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設計一個完整的STEM+ 課程框架?

2021-01-11 STEAM在線

導讀:一個完整的STEM+ 課程框架,可以由「硬體和技術(H2)學習」開始,再加上所選定學科相關課題和階段性目標的學習延伸。

林桂光

作者簡介:林桂光(LAM, Kwai-kwong Stephen)藝術教育行政人員,曾司職香港教育局學校督學及中小學課程發展三十年,熟悉課程規劃及學習活動設計。業餘探討現代纖維藝術及數碼藝術的發展,並對「知識管理」及「移動學習」、「STEM+ 教育」、等課題進行探究,具學前、小學、中學、工業學院及大專院校任教及培訓經驗。亞太藝術創意教育交流協會會長、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兼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研究員、廣州市少年宮少兒美術學校顧問、全國才藝測評委員會評委會副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少兒美術教育課程兼任講師、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創會會長、香港藝術館之友會首任理事、香港電訊盈科附屬信息科技教育部STEM策略顧問、香港優秀教師選舉評委、港九新界幼兒園教育協進會顧問。

課程規劃應該包括設計不同科目課綱內容的延伸,進行跨學科綜合學習課程,建構完整的STEM+ 校本課程框架。

一、STEM+ 教育探究的源起和課程偏差修正思考

筆者探究STEM教育主題已有兩年,源起是關注如何加強其中的創意教育效能及文化藝術元素。當發現內地和香港在推動時存在若干偏差和缺失,學校、老師普遍存在迷茫和焦慮,特別是學前教育,所以延伸思考這種創新教育在校本課程規劃、多元教學設計和教師普及培訓各方面問題。

筆者倡導以低成本、低技術配置,可以進行跨學科整合,以融合常規課堂學習模式,而非在現存課外或課內疊加的形式去普及推廣。同時建議學前教育可以在課程指引所覆蓋的六大內容範疇與五大學習目標,配合主題教學策略,有意識的突出STEAM元素,進行生活關注、科學探究、知識運用、創意想像、協作學習和多元表達的STEM+校本教育規劃。

在STEM教育發源地的美國,眾多文件及其他學者的評論,都說明這除了是一種創新教育改革外,也是新時代的強國戰略政策。不過,觀乎其中的課程模式、學習內容、能力素養、教學策略,其實都涵蓋在大部分發達國家和地區千禧課改的教育規劃內,香港也不例外。所以直至2015年前,香港和內地教育界對STEM教育的關注都相對較少。美國推出STEM教育,旨在使學生參與以活動為基礎、以項目為基礎和以問題解決為基礎的學習,並提供一種動手做的課堂體驗,已成為培養學生面對2030,以至2050未來教育的主要學習策略。

筆者曾經在專題文稿有指出本來香港靠著千禧教改和課改15年發展優勢,在中、小學推廣跨科綜合學習、鼓勵問題探究的STEM教育不會有難度。但可能過去五年,香港學校發展生態變化,另外受到眾多校外教育機構的硬體主導STEM課程影響,加上教育產品供貨商有偏差的推銷方式誤導,對STEM教育本質的認知障礙而出現自信不足。

所以筆者過往到中小幼做STEM+ 教育發展分享,主要工作都是疏理STEM教育與課改關鍵項目的對應,以及喚回教師對原有多元課程模式及教學策略應用的知覺,提升校本發展的自信。有學者也認同推動STEM+ 教育,可以重新調動學界在教學創新的積極性。

香港政策研究所發表的《推動STEM+教育─STEM教育的在地化與頂層設計》研究報告,建議大中小幼要有STEM+分階段的教學策略,避免一窩蜂去鑽技術;建議訂立STEM+素養框架,讓學校規劃學科知識融合建構,以及綜合學習能力的階段性發展指標。

過去十年,為配合教育創新、大眾創業國策,在國內大多數省市,廣泛推動「創客教育」。好的一面是社會對科普教育有基礎認識,再融入不同的創新科技,也有利STEM教育各核心學科內容的學習;但那種強調硬技術學習、硬體主導、割裂及斷層式知識應用、成品產出做評估的課程模式,不利跨科綜合學習的推動,以及核心素養的建構,和世界主流教育發展未能緊扣。

