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帶貨的江湖裡,為何沒有當初電視購物的主持人?

2020-12-05 站長之家

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蛋解創業(ID:manjiechuangye),作者:一念,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現在直播帶貨的火爆程度,已經不用多說了,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對直播帶貨的態度,卻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有一種觀點認為,直播帶貨就是網絡版的電視購物,帶貨主播在電視購物主持人面前,就是弟弟。

如果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看電視和看直播感覺都差不多,都是有個人充滿激情的介紹產品,然後還限時打折。

但是直播帶貨和電視購物在本質上真的一樣麼?

電視購物興衰史

電視購物這種形式在 1993 年就正式進入中國,廣東省的珠江頻道開始播出中國大陸的第一個電視購物界面——「美的精品TV特惠店」。 1996 年,大陸第一個專業購物頻道從北京電視臺開播,從此電視購物開始崛起。

聲嘶力竭的「不要998,只要98」,成了 80 後、 90 後兩代人抹不去的童年陰影。各種減肥藥、塑形內衣、按摩椅、背背佳,成為電視購物的常客,也收了一代人的「智商稅」。

曾經瘋狂的電視購物,最巔峰的時期,全國的電視購物節目足有 2000 多個。然而看似瘋狂的表面之下,最輝煌的 2015 年,全國電視購物的銷售額也不過只有 400 億,同一年的天貓雙十一,僅僅一年的銷售額就達到了 971 億。

2015 年之後,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速度加快,電視購物也正式走向了衰老的暮年階段。到 2017 年,全國獲得經營許可的電視臺,只剩下 34 家。雖然每家電視臺可以有多個不同的購物頻道,但是也基本上相當於社會性死亡了。

儘管電視購物退出歷史舞臺,但是這種線上觀看式的購物體驗依然火爆,因為 2015 年是淘寶開啟直播帶貨的元年。

線上直播的帶貨形式,也逐漸取代了電視購物的江湖地位。但是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從時間節點上看,電視購物剛剛開始走下坡路,直播帶貨緊跟著就誕生了。可是電視購物上那些激情澎湃、表現力和感染力爆表的主持人,沒有一個成為帶貨主播的,反而是崛起了李佳琦、薇婭、辛巴這些新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個問題或許就要從直播帶貨和電視購物本質上的區別找原因了。

電視購物VS直播帶貨

其實,即便沒有直播帶貨的出現,電視購物也難逃衰敗的命運,這是由電視購物的本質決定的。

電視購物的核心是營銷

電視購物的內容,都是精心製作好的節目。很多並不是直接介紹產品,而是會設計劇情,有些會做成訪談節目,甚至還有設計成綜藝節目的。

在這些節目中,有人會扮演主持人,有人會扮演品牌方副總,所有的角色,都是演員扮演的。甚至就連打電話諮詢的客戶、各個領域的專家,都是演員。

比如幾年前,有這麼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奶奶,活躍在各個電視購物節目裡,今天是北大專家,明天是老中醫,後天又是老蒙醫,實際上也是一位專業的演員。

這些錄製好的節目,也導致了一些必然會出現的問題。因為不能和觀眾進行實時互動,在拍攝節目時,只能按照節目組的想法介紹產品。

這樣的模式決定了,電視購物是注重節目效果的營銷活動。而且因為沒辦法即時收到用戶對產品的反饋,所以營銷成為了核心。當銷售狀況不好的時候,就會想辦法優化節目,提升效果。在這種情況下,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大量虛假宣傳、過度渲染的情況。

比如有個最明顯的例子,限時 5 分鐘的特價活動,每次都說最後 5 分鐘。然而節目是 24 小時滾動播出,那豈不是永遠都是特價麼?

而且雖然價格被壓得很低,但是如果你去打電話訂購,還會有手續費、運輸費等各種亂七八糟的費用。

因為存在各種亂象,電視購物被迫整改。從 2014 年 1 月 1 日開始,播出時間、節目內容都受到了非常嚴格的限制,電視臺對節目的審核也越來越嚴格。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電視購物以營銷為核心的策略,被迫調整為以產品為核心。只有真正的好產品,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

但遺憾的是,當電視購物開始逐漸正規的時候,作為消費主力的年輕群體,已經習慣了網購。而且因為網際網路的便利,現在年輕人不管是追劇,還是追綜藝,都已經習慣了網絡,打開電視的機會越來越少。想一想你有多久沒打開過電視了?

