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厲害的人做事都有「持續」和「穩定性」

2020-12-06 王智遠
本文共計4972字,持續性和穩定性。

這是智遠的第049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

這句話來自於《法華經》當中的,「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形容鍥而不捨,天道酬勤,勉勵人們勤奮進取的意思。

中國有句名語:寧可10年不做將軍,不可一日不拱卒。形容人只要勤奮努力,堅持不懈,每天像個卒子一樣前進一點點,進步一點點,終會有所成就。

郭德綱有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人問郭德綱,您這一個說相聲的,萬一有一天江郎才盡了怎麼辦?郭德綱說:我們這說相聲啊,學的是技術,練的是一門手藝。

他就像是炸油條一樣,一個炸油條的怎麼會擔心自己的江郎才盡嗎?把相聲當做我的手藝,不當才氣,才氣會盡,手藝只會越來越精進。

這句話有兩層含義:

1.建立有效的壁壘,不會擔心沒有飯吃。2.用笨的方法,提煉自己的專業核心能力。

的確,如果我們要成為頂級高手,就要有持續性,不能簡單的依賴外界的力量,也不能依賴與生俱來的天賦,更多的是要依靠不斷精進的手藝,乃至於自己的「專業水平」。

真正的高手,多半都是手藝人,或者是圍繞著某個專業,某個地方做到極致,擁有持續性和穩定的長期輸出,才能取得豐富的碩果。

0101.「聰明人都在下笨功夫」

你可以別不信笨功夫的力量找到合理的方法論,日拱一卒,終有收穫。網際網路發展到今年這樣的趨勢,多半的一線職場人都陷入在焦慮之中,而這些焦慮多半是來自於「急功近利」造成的。

擔心自己在35歲,一無所有,擔驚受怕自己會不會在企業「裁員的邊緣」,這些無情的壓力,都重重而來,進入自己的大腦中,如果讓智遠回答這個問題,何以解憂,唯有「知識」。

我們都知道這句話:「強大自己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你若不強大,誰也幫不了你,或許和智遠一樣,真的讀懂這句話的時候,自己也不在去急功近利的尋找想要的一切了,而會開始「儘量減少心中欲望,把精力放在深造上面」。

因為相信,「你所想要的終將會得到,如果沒有得到,要麼是」能力不足「,要麼是「時間不夠」「積累不夠」,要麼是「方法有問題」。

曾國藩的故事:在晚清的時代,曾國藩的智商並不是太高的,甚至可以歸類在「笨拙」一類,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也是:「我這個人讀書做事情,反應速度都比較慢」。其實這並不是他自我謙遜的詞,而是有自知之明。

這點,從他同時代的人的評價中也可以看出。

當年,左宗棠也這麼評論他,瞧不起他,經常諷刺他思路遲鈍,見識短淺,缺乏才略,甚至他自己的學生李鴻章也說他太:「做事儒緩,慢半拍」。

的確,曾國藩一家,好像也沒什麼聰明的基因,他的父親一生考了17次秀才,一直到43歲,才勉強過關,這樣的應考能力,在當時並不是多見,曾國藩自己考秀才,也考了9年,21歲才中了秀才。

到後面的路才越來越順,中秀才後第2年中了舉人,4年後,又高中進士,在京工作期間,又從翰林院升遷到左侍郎,這10年7次遷躍,連升了10級,將當初那些比他早進學的青年才俊甩了好幾條街。

《曾國藩》

曾國藩之所以成長這麼快,是和他所下的「笨功夫」是有巨大的關係。

他在家讀書的時候,父親要求他,不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就不看下一本書,不完成今天的任務,絕不睡覺。

曾國藩不懂什麼是「技巧」,什麼是「捷徑「,就靠著這種笨方法,一條道路走到了黑,不撞南牆不回頭。這種笨拙的學習方式在他身上培養起來超乎常人的勤奮,吃苦,踏實精神。

別看笨拙,「拙」看起來比較慢,其實也是最快的,因為這是扎紮實實的成功,練苦功,不留遺弊。他自身總結的時候說:自己要得以於基礎打牢靠,所以」讀書立志,須以困勉之功「。

他曾經為了約束自己的言行,早年專門為自己制定了」修身13條「: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歷史,謹言,養氣,保身,寫日記,日知所忘,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等規矩。

他就是運用這樣的笨方法,是他避免了幾千年來中國式思維的局限和弱點,他的一生做事從來不饒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並且擁有持續性和穩定性的心態,他的成功,正是得益」笨拙「精神。

0202「一瞬間爆發與疊加式進步」

笨功夫其實是可以疊加的過程。

某件事情,依照寫作為例,如果讓你選擇一瞬間的爆發,和長期積累後的爆發你會選擇哪個?我想大部分的人會原則」疊加式的爆發「。

1.一瞬間的爆發:

通常是指一件事情,或者一個事物,瞬間得到了較高的曝光率,比如寫作,沒有短時間的積累,蹭熱度的文章,可以瞬間達到10萬+的閱讀。

但是如果熱點過了,試想一下,這個閱讀在後續撰寫的第二篇,第三篇文章還會持續嗎?

