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園疫情數據登上《柳葉刀》!

2021-01-10 騰訊網

這個春節,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相信大家都在以史無前例的熱情關心著國家大事。

筆者也一樣,每天睜眼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看最新疫情動態以及累計確診人數。相信大部分人獲取數據的途徑是丁香園/丁香醫生的疫情地圖,方便又準確。

圖片來源:手機截圖

談到這,肯定有小夥伴覺得筆者有打廣告的嫌疑。筆者摸著良心回答:其實沒有打廣告,原本是想低調,可實力不允許呀!

因為,丁香園疫情數據已經登上《柳葉刀》!

圖片來源:《柳葉刀》

02 月 20 日,《柳葉刀·數字健康》發表了一篇論文——《Early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outbreak based on crowdsourced data: a population-level observational study》

在這項觀察性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丁香園的眾包數據(類似於大數據,解釋起來有些複雜,可先簡單理解為大數據)用於重建有關中國 COVID-19 的患者級別的信息。

圖片來源:文獻截圖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具體內容。

研究背景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爆發,疫情已經迅速播散到中國及世界其他地方,並有可能成為世界性流行病。

目前,急需對流行病學數據進行實時分析,以提高民眾對疫情的認識,並為制定幹預措施提供依據。

在過去,實時分析可揭示疫情爆發的最初幾周新型病原體的傳播能力、嚴重性和自然史,例如 SARS 和伊波拉病毒。

詳細分析患者的病例,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例如,可推斷流行病學的關鍵參數:潛伏期和傳染期以及感染病毒後的檢測,隔離和報告之間的延遲,進一步分析感染患者的年齡特徵,按發病日期繪製流行曲線並進行推斷等等。

但是,在最需要信息的爆發早期,有關患者的信息很少,官方數據也未公開。

基於先前整理新聞報導以監測伊波拉病毒傳播的經驗(文章截圖如下,感興趣的小夥伴可自行搜索),在《柳葉刀》的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提出了一項從各種在線資源中收集有關 COVID-19 患者信息的研究策略。

傳染病建模團隊,使用這些在線數據做流行病學評估。

圖片來源:Oxford Academic

該研究中,研究人員用了丁香園的眾包數據,用於重建有關中國 COVID-19 的患者級別的信息。

文中介紹:「丁香園是一個 2000 年建立的,由中國醫師、醫療保健專業人員、藥房和醫療機構組成的面向中國醫療保健的社交網絡。該在線平臺,通過整理新聞媒體、政府電視臺以及國家和省級衛生機構的報告的數據,實時展示了中國 COVID-19 爆發的數據。」

這些數據包括截止至具體時間的 COVID-19 累計感染人數,疫情分布圖以及實時中文(直接或通過國家媒體)發布的衛生當局公告。

此外,還查詢了國際媒體資源和國家衛生機構的網站,以整理有關 COVID-19 國際傳播的數據。

研究人員密切監測 2020 年 1 月 20 日至 2020 年 1 月 31 日之間丁香園的更新情況,以便實時提取每個患者的關鍵信息,並報告每日病例數。

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統計分析結果

年齡特徵

該研究包括 2020 年 1 月 13 日至 2020 年 1 月 31 日報告的 507 位患者,包括中國大陸的 364 位和中國以外的 143 位患者。

報告截止時,存活的 COVID-19 患者,中位年齡為 45 歲;報告截止時,死亡的患者,中位年齡為 70 歲;很少有患者小於 15 歲。

根據中國的年齡人口統計數據調整,證實兒童感染較少。

來自眾包數據的 COVID-19 患者的年齡分布

圖片來源:《柳葉刀》

時間特徵

下圖為按發病日期展示了病例的增長情況,結果表明到 2020 年 1 月 13 日報告時病例數激增。

基於眾包數據和官方來源的按地點劃分的 COVID-19 流行病的每日時間線

圖片來源:《柳葉刀》

如下圖所示,報告日期顯示了省級流行曲線。

截至 2020 年 1 月 31 日,中國大陸 30 個省中有 16 個報告了 100 例以上的確診病例。

2020 年 1 月 18 日至 2020 年 1 月 31 日期間,湖北省以外的幾個省的新報告病例持續增長,這與本地的持續傳播相符。

2020 年 1 月中國省級 COVID-19 流行病的每日時間線

圖片來源:《柳葉刀》

如下圖所示,在整個研究期間,中國大陸症狀發作到進入醫院或診所就診之間的中位延遲時間為 2 天(延遲時間從 2020 年 1 月 18 日之前的 5 天減少到此後的 2 天)(Wilcoxon 檢驗 p = 0.0009)。

