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世界經濟增長核心已發生偏移,現在主要來自亞洲

2020-11-24 觀察者網

文丨界面新聞 張曉琪ZXQ

中美經貿協議籤訂,外資資管巨頭也早已蠢蠢欲動。

1月16日,有消息稱高盛資管正尋求與工行理財子公司工銀理財成立新的合資公司。

不久前,資管巨頭貝萊德、新加坡國有投資公司淡馬錫、建設銀行籤署非約束性的諒解備忘錄,商議成立合資理財公司;東方匯理和中銀理財合資成立的理財公司獲得監管批准,成為首家外方控股的理財公司。

越來越多的外資資管巨頭牽手銀行或銀行理財子公司,藉助後者強大渠道機遇把握中國資管機遇。外資資管為何紛紛瞄準「亞洲機會」、「中國機會「?它們對中國金融市場一年多開放舉措感受如何?日前在第13屆亞洲金融論壇上,瑞銀、貝萊德兩大外資資管巨頭同臺分享觀點。

「過去30至40年財富累計效應非常明顯,過去這段時間更實現了非常驚人的指數級增長。但經濟增長的核心已經發生了偏移,本來是在亞洲以外,現在經濟增長主要來自於亞洲內部。」私人財富管理公會行政委員會主席、瑞銀香港區主管及行政總裁盧彩雲在會上指出。

此前麥肯錫發布報告指出,亞洲的未來蘊藏著巨大潛力。2000年亞洲GDP佔全球的比重不到1/3(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到2040年有望超過50%。

經濟高速增長推動高淨值人群的崛起。盧彩雲提供了幾組數據:亞洲現在的億萬富翁數量在全球是最高,達754位,已經高於美國749位;中國表現尤為突出,在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排名第二,以前說中國每周誕生兩位億萬富翁,現在即便是經濟放緩,每周也至少能誕生一位。

「但中國財富資產只有15%是在海外,80%在中國境內,外資私人銀行或者其他資管機構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挖掘中國市場,畢竟有不同的監管、不同的市場結構。「盧彩雲表示。

另一個問題是亞洲地區在全球投資佔比過低。數據顯示,2018年年底亞洲資產管理總量達到了2萬億美元,在金融危機後增長了兩倍之多,過去一年亞洲在全球資產淨流入佔比達65%。雖然亞洲財富快速累積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資管巨頭,但亞洲資產配置佔比還遠遠不夠。

「貝萊德在亞洲發展已久,過去五年亞洲在戰略上對我們越來越重要。隨著亞洲財富不斷累積,我們確實有機會在這裡發展客戶群。但同時,全世界的投資者,哪怕非常高級、聰明的投資人,他們在亞洲的資產分配是不夠的,亞洲在全球投資組合佔比微不足道。」貝萊德亞太區主席及主管鮑哲鈺指出。

部分原因在亞洲地區本身的投資壁壘。鮑哲鈺坦言,投資亞洲不是一個簡單的主題,不同監管組織有不同投資方向和監管文化,不能拿一個產品或戰略通行,要定製化、本地化。

「在亞洲開展資管業務最大的風險是會分散化、碎片化。亞洲確實產生非常多的財富,但客戶希望有本土的投資敞口,亞洲地區比例超過90%甚至可以高達95%。他們希望能夠和本地的公司開展合作,而不是和國際化的公司開展投資。」她指出。

另一個挑戰來源於監管限制,組織上沒有完全開放。鮑哲鈺指出,中國過去一年半監管部門在積極改變,在金融市場上大部分的開放在所有權方面做得更多,比如QFII投資限額取消了。但是像貝萊德這樣的海外公司來到這裡,這個市場從整體來看,還不是一個比較容易進入的市場。

未來外資資管機構該如何定位自己?在盧彩雲看來,瑞銀自1989年進入中國市場,其目的不是跟本地金融機構競爭。瑞銀有自己的價值主張,即成為超級連接者,連接投資人、客戶、中國境外,把外部的投資人帶到中國、中國客戶帶到外部。