在舉例,比如一款電商APP,較多的創業者都比較」急功近利「,總是幻想,有沒有這樣的一種可能,一瞬間,乃至一個月,用戶量增長到10萬,20萬。

那麼試想一下,如果運營團隊跟不上,供應鏈跟不上,用戶來到電商平臺後,一看商品差,用戶體驗不好,會不會流失呢?

2.可疊加式的進步:

什麼才是真正的成長,智遠認為,成長的本意應該把「偶然」事件,變成」必然事件」,郭德綱的成功,曾國藩的大有作為,都是因為長期的積累,水到渠成的成功。

即便當時條件差,機會差,但是長期的積累也能讓自己在「不同賽道」做出更好的選擇。

可疊加式的進步,更偏向於「笨功夫」,知道有很多捷徑,但是自己不去走,比如做寫公眾號,很多人在開始的時候給我建議,智遠,你寫它幹嘛,現在也沒有任何的紅利了,又不能帶來流量。

你完全可以註冊後,到處去轉載別人的文章,來蹭去用戶,就可以了,顯然這種方法不是我想做的本質,我的出發本質其實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內容更加體系化」,另一個方面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

但是在我寫作的過程中,見到了很多人的放棄,顯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彎下身,弄溼自己的鞋子,願意親自下山去摘稻子是一個道理,只有真正體驗了過程,持續的堅持,相信結果也不不會太差。

3.爆發式進步

爆發式進步,多半是經過了從0-1的積累,在走1-100分過程中,尋找方法論,可以總結,並將經驗做到可複製化。

聰明人下的笨功夫,不僅僅體現在總結上,更體現在他們擅長尋找總結後的破局點,二次增長點,然後實現指數級的躍遷。

找到二次增長點,是一種更高的智慧,不是為了把1變成2,而是為了把1變成10,甚至於100,達到可複製,實現質的跳躍。

要做可疊加式進步對於多數人來說,已經非常的困難了,有的人在開始已經選擇了放棄,更別說爆發式進步了,這不僅需要從自身找到哪裡是二次增長點,而且也要有大勇氣,大毅力,能夠在一個小切口上發起猛攻,才有可能迎來10倍增的爆發。

人生看起來漫長,但是實際上職業生涯的黃金周期也就是在25歲到35歲這10年的時間,我們的每一天經不起絲毫的浪費。

而非常可惜的是,很多人在這10年之間,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要麼工作上稍微不順利就會跳槽,要麼像個無頭蒼蠅一樣到處嘗試,看著倒是非常的努力,但是本質上,卻沒有太大的進步。

因為每一次的選擇和切換賽道,都是一種浪費。

如果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在一個地方發力,運用3年,甚至5年的時間,就可以把技能鍛鍊的爐火純青,較多人還認為自己年輕就應該去玩,卻不知道到年長之時,在去奮鬥卻為時已晚。

跟年輕人拼不過體力,跟身邊人拼不過高度,附加上有老,下有小不敢隨意折騰,便把所有的個人資本搭進去,只能湊合的過程40歲之後的人生。

0303「延遲OR滿足,還是做長期主義者」

頂級的高手,都是長期主義者,他們不局限於當中的蒼蠅小利。

延遲滿足,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比較難。

延遲滿足是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用一次詞彙去形容的話,智遠認為應該叫做:「厚積爆發」。

有長期才能打勝帳,不做沒有準備的事情。

延遲滿足主要的表現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儘可能降低欲望,然後把時間精力投入到「深耕」,提升自我價值中。

延遲滿足是一種理智的行為,但是該則說法也不能夠完全的適應於所有人,部分人適應了快節奏的生活,即可就像看到答案,如果您逼她去延遲滿足,顯然有些不合理,甚至於爆發沒有必要的摩擦。

追求延遲,還是應該追求滿足?

