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在跨年演講時說過一句話:當我們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仿佛披上了鎧甲,同時,也有了軟肋!今天九月十八日,我又一次感同深受。
01起因
我生氣了,站在女兒面前大聲的質問她,當時一定面目猙獰。
事情發生的無聲無息,我悄悄推開女兒房間的門,迎面空調風吹下來,涼嗖嗖的,見到女兒仰面躺在床上,右手舉著手機,正看的入神,我探頭進來,竟然沒有發覺。
床前書桌上筆記本電腦正開著,能聽到學而思數學輔導老師講課的聲音,我叫了一聲:「靜靜」。
女兒驚覺從床上彈起,直直的坐在床邊,抬頭望著我,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樣子。
「這就是你在學習聽課嗎?你太讓爸爸失望了,生怕耽誤你上課,我提前做好了飯菜,你就這樣學習的嗎,是老師講的不好,還是怎麼回事,開著空調,躺在床上看著手機,真舒服哦!」
一番冷嘲熱諷,女兒繼續保持抬頭和我對視的姿勢,一聲不吭!
我簡直無語,火氣更甚,「把手機給我,給我!」
女兒轉身拿起手機,手指在屏幕上劃了幾下,關掉在看的頁面,遞給了我。
我接過手機,定晴看了她三秒,轉身關門退出了房間。
02反思(一)
我站在客廳呆了一會,搞不清是生女兒的氣還是生自己的氣,腦海裡仍然浮現著她躺在床上手裡舉著手機的畫面,揮之不去。
下雨了,妻子還沒回家,我腦子一團亂麻,想著要不要打電話告訴妻子,告訴她剛才發生的事情,轉念又想,這是要向妻子告女兒的狀嗎?
事情已經發生,除了給她心裡添堵,不會改變什麼,算了吧,沒必要和妻子說。
就在十分鐘前,和妻子通電話,我說「已用過晚餐,女兒正在聽課,我馬上要直播」,一種做了很多事,炫耀請功的心態,沒想到,轉瞬間心情就墜落谷底。
去陽臺上拎了把傘,我要去樓下走一圈,調整自己的情緒,我得想想這是怎麼了,剛才發生的事情為何讓我乏力,肚子裡滿滿的溝通技能在一剎那間,竟然沒有用上。
是我需要改變還是女兒需要覺醒?要是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我是否仍然舊疾復發,再讓憤怒的情緒恣意揮灑,我要怎麼做?才能預防這樣事情的發生?
03反思(二)
女兒從小喜歡讀書,語文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女兒自信,公共場合眾人面前,表達自己不怯場。
女兒善良有愛心,喜歡飼養小動物,小學伊始從未間斷。
女兒四月底開始英語打卡累計115天,其中連續打卡天數35天,仍在繼續。
這些都是女兒主動自覺完成的,每每在課堂上、朋友面前講述女兒的故事,我的眼裡總是放著光,她一直都是我的驕傲。
從呱呱落地被我引為驕傲的人兒,惹我傷心竟也毫不留情,我知道不是女兒惹我傷心、惹我生氣,這實在是我自己的問題。
我想要女兒成長為我心裡的那個模樣,妻子心裡一定也有一個女兒未來應該長成的模樣,而女兒最終會成為那個模樣,我們都不清楚。
看到她有時候的行為,與我們的設想不一致時,我們的心裡會有情緒,不能接受。
04追問
要是父母對孩子不再抱有期待,任其自然生長,結果會是怎樣?我不知道,但願我始終相信她會成為更好和自己,而不是成為父母的樣子。
我向朋友說起,有位媽媽說:遇到這樣的事情我會火冒三丈,拿尺子來抽!
第二位朋友說:我會和你一樣很生氣的把手機要過來。
一位未婚的朋友說:不要質問,也不要說失望之類的話,爸爸寄託了希望,可女兒讀書不是為了爸媽而讀呀。
又一位朋友接著說:錯了就是錯了,這個行為本身就不對,給她一個負面的反饋也是應該的。只是在這個時候,要能控制自己,罵的時候止於這個事情,不要扯太遠。
另一位朋友說:特別理解你的心情,我女兒也有類似情況,在當時的情況下保持冷靜挺難。事後會自我反省。
05行動
我繼續反思,《非暴力溝通》裡有個溝通方法,包括四個關鍵詞: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具體來說,當對方的一些語言或者行動,被自己看到,引發自己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不要讓負面的情緒蔓延,因為負面情緒蔓延起來,會帶來兩敗俱傷的結果,進而讓彼此之間的關係受到傷害,關係出現裂痕,難以修復。
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認為,此時,我們首先要描述自己觀察到的行為,然後,表達自己當下的感受,接著覺察自己未被滿足的需要,最後向對方提出自己的請求。
仿佛引信已經點燃,滋滋冒著火星,你要硬生生的把它掐滅。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我站在女兒面前,會這樣對她說:靜靜,爸爸看到你躺在床上看手機,沒有聽數學課,心裡有些擔心,擔心損害你的視力,你說過你是在學習的,我不想看到我的女兒對我撒謊,要是你覺得累了,你可以告訴我,好嗎?
最後,我還想對你女兒說:除了父母沒有人會無緣無故的對你好,父母有生之年,會是你隨時可以停靠的港灣,不論怎樣,爸爸媽媽都愛你!
今日話題:當你和朋友或者親人,有情緒表達的時候,你會如何同理心?
作者:愛情三角,一位相信愛情邏輯的老男孩;一位在深圳20年的北方人。
如果您有任何情感方面的故事,歡迎留言或者私信於我。
註:個別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