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小的時候,都會在夜晚望著天空,做過自己遨遊天空的夢,畢竟我小的時候每個小朋友的通用夢想職業可都是「科學家」、「太空人」、「開飛機」之類的,小時候的夢想現在回想起來,就跟當初糾結,考清華還是北大一樣。
是否可以想像,童年的夢想有望成真是什麼感覺?
預計2050年,人類將建造第一架..座..臺...個!人類將建造第一個太空電梯,屆時普通人登上太空僅需幾百美元即可。
日本建築公司,大林組(OBAYASHI GUMI)曾於2014年發布消息稱,為了追尋潛在的太空空間開發,將籌劃建立世界上最高的「塔」。
有多高呢?
36000公裡!
什麼概念呢?普通客機的飛行高度是11000米左右,也就是10千米,也就是10公裡。
飛機就是個弟弟!
我們再來找一個參照物,目前在軌運行最大的空間平臺,支持人類在地球軌道長期逗留的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縮寫ISS),飛行高度是360KM到400KM左右。
還是個弟弟。
太空電梯的這個高度基本等同於地球同步衛星的軌道高度。
並且,到達這個高度的還只是中間的過度平臺哦。
因為太空電梯的中間站需要做為一個平臺,為了維穩以及對抗引力進行配重,需要向另一端延伸相同的距離,來保持這個高度。
但光維持還不夠,因為距離地面的繩索部分需要對抗地球氣流的運動、溫度的變化等不利因素,所以最終的高度需要達到10萬公裡的深空,才能在理論上保證這個電梯安全地懸停在地球同步靜止軌道上。
那麼,這麼高的建築,怎麼可能,目前人類建成的最高建築是位於杜拜的哈利法塔,也就是杜拜塔,才828米高,想要達到這個高度,簡直是不可想像。
實際上太空電梯,並不是建築,而是由很多部分組成的,繩索傳送裝置,就像纜車一樣。
主要的組成有地面基站,繩索,爬繩索的運輸倉,36000公裡高空平臺,72000公裡高空平臺,10萬公裡高空平臺組成。
運輸倉概念圖
這時又有問題產生了,10萬米長的繩索,肯定要保證安全、穩定、堅固、耐用等方面。
就目前來看沒有什麼材料能適應。
別說還真有,
1991年1月由日本筑波NEC實驗室的物理學家飯島澄男,在使用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時,從電弧法生產碳纖維的產物中發現的分子級材料碳納米管,就很好的符合了這一特性。
它是由碳原子組成分子結構管。
那麼這個材料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碳納米管的強度比同體積鋼的強度高100倍,重量卻只有後者的1/6到1/7。碳納米管因而被稱「超級纖維」,碳納米管的硬度與金剛石相當,卻擁有良好的柔韌性,可以拉伸。
莫斯科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將碳納米管置於1011 Pa的水壓下(相當於水下18000米深的壓強),由於巨大的壓力,碳納米管被壓扁。撤去壓力後,碳納米管像彈簧一樣立即恢復了形狀,表現出良好的韌性。
碳納米管的熔點預計高達3652~3697℃。
碳納米管的性質可以製作出很多性能優異的複合材料。例如用碳納米管材料增強的塑料力學性能優良、導電性好、耐腐蝕、屏蔽無線電波。使用水泥做基體的碳納米管複合材料耐衝擊性好、防靜電、耐磨損、穩定性高,不易對環境造成影響。碳納米管增強陶瓷複合材料強度高,抗衝擊性能好。碳納米管上由於存在五元環的缺陷,增強了反應活性,在高溫和其他物質存在的條件下,碳納米管容易在端面處打開,形成一個管子,極易被金屬浸潤、和金屬形成金屬基複合材料。
總之,這樣的材料強度高、模量高、耐高溫、熱膨脹係數小、抵抗熱變性能強。
材料已經有了,問題也就又來了,這麼好的材料為什麼沒見到哪些地方用呢?
因為目前這個而碳納米管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因為是分子級材料,需要一個原子一個原子的拼裝,所以啊,生產是個問題,但是日本建築公司大林組(OBAYASHI GUMI)表示已經找到量產的方法,並且也制定了整體的計劃進程。
第一階段的繩索研發製造會在2030年上線,還有10年了哦。
繩子說完了,我們再來說說地面基站。
地面基站結構圖
因為太空電梯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來建造,最合適的位置就是赤道附近了,並且需要由多個部位組成。
早在2000年9月6日,NASA在官網上發布了一篇文章,說明了太空電梯的技術,而且著重的挑選了地面基站的可行地點。
圖中位於印度南部的斯裡蘭卡
不僅要氣候穩定,而且還需要儘量避開地震帶,畢竟這麼大型的設施需要平穩的運行環境,斯裡蘭卡無疑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避開了颱風,劇烈氣候變化等不良因素。
地面基站需要包含電力無線電力傳輸裝置,服務平臺,起降口,線纜連結口,海底隧道,海上平臺等設施,由於這一根線纜從基站出發只有一臺,而且往返需要2個禮拜, 不免需要有一些賓館,有可能還需要依據風景見一些聯動設施,比如度假村之類的。
大林組希望通過20年左右的時間,來建設線纜,第一批呢,先建造20噸量級的線纜,後續用510次的加強、加固來最終行程整體7000噸的整體線纜,線纜搭建好之後呢,就會著手開始建立地面基站,也就可以搭上線纜了。
下面我們來簡單說一下能源方面。
目前有幾種想法,一個是繩索自發電--太陽能,地面基站和纜繩可以很好的收集太陽能,並且加以利用,但是有方案就有問題,纜繩能很好的抵抗各種影響因素,但是電池板不一定能承受得了,所以這個想法也暫時擱置了,需要等到強度合適的電池板。
太陽能輸電線纜
另一種就是地面發電無限電力傳輸,是通過無線輸電技術,來支持運輸倉向上攀登繩索(怎麼感覺比太陽能還不靠譜),這種技術的好處是可以保持電力輸出的穩定。
問題也隨之而來了,這個無線輸電該怎麼解決,而且要輸電10萬公裡,雖然在攀登的後半段由於引力的減弱可以減少對電力的消耗,但前期的運輸倉的能源需求依舊需要解決。
在大林組官網上的太空電梯計劃的最後有這麼一句話:The current technology levels are not yet sufficient to realize the concept, but our plan is realistic, and is a stepping stone to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ace elevator.
「以目前的科技水平還沒有足夠達到實現這個概念的能力,但是我們的計劃是現實的,這也只是我們邁向建設太空電梯計劃的一個墊腳石」
這裡要提一下,著名的實驗室,Google X已經給出否決意見,表示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太空電梯的構想是不現實的。
但是這種在科技上用於探索的態度和敢於實踐的精神,確實值得讚揚,另外!
聽說在外太空漂浮著很多很多完全由鑽石構成的小行星或隕石,誰撿到就歸誰!
想像一下,距離地面36000公裡的太空平臺,人類可以自由活動觀賞地球的美景以及外太空的詭魅,太科幻了。
最後!
我是漢豐少一,觀察與分析,腦洞與創意,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