很多時候,我們聽到這個道理,而這個道理被多數人去認同的時候,我們就覺得它是真理,但是這樣人云亦云的盲目從眾,會容易讓我們走進一個誤區,讓我們逐漸模糊了事情的焦點。

其實,不管是選擇服從天性做一個當下主義者,還是暫時放下自己的需求去鍛鍊等待的能力,最終我們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而延遲這個動作的發生,則是為了讓我們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實現最大的價值。

但是很多人在追求「延遲和滿足」的路上,就會逐漸的忘記最初鍛鍊這項能力的目的了。最後很可能就估計錯了這個後果是否真的值得我們去等待。

適當的延遲是理智的,但是一味的推崇除了很可能讓我們的時間變成沉默的成本以外還有可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弊端。

比如在延遲的過程中,讓自己變得優柔寡斷

我們為了決策,不知不覺的積累了一堆的備選。就好比原本想花少的錢,買最高性價比的產品,最後卻走馬觀花的選擇了一堆商品,真的需要做出決斷的時候,反而發現成了選擇恐懼症,遲遲難以決策。

最終只能對著自己一堆沒用完成的目標清單,不知道從哪裡下手。然後無限的拖延,也過了勁頭,反而什麼都沒有滿足。

原本「延遲滿足的最終目標是滿足,但一直長期處於延遲的過程中,就會變得不快樂,成年人如何建立正確的延遲滿足,智遠認為有幾個方面:

1.控制欲望,建立自己清晰的認知2.目標感,試圖詢問自己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3.不被短期誘惑所迷惑4.儘可能克制「貪婪」

在較大的目標面前,可以適當的「延遲」滿足,在小目標上面,可以注重當下的即時滿足,比如,我想要一個包包,這個包包還可以,不算太貴,而且這個想法一直在心理幾天了,那麼智遠認為,可以給與「當下滿足」。

長期主義和滿足應該運用到哪些方面:

比如漲工資,做事業,寫作,錄製短視頻,做網紅,這些就需要有一定的持續能力了,這些是短期滿足不了的,必須控制欲望,積少成多,才能達到,像你做一個品牌,他不可能一天爆紅,是一個道理,延遲與滿足,需要根據不同的事物做不同的判斷。

任正非的的故事:

1987年,43歲的任正非,拿來湊來的21000元,在深圳搭建了一個爛棚子,創建了華為,他的目標和夢想,當時想成為世界一流的通訊設備供應商。

1998年,華為出臺了《華為基本法》。手冊第一條就是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們永遠不進入信息服務行業,中途,做房地產可以爆發中途,做網際網路可以爆發中途,做資本運作可以爆發。

華為就好比是一直烏龜,20多年來,一直爬呀爬,全然沒顧看路旁邊的鮮花,不被各種所謂的風口所左右,只是傻傻的走自己的路,正所謂任正非只堅守做「通信」,不為兩岸的花香所迷惑,「像阿甘一樣專注」,華為才有了今天。

所有人都知道,是金子總會發光,但是大部分都在想怎麼發光,而很少有人想如何成為金子。頂級的高手,都有一種長期主義者的能力。

在這「急功近利」「速成」的時代,大家都在急忙慌張的快速實現自己的目標,可越是急於當成目標,目標越是難以實現,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大事情面前,堅持讓自己做一個「延遲」滿足的人,立志成為一個長期主義者,為了一個目標,持續而穩定的努力。

絕對實力:

「真正的絕對聰明人,在別人眼裡都是個傻子」。

絕對的實力來自於平靜的心態,較笨的方法論,持續和穩定性的成長。一個三分熱度,沒有持續的努力和穩定性的堅持,多半是換不來好的結果。

要達到這種心態,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不是說靠自己的業餘時間,多練習,就可以把技能做的滾瓜爛熟。

