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啟德院士:回顧醫學倫理史對深入理解醫患關係具有現實意義

2020-10-28 中國青年報

【學界新著】

回顧醫學倫理史對深入理解醫患關係具有現實意義

韓啟德(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大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創系主任)

《病床邊的陌生人:法律與生命倫理學塑造醫學決策的歷史》(Strangers at the Bedside: A History of How Law and Bioethics Transformed Medical Decision Making),(美)戴維·J.羅思曼著,潘驛煒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9月。

作者簡介:【美】戴維·J.羅思曼(David J. Rothman),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內科與外科醫師學院伯納德·舍恩伯格社會醫學講席教授、社會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著有《發現庇護所》(The Discovery of The Asylum)和《良心與便利》(Conscience and Convenience)等作品。

譯者簡介:潘驛煒,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關注醫學史上的法律和政策問題,譯有《病患悖論:為什麼「過度」醫療不利於你的健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合譯有《重來也不會好過現在:成年人的哲學指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治療的技藝源遠流長。一直以來,醫生作為掌握並實踐這項技藝的職業群體,在醫患關係中掌握著知識權威,享有近乎絕對的裁量權。醫生講求醫德,患者信任醫生、依靠醫生,並且遵從醫囑行事,這在醫學界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的文化。

但是,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進步,傳統遭遇衝擊。一方面,以技術為中心的診療場所(醫院)逐步取代以信任為中心的診療場所(患者居室),導致醫生與患者愈發疏離,成為「陌生人」。另一方面,器官移植、心肺復甦、缺陷新生兒生命維護等技術的發展引發新的倫理問題,把更多宗教、傳媒、司法等外部影響因素引入醫學領域,進一步衝擊了醫生佔據主導地位的文化。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民權主義運動風起雲湧。民權主義者開始在更廣闊的範圍內爭取個人權利:黑人權利、婦女兒童權利、殘障人士權利、同性權利,以及患者權利……在診室裡,醫生不再是說一不二的一方;在醫學實驗室裡,科研倫理被置於放大鏡之下。這樣的勢頭讓醫生、患者以及第三方圍繞醫療決策權的爭端趨於白熱化。

在塔斯基吉試驗和威洛布魯克州立學校事件中,醫護人員為「探求新知」拋棄希波克拉底確立的原則,對毫不知情的弱勢人群實施試驗。在卡倫·安·昆蘭案和南希·克魯贊案中,該不該放任無法自主決策的患者死去則成為擺在醫患雙方面前的難題。對個體權利的呼喚回應了技術進步的困境,並且共同推動了變革。擁有哲學、倫理學、法律、社會學等背景的各界外部人士開始參與醫學決策,他們意在幫助患者分享甚至爭奪醫生的決策權。

隨著病床旁新出現的「陌生人」越聚越多,患者和受試者的權利得到了日趨完善的保障。首先,醫護人員不再充當診室裡的「獨裁者」,他們必須與患者分享信息,共同決定治療方案。其次,集體決策和正當程序原則得到確立,醫護人員和科研人員接受同行的審議和社會的監督已經成為常態,弱勢人群得到針對性關懷。最後,生命倫理不僅事關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更已上升到法律層面,成為一種受到保護的重要價值。

上述變革固然可喜,但它也把新問題送到我們面前。權利總是與責任相一致,患者在收穫權利的同時也不得不承擔更重的責任;由於經濟狀況、文化程度的差異,不同人群負擔責任的能力不盡相同,這將產生新的社會不公;而對醫學專業知識和醫生專業能力的普遍質疑將進一步破壞醫患互信,讓本已疏遠的醫患關係雪上加霜。面對不斷變化中的新情況,如何在複雜多元的價值之間維持合理的張力,在效率激勵與平等保護之間尋找平衡點,仍然是一個有待各領域學人進一步研究的長遠議題。

本書通過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生在美國的有關醫學倫理重大事件的回顧,揭示了醫學技術發展和社會變遷對醫學文化的影響,提出的問題發人深省,對深入理解當今醫患關係具有現實意義。

是為序。

連結——原作者中文版序言

利用醫學領域的新成果彌合醫患鴻溝

作者:【美】戴維·J.羅思曼(David J. Rothman)

譯者:潘驛煒(北大醫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病床邊的陌生人:法律與生命倫理學塑造醫學決策的歷史》內容簡介:在曾經屬於醫生的私人領域中,患者開始聽從陌生人的建議。而由陌生人組成的這束耀眼的聚光燈不但形塑了醫學實踐的外部條件,還觸及了它的實質——醫生在病榻之側所做的決策。曾經在自己的王國裡說一不二的醫生,怎麼就被迫站出來直面委員會、各式表格、大道理以及主動出擊的患者了呢?本書將讀者帶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醫學實驗室、診療室、法庭和書齋,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情緒此起彼伏的大潮中,還原一場深刻影響了醫患關係的變革。

