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結構的rGO複合C2N材料作為流動電極優化脫鹽性能

2020-09-09 環材有料

第一作者:李丹萍

通訊作者:寧尋安

通訊單位:廣東工業大學

論文DOI:10.1039/D0EN00249F


全文速覽

流動電極電容去離子(FCDI)利用可流動的電極來實現連續脫鹽,中間省去了放電步驟。但在脫鹽過程中,流動電極漿液的導電性差以及容易堵塞會限制脫鹽性能。本文將C2N@rGO材料製備成流動電極,通過形成導電網絡,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去離子過程中活性粒子的數量,解決了通道堵塞問題並且提高了除鹽性能。該合成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積、豐富的微孔、高N摻雜和可調諧的石墨化結構,可以進一步提高原製備電極的脫鹽性能。結果表明,C2N@rGO-4%具有最佳的多孔結構(812.3 m2 g-1)和化學成分(29.5%的N摻雜),以及最高的比電容 (236.6 F g-1)。FCDI結果顯示,C2N@rGO-4%在1.0 V的1.81 g L-1 NaCl溶液下,具有較高的鹽離子吸附能力(180.72 mg g-1)、鹽離子吸附速率(0.3043 mg min-1cm2)、鹽離子去除效率(49.93%)和電流效率(65.22%)。FCDI的性能部分依賴於多孔結構和化學成分之間的協同作用。因此,作為一種電極材料,C2N@rGO在FCDI系統中具有很強的應用潛力。

背景介紹

相比於傳統的固定電極CDI,FCDI可以在NaCl溶液中連續進行脫鹽,達到約35g L-1,而不需要任何放電過程。同時,可流動的電極可以保證活性材料的無限供給,以獲得更高的除鹽能力。但是,FCDI法也有一定局限性,例如由於電極懸浮液不能形成連續的導電網絡而造成的流動電極導電性差。為了保持FCDI運行的穩定性,電極負載必須保持在10-15 wt.%以下。通常情況下,隨著電極溶液中活性材料負載的增加,FCDI可以獲得更高的電極電導率和鹽離子去除能力。同時電極溶液的粘度也會增強,導致流道和電極出口的堵塞。為了克服這些缺點,加入表面改性材料和分散劑可以提高活性材料的負載量,最高可達35wt%;然而製備材料的工藝複雜,耗時長,塗覆的聚合物降低了材料內部的孔隙含量,進一步降低了離子存儲空間和傳輸速度。另外,添加的分散劑會增加材料的水合半徑,阻礙溶液中的離子與活性材料顆粒的接觸,進一步降低去離子性能。

最近,Mahmood合成了新型二維(2D)材料C2N網絡,並將其用於CDI電極,由於其含氮量豐富、電子帶隙大(1.96 eV)、規則的六邊形和微孔結構,使其具有較高的電吸附容量(24.66 mg g-1)。此外,它比活性碳(AC)電極具有更好的熱力學穩定性和更快的離子傳輸。但是,C2N在水中較差的分散性限制了其作為流動電極在FCDI工藝中的應用。還原氧化石墨烯(rGO)具有優異的電子遷移率(5106 cm2 V-1 s-1)和理論上大的比表面積(2630 m2 g-1),具有獨特的幾何形狀、快速的電子傳輸速率和較高的離子儲存能力。然而,通常製備的rGO由於片層堆疊的原因使得可用表面積(約1000 m2 g-1)遠低於理論表面積,這限制了rGO在CDI中的潛在應用。本文通過複合C2N和rGO,以簡單的方式製備了一種新的流動電極材料,並改善了鹽離子的去除性能。通過引入rGO作為導電劑和基體,形成連接相鄰C2N顆粒的電橋,改善C2N在流動電極中的分散性。

圖文解析

在不使用任何交聯分子的情況下,C2N成功地固定在rGO表面。此外,引入rGO可以改善C2N的分散性能,rGO可以增強C2N片層之間的相互作用。隨著rGO質量比的提高,rGO中積累的C2N的量也會減少。這種結構可以提高材料的導電性能和離子可達空間,從而顯著提高電荷轉移速度和電吸附電容。但N含量隨rGO的增加而降低,即摻雜異原子增強電容器去離子的效果可能降低。