一些省份(如,天津、雲南)延誤時間較短,而湖北省的早期病例的特徵就是延誤就診時間較長。

症狀發作與在醫院或診所就診之間的延遲(A)

在醫院或診所就診與確診 COVID-19 之間的延遲(B)

圖片來源:《柳葉刀》

對於國際旅行者,症狀發作與在醫院或診所就診之間的中位延遲時間為 1 天,比湖北省或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的患者短(Kruskal-Wallis 檢驗 p

基於對 33 名有武漢旅行史患者的研究,研究人員估計 COVID-19 的中位潛伏期為 4.5 天。

研究總結

從《柳葉刀》的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得出很多結論:感染人群嚴重偏向年齡較大的群體,受感染的兒童少得多。此外,可根據從武漢返回患者的旅行史的數據,以及症狀發作的日期,從而可以估測潛伏期。

總體而言,該研究方法的新穎之處在於依靠中國社交媒體和新聞報導的獨特來源,匯總並整理了相關信息。

這種方法有助於獲得有關臨床和人口統計信息的可靠且準確的數據。另一方面,令人放心的是丁香園專門保留了一個板塊用來揭穿有關 COVID-19 爆發的假新聞和謠言。

總之,從人群中收集的流行病學數據可用於監測新興疫情,例如 COVID-19 和伊波拉病毒。

如果沒有其他可用數據,這些工作可以幫助在疫情爆發的早期階段生成和傳播詳細信息,從而可以預測影響幹預措施的關鍵參數。

然而,研究人員表示,儘管數據源有用且及時,但不能替代官方統計數據。

眾包數據不會涵蓋所有病例。此研究包括 2020 年 1 月 31 日之前確診的 507 例患者的詳細數據,約佔所有報告病例(9000例)的 5%,在整個 COVID-19 病例中所佔的比例要小得多。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丁香園不會在官方數據之外生成數據,而是提供公眾和衛生部門之間快速溝通的渠道。

在網際網路+醫療迅猛發展的今天,傳統的尋醫問藥模式早已改變。網際網路+醫療,甚至在科研領域都牢牢佔據了一席之地。

網際網路本身巨大的流量基礎和迅速傳播力,帶給未來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都是巨大的。

以丁香園為例,其在此次疫情中為大眾、科研人員及醫務人員提供了種種便利,可以說,網際網路+醫療在未來大勢所趨。

文章來源:科研論文時間

封面來源:站酷海洛 Plus

參考文獻來源: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dig/article/PIIS2589-7500(20)30026-1/fulltext