過去20年裡,美國醫學實踐的格局讓「病床邊的陌生人」在健康照護當中愈發突出,這一特徵持續影響著醫院、健康照護供給體系、醫生、其他健康從業者以及患者。新的形勢為維護和發揚醫學職業精神的原則與責任——即患者利益至上——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也創造了巨大的機遇。如今,主導健康照護供給的是組織機構,而非個人執業者;越來越多的醫生受僱於醫院和健康照護機構。同時,臨床數據的收集與分發正被新興技術深刻改變。這些技術一方面提升了健康照護環境的透明度,另一方面讓患者能夠利用網際網路和追蹤設備對個人健康照護施以更好的管理。儘管這些變化已經成為大量研究的焦點,然而仍有必要全面、充分地理解它們對醫患關係的影響。

有鑑於此,「病床邊的陌生人」這一概念為我們追蹤這些變化的軌跡提供了起點。與20年前相比,醫生與患者的距離進一步拉大了。醫學實踐的垂直整合進展驚人:醫生與患者的接觸不再是孤立的,而被納入了更宏大的健康照護體系。這不只讓醫生成了患者面前的陌生人,甚至醫生同事之間也是陌生的,個體執業已成往事。由於這些變化,幾乎每一次醫患互動都在被監控、收集、評價和共享。

此外,患者正將自己武裝成更博聞多識、更積極主動的消費者。醫生職業地位的傳統基礎之一,便是他們幾乎壟斷了專業技術知識。而今天,有了國立衛生研究院、梅奧診所的網站和WebMD等平臺,大眾獲得通俗醫療知識的渠道格外暢通。科技企業正在加速開發消費級醫療設備,使得公眾有條件獲知個人化、專門化的健康信息。患者可能不會再以告訴醫生自己哪裡不舒服開啟就診流程(正如米歇爾·福柯所言),而是告訴醫生最新的設備監測出自己的血糖水平或心律有問題。提供給醫生的關於患者關係管理的建議才剛剛開始接納新出現的「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

與過去相比,醫生與患者都認為彼此之間的陌生感更強烈了,這一事實令權力的信息平衡發生急劇改變。此前,取代初級保健供給者地位的還只有重症監護病房的醫生。現在,這份榜單已經將一大批技術專家包含在內:從醫院醫生(hospitalist)到醫院產科醫生(laborist)——這是產科醫生的最新稱謂。

我衷心希望《病床邊的陌生人》中譯本的出版,能夠對彌合醫生與患者之間的鴻溝有所助益。中國或許有能力完成這件令美國健康照護體系焦頭爛額的工作:設計出利用醫學領域的新成果拉近醫患距離的方法。

2020年7月

中譯序基於羅思曼教授等關於醫學職業精神的研究,參見David J. Rothman, David Blumenthal, and George M. Thibault,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In An Organizational Ag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Health Affairs 39 (2020): 108‐114。)