「不和本地的銀行開展競爭,同時要找到合作夥伴取長補短,合作夥伴能夠幫助我們掌握市場的知識。」她補充道。

鮑哲鈺也談到貝萊德與新加坡主權投資基金淡馬錫、建設銀行的合作,她認為,中國是很不一樣的市場,跟本地夥伴合作是整合本地經驗和全球專長很重要的渠道。

相關焦點

  • 瑞銀:搶抓亞洲債券機遇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周尚伃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CIO)近日發表機構觀點表示,由於新冠疫苗料將提振經濟反彈,促使高收益信用利差顯著收窄,受益於資本升值及票息差,預期明年高收益債總回報達到10%
  • 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中國經濟明年或增長8.2%,內需回暖成...
    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中國經濟明年或增長8.2%,內需回暖成關鍵因素 本文來源 《財經》新媒體 2020-11-25 16
  • 2021年中國有望實現8.2%經濟增長 綠色金融將跑出加速度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2021年中國有望實現8.2%經濟增長,綠色金融將跑出加速度隨著主要經濟數據陸續出臺,中國經濟展望愈發清晰。1月12日,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在第21屆瑞銀宏觀經濟專場媒體電話會議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能至近6%,中國經濟則有望實現8.2%的增長。
  • 瑞銀證券:政策收緊、更好板塊取代龍頭 抱團自然瓦解
    1月11日,瑞銀證券舉辦2021年度第二十一屆瑞銀大中華研討會上,瑞銀證券中國策略主管劉鳴鏑預測,2021年的行情基本上是由EPS的盈利增長引領,指數今年有可能階段性地突破多年來的歷史高點。A股的龍頭個股可能會是最佳選擇,股價有望持續跑贏其他市場。
  • 瑞銀髮布全球最貴城市調查:蘇黎世再次居首 北京上海居中遊
    然而,就購買力而言,洛杉磯處於領先地位,現在洛杉磯居民的購買能力比紐約人高出近四分之一。儘管蘇黎世物價高昂,但購買力排名第二。中東地區的購買力增長自2015年瑞銀上一次排名以來,事情發生了變化,中東國家的購買力顯著上漲。 多哈(卡達)排名從第39位上升到第17位。
  • 2017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34%左右
    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的講話,明確了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一系列重大舉措,意味著中國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的開放紅利。」國家統計局綜合司有關負責人說。  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保持中高速增長,成為全球經濟復甦和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發動機。
  • 求是:保護主義陰影難消已成世界經濟面臨主要風險
    但2018年尤其是下半年以來,主要經濟體走勢開始分化,世界經濟擴張勢頭回落,國際貿易和投資增長放緩,困擾各國經濟增長的結構性問題遲遲未能解決,主要經濟體宏觀政策明顯分化,部分國家股市遭遇重挫,經濟普漲的樂觀情緒趨於降溫,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
  • 臺灣,曾經引以為傲的亞洲四小龍,現在經濟究竟如何?真的那麼差
    甚至有臺灣學者認為:「沒有美國的援助,臺灣經濟至少要比現在落後20-30年」。五、抓住歐美產業轉移的大好機遇,大力發展出口型海島經濟,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臺灣與韓國、香港和新加坡曾是耀眼的「亞洲四小龍」,創造了亞洲經濟的奇蹟,在1970—1996年間,臺灣經濟發展相當迅速,甚至自詡位列「亞洲四小龍」之首(實際為第三名)。
  • 時空曲率發生偏移,科學家:或因人類已進入另一世界!
    時空曲率發生偏移,科學家:或因人類已進入另一世界!宇宙是一個廣闊的存在,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人類一直都未探索到宇宙是否有邊界,也有一些科學家一直認為宇宙是存在邊界。因為他們一直堅信宇宙之外還會有宇宙,這樣的宇宙就是平行宇宙。
  • 鋰電池龍頭,未來增長動力來自哪裡?主要有四個核心驅動力
    文/陳嘉偉本文主角是鋰電池行業的成長股,現在市值230億,根據我們在上篇文章的分析,他在行業下遊的二個主要應用領域,動力電池和消費電池都增長強勁,我們要搞清楚公司過去的業績增長情況,看看是否是一個優秀的好學生,以及未來的增長動力來自哪裡,這是成長股的核心,因為在頭條分析個股有廣告嫌疑
  • 威廉姆-羅茲:美國不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對經濟狀況保持樂觀,美聯儲可能並不急於降息     美經濟下滑將拖累世界經濟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5日發布的年度報告預測,2007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4%,略低於去年的4%,主要原因將是美國經濟增長下滑。
