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智遠的第049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
這句話來自於《法華經》當中的,「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形容鍥而不捨,天道酬勤,勉勵人們勤奮進取的意思。
中國有句名語:寧可10年不做將軍,不可一日不拱卒。形容人只要勤奮努力,堅持不懈,每天像個卒子一樣前進一點點,進步一點點,終會有所成就。
郭德綱有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人問郭德綱,您這一個說相聲的,萬一有一天江郎才盡了怎麼辦?郭德綱說:我們這說相聲啊,學的是技術,練的是一門手藝。
他就像是炸油條一樣,一個炸油條的怎麼會擔心自己的江郎才盡嗎?把相聲當做我的手藝,不當才氣,才氣會盡,手藝只會越來越精進。
這句話有兩層含義:
1.建立有效的壁壘,不會擔心沒有飯吃。2.用笨的方法,提煉自己的專業核心能力。
的確,如果我們要成為頂級高手,就要有持續性,不能簡單的依賴外界的力量,也不能依賴與生俱來的天賦,更多的是要依靠不斷精進的手藝,乃至於自己的「專業水平」。
真正的高手,多半都是手藝人,或者是圍繞著某個專業,某個地方做到極致,擁有持續性和穩定的長期輸出,才能取得豐富的碩果。
0101.「聰明人都在下笨功夫」
你可以別不信笨功夫的力量找到合理的方法論,日拱一卒,終有收穫。網際網路發展到今年這樣的趨勢,多半的一線職場人都陷入在焦慮之中,而這些焦慮多半是來自於「急功近利」造成的。
擔心自己在35歲,一無所有,擔驚受怕自己會不會在企業「裁員的邊緣」,這些無情的壓力,都重重而來,進入自己的大腦中,如果讓智遠回答這個問題,何以解憂,唯有「知識」。
我們都知道這句話:「強大自己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你若不強大,誰也幫不了你,或許和智遠一樣,真的讀懂這句話的時候,自己也不在去急功近利的尋找想要的一切了,而會開始「儘量減少心中欲望,把精力放在深造上面」。
因為相信,「你所想要的終將會得到,如果沒有得到,要麼是」能力不足「,要麼是「時間不夠」「積累不夠」,要麼是「方法有問題」。
曾國藩的故事:在晚清的時代,曾國藩的智商並不是太高的,甚至可以歸類在「笨拙」一類,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也是:「我這個人讀書做事情,反應速度都比較慢」。其實這並不是他自我謙遜的詞,而是有自知之明。
這點,從他同時代的人的評價中也可以看出。
當年,左宗棠也這麼評論他,瞧不起他,經常諷刺他思路遲鈍,見識短淺,缺乏才略,甚至他自己的學生李鴻章也說他太:「做事儒緩,慢半拍」。
的確,曾國藩一家,好像也沒什麼聰明的基因,他的父親一生考了17次秀才,一直到43歲,才勉強過關,這樣的應考能力,在當時並不是多見,曾國藩自己考秀才,也考了9年,21歲才中了秀才。
到後面的路才越來越順,中秀才後第2年中了舉人,4年後,又高中進士,在京工作期間,又從翰林院升遷到左侍郎,這10年7次遷躍,連升了10級,將當初那些比他早進學的青年才俊甩了好幾條街。
曾國藩之所以成長這麼快,是和他所下的「笨功夫」是有巨大的關係。
他在家讀書的時候,父親要求他,不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就不看下一本書,不完成今天的任務,絕不睡覺。
曾國藩不懂什麼是「技巧」,什麼是「捷徑「,就靠著這種笨方法,一條道路走到了黑,不撞南牆不回頭。這種笨拙的學習方式在他身上培養起來超乎常人的勤奮,吃苦,踏實精神。
別看笨拙,「拙」看起來比較慢,其實也是最快的,因為這是扎紮實實的成功,練苦功,不留遺弊。他自身總結的時候說:自己要得以於基礎打牢靠,所以」讀書立志,須以困勉之功「。
他曾經為了約束自己的言行,早年專門為自己制定了」修身13條「: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歷史,謹言,養氣,保身,寫日記,日知所忘,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等規矩。
他就是運用這樣的笨方法,是他避免了幾千年來中國式思維的局限和弱點,他的一生做事從來不饒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並且擁有持續性和穩定性的心態,他的成功,正是得益」笨拙「精神。
0202「一瞬間爆發與疊加式進步」
笨功夫其實是可以疊加的過程。
某件事情,依照寫作為例,如果讓你選擇一瞬間的爆發,和長期積累後的爆發你會選擇哪個?我想大部分的人會原則」疊加式的爆發「。
1.一瞬間的爆發:
通常是指一件事情,或者一個事物,瞬間得到了較高的曝光率,比如寫作,沒有短時間的積累,蹭熱度的文章,可以瞬間達到10萬+的閱讀。
但是如果熱點過了,試想一下,這個閱讀在後續撰寫的第二篇,第三篇文章還會持續嗎?