有學者指出,面對工業4.0的社經環境,人工智慧、萬物互聯的未來場景,中國教育有需要推動STEM+教育,倒逼學校和教師相應配合,儘量達成二次課改的學與教目標。

STEM暫時不是一個學科,也沒有通用的課程和教材,主要以校本或區本規劃。而STEM+ 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應該包含跨學科綜合學習課程設計、促進審辨思維、提升創意表現、運用專題學習策略、鼓勵參與、自主學習、掌握創科工具和器材、培養科學慎思、重視人文關懷、進行生活和社會改進課題探究、多元學習延伸。

STEM教育後來加入的「A」,屬於文藝創意範疇,不是STEM教育的附屬物,是STEAM不可或缺的元素,會存在於各個相關學習領域(KLA)內,也可以是探究過程中一種綜合學習表現,更能讓學校按自身需要去設計延伸創意主題和內容。

在中小幼創意教育的推動和評估,也必須訂定具體目標和學習觀察,去發現不同程度的「微創意」、「微創新」,即一個人產生新思想、新事物的高階學習表現,或者具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傾向,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創意表現。

二、科技和硬體主導的調整

比較過內地和香港,校外、校內的STEM教材、課程、方案和活動,發現因為歷史發展及產品市場的誘因,例如內地有一段比較長期和活躍的「創客教育」,以及兩地眾多產品代理商主導的科普教育,大部分目前打著STEM教育主題的課程和學習活動,仍然主要以科技及硬體元素切入,甚至成為主要學習成分。

不過因為要擴大學校市場的需求(所謂B2B),也逐漸看到朝向跨學科元素、綜合學習模式和核心素養建構的教材設計。不少主題樂園、大型科技公司、工商機構,近半年都在研發多元綜合學習課程。

筆者並不抗拒科技和硬體學習,也明白不同學校有自身的發展需要,有些學校和家長的確想利用創新科技,作為學校發展的策略,或者是提升學生自信學習的動力。同時硬體和科技,也可以支持部分資優、天才學生去解決探究過程碰到的技術問題。

但從校本STEM+課程發展的角度,對硬體和技術的取態,個人認為儘量避免「只學不用」,或「先學後用」;可以採用「邊學邊用」,或「隨用隨學」;以至「多用多學」,才能讓各科老師學習有效應用去融入學科常規課程,進行更廣泛的跨學科統整。

三、「H2+」──STEM課程統整規劃模式

面對普遍鍾情科技和硬體學習的「市況」,又想引導朝向跨學科融資課程建構,個人總結出一種可以協調的課程統整規劃模式,暫時命名為「H2+」。

即仍然可以由各種創新科技(high-tech),例如編程、人工智慧、5G、物聯網、雷射切割、VR、AR、MR等,再配合相應硬體(hardware),例如micro-bit,機械人、3D列印、無人機、遙控車的操控和應用開始學習,即是H x H(H2)。

但課程規劃應該包括設計不同科目課綱內容的延伸,進行跨學科綜合學習課程,建構完整的STEM+ 校本課程框架,就成為個案倡導的「H2+」模式。

如果轉移到機械人教育,可以設計「R+」;3D列印教育,可以設計「3D+」;遙控車教育,可以設計「C+」;電子玩具教育,可以設計「T+」等。內地流行的創客教育(Maker Education),也可調較成為「M+」(創客STEM)課程規劃。

簡單解說,一個完整的STEM+ 課程框架,可以由「硬體和技術(H2)學習」開始,再加上所選定學科相關課題和階段性目標的學習延伸。當然其中會應用到S.T.E.M.的關鍵知識和能力,以及當中的核心素養,即是「+」部分,中間可以用主題或項目導向銜接,詳見附圖。

校外、校內,大中小幼學習階段的課程規劃流程,以前介紹過基本上都可以從整固S.T.E.M.或S/T/E/M分科的知識、能力目標開始,逐步形成S+T+E+M或STEM結構;再加入創意、文化、藝術、閱讀元素髮展成為STEAM、ASTEM、STEMA或STREAM主題式綜合學習教材設計;最後按校本發展政策,以及學與教情境,研發特定主題或項目導向的STEM+研習式校本課程。

假如需要設計各階段課程體系,可以考慮「逆向設計」方法,特別是校外教育培訓機構。若果跨科稍多,當然最好由專業課程人員(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ficer,CDO)進行協調、設計。而校內一些跨級、跨年度課程規劃,更需要得到學校行政層面的支持,例如訂立明確學校STEM教育發展計劃;適當的分工和授權安排;到位的經費預算和資源分配等。