在自己專業的領域去鍛鍊,去驗證,並且在專業的領域獲得正面的評價,構建自己的品牌和自信,才能稱之為持續的穩定性,從而打造自身的絕對實力。

如果想要驗證自己是不是「絕對的實力」,有沒有穩定的持續能力,自己不妨提高一個高度去驗證自己,比如,把自己放到行業內,把自己放到市場上,而不是只把自己放在公司內。

思維聚焦,認知升級:唯有「迭代思維」,才是進階之路

拒絕人生一眼望到底:比起貧窮,你需要擺脫「窮人式思維」

相關焦點

  • 越是厲害的人,越懂得「延遲滿足」
    越是厲害的人,越懂得「延遲滿足」。什麼是「延遲滿足」?專業上是這樣解釋的: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簡而言之,延遲滿足反應了一個人抉擇的智慧與格局,反應了一個人的強大自我控制能力。
  • 「延遲滿足」切勿生硬刻意
    其實,糖果實驗只是個性預測實驗,並不是告訴人們直接通過延遲滿足來訓練孩子的自控能力。這個實驗有個不足就是:並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這三分之二的孩子會有延遲滿足能力?怎麼讓孩子獲得延遲滿足的能力?如何把握延遲滿足的度?這些自控能力強的孩子到底來自什麼樣的家庭和有著什麼樣的養育方式?反而讓很多父母直接用這個結果盲目地刻意地去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
  • 延遲滿足的魅力
    因為前段時間大家都知道,剩下市場裡俗稱的三傻就是最傻的三隻股票,招行、平安、格力對吧?它代表的是那些傳統的藍籌股,這些行情在上漲的過程中他們是沒有挨到的,現在市場上稱他們為三傻,三個傻子其實不止三傻,可能有30傻300傻都有。那麼這些公司在前段時間跌的時候,它不僅沒漲,然後還是大跌。
  • 不一樣的心理學:延遲滿足效應,自律和成功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講述不一樣的心理學。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9篇——延遲滿足效應。有一次我在一本心理學的書中找到了人與人之間有所差別的重要原因。才得知前三十年算是白活了,原來小天比我和小武有結果是因為「延遲滿足效應」在其中發揮作用。
  • 「即時滿足」和「延遲滿足」的道理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是一段壓抑欲望的歷史,我們人類曾經有兩種人,一種是採集文明,今天他餓了,一伸手一個果子,很快樂,他當時就能快樂。但那種人被淘汰了,活下來的是我們這種不快樂的人,壓抑了欲望種地的,我們是春天種,等好幾個月,秋天吃,這個叫延遲滿足。採集的那個叫即時滿足,我們人類的發展史就是培養自己這種延遲獲得滿足的能力。
  • 對寶寶「延遲滿足」,「延遲」和「滿足」缺一不可,你做對了嗎
    我對我家寶寶從小就有意識的培養他的延遲滿足的能力,比如在幫寶寶換尿片的時候,我不會快速的就搞定,而且動作緩慢地變換邊和寶寶聊天,告訴他「寶寶,我們不用著急,媽媽知道你尿了,現在慢慢在幫你換尿片」等,以及現在兩歲半了,面對寶寶最愛的棒棒糖之類的糖果,我都會有意識讓寶寶學會等待,比如午睡之後在吃,或許進行完某樣事情之後再吃,寶寶都能堅持,不會為了馬上得到就撒潑哭鬧
  • 「延遲滿足」的概念,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
    這一切,都是那個被誤讀的「延遲滿足」惹出的禍。「延遲滿足」能否有效的秘訣,不在於「延遲」而在於「滿足」在聊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Q:現在我們都知道無條件滿足對寶寶安全感至關重要,那無條件滿足和延遲需求滿足之間,家長該如何把握呢?媽咪Jane:無條件滿足很重要,延遲滿足也很重要。把握的關鍵是要按照孩子不同的年齡段和大腦發育水平決定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
  • 受曾鳴、馬雲啟發,思考一刀見血和延遲滿足怎麼才能不矛盾?
    對應到我自己做事。道理也一樣。第一步一定要拿下成果。這個成果不能只是有獲得感、有心得、有成長,它必須是實實在在有血的。血可能是一個陣地,下一步足夠以此為根基更進一步;也可能是一個技能樹的關鍵節點,讓我可以實實在在的解決些問題,從而觸摸到更高段位的難題;還有可能是打開一個掙錢模式,能有效地豐富收入結構。
  • 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教育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沃爾特·米舍爾教授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隨機選擇幾十名孩子,每人面前放一塊糖,告訴他們糖可以吃,但如果等到他返回時再吃,可以多得一塊。待他離開十到十五分鐘返回時,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拿到糖後馬上吃掉,三分之一的孩子開始堅持,但忍耐不住放棄等待,最後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得到了第二塊糖的獎勵。實驗沒有結束,研究者繼續追蹤這些孩子長達20多年,那些能夠更好延遲滿足的孩子要比那些延遲滿足能力不強的孩子取得了更高的學歷、成績和工資。由此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可以很好地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
  • 享受即時滿足,拒絕延遲滿足