在舉例,比如一款電商APP,較多的創業者都比較」急功近利「,總是幻想,有沒有這樣的一種可能,一瞬間,乃至一個月,用戶量增長到10萬,20萬。
那麼試想一下,如果運營團隊跟不上,供應鏈跟不上,用戶來到電商平臺後,一看商品差,用戶體驗不好,會不會流失呢?
2.可疊加式的進步:
什麼才是真正的成長,智遠認為,成長的本意應該把「偶然」事件,變成」必然事件」,郭德綱的成功,曾國藩的大有作為,都是因為長期的積累,水到渠成的成功。
即便當時條件差,機會差,但是長期的積累也能讓自己在「不同賽道」做出更好的選擇。
可疊加式的進步,更偏向於「笨功夫」,知道有很多捷徑,但是自己不去走,比如做寫公眾號,很多人在開始的時候給我建議,智遠,你寫它幹嘛,現在也沒有任何的紅利了,又不能帶來流量。
你完全可以註冊後,到處去轉載別人的文章,來蹭去用戶,就可以了,顯然這種方法不是我想做的本質,我的出發本質其實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內容更加體系化」,另一個方面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
但是在我寫作的過程中,見到了很多人的放棄,顯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彎下身,弄溼自己的鞋子,願意親自下山去摘稻子是一個道理,只有真正體驗了過程,持續的堅持,相信結果也不不會太差。
3.爆發式進步
爆發式進步,多半是經過了從0-1的積累,在走1-100分過程中,尋找方法論,可以總結,並將經驗做到可複製化。
聰明人下的笨功夫,不僅僅體現在總結上,更體現在他們擅長尋找總結後的破局點,二次增長點,然後實現指數級的躍遷。
找到二次增長點,是一種更高的智慧,不是為了把1變成2,而是為了把1變成10,甚至於100,達到可複製,實現質的跳躍。
要做可疊加式進步對於多數人來說,已經非常的困難了,有的人在開始已經選擇了放棄,更別說爆發式進步了,這不僅需要從自身找到哪裡是二次增長點,而且也要有大勇氣,大毅力,能夠在一個小切口上發起猛攻,才有可能迎來10倍增的爆發。
人生看起來漫長,但是實際上職業生涯的黃金周期也就是在25歲到35歲這10年的時間,我們的每一天經不起絲毫的浪費。
而非常可惜的是,很多人在這10年之間,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要麼工作上稍微不順利就會跳槽,要麼像個無頭蒼蠅一樣到處嘗試,看著倒是非常的努力,但是本質上,卻沒有太大的進步。
因為每一次的選擇和切換賽道,都是一種浪費。
如果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在一個地方發力,運用3年,甚至5年的時間,就可以把技能鍛鍊的爐火純青,較多人還認為自己年輕就應該去玩,卻不知道到年長之時,在去奮鬥卻為時已晚。
跟年輕人拼不過體力,跟身邊人拼不過高度,附加上有老,下有小不敢隨意折騰,便把所有的個人資本搭進去,只能湊合的過程40歲之後的人生。
0303「延遲OR滿足,還是做長期主義者」
頂級的高手,都是長期主義者,他們不局限於當中的蒼蠅小利。
延遲滿足,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比較難。
延遲滿足是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用一次詞彙去形容的話,智遠認為應該叫做:「厚積爆發」。
有長期才能打勝帳,不做沒有準備的事情。
延遲滿足主要的表現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儘可能降低欲望,然後把時間精力投入到「深耕」,提升自我價值中。
延遲滿足是一種理智的行為,但是該則說法也不能夠完全的適應於所有人,部分人適應了快節奏的生活,即可就像看到答案,如果您逼她去延遲滿足,顯然有些不合理,甚至於爆發沒有必要的摩擦。
追求延遲,還是應該追求滿足?
