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科學家研發出魚群機器人Blueswarm

2021-02-25 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

被稱為「Bluebots」的機器魚能自主地同步遊泳。

任何看過海底自然紀錄片的人都會驚嘆於魚群表演的複雜編排,那仿佛是一部由數千名演員組成的飛鏢式同步芭蕾舞。

這些本能的運動激發了哈佛大學約翰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Harvard JohnA. Pauls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SEAS)和懷斯生物靈感工程研究所(Wyss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ly Inspired Engineering)的研究人員。研究結果不僅可以改善水下機器人的性能和可靠性,還可以改善其他需要分散運動和組織的飛行器,如自動駕駛汽車和機器人太空探索。

這個名為「Blueswarm的魚形水下機器人是由Radhika Nagpal領導的團隊創建的,他的實驗室是自組織系統的先驅。這些奇特可愛的機器人它可以像魚一樣平靜地聚在一起,也可以自動導航並且尋找彼此,協作完成任務,而不需要外部控制。

Nagpal告訴IEEESpectrum,這標誌著一個裡程碑,這是研究人員首次在水下機器人領域,展示了具有內隱協調(implicitcoordination)的複雜三維集體行為。這樣的集體行為來源於所謂的內隱協調——魚類可以根據自己看到的同類行為作出決定。這種分散的、但具有自主性的自我組織,長期以來一直吸引著科學家探索。

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上,第一作者是Florian Berlinger。Berlinger說,「Bluedot」機器人將三個藍色LED燈、一個鋰聚合物電池、一對攝像頭、一臺Raspberry Pi電腦和四個可控鰭集成在一個3D列印的船體內。魚鏡頭攝像頭檢測到同伴的LED,並應用自定義算法計算距離、方向和航向。

在三維空間中工作,對於水下機器人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挑戰。LED 光源散發光的強弱和變化,取決於每個機器人所在的位置和周邊環境。Blueswarm 基於相機和機器人最前端的光敏傳感器,對其遊泳動作和發光情況進行調整,自動將多個個體組織成集群在水中遊動。機器人通常被部署在人類無法接近,或是危險的地區。在這些地方,人類甚至無法對機器人進行幹預。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能夠自給自足,且具有高度自主性的群體的優勢就非常明顯。通過對內隱規則和 3D 視覺的使用,我們能夠在沒有 GPS 和 WiFi 支持的水下環境,創建一個具有高度自主性和靈活性的水下系統。

這項技術的用途在於,首先,這些機器人可以在不驚動海洋生物的前提下,監測它們的健康狀況。其次,機器人可以使用攝像機製成的眼睛探測到特定物體。同時,它們還可以在碼頭和船隻的下方,以更有效的方式檢查船體。也許,它們還能在搜救中發揮作用。通過這項研究,人們不僅可以構建更先進的機器人集體,還對自然中動物集群式活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Berlinger補充說,這項研究有朝一日可以推廣到任何需要分散式機器人的領域,從自動駕駛汽車和亞馬遜倉庫車輛,到探索遙遠的星球等等。如今的半自主汽車在可靠地感知和響應複雜環境方面面臨著自身的技術障礙,包括惡劣天氣使車載傳感器或路標變得模糊,或者無法通過GPS定位。自主汽車研究的一個完整的子集涉及到車輛對車輛(V2V)的通信,它可以讓汽車有一個蜂群思維來指導個人或集體的決策——避免混亂的交通,在嚴密的車隊中安全駕駛,或者在超出其感觀範圍的碰撞中採取集體迴避行動。

Berlinger表示:「一旦我們有數百萬輛汽車在路上行駛,就不可能依靠一臺電腦來協調所有的交通,做出對所有汽車都有用的決定。」

這種微型機器人還可以在人類和潛水員無法到達的地方長時間工作,甚至可以在大型栓系機器人那裡工作。Nagpal說,這些人工合成的遊泳者可以全天候監控和收集珊瑚礁或水下基礎設施的數據,在不幹擾脆弱設備或生態系統的情況下,在微小的地方工作。

