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原位雜交的探針可以是單鏈或雙鏈DNA,也可以是RNA探針

2021-01-11 站在樓頂吹吹風

5.組織原位雜交(Tissue in situ hybridization)。組織原位雜交簡稱原位雜交,指組織或細胞的原位雜交,它與菌落原位雜交不同,菌落原位雜交需裂解細菌釋出DNA,然後進行雜交,而原位雜交是經適當處理後,使細胞通透性增加,讓探針進入細胞內與DNA或RNA雜交,因此原位雜交可以確定探針互補序列在胞內的空間位置,這一點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和病理學意義。

例如,對緻密染色體DNA的原位雜交可用於顯示按規定序列的位置,對分裂期間核DNA的雜交可研究特定序列在染色質內的功能排布;與細胞RNA的雜交可精確分析任何一種RNA在細胞中和組織中的分布。此外,原位雜交還是顯示細胞亞群分布和動向及病原微生物存在方式和部位的一種重要技術。

用於原位雜交的探針可以是單鏈或雙鏈DNA,也可以是RNA探針。通常探針操作的長度以100-400nt為宜,過長則雜交率減低。最近研究結果表明,寡核苷酸探針(16-30nt)能自由出入細菌和組織細胞壁。

雜交效率明顯高於長探針,因此,寡核苷酸探針和不對稱PCR標記的小DNA探針或體外轉錄標記的RNA探針是組織原位雜交優選探針。

探針的標記物可以是放射性同位素,也可以是非放射性生物素和半抗原等,放射性同位素中,3H和35S最為常用,3H標記的探針半衰期長,成像解析度高,便於定位,缺點是能量低,35S標記探針活性較高,影像解析度也較好,而32P能量過高,致使產生的影像模糊,不利於確定雜交位點。

