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加環保志願者為牧民發放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日曆,他們希望牧民能意識到保護草原棲息地的重要性。 (受訪者供圖/圖)
2020年春節,43歲的藏族僧人桑傑嘉措,一直忙著準備一份藏語問卷,準備向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地的藏族居民徵求意見,他們對野生動物的看法,對於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以下簡稱「野保法」)有何意見。
截至2月14日,桑傑嘉措一共收到4078份反饋意見。
這份調查問卷,本是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中心、自然之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多家公益組織、學者團體共同發起,期望了解公眾對野生動物消費、貿易、修法意願的想法。桑傑嘉措所在的甘加環保志願者團隊翻譯製作了藏語版,最終,漢藏雙語的問卷總計收到了101172份。
十萬多份公眾意見令發起者感到意外。過去,「野生動物保護」一直是冷門話題,難以獲得大眾關注。疫情期間,COVID-19病毒與野生動物消費的關聯,將「野生動物保護」這個環保話題推至全民「緊盯」的公共議題。
2020年2月10日,全國人大法工委將修改「野保法」列入全國人大2020年的立法工作計劃。自然之友等十家環境保護團體投身於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訂中,將公眾建議與自身經驗結合,於2020年2月20日向人大法工委共同提交修法建議。
近兩個月來,多家研究團體、公益團體陸續提交各自修法意見,其中有針鋒相對的觀點,也有彼此支持的意見。公眾基於各自的經驗及立場,前所未有地參與了這場修法討論。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國貓科動物保護聯盟(以下簡稱「貓盟」)的發起人宋大昭感到公眾對野生動物的態度變了,過去「不管什麼場合講都沒人聽」。
宋大昭投身野生動物保護領域已有十餘年,而公眾對野生動物保護的認識一直都在「初級階段」。
2020年1月20日,鍾南山院士確認新型冠狀病毒「人傳人」,也指出病毒源頭「可能來自於某一野生動物(如竹鼠、獾)」。隨後,新冠病毒的宿主不斷被視為是蝙蝠、穿山甲、果子狸等不同野生動物。
宋大昭感到人們的「恐慌」激發了求知慾,總有人問他「蝙蝠真的是宿主嗎?」「我們做了什麼會導致這種情況?」
宋大昭意識到這是倡導野生動物保護的機會。2020年1月24日,北京大學教授呂植等19名院士學者聯名呼籲:杜絕野生動物非法食用和交易,從源頭控制重大公共健康危機。宋大昭轉發倡議,並加入聯署。
那些天,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在忙著「趕蝙蝠」。
當時,上海市各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不斷接到居民報警——家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