如今,Blueswarm 為水下機器人和環境及水中生物的兼容方面開了一個先河。仿生機器人已經不止模仿單個自然生物外形,它們正在逐步融入進自然環境,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仿生機器人研究新進展:「間諜魚」潛伏到魚群中!
    >案例六:韓國首爾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設計了模仿「水黽」的機器人,它可以在水面上跳躍。機器人可以幫助科學家生成有針對性的刺激,測試魚的反應。第二個方面是機器人方面,而這也是EPFL研究人員工作的重點。首先,團隊判斷出機器人融合到魚群中以及後續影響它們行為的關鍵條件。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大學等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科學家們希望用機器人來替代一部分人手的工作,從而克服人手在微小尺度操作的局限性,包括手部震顫和其他細微手部動作對手術造成的影響。近日,來自索尼集團和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們 (Hiroyuki Suzuki和Robert J.
  • 美媒:為什麼軟體機器人令科學家著迷?
    液態矽橡膠是另一個最佳的例子,長期以來,這種材料令軟體機器人研究界興奮不已。2016年,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利用這種材料研發出史上首款軟體自主機器人「Octobot」。在章魚的啟發下,科學家研製出這種可伸縮的機器人,它們能扭曲著繞過障礙物,而《終結者》或《星球大戰》電影中那些僵硬的金屬機器人是無法這樣做的。
  • 【科技前沿】哈佛研發最新軟體機器人不僅能抓取,還能實現"人造肌肉和心臟"
    無意冒犯 也有的實實在在的科學家,懷揣民生大計,踏踏實實做著軟體機器人。比如我們之前為大家介紹的文力老師和他的軟體機器人。小編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款良心之作。這款機器人外表看上去並不華麗,所做的動作也不會驚豔到很多人。但看到下面這兩張圖片之後,戳中了我的淚點。
  • 哈佛機器人研究全景圖:超越想像,完爆科幻
    原作:Alvin Powell唐旭 夏乙 編譯整理量子位 出品 | 公眾號 QbitAI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正在推動機器進入新的時代。他們使用最前進的材料、廉價傳感器、3D列印和功能強大的計算機,加速機器人技術的進步。
  • 哈佛大學研發新一代蟑螂機器人HAMR 既可陸地行走也能水下漫步
    哈佛大學研發新一代蟑螂機器人HAMR 既可陸地行走也能水下漫步  Emma Chou • 2018-07-05 14:06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
    開展軟體機器人研究,突破現有機器人研究範式趙慧嬋表示,其於 2017 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在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開展博士後研究。博後期間,趙慧嬋師從哈佛大學 Robert Wood 教授和美國工程院院士 David Clarke 教授,期間她進行了柔性人工肌肉介電彈性體驅動器的研究。她所在團隊與 FaceBook Inc. 虛擬實境實驗室合作,將所設計的驅動器製成觸覺傳感設備,並用於提升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體驗。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
    開展軟體機器人研究,突破現有機器人研究範式趙慧嬋表示,其於 2017 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在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開展博士後研究。2018 年,她回到母校清華大學擔任助理教授,隨後一手搭建新型機器人實驗室,並組建了一支由 9 名碩博生和 1 名博士後組成的研究隊伍。
  • 哈佛大學會玩!居然用爬牆機器人教編程
    哈佛大學的學生藉助Root模擬編程環境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你能想像有一天走進教室裡,你的編程老師掏出一個機器人玩具,說今天由它來上課?這個看著有點不切實際的想法正在被哈佛大學實現。
  • 港媒:科學家研發出彩色雙層水凝膠 讓機器人膚色不再蒼白
    參考消息網5月27日報導港媒稱,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像人類一樣的機器人如今看起來無一例外顯得皮膚蒼白?這不是因為任何偏見——無論如何,這不是科學家的錯。這只是因為研究機器人的科學家在給像生命一樣的皮膚上色時面臨技術上的挑戰。
  • 哈佛大學研發受章魚啟發的觸手機器人 能輕鬆抓住活螃蟹
    受此啟發,哈佛大學約翰·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帶有吸盤的軟機器人觸手,該觸手可以適應許多不同的情況。 多功能機器人可以抓住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等開發微型手術機器人
    科學家們希望用機器人來替代一部分人手的工作,從而克服人手在微小尺度操作的局限性,包括手部震顫和其他細微手部動作對手術造成的影響。近日,來自索尼集團和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們 (Hiroyuki Suzuki和Robert J.
  • 觀察魚群遊動,北大團隊揭示類似大雁飛行的省力原理
    然而,魚群中的個體是否以及如何利用相鄰個體產生的渦流節省能量迄今依然沒有公認的答案。,藉助北京大學湍流與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低湍流水洞平臺,對魚類的集群遊動過程展開大量的模擬實驗,總結出了後魚如何根據前魚遊動調整自身遊態而達到節能的規律。
  • 哈佛打造出全球最小的Delta機械臂,可參與微創手術
    2018-01-19/15:43 驅動中國2018年1月19日消息  近日,來自哈佛大學的工程師研發出了世界上最小版本的機械臂
  • MIT研發出腦控機器人:可使用腦波為機器人糾錯
    選自news.mit.edu作者:Adam Conner-Simons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微胖、晏奇、吳攀MIT 研發出的反饋系統能夠讓人類操作者僅通過大腦信號就能實時糾正機器人做出的選擇。研究論文可點擊閱讀原文查閱。為了讓機器人按照人類想法行事,它們就得理解我們。
  • baby是嬰兒,blue是藍色,那baby blues是什麼意思?
    那習語baby blues到底是什麼意思呢?baby blues的意思是「a feeling of sadness that some women experience after they have given birth to a baby」,即「 產後抑鬱, 產後憂鬱症」。這句習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存在了。起初,這句習語用來描述嬰兒出生時的眼睛。
  • 迪士尼研發出爬牆機器人:會飛簷走壁
    迪士尼研發出爬牆機器人 VertiGo) 12月30日,迪士尼研發出的一款爬牆機器人曝光了一段有趣的視頻。從視頻裡可看出這個機器人碰到牆壁時迅速地作出反應爬了上去。
  • 我國科學家研發微型機器人,體積極小,有望在未來用於微型手術
    和微型無人機一樣,微型機器人也是進行著一些偵查和監管的工作,這個想法並非今年才有,說起起源,這個思路源於外國,歐洲多個發達國家中,如瑞典,義大利等等國家的科學家很早就曾提出要研發微型機器人,從而達到可以在醫學方面觀察的效果。
  • 波士頓動力的「狗」,哈佛大學的「蟑螂」,機器人和動物的愛恨情仇
    除了這隻廣受關注的「網紅狗」,最近還有一個機器人被冠上了動物的名字,它就是哈佛大學的「蟑螂機器人」。   受昆蟲生物學的啟發,這個被稱為HAMR-JR的微型機器人問世了。它由哈佛大學約翰·A·保爾森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SEAS)和哈佛威斯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攜手開發,HAMR-JR只有一便士大小,使它成為迄今為止最靈巧的微型機器人之一。而且可以奔跑、跳躍、攜帶超過自身重量十倍的重物和快速轉彎。
  •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