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調皮搗蛋時,大人總是用:還不乖乖睡覺,一會豺狗把你叼走吃掉······年少不懂事的我們,總是輕易就被嚇唬住了,每次只要大人一說豺狗,我們就老老實實去睡覺,如果是哭鬧的話,立即閉嘴。然而我至今沒搞清楚,豺狗到底是什麼?豺狗怎麼會有如此大的本事呢?
為了一探究竟,我仔細翻閱相關資料,也問了老一輩人,終於搞清楚了。
原來父母口中的豺狗只是民間的一種叫法,它們其實就是豺。
可能是因為它們長得像狗,因此人們會將它們俗稱為「豺狗」。
豺也叫亞洲野犬,是犬亞科的一種動物
豺是統稱,是犬科犬亞科豺屬豺種,它們家族總共有11個亞種,主要分布在北亞、南亞、、東南亞地區,在國內有5個亞種,長江以南地區的中國豺,新疆一帶的西亞豺,西南部和西藏南部的克什米爾豺,新疆、內蒙、東北地區的東亞豺以及川西、新疆、內蒙部分地區的四川豺。
在外形上,它們與狼、狗的體型相似,但總體上比狼要小,比赤狐大一點。一般的體長在100釐米左右,而尾巴佔據了身體的一半,有近50釐米,體高50釐米左右,重量在20千克的樣子,最大的體重也可以達到30千克左右。
豺雖然分布廣泛,但是數量非常稀少,因此對人們來說,它們顯得格外神秘,加上它們的習性比較怪異,行蹤不定,加上人們口口相傳中,它們被描述得更加誇張,也就變得更加神秘。
它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但數量遠遠不如狐、狼等,它們棲息的地方也是相當複雜,從最南邊的熱帶雨林到山地、丘陵、到北邊的草甸、裸巖,都有它們的蹤跡遍布。
它們不會自己搭建洞穴,一般會選擇巖石縫隙、天然的洞穴安家,或者是乾脆藏在灌木叢中為家。
豺的外形上,與普通的狗很相似,但是頭會更寬一些,額扁平,嘴巴相對較短,耳朵圓和短,額骨中間處會隆起,從側面看上去,就像是整個面部鼓起來似的。毛色上,它們大部分毛髮為棕褐色,但四肢內側、腹部等地方會呈現黃色、淡白色,而且毛色會隨著季節的不同而變化。
豺是現存最強的犬科動物,兇殘且靈活,戰鬥力高於狼
豺是群居動物,在它們的族群中,會有一個強壯而且狡猾的領頭豺充當首領,帶領一個或者幾個家庭聚集在一起,族群少的只有兩三隻豺,而多的可以達到20-30隻。當然,偶爾也能看到單獨活動的豺,但是屬於少數。
豺的性情很兇猛,膽子也是相當大,與它們相遇的動物都要害怕。它們喜歡以群體圍獵的方式捕食。在早晨和傍晚,領頭豺發出嚎叫,召集群體的小夥伴一起捕獵,遇到獵物後,它們會大範圍將獵物圍住,步步逼近,最終拿下。
豺的行動非常敏捷,而且非常擅長跳躍運動,原地起跳,可以跳出3米多遠,如果助跑的話,5-6米的溝渠對它們來說也是小意思,它們還能跳過3米高的壁巖等障礙物,這些本領在它們捕食時都是加分項。
它們的靈活性也很強,比獅子、老虎、熊、狼等動物的靈活性還要勝一籌,跟、雲豹等貓科動物屬於同一級別。
出色的捕食能力,加上它們強大的咬合力,一群豺分食獵物的場景實在是有點太過血腥和暴力,一群豺把獵物圍住,一起進攻,抓瞎眼睛,咬掉鼻子、嘴巴,撕開皮毛,一起分食內臟和肉,一會就乾乾淨淨。
豺與虎爭鬥,豺不是老虎的對手,但在一群豺與虎的較量中,老虎也沒有多大的勝算,在印度曾經發生一件這樣的事情:孟加拉虎與一群豺為了爭奪食物,發生血戰,但結果是,孟加拉虎咬死、咬傷幾隻豺以後,還是沒能衝出重圍,到最後,孟加拉虎體力透支,倒在地上起不來,最終被窮追不捨的豺活活咬死。但在現實中,豺與虎基本上能夠和平相處,豺也挺識趣,它們會安靜等待老虎吃完,它們再上前去吃老虎剩下的,而且老虎也不會主動去攻擊豺,畢竟它還要藉助豺那更為靈敏的感官來防禦周邊可能出現的敵人。
豺的各種神秘傳聞
20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各地的豺群數量還是可觀的,人們能夠看見豺群的機會也比較多,因此民間流傳著不少豺的故事:
有人稱豺為「驅除害獸保護莊稼」的神狗,豺狗的食物來源很廣,經常捕食野豬、狗熊等侵害莊稼的「害獸」,因為保護了莊稼,同時豺還會暗中護送在野外的行人,當行人晚上在野外露宿時,豺狗會偷偷在人們周圍撒上一些尿液,當山林中的野獸們聞到豺尿液的味道之後,就會逃之夭夭,從而不敢對行人下手。當豺遇到趕路的人時,會一直尾隨並護送,直到人們出了山,或者回到家,豺群才會離開,回到自己的山上。(故事出自《動物之美》-李湘濤)
在宜豐縣院前村的一個山上,唐師傅曾親眼見過一對豺狗捕殺野豬的情景,當天早晨唐師傅因為要出工,所以急急忙忙的就往山上走,在路過一個斜坡的時候,聽見一陣躁動的聲音,唐師傅看見兩隻豺正在追趕一頭野豬,野豬被逼得走投無路,最終用嘴迅速在地上拱出一個洞來,然後屁股坐進去,露出獠牙直面雙豺與之對峙,此時唐師傅發現兩隻豺並不著忙進攻,而是圍著野豬打轉,雙方僵持了一段時間之後,一隻豺突然跳到野豬背上,將野豬兩隻眼睛挖了出來,這時疼得野豬跳了起來,另一隻豺找準了時機,襲擊了野豬後面,不一會就將野豬拿下了。(故事出自《大自然》-陳琳)
在大巴山腹地,生活著一種豺,它們常常成群結隊生活著,只有繁殖期的時候,公豺跟母豺才會離開豺群,獨自生活一段時間。在一個草海裡面,母豺正餵養著孩子,突然公豺警惕了起來,隨後它變得急躁不安,原來是有偷獵者進入了草海。這個時候公豺用鼻子碰了碰母豺,尾巴在其面前掃來掃去,最後把目光望向了不遠處的沼澤地,此時母豺明白了,公豺是想獨自冒險將偷獵者引入沼澤。(故事出自《環球人文地理》-魏繼新 )
結語
以前,豺在國內的數量還是相當可觀的,其大規模的減少是20世紀80年代,主要歸結於兩點:一是野生動物的減少,豺的食物減少;二是豺的棲息地被破壞,而且被分割成「孤島」,不利於種群的繁殖。
如今豺在國內森林已經難得一見,基本上都生活在保護區裡了,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估計,全球豺的數量在949-2215隻間。
本文由趣聊科學原創,喜歡請點讚,歡迎關注,帶一起了解那些奇妙的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