(聲明:除STEAM在線原創文章外,STEAM在線分享和轉載的文章皆為促進STEAM教育在中國的傳播,非商業用途,都會註明來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繫我們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

相關焦點

  • 小學stem教育課程開發和實施案例
    雖然大家已經知道了stem教育在中國越來越受到重視,也非常贊同讓孩子接受stem教育,但是據格物斯坦的數據調查,被問及stem教育課程具體學什麼,接觸哪些題材,怎麼開展的。大家是一頭霧水,完全不清楚的,今天這篇文章小坦克就以一節小學stem教育課程為例,給大家做一個初步了解。
  • 河南省兒童stem教育培訓_睿誠教育
    河南省兒童stem教育培訓, 16歲青兒童STEAM教育品牌的產品研發和營銷推廣,是國內唯一一家集課程評價、教學區運營、比賽舉行、師資培訓與驗證於一體,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STEAM文化教育綜合服務平臺和青少年兒童自主創新服務平臺。不論是只做樂高教育,還是致力於智慧機器人現代化的技術性文化教育,又或者綜合性的STEAM教育雲平臺,都是有分別的生存環境。非原創內容會有明確作者及來源標註。
  • 火爆美國的STEM早教法,怎麼用?1個實驗方法,輕鬆在家培養
    前兩天,我在北京一家教育機構考察時,拍下了他們的課程安排——校長還透露,表格上4年級學生的課程,基本上7歲的孩子就可以掌握。很多家長總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然而等孩子上中學再接觸,早就錯過了3至6歲這個理科知識啟蒙的黃金期!
  • 禹城市徒駭河小學舉辦課程融合STEM 學科論壇
    德州市東風東路小學學科組長 陳春雪陳主任為我們分享的題目是《全學科融合stem課程建設》,她分別從社團STEM課程、班級STEM課程、家庭STEM課程、研學STEM課程四方面作了闡述,為我們展示了系統、完整規範的課程體系。
  • 框架法學習示例:如何從邏輯學之中設計出一個簡單的框架!
    個人採取框架法來學習,並以如何學習邏輯學,作了一個完整的示例,這個示例呢,其實涉及到個人的另一個專欄:從0到1設計一個簡單的邏輯框架!學習邏輯學,最後輸出什麼呢,輸出一個框架,這個框架長成啥樣子呢,看下圖:從0到設計一個簡單的框架,只是使用「建構符合認知機制的學習方法論」中的一部分方法,那就是框架法!設計一個框架來組織邏輯學所涉及的各個概念!
  • 你一定想知道究竟國內stem教育現狀如何
    在中國stem教育是一個從國外引入的概念,中國stem教育興起有兩個重要因素,首先是國家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政策,第二個原因是信息技術發展。2016年stem和創客教育被寫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文件,此後stem教育在中國進入蓬勃發展階段。下面由格物斯坦小坦克帶您看看中國stem教育的發展現狀。
  • 美國《K-12科學教育框架》:實現STEM教育改革的第一步
    該框架通過利用當前的科學研究(包括對學生有效學習科學的方式的研究),為「下一代科學標準」提供了可靠的、基於實踐證據的基礎,並確定了什麼是美國所有K-12的學生都應了解的科學和工程知識。為了有效完成這項工作,NRC召集了一個委員會,由18個在各自領域內享有國際聲譽的專家人士組成。
  • stem教育案例
    近幾年,stem教育教學已經被家長熟悉,學生接受。STEM課程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是一種重實踐、跨學科,區別於傳統注重書本知識的單一學科教學的教育概念。接下來,格物斯坦小坦克來說說stem教育。
  • 江蘇首屆STEM教育大會舉行 打造STEM課程
    江蘇首屆STEM教育大會暨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重大項目推進會今天舉行,全省269所學校共同探討STEM課程教學。記者了解到目前小學「教材包」已經推出,今年下半年初高中教材也將完成。
  • 《STEM橫向技能評估概念框架》發布
    新發布的第五份報告基於上述四份報告以及已有的10個STEM教育框架,提出了一個評估STEM橫向技能的綜合概念框架。 然而,STEM是一個有爭議的概念,具有特定的語境,在不同的社會政治語境中有著不同的驅動因素和約束條件。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如何利用STEM學科獲得的知識來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許多教育系統都面臨著深刻的系統性問題。 該報告的基本前提是,決策者採用一種連貫的概念框架,概述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四門學科之間的關係和實踐整合,可以緩解其中一些系統性問題。
  • 網絡環境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應用