C2N@rGO-X電極系列的CV曲線形狀類似於葉子形狀,近似於矩形,說明其吸附行為依靠的是EDL而非電化學反應。然而,由於官能團含量和應用電位的不同,出現了與矩形略有偏差的現象。C2N的CV曲線呈現出規則的矩形,但因為不完全的還原和電極表面的許多官能團導致rGO的CV曲線顯示出略微不規則的屬性。rGO的含量越高,矩形越不規則。當rGO的比例從2%增加到12%時,比表面積增加而N含量減少。C2N@rGO-4%表現出最佳的比電容特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在rGO含量較低時,電極的N摻雜含量較高,而比表面積較低,不能提供足夠的活性位點,導致電化學活性不足並且表現出EDL行為。相比之下,在rGO含量高的情況下,大的比表面積可以提供足夠多的活性位點,而N摻雜量卻大大降低。C2N@rGO-4%具有最佳的微孔結構和雜原子-N含量,可以保證其同時保持足夠的電化學活性和EDL性能。C2N@rGO-4%的CV性能取決於微孔結構和N-摻雜成分的協同作用。由於rGO的電導率較高,Rct和Rs隨著rGO的比例增強而增加。但是通過阻抗圖顯示C2N@rGO-4%具有較快的離子擴散性能,這也解釋了C2N@rGO-4%良好的電容性能。


三種樣品吸附時間都為30分鐘。C2N@rGO電極的去離子性能優於C2N和AC。C2N@rGO、C2N、GO和AC的吸附容量分別為180.7 mg g-1、98.1 mg g-1、40 mg g-1和68.26 mg g-1,去除效率分別為49.9%, 27.1%, 11.1%和18.9%,吸附速率分別為0.3043 mg min-1 cm- 2, 0.1652 mg min-1 cm-2, 0.0676 mg min-1 cm-2,和0.1149 mg min-1cm-2。因此,在C2N材料中引入rGO作為基體,可以達到更高的脫鹽效果。原因為:(1)適度的親水官能團,(2)豐富的N-摻雜帶來了更多的活性位點和電荷/電子自旋密度的調整,可以實現增大電容和擴大離子存儲空間,(3)rGO作為橋接有利於活性材料形成EDLs,大大提高鹽離子吸附能力。為了進一步研究rGO添加量對流動電極性能的影響,用不同rGO比例的樣品進行了FCDI實驗。C2N@rGO-4%電極的脫鹽效果優於其他電極。與其他電極相比,C2N@rGO-4%電極的SAC最高為180.72mg g-1,去除效率為49.93%,SAR最快為0.3043 mg min-1cm2。進一步證實了電容性能受電導率、多孔結構和化學成分的協同影響。當外加電壓從0.6升到1.2V時,SAC從180.72mg g-1提高到202.46mg g-1,去除效率從20.98%提高到55.94%。當進水濃度從1.8 g L-1 增加到14.5 g L-1時,SAC從180.72 mg g-1提高到508.55 mg g-1,SAR從0.3043 提高到 0.8561 mg min-1cm-2。在高鹽離子濃度下,可達到較高的離子去除速率和離子去除量,這是因為高鹽離子濃度擁有較高的溶液電導率和較多的帶電離子;也就是說,離子電阻的降低有利於離子從電解質中快速轉移至電極中。


C2N@rGO- 4%的電荷效率隨著電壓的增加逐漸降低,說明較低的外加電壓可以有效地減少副反應,減少額外的能量損失。此外電荷效率隨著進水濃度的升高而逐漸上升。


總結與展望

本研究通過簡單的反應合成了C2N@rGO電極,並將其用作FCDI系統中的流動電極。在C2N基材料中引入rGO,可以輕鬆解決通道堵塞問題並且形成導電網絡,極大地提高鹽離子去除性能。材料表徵表明,C2N@rGO材料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和微孔、高N摻雜和可調諧的石墨化結構,這些特性使製備的電極具有出眾的電化學和脫鹽性能。其中,C2N@rGO-4%樣品具有較高的鹽去除量(180.72 mg g-1)、鹽去除速率(0.3043 mg min-1cm2)和去除效率(49.93%)。電化學分析表明,通過引入rGO可以提高流動電極的電導率,從而形成導電網絡。此外,所有結果表明,FCDI的性能部分依賴於多孔結構和化學成分之間的協同效應。因此C2N@rGO在FCDI系統中具有很強的應用潛力。