所以如今的電視購物,雖然還沒有徹底消失,但是只能針對還在看電視的老年人了。而直播帶貨,則是針對的年輕消費群體。

直播帶貨的核心是產品

不同於電視購物的節目形式,直播帶貨是即時性的,粉絲隨時可以向主播提問。這就限制了,直播沒辦法向電視購物那樣,提前設計好劇本。

拍攝節目,這一遍犯錯了,或者表情不到位還可以重新拍一遍,直到導演滿意為止。但是在直播的狀態下,如果有一句話說錯了,沒有重新再來的機會。

所以直播帶貨,沒有電視購物那樣複雜的劇情,基本上都是在介紹產品,還要隨時回答粉絲的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電視購物的演員,做不了直播帶貨的主播。

直播帶貨這種限制,決定了只能以產品為核心。如果像以前的電視購物一樣以營銷為核心,只注重銷量,不重視產品,就相當於商家和主播同時在自毀前程。這種事情,也有真實發生過的案例。

比如曾經本山傳媒旗下的演員趙丹(胖丫),因為在直播的時候銷售虛假減肥藥,被判有期徒刑 3 年。

直播帶貨的性質,決定了主播想要做出成績,必須嚴格選品。產品質量決定了粉絲對主播的信任,信任度越高,帶貨能力就越強。

直播帶貨未來將何去何從?

雖然直播帶貨也曾出現過很多虛假宣傳、以次充好的現象。不過在市場的篩選下,也終將會被淘汰。

央視主持人朱廣權連線李佳琦共同直播帶貨,全國多地縣長為當地農民直播帶貨,國內一些職業院校開設了直播專業。這些跡象也都透露出了直播帶貨的形式獲得了更多的社會認可,規範化成為了必然的趨勢。

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觀點認為,直播帶貨往往會把商品價格壓得很低,導致商家利潤微薄,甚至是沒有利潤。如果長此以往,會對商家造成嚴重的傷害。

但其實換一個角度想,除了愛馬仕、LV這樣的頂尖奢侈品,其他很多大品牌將過季滯銷的產品降價銷售,本就是常規操作。

而對於電商領域的大小商家來說,產品體系裡本身就包括引流產品、利潤產品、高端產品。用低價的引流產品獲得新增流量,後端再做好留存和二次轉化,本身就是常規操作。比如9. 9 包郵,基本上都是在虧本賺流量,這部分的投入其實是為了獲客。

而直播帶貨,不過是一個新的渠道。唯一不同的是,因為有了主播的把關,引流產品的品質也有不少提升,但價格也不再是9. 9 包郵了。最終的獲客成本是增加了,還是降低了,就要商家根據留存結果,自己算帳了。

當然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商家把直播帶貨當成衝銷量,並沒有當成引流渠道,直播之後也沒有進行留存操作。如何利用直播這個已經成熟,並且正在逐漸規範化的新渠道,已經成為商家的必修課。

