蠓蟲屬雙翅目蠓科(Ceratopogouidae),為一類體長1~3mm的小型昆蟲,成蟲黑色或深褐色,俗稱「小咬」或「墨蚊」。
一、形態特徵
成蟲體型細小,體長1一4毫米,呈黑色或褐色。頭部近球形,複眼一對,雄蠓兩眼相鄰接,雌蠓則相距稍遠,單眼無或不明顯。觸角細長呈絲狀, 13一15節,長於胸部,口器短,為刺吸式。
胸部微隆起,翅短寬,翅上常有自斑或暗斑,翅上微毛為分類依據,翅在靜止時重疊覆蓋於腹部之上,後翅退化為平衡棒。足3對、細長。
腹部10節,雌蠓有尾須一對,雄蠓的第9、10腹節轉化為外生殖器。
卵 長紡錘形,長0.5一0.7 毫米,初產卵色淡,而後逐漸變深,表面具縱列小結節。
幼蟲 體細長,四齡幼蟲長達5一6毫米,頭部深褐色,其餘部分呈白色或略呈黃色。各體節皆有短毛,未節毛較長,無運動器官
蛹 分頭胸部及腹部,體長2一5毫米初期呈淡黃色成熟呈暗褐色或黑色,頭部前端有眼一對,頭胸部背面有一對呼吸管。腹部未節有兩個尖突。
二、生活史與生活習性
蠓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其生活上過程有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時期,除成蟲外,卵、幼蟲、蛹均在水中生活。其孳生地很廣泛,多為潮溼有水的地方(稻田、窪地、沼澤、樹洞和富於有機物的土壤)。雌蠓產卵在潮溼土或植物表面。上每次可產卵百餘個,卵在20℃左右5天孵出幼蟲。幼蟲常集結在腐爛植物的積水或潮溼沃土中,約經2周即變為蛹,蛹不活動,垂直懸浮在水面下,經3一5天羽化為成蟲。成蟲壽命約一月餘。
蠓僅雌蟲吸血,有的吸人和禽畜血,有的種類嗜吸人血,成蟲常棲息於溫溼的洞穴、雜草及樹叢等避光處。吸血蠓多數在交配時具有群舞現免它們的活動時間一般在黎明或中午、黃昏,在夜間則多有趨光性。
它們對黃色情有獨鍾,一般水果集中的地方或是垃圾多的地方小咬的數量最多。只要條件適合,就會大量滋生。
今年之所以出現這麼多小咬,主要是因為溫度高,氣壓低,最近雨水足的原因。建議在這樣的天氣裡儘量避免穿黃顏色的衣服,只要溫度一低,小咬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