  • 鄭永年:未來世界經濟的中心在亞洲 但我們缺乏軟力量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那麼多年的兩位數增長,都發生在加入WTO之後。國家發展需要資本,沒有資本就很難運作,尤其是像中國這種大國。雖然上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但那時候進入中國的資本,主要還是海外華僑以及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的華人的資本。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之後,真正意義的西方資本進入中國,這是中國加入WTO的重要動力。
  • 尋找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預測,2020年世界經濟按PPP計算的增長率約為2.9%,按市場匯率計算的增長率約為2.6%,均比2019年下降0.1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美、日、歐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在2020年仍有經濟下行趨勢,貨幣寬鬆政策難以有效刺激經濟回升;其他經濟體受這些主要經濟體增速放緩影響,難以實現增速強勁回升。
  • 香港經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經濟日報這兩篇文章說清楚了
    攝於2015年9月(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賈佳/攝)  (一)  從外部因素看,香港高度開放的外向型經濟,極易受到外部環境變化和影響,這是香港經濟問題的主因。  「香港總體來講是一個城市經濟體,來自外部的衝擊往往大於來自內部的挑戰,香港經濟發展具有非常明顯的『蝴蝶效應』。
  • 歐洲媒體關注全球最大自貿區誕生 世界經濟重心將繼續向亞洲移動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籤署,標誌著全球規模最大且沒有美國參與的亞太經貿集團形成,此事引起歐洲媒體廣泛關注,各媒體評論認為,世界經濟重心將繼續向亞洲移動。新德國網站(ND)發表題為《屬於亞洲的世紀已然到來》的文章稱,RCEP體量龐大,涵蓋15個國家22億多人口,經濟產出約佔全球1/3,國內生產總值共計26.2萬億美元(1美元約合6.6元人民幣),貿易體量已超過北美和歐洲總和。RCEP自貿區的形成,預示著世界經濟重心將繼續向亞洲移動。
  • 科普:如果全球人口停止增長,將發生什麼?
    據美國大西洋月刊報導,如果全球人口停止增長,將發生什麼?專家預測稱,非洲將變成人口最多的大洲,全球居民趨於老齡化。在人類發展史上,全球人口數量增長的確很緩慢,公元前1萬年,預計全球人口為400萬,在接下來的1萬年時間裡,地球人口達到了1.9億,即使到19世紀,人口總數仍低於10億。
  • IMF:亞洲經濟將遇60年來首次零增長,挑戰超過金融危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6日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給該地區的服務業和主要出口目的地造成了「空前的」損失,今年亞洲經濟很可能在60年來首次出現零增長。IMF在周四發布的關於亞太地區的報告中說,雖然亞洲的經濟表現將好於遭受疫情影響的全球其他地區,但仍將面臨嚴重影響,程度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19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當時平均增長率分別為4.7%和1.3%。 IMF表示,這次危機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不同,疫情直接迫使該地區的居民呆在家中,商店關門,直接打擊了該地區的服務業。
  • 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說亞洲四小龍了?其中一個已不如我國的一個城
    文/龍小林近年來,我國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亞洲乃至世界最具矚目的經濟體之一。不過在幾十年前,別說是在世界了,就是在亞洲我國都不算特別突出,那時的亞洲四小龍似乎都要亮眼的多。可如今,我國已經成為了全球的焦點,什麼亞洲四小龍、四小虎已經很少有人被提及,甚至很多人連名字都叫不全了,這是為什麼呢?亞洲四小龍已成明日黃花亞洲四小龍是上世紀60—90年亞洲幾個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了韓國、新加坡和我國的臺灣及香港地區。
  • 北磁極偏移加快 世界磁模型在大周期前迎來小幅更新
    在發布了世界磁模型(WMM)的重要更新之後,地圖和其它導航軟體才能正確地指向北方。遺憾的是,受美國政府停擺影響,本次更新被推遲到了周一。英國地質調查局全球地磁建模師、負責世界磁模型更新的 William Brown 表示:1900 到 1990 年間,北磁極已偏離大約 1000 公裡(621 英裡)。而從 1990 年代末到今天,它又偏移了大約 1000 公裡,速度有所加快。
  • 海關總署:我國是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疫情下逆勢...
    中國網進行直播>>>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過去一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外貿進出口明顯好於預期,外貿規模再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