是:明日春分,俗語「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無路行」,啥意思?1、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無路行這句俗語意思不難理解,說的是如果春分這一天下雨的話,那麼接下來一段時間都會春雨連連,一直下到清明節前後。由於連續下雨,到清明的時候,農村的土路就會泥濘不堪,無法出行了。當然這是在以往農村沒有硬化路的時候,現在有了水泥路,下再多的雨也不會「無路行」了。
  • 農村變樣了,農民的街頭習慣要改一改,跟上時代潮流
    在農村生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農村的農民不但淳樸善良,還很有人情味。空閒的時候可以到村裡各家串門,或是在街頭小巷找個石墩坐下來圍在一起拉拉家常。尤其是夏天的時候,做好晚飯後端著碗到大街上和鄉親們邊吃邊聊天,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