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27日電(記者張曉龍)6月中旬,數以萬計的「小咬」集結成軍入侵中哈邊境。面對「小咬軍團」犀利進攻,「西北邊境第一團」亮出各種招數,發起頑強抵抗。
「小咬」實際上是一種學名為「蚋」的昆蟲,居住在我國西北邊陲的新疆百姓習慣性地把體積只有蚊子的三分之一,與蚊子一樣吸人畜血液的蚋稱為小咬。
「我在這兒生活53年了,每年6、7月是小咬最多的時候。」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一八五團退休職工翟德昆說。
翟德昆所在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一八五團與哈薩克斯坦隔阿拉克別克河相望,邊境線長達86公裡,有「西北邊境第一團」之稱。
除此之外,境內有多條河流過境的一八五團駐地還是與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非洲的查德湖以及坦噶尼喀湖並稱的「世界四大蚊蟲區」。一八五團當地人介紹,每逢蚊蟲爆發季,每平方米的蚊蟲數量可達一兩千隻。
雖然月平均溫度已達30攝氏度,但生活在一八五團的人們卻與舒適涼爽的夏季衣衫無緣。走在街道、居民區,只見男女老少個個成了「蒙面人」。人們頭上蒙著的各色紗布、紗巾是最基本的防蟲裝備。
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還會在厚實的紗巾裡潑上柴油、煤油、驅蚊劑、來蘇水、薄荷油等混合劑後,再嚴嚴實實地裹住頭部、頸部。即便這樣,小咬還是能鑽進來四處掃蕩。凡被叮咬處都會瘙癢無比,忍不住癢的人常把身體撓抓得傷痕累累、血跡斑斑。
為什麼這處邊境地區會成為「小咬軍團」重點攻擊目標?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張經常介紹,一八五團駐地西側、北側以阿拉克別克河為界與哈薩克斯坦接壤,東鄰別列孜克河,南有額爾齊斯河,「如此多的河流過境,加上氣溫條件,原本就容易滋生蚊蚋。」
張經常說:「近些年蚋的泛濫,原因有兩點:一方面,氣候變暖造成蚋的幼蟲越冬成活率增加;另一方面,河流流量變大、水溫變高,為蚋的幼蟲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
三年前,第十師農業科學研究所曾聯合內地2家科研機構研究蚊蚋防控,並從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院引進、示範應用了蘇雲金芽胞桿菌以色列亞種,但這種藥劑只能殺死在水流量較小的潛水區生長的蚋的幼蟲。「現有藥物不適用於現在的情況,我們沒法殺死河流中的幼蟲,而等到它長成成蟲,就無計可施了。」
張經常說,他與同事正在申請國家相關科研項目並尋求與國內研究機構合作,爭取早日研發出可以殺死蚋的成蟲的生物藥劑或者其他防控方法。
截至目前,這場「人蟲大戰」仍未結束。張經常估計,「戰鬥」至少會持續到7月初。除了咬傷人、家禽和家畜外,「小咬軍團」還嚇退了一些初來乍到的外地務工人員。
儘管如此,一八五團幹部、職工依然過著「我家住在路盡頭,界碑就在房後頭。界河邊上種莊稼,邊境線上牧羊牛」的生活。一八五團三連職工潘冬霞說:「我們不走,因為總得有人守護邊疆。」
成立於六十多年前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200多萬幹部和職工,他們大多駐守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兩大沙漠邊緣以及數千公裡邊境沿線,在祖國最西部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參與採寫:劉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