電商的發展,是商品流通方式一次跨越時代的變革,它衝擊的不是實體經濟,而是傳統的生意模式。

而現在的直播帶貨,衝擊的也不是實體經濟,而是生意模式的又一次迭代。錯失機會的傳統電商,或許會成為最先被顛覆的群體。

相關焦點

  • 你不相信電視購物 憑什麼要為直播帶貨買單
    最近,就有不少消費者告訴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直播帶貨就是電視購物廣告升級版。在大坪開服裝店的袁莉看著電視購物長大,在她印象裡記憶最深的是電視購物主持人拿著話筒,一直大喊「原價1998,現在只要998,只要998!」的洗腦式廣告語,「這和李佳琦在直播裡喊著『買它!買它!買它』有什麼區別?」袁莉說。90後重慶女孩李佳佳也看過電視購物。
  • 電視購物「消亡史」
    此前甚至有電視頻道因為違規廣告而被停播整改。廣電總局強調,電視購物頻道要提高政治站位,要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決把牢商品準入、商品宣傳、節目制播、產品售後等各環節各關口。一系列的監管之下,電視購物節目的日子並不好過。在直播帶貨火熱的2020年,電視購物廣告已經陷入沒落。
  • 直播帶貨概述
    其實,現在京東淘寶已經在對直播電商進行戰略改革了,直播和短視頻的模式,都在回歸社交娛樂內容。這也是我在年初就已經再三預言過的。離開社交娛樂內容,直播帶貨、短視頻帶貨,統統都是電視購物。最近,經常有專家和媒體,開始不再用「直播電商」這個詞,而是用「內容電商」。
  • 【回顧】2020電商直播帶貨發展的大事件
    受疫情影響,2020年電商直播帶貨可謂是出盡了風頭,雖然中間也有很多不少的遺憾,總的來說,電商直播在去年已經是圓滿結束了。今天我們來捋一捋2020年電商直播帶貨發生過的大事件吧。
  • 中國明星帶貨史:從罵聲中走向風光
    巨大的利益催使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躍躍欲試,包括不少已經淡出公眾視線裡的明星。2019年4月,知名主持人李湘第一次開直播賣貨。在整個直播過程中,李湘都顯得有些緊張和磕絆。昔日的湖南衛視一姐,如今竟然在網上做起了「電視購物」的生意?這讓許多人感到不理解,李湘微博的評論一度淪陷,「過氣」、「缺錢花」、「掉價」等等質疑紛至沓來。
  • 90後姑娘辭掉深圳電視購物主持人來杭做主播 最近每天只睡兩三個...
    行李箱僅塞了幾件單衣電視購物主持人雙11前北上來杭上個月28日,黃小潔買了一張機票,從深圳飛到了杭州。因為來得匆忙,她在行李箱裡只塞了幾件常穿的單衣。「深圳現在氣溫還很高,我身上穿的這件大衣還是在杭州臨時買的。」
  • 李佳琦PK電視購物,李佳琦真不一定能贏
    有觀點認為,直播帶貨是一場技術與人性洞察的合謀,這種模式的前身是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電視購物,購物節目主持人的魔性吶喊和「口紅一哥」李佳琦的「Oh my god」如出一轍。 我國電視購物行業經歷了近三十年的發展過程,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消費者的升級換代,當前電視購物行業正在經歷轉型關鍵期。
  • 辛巴被央視點名,直播帶貨剛興起,消費投訴漲5倍
    央視新聞這次報導辛巴燕窩事件,一方面是為了提醒消費者維權,另一方面則是引出後面新聞裡重點提到的「直播帶貨亂象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直播帶貨行業的監管,很大程度上沒有追趕上直播帶貨的壯大勢頭,這也是大批主播「信口雌黃」,進行虛假宣傳,乃至於消費詐騙的原因。
  • 15個「反直覺」問題,揭秘直播帶貨的真相
    三、 7個公式裡,貌似特別不看好素人。但春節到現在,很多企業幾乎是全員直播賣貨,這種現象能持久嗎?怎樣延續優勢?網紅也是從素人成長起來的,但是目前的素人直播實則很盲目。但仍然需要這麼長時間,可見企業對短視頻和直播的理解並沒有到位,換個角度看,今天大家想跑步進入直播賣貨仍然有無數功課要補。六、有人說,現在的直播是「病態」的,那健康發展的直播是什麼樣子?什麼樣的投放策略才合適?
  • 直播帶貨風口降溫,聚划算卻玩得還挺high啊
    今年上半年,「直播帶貨」有多火,你只要看看多少人在帶貨就好了。 八姐甚至聽到這樣一種說法,但凡是個明星都在帶貨,感覺明星都不夠用了。 不過到了下半年,八姐的明顯感覺是,直播帶貨這波風口好像真的降溫了。
  • 直播帶貨平臺開發,直播帶貨的真正價值是什麼