相關焦點

  • 『重磅』火鷹支架登上柳葉刀
    中國醫療器械登上》儘管已是北京時間9月4日早晨,但微創執行長常兆華坦言自己一夜未眠,為這則來自英國的消息守了個通宵,因為這是上海醫療器械行業近年來罕見的巨大榮譽,「能夠代表中國智造在國際舞臺上得到權威認可,太自豪了!」
  • 《柳葉刀》首次評估旅行限制對疫情影響
    《柳葉刀》首次評估旅行限制對疫情影響國際戰「疫」行動科技日報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柳葉刀·公共衛生》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首次評估旅行限制措施對疫情的全球性影響,結果表明:只有在有針對性地落實國際旅行限制措施時,才能夠有效控制新冠病毒
  • ...疫情中頻頻出現的《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
    研究指出,嚴格、及時地採取流行病學措施,對遏制疫情迅速蔓延至關重要,對於疾病的有效治療方法仍需持續不斷努力探索。在此之前幾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等人在《柳葉刀》(The Lancet)在線發表評論文章「春節期間中國人口大流動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控制」。
  • ...疫情中頻頻發文的《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
    《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世界級著名醫學雜誌單獨為武漢疫情開設了專欄並免費向公眾開放,中國學者同仁的名字也頻頻曝光。《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又有怎樣的重要性和權威性?聽到柳葉刀這個名字,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外科手術用的手術器械,因其彎、小、薄,狀如柳葉,故稱之為柳葉刀。
  • 丁香園:在學術網站做生意
    對於丁香園聯合創始人李天天和張進來說,這始終是他們過去幾年面對的挑戰—如何在挖掘收入增長點的同時保護論壇的學術討論氛圍和中立性。兩個創始人的平衡能力看起來還不錯。據張進提供的數據,丁香園現在的用戶超過300萬,公司去年的收入達到了千萬級。2010年第一輪融資的投資方是DCM,在去年的第二輪融資中除了DCM之外還加入了順為基金,後者曾經投資過小米科技。
  • 丁香園2017中國醫院發展大會(CHDC)在杭州舉行
    丁香園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在開場發言中表示,丁香園作為中國醫療領域的連接者,致力於打造數據驅動的醫療服務平臺。在丁香園自身運營線下的醫療服務平臺時,深刻認識到醫療人才對一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平臺的重要性。 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新聞處處長劉哲峰在致辭中表示,作為行業先行者,丁香園擁有非常龐大的醫生資源,通過丁香園,能夠聆聽到來自一線的醫生心聲。
  • 《柳葉刀》總編輯:中國科學家果斷、負責應對新冠疫情
    新華社倫敦8月4日電 英國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總編輯理察·霍頓日前在英國《衛報》撰文說,在應對新冠疫情的過程中,中國科學家果斷、負責地採取行動,保護人民健康。他說,正是中國科學家建議儘早採取封城措施,採取嚴格的保持社交距離政策,切斷了病毒傳播途徑。同時,科學家們協助設立臨時醫院,擴充病床數量,讓重症患者能夠及時獲得救治。
  • 丁香園副主編夏志敏:醫學傳播不僅僅是科普內容
    9 月 20 日,北京市衛計委第 15 屆好新聞評選頒獎會在京召開,丁香園副主編夏志敏獲邀嘉賓發言,在《讓醫學傳播搭載網絡快車》的主題分享中,夏志敏指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醫學傳播不僅僅是科普內容,更需要輸出品牌、傳遞醫學的可及與不可及
  • 疫情之下,數據的 100 種表達
    疫情實時地圖、擴散路徑還原、感染人數建模、問卷信息收集……有數編輯部整理了一批優質數據項目,來看數據的100種表達方式,重溫數據創作者們在這次疫情中貢獻的力量。本文分兩大部分,一是從病例數據、人口流動、知識科普、應對措施、疫情影響五大角度出發的作品匯總,二是觀察了上百個疫情數據作品後我們的一些思考。
  • 新冠熱門研究論文撤稿,《柳葉刀》陷入信任危機
    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陷入了新冠疫情以來的首次重大學術醜聞。周四,《柳葉刀》發表了來自三位作者的聲明,他們主動撤回了5月22日發表的一篇倍受爭議的氯喹和羥氯喹的臨床觀察性研究論文。「我們始終依照最高的倫理標準和職業準則來進行研究,牢記研究人員的責任,謹慎確保研究依賴的數據符合我們的高標準。基於獨立審查的最新進展,我們無法保證原始數據的真實性,並要求將論文撤回。」三位作者寫道。他們同時向《柳葉刀》的編輯們致歉。截至發稿,論文的另一位共同作者、Surgisphere公司CEO德賽沒有做出回應。
  • 疫情多久結束?柳葉刀主編:明年此時可能注射疫苗