相關焦點

  • 構建納米陣列支撐納米片複合電極材料用於催化新型陽極增值反應
    該過程涉及到由MOF向氫氧化物的體相轉變及二維結構向納米陣列負載納米片複合結構的形貌轉變,同時大幅提升了表面電化學活性位點的數量。優化後的電極材料在尿素的分解以及HMF和生物甘油(甲醇/丙三醇)的選擇性增值氧化中展現出優異的催化活性與穩定性。
  •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程寰宇/美國東北大學祝紅麗:基於MoS2@rGO複合納米材料的高靈敏柔性氣體傳感器
    同時利用具有3D多孔結構的雷射誘導石墨烯作為電極與加熱裝置,將MoS2@rGO複合材料塗抹其上,製備了具有自加熱性能的可拉伸二氧化氮氣體傳感器,大大簡化了可穿戴氣體傳感器的製作工藝和增強了實用性。在該項工作中詳細比較分析了這兩種可拉伸氣體傳感器的傳感性能如靈敏度、檢測限、響應/恢復速率等,探究了敏感材料和測量電極的構造對提升傳感信噪比,提升檢測極限的規律。
  • 三維有序層級多孔非碳電極用於高效電容脫鹽海水淡化
    近年來,一種新興的高效、低成本、規模可調節的脫鹽技術,電容去離子技術(Capacitive Deionization,以下簡稱CDI)逐漸發展起來。它運用電容器原理將海水中的離子在外加電場下吸附到電極材料表面,從而實現了海水淡化。因此,電極材料作為核心部件,對CDI的性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 納米纖維素:即將引起全世界關注的納米新材料
    在失水狀態下,納米纖維素可在氫鍵、範德華力或靜電力等非價鍵力作用下自發形成自組裝薄膜,這種新型膜材料具有離子擴散快、耐高溫等性能優勢,在金屬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等儲能器件用隔膜和電極材料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此外,納米纖維素還可通過凝膠化形成 三維網絡多孔結構,與無機納米子、金屬離子及其氧化物、碳材料、導電高分子等光電材料複合可形成具有導電和儲能效應的多功能複合材料。
  • 3D分層結構表面的同軸電紡超疏水納米纖維膜用於長期膜蒸餾脫鹽
    靜電紡絲納米纖維膜因其具有高比表面積、高疏水性和高孔隙率以及可控的孔徑和膜厚度等優點而在膜蒸餾(MD)應用中備受關注。儘管有這些優點,在MD中ENMs仍然存在潤溼問題。同軸靜電紡絲是一種極具吸引力的策略,可一步製備具有芯鞘結構的無紡布膜,並提高其在MD應用中的抗溼性。
  • 談納米複合包裝材料
    所謂納米材料,就是用晶粒尺寸為1——100納米(1納米=10的負9平方米)的晶體構成的材料,由於晶粒尺寸比常規材料的晶粒細微得多,因而在其晶界上原子數多於晶粒內部的原子數,這樣就賦於納米材料以許多特殊的優異性能。與常規材料相比,除了具有極佳的機械力學性能以外,納米材料還呈現出更好的物化性能,包括光電性能,電磁性能和熱學性能等。因此,工業界對此給予廣泛的關注和重視。
  • 多孔碳納米纖維表現出卓越的電容去離子性能
    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篇新報告中,Tianyu Liu和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化學系、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和納米科學系的研究團隊展示了多孔碳纖維(PCF)作為一種有效的CDI材料。他們從微相分離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塊狀聚丙烯腈(PMMA-b-PAN)中提取了PCF。
  • Advanced Science|電池電容耦合助力CDI脫鹽
    近年來,對於CDI脫鹽的電極材料研究,主要集中在脫鈉的陰極材料,而氯離子的去除效率將制約和影響系統的整體脫鹽能力,新型高效脫氯電極的開發有利於促進CDI脫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同時,脫鹽容量和速率對CDI脫鹽技術的大規模應用至關重要,目前的除氯電極研究無法同時兼顧容量高、速率快的特性。
  • 固態電池什麼時候可以商用_全固態電池電極材料
    對於電極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電極材料及其界面進行改性,改善電極/電解質界面相容性;二是開發新型電極材料,從而進一步提升固態電池的電化學性能。   正極材料   全固態電池正極一般採用複合電極,除了電極活性物質外還包括固態電解質和導電劑,在電極中起到傳輸離子和電子的作用。LiCoO2、LiFePO4、LiMn2O4等氧化物正極在全固態電池中應用較為普遍。
  • 柔性電致變色器件中的納米電極材料
    它們的徑向尺寸通常被認為是納米級,軸向尺寸被認為是微米級。它們的結構含有大量的sp2雜化碳原子,沿六邊形分布形成單層(單壁碳納米管)或者多層(多壁碳納米管)。由於其1D納米結構的獨特性和傑出的電學以及力學性能。碳納米管在各種電子器件中有巨大的潛在應用。特別的是,它本身的高導電性,傑出的穩定性和柔性,以及容易和低成本製造,讓其成為下一代電子的電極材料的潛在候選人。
  • 揭秘珍珠母貝殼結構,有望創造新型納米複合結構材料