    「直播+」的形式越來越豐富的出現在大眾視野,直播+帶貨、直播+電商的形式更是逐漸發展為「直播+」潮流中的砥柱,直播帶貨平臺開發也成為網際網路企業的需求。本文來看看關於直播帶貨平臺開發都要做些什麼。優質的直播sdk還可以實現高清的直播畫質、延遲低且穩定的直播間、可以實現碼率自適應。2. 開通支付渠道直播帶貨系統的優勢就是用戶可以在觀看視頻直播的時候可以直接進入購物界面,也可以對主播進行打賞,所以,對於直播商城平臺或者視頻直播,都是需要完善的支付系統做支持的。3.
  • 神化的明星效應,在直播帶貨面前,還剛得起來嗎?
    當下直播風口,紅人明星紛紛奔向直播電商,開設個人直播間做主播帶貨,做主播憑人氣帶貨,不亦樂乎。但水土不服者有,得心應手者也有,神化的明星效應在直播行業到底能不能帶來預期效果呢?誰都知道直播是個風口,誰都想往裡扎。各路明星也不例外,無論是實力派演員還是當紅主持人,都開始了直播帶貨之路。
  • 想做好直播帶貨,必看的100條直播帶貨建議!!!
    疫情之下,直播帶貨幾乎成了所有公司賣貨的唯一選擇:人人重進直播間,從員工到CEO,從餐廳等傳統公司到理髮器等消費公司,直播帶貨已經滲入到公司經營的各個環節,無孔不入。直播前的準備1. 了解四種主流直播運營方式從品牌的直播營銷手段來看,以淘寶直播平臺為例,目前有四種主流的方式:找主播帶貨、參加PGC欄目、自建直播團隊、直播代運營。主播帶貨優勢為見效快、帶貨快;劣勢有成本高,有投放風險。
  • 直播帶貨三天賣出130萬假口紅,平均進價5元一支。直播購物要小心
    隨著網絡的發展,直播也越來越面向普通大眾,無論是誰拿起手機找個平臺就可以直播,而直播帶貨的豐厚利潤也讓犯罪分子蠢蠢欲動,這不,最近江蘇南京警方就搗毀了一個犯罪團夥,這個團夥僅僅用了三天就賣出了高達130萬元的假口紅。
  • 實操教程:如何利用Instagram進行直播帶貨?
    日活量極高的社媒平臺Instagram在8月也宣布「下場」直播帶貨。但作為跨境賣家,怎麼樣才能利用好這一平臺呢?本文就以此作為切入點,「手把手」教賣家如何利用Instagram這個頭部平臺來為店鋪帶貨。 什麼是 Instagram直播帶貨? 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利用Instagram進行帶貨前,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Instagram直播帶貨。
  • 李佳琦被罰、辛巴道歉:直播帶貨虛假宣傳有多嚴重?
    並提出「召回辛選直播間銷售的全部『茗摯』品牌燕窩產品、承擔退一賠三責任」,辛巴團隊的聲明中提到,將為此賠付6198萬元。對於辛巴的道歉,王海並不買帳。王海發布視頻稱,辛巴的道歉是對公眾的再次欺騙,涉事的商品裡根本就沒有燕窩,而辛巴在道歉裡稱所售商品有不到2克的燕窩,這不是誇大宣傳而是虛假宣傳,甚至詐騙,按照判定不是退一賠三,應該是退一賠十。
  • 流量焦慮、數據造假……直播帶貨,一場亂鬨鬨的盛宴
    董明珠在快手直播間,3小時創下3.3億元的銷售成績。快手直播帶貨一哥辛巴(辛有志)回歸後,5個小時帶貨10億元。「快手一姐」小伊伊與寺庫的專場直播,官方發布的最終戰報顯示,該場直播的成交總額為1.05億元。羅永浩在抖音上直播首秀,帶貨1.1億元。  「現在一場直播沒有幾個億都不好意思發戰報寫新聞稿了。」
  • 直播帶貨的風,又吹向了誰
    你還沉浸在李佳琦浮誇帶感的直播風格裡,有人已經在朱廣權的朗誦式直播裡敲下了無數個「哈哈哈哈」——全民直播時代似乎就要到來。除了主播,誰也來帶貨?在「為家鄉帶貨「的直播活動中,華少+朱丹、李銳+馬可分別為家鄉浙江、湖南代言,幫助出售家鄉的特色產品。主持人多年積累的語言功底加上輕鬆有趣的帶貨風格,很快獲得觀眾的喜愛。湖南臘肉、寧波蟹糊等特色產品在他們的生動描述下,仿佛散發著隔著屏幕都能聞到的香味,而身為家鄉人的他們也更能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鳴,讓家鄉產品銷量暴增。
  • 劉興亮丨2017直播「已死」,2020帶貨「重生」
    >01中國第一代網紅羅永浩在抖音第一次直播,帶貨1.1億;「淘寶一姐」薇婭直播賣火箭,售價「只要」4000萬;100多位縣長、市長走進直播間為當地產品「代言」;董明珠成「帶貨女王」,直播銷售超7億;劉濤、陳赫、李小璐等明星扎堆入局直播掀起帶貨新玩法……在疫情防控的宅經濟「催熟」下,直播帶貨迅速在各行各業得到應用,無論年齡
  • 淨化直播帶貨環境(消費萬花筒)
    主播代言、優惠促銷、限時「秒殺」……目前,各類直播帶貨激起人們消費熱情,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了網絡直播銷售侵害消費者權益案例分析,歸納出虛假宣傳、退換貨難、誘導交易等七大類問題,建議相關部門不斷淨化直播帶貨環境,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