    摘 要:文章在分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所存在問題的基礎上,以最近發展區理論和知識建構理論等為指導,設計有助於改善學生參與性和合作性的「問題—探究—發展」三段式教學框架進行教學實施活動,並從學生的參與性、合作性兩個方面評估教學效果。研究結果表明班級大多數學生的個人參與情況有所改善。
  • 走進英美STEM學校,看學生如何熱愛學習STEM課程?
    他們是怎麼上課的呢,看了下面的視頻,您可以大概了解美國學校老師是多麼重視,孩子們是如何喜愛了。STEM課程和科技活動在美國學校裡,非常熱門。很多美國學校都會舉辦「科技周」(Science Week)活動。每次參加他們的活動,都有一種腦洞大開的感覺。01美國STEM課怎麼上?
  • STEM視角下的美國科學課程教材分析
    、提高學科地位、建立完備的課程體系、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實現從知識到實踐的跨越、加強實證研究。   作者簡介:周鵬琴,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信息化教學應用、教師專業發展和移動學習等,zhoupengqin@126.com;徐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基本理論、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等,merryxc_1991@163.com;張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教學設計
  • 科普教育設計_學生該選steam教育還是STEM教育?
    簡單來說,steam教育與stem教育都是一種教育理念,都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是steam教育多了一個「藝術」教育,屬於「文理」綜合,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而stem是「理科」,偏思維邏輯、知識應用及現實問題的解決!
  • 吳恩達deeplearning.ai五項課程完整筆記了解一下?
    自吳恩達發布 deeplearning.ai 課程以來,很多學習者陸續完成了所有專項課程並精心製作了課程筆記,在此過程中機器之心也一直在為讀者推薦優質的筆記。上個月,deep learning.ai 第五課發布,該系列課程最終結課。Mahmoud Badry 在 GitHub 上開源了五項課程的完整筆記,介紹了包括序列模型在內的詳細知識點。
  • 教程| 斯坦福CS231n 2017最新課程:李飛飛詳解深度學習的框架實現...
    作者:李飛飛等機器之心編譯參與:Smith、蔣思源史丹福大學的課程 CS231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for Visual Recognition) 作為深度學習和計算機視覺方面的重要基礎課程,在學界廣受推崇。
  • 外語設計學習,課程思政的新視域
    課程思政元素在設計學習各個階段和不同層面得以體現和實施,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沁潤式外語課程思政效果。「設計學習」中,學習者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資源最有效地完成交際任務。「設計學習綜合框架」整合新科技時代教學與學習各層面的因素,將整個學習過程置入已有設計、設計過程和再設計的循環之中。而多元能力則是學習的結果,同時又是新一輪學習的開始。
  • 覆蓋28國的STEM課程在中國落地,神奇科學堂的科學教育如何生長?
    由於自主研發本土化課程的難度太大,她開始思考,如何把海外的優質STEM課程帶到中國,並在國內落地。2013年,黃丹嬌選擇加盟加拿大科學教育品牌Madscience,在上海創立神奇科學堂。她看中了Madscience在STEM領域將近30年的積累,一套完整的標準化體系,以及遍布全球的優質合作方,比如NASA,樂高等均是其長期合作夥伴。
  • 湖州南潯一學校引進美國STEM課程 教孩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從本周起,這些學校將陸續在本校的課外拓展課中引入《STEM工作室》教材,開展STEM課程的實驗教學。  什麼是STEM?它和常規的科學課有何區別?通過對這種課程的學習,孩子們能獲得什麼?  STEM課程  在美國已發展了30多年  在英文中,stem一詞本來有花草莖幹的意思。
  • 國家課程體系下,學校、老師還有哪些課程設計的發揮空間?
    10月18日,在中國電子學會現代教育技術分會和創客嘉年華組委會主辦的「2019未來課程設計國際高峰論壇」上,來自體制內外的教育工作者們,分享了他們對未來課程的趨勢、落地及具體操作上的經驗和看法。未來課程設計的三大趨勢中國書畫國際大學常務校長杭舟表達了他對未來課程設計的趨勢預判。第一個趨勢是由技術驅動的數字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