編者註:上述二序均轉載和摘編自《病床邊的陌生人》一書,兩標題系編者所擬,如有正式引用請以原書為準】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醫學是人學 醫道重溫度
    原創 健康報 健康報開篇語11月19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所著的《醫學的溫度》新書發布會暨讀書分享會在北京大學舉行。會上,韓啟德院士結合本書的寫作、出版背景和個人思考做了主題發言。
  • 醫學是人學,醫道重溫度——韓啟德院士新書《醫學的溫度》發布
    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創系主任韓啟德,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志堅
  • 中科院院士韓啟德出新書 關注「醫學的溫度」
    新京報訊(記者 楊菲菲)「醫學亦人學,醫道重溫度。」11月19日,「醫學的溫度—韓啟德院士新書發布會暨讀書分享會」在北京大學舉行。該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所著,該書收錄了20篇文章,闡述了其對醫學本質、敘事醫學、精準醫學等系列專業議題的人文思考。
  • 韓啟德院士:醫學的對象是人,要讓醫學有溫度
    11月19日,北京大學舉行《醫學的溫度》新書發布會。該書作者為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全書收錄20篇文章,以「醫學的溫度」為主題,闡述了他對醫學本質、敘事醫學、精準醫學等系列專業議題的人文思考,針對人們關於癌症治療、死亡所持有的習以為常的觀點,他也提出質疑並發表獨特觀點。在發布會上,韓啟德帶來主題報告,他說,醫學永遠不可能消滅疾病。
  • 院士說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院士說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2020-12-01 1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韓啟德院士主講「北大文研講座」第38期暨首場「科學與人文」主題...
    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教授以「醫學是什麼?」為主題作講座,介紹了中西方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發展史,闡釋了醫學的科學屬性、人文屬性、社會屬性。講座由文研院院長鄧小南教授主持,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吳志攀、燕京學堂院長袁明、文研院常務副院長渠敬東、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張大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國盛等出席活動。
  • 韓啟德院士這樣說→
    科技日報記者 劉莉11月14日,中國科技史學會2020年度學術年會開幕式上,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科院院士韓啟德致辭時,提了一個他最想和大家探討的問題:「要做有意義的研究」。我們常說「以史為鑑」,研究歷史是為了理解當前;知道我們從哪裡來,才能知道我們現在在哪裡,可能往哪裡去。北大一位青年教師的一篇科學史文章《技術邏輯與技術民族主義》給韓啟德留下很深的印象。
  •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後疫情時代,人類要學會和自然界和諧相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如是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人耳熟能詳,但調查顯示,我國僅3.27%的國民科學素養合格,只相當於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上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疫情之下,各種謠言不時在網上流露出來引人深思:該如何讓科學走入人們的心中?如何才能提高國民的科學素養?如國民的科學精神長期低下,下一次危機該如何應對?
  • 不要讓醫患關係阻礙醫學的進步!(一份來自高中生的調查報告)
    在詳盡分析調查數據後,我發現社會上醫患矛盾的問題確實存在,但是我看到更多的是患者對醫生的理解和醫生對患者的同情。當我們僅僅去關注這些醫患矛盾時,我們就會帶著一種偏見走入醫院和看待那些兢兢業業堅守在一線的白衣天使們。醫患矛盾佔醫患關係中的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我們不能見木不見林。
  • 2018醫學倫理學:如何對待醫患關係?
    醫療衛生招聘考試資料:北京衛生人才網提供北京醫療衛生人才招聘考試複習資料,包括2018北京醫療衛生招聘考試資料、醫學基礎知識考點、解題技巧及醫生 護士招聘筆試面試輔導。2018醫學倫理學:如何對待醫患關係?
  • 關注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作為到場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用了幾個例子,向在場觀眾做了一次深入淺出的科普。第一個例子,是轉基因。「我們中國的情況非常特殊,轉基因食物竟然引起這麼大的分歧和爭議。而且,無論是『挺轉』派還是『反轉』派,都說自己是科學的。」
  • 韓啟德: 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作為到場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用了幾個例子,向在場觀眾做了一次深入淺出的科普。韓啟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早在2003年,韓啟德就在中央電視臺講過人類和傳染病鬥爭的歷史。他當時就總結說,人類從歷史中能學到的第一點,就是傳染病會長期存在。「人是不可能和與我們共生的細菌、病毒等生物劃清界限的,也不可能脫離這些生物生存。」韓啟德說,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今天,仍然可以斷言,疫情遲早會過去,但因為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人始終面臨著傳染病的威脅。
  • 韓啟德:科學傳播關乎人類未來
    在科學飛速進步的同時,促進公眾理解科學變得尤為重要。「科學傳播已經不僅僅是科研的副產品,而正成為一個時代的戰場,關係到未來人類的生存 。」2020年11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在第五屆騰雲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他呼籲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應有使命擔當,「堅持科學精神,具有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成為這場關係人類命運之戰的中流砥柱。」
  • 韓啟德談科學技術史研究:「板凳願坐十年冷」
    「科學技術史要做『有意義』的研究,不僅要發掘新史料,還要通過史料揭示規律、明白道理、指導當今。」11月14日上午,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在致辭中表示,要做出好的科技史研究,首先要建立追求一流學術的願望,「板凳願坐十年冷」,捨得下功夫。
  • 韓啟德談科學技術史研究: 「板凳願坐十年冷」
    科學技術史要做『有意義』的研究,不僅要發掘新史料,還要通過史料揭示規律、明白道理、指導當今。」11月14日上午,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在致辭中表示,要做出好的科技史研究,首先要建立追求一流學術的願望,「板凳願坐十年冷」,捨得下功夫。
  • 醫學亦人學 醫道重溫度《醫學的溫度》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我10歲得了猩紅熱,兩周後繼發嚴重風溼性關節炎和心包積液,住進一家小的私立醫院,昏迷三天後被救了回來……」這段慢鏡頭回放般的文字,出現在《醫學的溫度》一書的開篇,在書中,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創系主任韓啟德回顧了自己因幼時生病受到護士們溫情照顧而感受到醫學溫度的經歷
  • 九三學社第9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 韓啟德連任主席
    韓啟德強調,九三學社全體社員必須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信念,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要繼續深入開展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不斷鞏固多黨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礎。九三學社各項工作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把發展作為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圍繞造福人民、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履行職責。
  • 「醫學倫理與醫患的幸福」圓桌論壇成功召開
    、媒體的快速曝光以及一些醫患個體的不當行為共同造成了醫患矛盾與醫患衝突,因此,在全社會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不是醫生醫院單獨能夠做到的,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溫老師最後深情寄語醫學生們:不僅只有眼前醫患關係的緊張,醫學職業中一定會有醫患關係和諧幸福的詩與遠方。
  • 為什麼現在醫患關係越來越緊張?是醫生不夠好還是患者無理取鬧?
    還有些患者質疑醫生故意做那麼多不必要的檢查以及昂貴藥物等種種現象,這些都反映出了現在社會醫患關係緊張的問題。 一、醫患關係有多緊張?47起殺醫事件,50位醫護殞命!
  • 韓啟德:公眾有權知曉科學界在做什麼、做得好不好
    >韓啟德,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編者按科學塑造了人類的現代生活在科學飛速進步的同時,促進公眾理解科學變得尤為重要。「科學傳播已經不僅僅是科研的副產品,而正成為一個時代的戰場,關係到未來人類的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