    (健康時報記者 孫歡)疫情在世界上還有多久結束?5月1日,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柳葉刀》總編理察·霍頓在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表示,唯一能夠防止疫情再反彈的就是疫苗,在接下來的6至12個月當中,我們很可能會有疫苗研製出來,那麼明年這個時候,我們有可能會開始注射這種疫苗讓大家能夠真正受到保護。如果沒有疫苗會如何?
  • 中國「假疫苗事件」 陸續登上Nature和柳葉刀
    這段時間,假疫苗事件已經刷爆了朋友圈,不僅國內外媒體都在報導此事,連Nature和柳葉刀這些頂級的學術期刊,也在關注此次假疫苗事件。
  • ...英國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聲明,支持中國抗擊新冠...
    文 / 十門2020-02-19 20:11:24來源:FX168 【英國《柳葉刀》雜誌發表聲明 支持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當地時間2月19日,英國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聲明,支持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中的科研、公共衛生及醫務工作者
  • 常名:照亮世界的醫學之光——評介世界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
    從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人們就不斷從媒體上見到聽到《柳葉刀》這個名字。而且,不僅知識分子熟悉它,就是普通老百姓也對這個詞不陌生。這本專業性極強的醫學雜誌在中國和世界已有相當高的知名度。該刊現分為1個總刊和18個子刊,子刊有《柳葉刀神經學》《柳葉刀腫瘤學》等。為適應資訊時代發展,《柳葉刀》開設了網站,目前其網站註冊用戶為180萬,電子目錄訂閱用戶為8.3萬,論文下載數量超過1100萬次。《柳葉刀》在歷次世界重大疫情中從不缺席。例如,1910年至1911年,中國東三省發生肺鼠疫,《柳葉刀》對這場疫情及時予以關注。
  • 《自然》、《科學》、《柳葉刀》,頂級學術期刊積極評價中國抗疫
    5月4日,英國《自然》雜誌網站發布題為《中國非藥物幹預措施(NPI)對新冠疫情的影響》一文指出,中國實施的三類非藥物幹預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在中國的發展,同時也為全球贏得了寶貴的「窗口」。除了為中國有效遏制境內疫情點讚,研究也強調,如果中國採取的非藥物幹預措施比實際實施時間晚1周,病例可能較目前增加3倍;如果晚3周,則病例可能較目前增加18倍。這篇研究,由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復旦大學、武漢疾控中心、美國哈佛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等多個研究團隊成員共同撰寫。利用大量數據,進行建模,分析得出結論。
  • 《柳葉刀倒計時》2020年度報告發布
    12月3日,《柳葉刀倒計時》2020年度報告出爐,這是第五份相關年度報告。它追蹤分析了40多項有關氣候變化與健康的指標,警示了迄今為止最令人擔憂的前景:因醫療系統準備不足,極端高溫導致的死亡率在全球迅速上升,並威脅到數百萬人的生計。
  • 《柳葉刀》主編:西方借疫情反華令人生厭
    來源:環球時報英國《衛報》8月3日文章,原題:當前的反華浪潮掩蓋了西方抗擊新冠疫情的失敗在西方,以美國政府為首的政客對中國的攻擊變本加厲,大有新冷戰之勢。儘管(關於疫情)中國確實有問題需要回答。但是,相較中國科學家為我們全球了解這一流行病所作的勇敢貢獻,不應出現如此規模的反華反應。
  • 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網際網路醫療內容服務的專業主義與價值觀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騰訊媒體研究院(ID:TencentMRI),作者: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網際網路的狂潮席捲了無數行業,重塑了無數領域,這其中,就包括醫療領域。2000年,愛好網際網路的醫學碩士生李天天為方便醫學生們檢索信息,利用業餘時間做了個線上檢索社區丁香園。
  • 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對話劍橋科學家、MitoQ分子發現者墨菲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為整個社會帶來最大的改變是什麼?面對這一話題的時候,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生物學教授、MitoQ 分子發現者墨菲教授,以及丁香園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不由給出了同一個答案——預防疾病的理念會更深入人心。所謂預防是相對於治療而言,是一個上下遊的關係。
  • 《柳葉刀》發表Shionogi的新型抗生素試驗數據
    日本鹽野義製藥公司(Shionogi)日前在《柳葉刀 傳染病》(The Lancet數據分別來自APEKS-NP和CREDIBLE-CR研究,這兩項研究都證明了甲草酚(cefiderocol)用於治療某些難治性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