相關焦點

  • DNA探針不易降解(相對RNA而言),一般能有效抑制DNA酶活性
    基因探針根據標記方法不同可粗分為放射性探針和非放射性探針兩大類,根據探針的核酸性質不同又可分為DNA探針,RNA探針,cDNA探針,cRNA探針及寡核苷酸探針等幾類,DNA探針還有單鏈和雙鏈之分。下面分別介紹這幾種探針。
  • 當探針與靶基因非同源時,最好在較低的溫度(37~42℃)下進行雜交
    2.若使用雙鏈探針,在100C加熱3p標記的雙鏈DNA 5min,使之變性,然後迅速移至冰水中冷卻。此外,可以加入0.1倍體積的3mol/L NaOH變性探針。室溫下Smin後,將探針移至冰水中,加入0.05倍體積的1mol/L Tris-Cl (pH72)和0.1倍體積3mo/L HCI,冰水放置直到使用。單鏈探針不需變性。
  • 用cDNA探針檢測體外培養細胞中的RNA原位雜交
    首頁 » 用cDNA探針檢測體外培養細胞中的RNA原位雜交 用cDNA探針檢測體外培養細胞中的RNA原位雜交 來源:來源網絡 2007-09-06 22:40
  • 一文解析探針是什麼?探針分布的領域和應用
    探針是什麼?探針是一個多義詞,在不同的領域中,探針的含義和作用也不相同。那麼到底探針是什麼呢?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信息探測工具 探針是什麼?作為信息探測工具來說,探針卡是一種測試接口,主要對裸芯進行測試,連接測試機和晶片,通過傳輸信號對晶片參數進行測試。
  • RNA原位雜交現狀和進展
    RNA原位雜交現狀和進展 來源:來源網絡 2007-09-06 22:38 原位雜交
  • 第三節 分子雜交
    雜交分子的形成並不要求兩條單鏈的鹼基順序完全互補,所以不同來源的核酸單鏈只要彼此之間有一定程度的互補順序(即某種程度的同源性)就可以形成雜交雙鏈。分子雜交可在DNA與DNA、RNA與RNA或RNA與DNA的二條單鏈之間進行。由於DNA一般都以雙鏈形式存在,因此在進行分子雜交時,應先將雙鏈DNA分子解聚成為單鏈,這一過程稱為變性,一般通過加熱或提高pH值來實現。使單鏈聚合雙鏈的過程稱為退火或復性。
  • 第三節 分子雜交 - 專區 - 生物谷
    雜交分子的形成並不要求兩條單鏈的鹼基順序完全互補,所以不同來源的核酸單鏈只要彼此之間有一定程度的互補順序(即某種程度的同源性)就可以形成雜交雙鏈。分子雜交可在DNA與DNA、RNA與RNA或RNA與DNA的二條單鏈之間進行。由於DNA一般都以雙鏈形式存在,因此在進行分子雜交時,應先將雙鏈DNA分子解聚成為單鏈,這一過程稱為變性,一般通過加熱或提高pH值來實現。使單鏈聚合雙鏈的過程稱為退火或復性。
  • 原位雜交簡介
    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說在其原來的天然的位置處雜交。原位雜交主要是基於以下這個主要原理:單鏈的DNA或者RNA只要他們的序列是互補的,即符合AT,CG的鹼基配對原則,那麼這樣的兩條核酸鏈之間(DNA-DNA,DNA-RNA,RNA-RNA)就可以形成一個穩定的雜交複合體。這一原理對於檢測一個特異的mRNA在某一種生物體,或者某些組織切片、單個細胞裡具體表達位置非常有用。
  • CCS Chemistry | CRISPR螢光探針用於細胞染色質高分辨成像
    常規的染色質成像方法,如螢光原位雜交技術(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即FISH),需要對染色質DNA進行固定與變性處理,不能實現對活細胞的實時成像。因此,發展高時空分辨的染色質可視化工具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
  • DNA探針的標記基本原理及解決方案
    【基本原理】   核酸(DNA或RNA)分子探針是指能與互補核酸序列退火雜交,並可被特殊的方法探知的已知序列核酸片段。根據核酸探針標記物的性質及探針的檢測方法不同,核酸探針可分為:放射性標記探針和非放射性標記探針。DNA 探針標記的方法主要有:缺口平移法、隨機引物法、末端標記法和化學標記法等。
  • Northern雜交試驗指導手冊(3)-為製備RNA探針模板的DNA片斷亞克隆
    首頁 » Northern雜交試驗指導手冊(3)-為製備RNA探針模板的DNA片斷亞克隆 Northern雜交試驗指導手冊(3)-為製備RNA探針模板的DNA片斷亞克隆 來源:
  • 發光探針在人體活細胞中發現罕見的四螺旋DNA
    編輯/文龍科學家通過一種新型探針在人體活細胞內看到了與分子相互作用的四鏈DNA,並揭示了其在細胞過程中的作用。眾所周知,人體內的DNA通常是兩條纏繞在一起的鏈組成的經典雙螺旋結構。儘管DNA可以在試管中形成各種奇特的形狀,但在實際的活細胞中卻很少見。但是,最近在人類細胞中發現了自然形成的四鏈DNA,也稱為G-四聯體。
  • 基因晶片的工作原理及組成_基因晶片可以查哪些病
    基因晶片的組成及工作原理   利用雜交的原理,即DNA根據鹼基配對原則,在常溫下和中性條件下形成雙鏈DNA分子,但在高溫、鹼性或有機溶劑等條件下,雙螺旋之間的氫鍵斷裂,雙螺旋解開,形成單鏈分子(稱為DNA變性,DNA變性時的溫度稱Tm值)。變性的DNA黏度下降,沉降速度增加,浮力上升,紫外吸收增加。
  • 王忠良Chem.Soc.Rev.最新綜述:高性能螢光和生物發光RNA成像探針的...
    只有當成像探頭的兩部分準確重合時,BiFC探針才會照亮靶向RNA,並且具有比RBP-FP系統低得多的背景信號。對於RNA適配體/螢光團系統,成像螢光團直接與插入的RNA適體(染料結合序列)相互作用並照射靶向RNA。該系統的成像速度比RBP-FP系統和BiFC系統快得多,因此可以用於實時成像。對於報告基因系統,插入的染料表達序列可以表達螢光團(如GFP)或螢光素酶。
  • cDNA是指互補於mRNA的DNA分子(complementary DNA)
    利用真核mRNA3′末端存在一段聚腺苷酸尾,可以合成一段寡聚胸苷酸用作引物,在逆轉錄酶催化下合成互補於mRNA的cDNA鏈,然後再用RNaseH將mRNA消化掉,再加入大腸桿菌DNA聚合酶I催化合成另一條DNA鏈,即完成了從mRNA到雙鏈DNA的逆轉錄過程。
  • 特定DNA序列可視化的分子細胞遺傳學技術—螢光原位雜交(FISH)
    藉助螢光顯微鏡,在細胞和(或)組織中觀察並分析細胞內雜交於靶序列的多種彩色探針信號,以獲得細胞內多條染色體或多種基因狀態的信息。這一技術已被廣泛用於遺傳疾病、腫瘤研究及臨床診斷和治療監測,是近年來在臨床病理檢測中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分子細胞遺傳學診斷技術。
  • 新一代雜交測序:原位雜交螢光染色脫氧核糖核酸測序(DNA)技術全攻略
    通過螢光標記的核酸探針與機體細胞內的有特異突變的核酸序列雜交,採用螢光檢測設備捕捉信號(機體細胞和(或)組織內雜交於具有特異SNP位點的靶序列的彩色螢光信號)以獲得基因特定序列信息。具體原理如下圖:①確定有特異突變(A>G)的目標序列,②根據目標序列設計特異寡核苷酸探針,探針成發卡結構(在5』端連接淬滅基團。
  • RNA探針復活古DNA
    新方法為古人類及古生物研究打開一扇大門
  • 當一種引物的濃度受限時,反應產生的單鏈DNA以算術級數累積
    然而,當一種引物的濃度受限時,反應產生的單鏈DNA以算術級數累積。到反應結束,DNA某一條鏈的濃度比另一條多3~5倍(Scully et al. 1990)。 均一標記的探針可以通過在PCR反應中摻入放射性標記核苷酸來製備( Bird 2005)。
  • 合肥研究院實現活細胞及線蟲體內DNA和RNA的同步螢光成像
    但是,由於目前的成像探針存在生物膜穿透能力弱、無法同步區分DNA和RNA、自身光穩定性差等局限性,實時原位監測活細胞及生物體內DNA和RNA的分離、聚集和裂解等結構動態變化仍然面臨很大的挑戰。該碳量子點與雙鏈DNA和單鏈RNA結合後分別發出光譜可分辨的綠色螢光和紅色螢光。同時,該碳量子點具有優異的光穩定性,從而實現對細胞內DNA和RNA定位和運動的同步原位影像分析及細胞分裂期染色體的STED超高分辨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