很多時候,我們聽到這個道理,而這個道理被多數人去認同的時候,我們就覺得它是真理,但是這樣人云亦云的盲目從眾,會容易讓我們走進一個誤區,讓我們逐漸模糊了事情的焦點。
其實,不管是選擇服從天性做一個當下主義者,還是暫時放下自己的需求去鍛鍊等待的能力,最終我們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而延遲這個動作的發生,則是為了讓我們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實現最大的價值。
但是很多人在追求「延遲和滿足」的路上,就會逐漸的忘記最初鍛鍊這項能力的目的了。最後很可能就估計錯了這個後果是否真的值得我們去等待。
適當的延遲是理智的,但是一味的推崇除了很可能讓我們的時間變成沉默的成本以外還有可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弊端。
比如在延遲的過程中,讓自己變得優柔寡斷
我們為了決策,不知不覺的積累了一堆的備選。就好比原本想花少的錢,買最高性價比的產品,最後卻走馬觀花的選擇了一堆商品,真的需要做出決斷的時候,反而發現成了選擇恐懼症,遲遲難以決策。
最終只能對著自己一堆沒用完成的目標清單,不知道從哪裡下手。然後無限的拖延,也過了勁頭,反而什麼都沒有滿足。
原本「延遲滿足的最終目標是滿足,但一直長期處於延遲的過程中,就會變得不快樂,成年人如何建立正確的延遲滿足,智遠認為有幾個方面:
1.控制欲望,建立自己清晰的認知2.目標感,試圖詢問自己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3.不被短期誘惑所迷惑4.儘可能克制「貪婪」
在較大的目標面前,可以適當的「延遲」滿足,在小目標上面,可以注重當下的即時滿足,比如,我想要一個包包,這個包包還可以,不算太貴,而且這個想法一直在心理幾天了,那麼智遠認為,可以給與「當下滿足」。
長期主義和滿足應該運用到哪些方面:
比如漲工資,做事業,寫作,錄製短視頻,做網紅,這些就需要有一定的持續能力了,這些是短期滿足不了的,必須控制欲望,積少成多,才能達到,像你做一個品牌,他不可能一天爆紅,是一個道理,延遲與滿足,需要根據不同的事物做不同的判斷。
任正非的的故事:
1987年,43歲的任正非,拿來湊來的21000元,在深圳搭建了一個爛棚子,創建了華為,他的目標和夢想,當時想成為世界一流的通訊設備供應商。
1998年,華為出臺了《華為基本法》。手冊第一條就是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們永遠不進入信息服務行業,中途,做房地產可以爆發中途,做網際網路可以爆發中途,做資本運作可以爆發。
華為就好比是一直烏龜,20多年來,一直爬呀爬,全然沒顧看路旁邊的鮮花,不被各種所謂的風口所左右,只是傻傻的走自己的路,正所謂任正非只堅守做「通信」,不為兩岸的花香所迷惑,「像阿甘一樣專注」,華為才有了今天。
所有人都知道,是金子總會發光,但是大部分都在想怎麼發光,而很少有人想如何成為金子。頂級的高手,都有一種長期主義者的能力。
在這「急功近利」「速成」的時代,大家都在急忙慌張的快速實現自己的目標,可越是急於當成目標,目標越是難以實現,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大事情面前,堅持讓自己做一個「延遲」滿足的人,立志成為一個長期主義者,為了一個目標,持續而穩定的努力。
絕對實力:
「真正的絕對聰明人,在別人眼裡都是個傻子」。
絕對的實力來自於平靜的心態,較笨的方法論,持續和穩定性的成長。一個三分熱度,沒有持續的努力和穩定性的堅持,多半是換不來好的結果。
要達到這種心態,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不是說靠自己的業餘時間,多練習,就可以把技能做的滾瓜爛熟。
在自己專業的領域去鍛鍊,去驗證,並且在專業的領域獲得正面的評價,構建自己的品牌和自信,才能稱之為持續的穩定性,從而打造自身的絕對實力。
如果想要驗證自己是不是「絕對的實力」,有沒有穩定的持續能力,自己不妨提高一個高度去驗證自己,比如,把自己放到行業內,把自己放到市場上,而不是只把自己放在公司內。
思維聚焦,認知升級:唯有「迭代思維」,才是進階之路
拒絕人生一眼望到底:比起貧窮,你需要擺脫「窮人式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