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張國倫,是正安縣新州鎮活石壩村的一名村支書。
活石壩村位於新州鎮政府北面5公裡,全村面積17.8平方公裡,然土地貧瘠,山高坡陡。
5年前,這裡還是屋舊人窮,毛路橫生的景象。現在的活石壩村,新樓林立,大道通途,產業欣欣向榮,群眾喜笑顏開。
1998年我就通過村民選舉進入村裡工作,至今已在村委會工作22年,22年時間裡我走遍了活石壩村的每一寸土地,敲遍了每一家的大門。
從2014年脫貧攻堅開始,我開始支書、主任一肩挑,可以說村裡每家每戶的情況我都清清楚楚。
脫貧攻堅開始後,本著要致富,先修路的想法,於是我開始謀劃,「臉皮厚」向鎮裡的領導申請項目,沒有項目了就向在外知名鄉友尋求幫助,最後實在找不到人了就鼓勵村民集資,投工投勞。
「別的村是組組通,我們這裡是戶戶通。」修路很辛苦,但對於村裡的發展很重要,為了修路我親自帶著村裡的幹部去抬石頭,大太陽也在幹,還因搬石頭被砸過腳,修好活石壩的路我是流過血的。
現在活石壩的路是新州鎮最完善的,但修路的這件事不是一帆風順的。
村裡合豐組的袁會河是遠近聞名的「難纏戶」,既不配合施工隊修路,又到處宣揚修路佔土的「歪思想」,我一心想著,灰頭灰臉四處碰壁才要來的項目,不能因為個別群眾不配合就停工。
我騎著摩託就火速趕到了他家,當時因為路況不好,我摔了兩次,整個身上覆滿了黃泥。把其他組戶戶通了水泥路的事情講給他聽,把所有村民都盼望著修條通組大路的意願講述出來。
他聽完我的講述,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沒多久,活石壩村又修好了一條通組的水泥路。
路通了,產業發展是關鍵,目前活石壩村已種植白茶500畝,種植楠竹1500畝,種植花椒1000畝,今年完成烤菸產業300擔,發展高粱400畝,產量10萬斤,老百姓人均收入在原有基礎上增加近2000元。
在脫貧攻堅政策開始以來,活石壩村識別97戶344人建檔立卡貧戶,到2019年已經全面脫貧清零。
通過這幾年的努力,實施人居環境改造200餘戶,產業路5公裡,連戶路10公裡多,現在的活石壩村在新州鎮是名聲在外的「小康村」了。
2020年3月3日,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正安等24個縣(區)退出貧困縣序列的公告。正安縣位列第一。
我想我作為一名村支書,我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倫麗 整理
通訊員 馮令
編輯 李洋
編審 陳富強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