    揭秘珍珠母貝殼結構,有望創造新型納米複合結構材料珍珠母納米複合結構使珍珠母特別耐久珍珠母一些貝殼的內部是用珍珠母製成的-為什麼這種材料這麼硬?從貽貝殼中獲知的材料由於其特殊的性能而歸因於納米級的特殊複合結構。它允許珍珠母在載荷作用下使複合體變形。在此過程中,最小的石灰薄片會纏繞在一起,從而使壓力均勻分布。如果載荷減小,結構將恢復其原始形式-不會失去其強度或彈性。一些蝸牛的殼和貝殼因其珍珠貝母閃閃發光而突出。這種材料不僅看起來漂亮:研究人員一直對珍珠母著迷,因為它是世界上最硬,最穩定的天然材料之一。
  • Nature子刊:矽與炭結合,大幅提高電極容量和倍率性能
    導讀:矽與炭材料的複合方式是矽基材料能否在鋰離子電池中實際應用的關鍵問題。本文通過構建矽與炭材料之間的共價鍵,大幅提高了複合電極的容量和倍率性能。該研究為矽基電池的改進和批量生產帶來了巨大的希望。在鋰離子電池中,矽具有極高的理論容量(4200 mA h g-1),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嵌鋰脫鋰過程中巨大的體積變化,導致材料結構的崩塌和SEI膜的反覆形成。目前的研究雖可以實現穩定的循環性能,但往往犧牲了電極的容量和倍率性能。
  • 超級電容器用石墨烯基電極材料的製備及性能研究
    石墨烯作為一種新型二維碳材料,具有電導率高、比表面積大、化學穩定性強等優異特點,是超級電容器的理想電極材料。綜述了近幾年石墨烯基電極材料的製備方法及其性能特點,對於其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作了簡單的闡述。
  • 北理工吳鋒院士團隊在鈉離子電池材料結構設計和性能優化取得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吳鋒院士團隊在鈉離子電池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性能優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但是,鈉的標準電極電位較高、鈉離子半徑較大,導致現有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不足。因此,亟需探索具有高比容量和快速離子傳輸動力學的先進電極材料。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物(TMC)具備開放的框架結構和良好的電化學性能,廣泛應用於鋰離子電池和鈉離子電池。其較大的層間距和較弱的範德華相互作用,可實現鈉離子的快速傳輸。但TMC的電導率低,導致比容量和倍率性能不佳。
  • 誰將成為未來超級電容器「殺手級」的電極材料?
    碳納米管  碳納米管是20世紀90年代初發現的一種納導電性和化學穩定性、較大的比表面積、適合電解質離子遷移的孔隙,以及交互纏繞可形成納米尺度的網狀結構,因而曾被認為是高功率超級電容器理想的電極材料。
  • 用於混合動力車的複合結構永磁電機電磁優化設計
    複合結構永磁(Compound-Structure Permanent- Magnet, CSPM)電機作為雙轉子結構的機電能量轉換裝置,可實現混合動力車內不同的能量流向,傳遞轉矩以驅動車輛前進。但由於內、外電機共用外轉子結構使得兩臺電機間的磁場耦合嚴重,影響電機工作的平穩性。
  • 新型親水性碳納米纖維織物可實現超高的電容去離子性能
    雖然多孔碳已被廣泛用於電容去離子技術,但是由於疏水性微孔結構的可及表面積較低,導致其脫鹽能力不理想,這嚴重阻礙了其實際應用。本研究以均勻分散的二茂鐵作為成孔劑,通過靜電紡絲製備了具有大可及表面積的新型碳納米纖維織物。
  • 天津大學在鋰電池電極材料取得突破成果,電池可能變得更小
    錫、矽等非碳材料有望取代目前商用石墨作為新一代負極材料,大幅提高鋰離子電池的質量能量密度(Wh kg-1),但其巨大的體積膨脹嚴重限制了其體積性能優勢的發揮。碳納米材料構建的碳籠結構被認為是解決非碳負極材料嵌鋰時巨大體積膨脹問題的主要手段;但在碳緩衝網絡的構建過程中,常常引入過多的預留空間,導致電極材料的密度大幅降低,限制了鋰離子電池負極體積性能的發揮。
  • 高效電解水制氫電極材料的「化學嫁接」獲得成功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教授研究組發展了一步法合成技術,成功實現了二硒化鈷和二硫化鉬材料的「化學嫁接」,研製了具有析氫性能接近貴金屬鉑的水還原高效複合催化劑。 近年來,該研究組圍繞新型非貴金屬氫電極材料和氧電極材料的設計,在電解水用新型非貴金屬電極材料的設計和製備技術方面上取得一系列進展。
  • 納米電池組成_納米電池充放電原理
    打開APP 納米電池組成_納米電池充放電原理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19-12-03 09:05:56   什麼是納米電池   納米即10^-9米,納米電池即用納米材料(如納米MnO2,LiMn2O4,Ni(OH)2等)製作的電池,納米材料具有特殊的微觀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能(如量子尺寸效應,表面效應和隧道量子效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