    一、延遲滿足其實是壓抑當下的欲望,壓抑欲望會引起欲望反彈這是上個世紀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 實驗並未就此結束。米歇爾和其他研究人員繼續對當年的實驗參加者進行研究,直到他們35歲以後。研究表明,當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後有更高的體重指數並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問題。而耐心等待的人擁有了更大的成就。這個實驗被大眾所知以後,流傳的越來越廣,甚至被大家奉為真理。
  • 延遲滿足是把雙刃劍,正確引導非常關鍵,這幾點家長必須掌握好
    現在的孩子有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也有家人的寵愛和各種需要的滿足。這個會讓很多家長很糾結,怕太滿足孩子,會讓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而現在提出的「延遲滿足」也正受到不少家長的追捧。197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開展了「延遲滿足」實驗,實驗人員為四歲的兒童準備了軟糖,這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當每一個孩子面前都有一塊軟糖時,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但一次只能吃一塊,如果再多吃一塊,時間過了20分鐘,就可以吃兩塊了。自然地,許多孩子都想吃兩顆糖,這要看誰的控制能力更強。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養育孩子的家庭,很多父母應該對延遲滿足這個詞不太陌生,但是對延遲滿足的具體的做法和理解,可能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見解。只從字面意思上來看的話,很多家長以為延遲滿足就是對於孩子的要求拖延滿足。其實這和延遲滿足的本意並不一致,延遲滿足不像字面意思那樣拖延或延後滿足,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
  • 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直接拒絕不可行,選準時機是關鍵!
    這個實驗是發展心理學研究中的經典實驗,被很多教材和研究者視為真理。並且認為,孩子的延遲能力越強,越容易取得成功。但在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時,還是有很多事情要注意的。延遲滿足要選對時機當時的延遲滿足實驗,是選擇十幾位四歲左右的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房間裡,給出他們喜歡吃的食物,有糖果、棉花糖、餅乾和曲奇等,這些是該年齡段的孩子,最喜歡的食物。
  • 1歲前孩子訓練延遲滿足,對培養注意力大有好處
    接下來更新的這兩篇文章,我想和你聊兩個可能有些陌生的概念,分別是「延遲滿足」和「及時滿足」,作為課程彩蛋,送給你。為什麼會聊這個呢?因為在我看來,這兩節課特別重要,它關係到教育孩子的點點滴滴,尤其是建立規矩以及跟孩子之間的界限問題,這節課主要說說「延遲滿足」。
  • 影響美國50年的實驗:高層次的人,都懂得"延遲滿足" | 獵雲網
    獵雲網註:根據一項有趣的棉花糖實驗,美國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提出了「延遲滿足」。該研究表明延遲滿足的人,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即自控力更強。延遲滿足讓我們暫時規避了諸多誘惑的打擾,從而更容易掌控自己的人生。
  • 延遲滿足的謊言,被推翻了
    談到延遲滿足,很多人還知道一個著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即,找一組小朋友,面前擺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現在吃,也可以在15分鐘後得到2個棉花糖。然後跟蹤這些小朋友的成長軌跡。實驗發現,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長大後意志力更強,學習更好,人生更加成功。之前我們也提到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但今天,我們要推翻它。
  • 價值投資與延遲滿足
    來源:新浪博客人的大腦中有一種神經遞質叫「多巴胺」,它的迴路有點像大腦的「貨幣」,自帶一種獎勵機制。如果人在做某件事情時可以讓大腦釋放出更多的多巴胺,那麼就容易喜歡上這件事情,比如一些個人愛好以及成癮行為。
  • 中國家長強調「延遲滿足」!卻都把握不好「度」,小心害了孩子
    最可憐的是同事小王家的孩子吧,每次大餐開始前都被要求把最近學的古詩古文背誦一遍,足足等了半小時才能吃上東西。各位寶媽寶爸似乎都認為延遲滿足能鍛鍊孩子的自制力,讓孩子在享樂和奮鬥之間能更習慣於先奮鬥後享樂,從而培養他們懂事優秀的習慣。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延遲滿足真的有這般神奇的魔力?延遲滿足法則真的適用於年幼的孩子嗎?
  • 交易的反脆弱性:情緒要馴化,不是控制,延遲心理上的滿足
    不確定性是件好事,甚至有其存在的必要,並且建議我們培養反脆弱性的特質。反脆弱性超越強韌性或堅固性:強韌性只能夠抵抗震動和維持原狀;反脆弱性則會讓事物變得越來越好。成功帶來了不對稱性:你現在失去的遠遠多於你得到的,因而,你會顯得脆弱。當你成為富翁後,失去財富的痛苦要遠超你獲得額外財富的喜悅,於是,你開始生活在持續的情緒威脅下。
  • 這個能力都關係到人類發展了?李誕:延遲滿足對人生很重要!
    曾經那些沒有延遲滿足感的人,都餓死了……網上對此的解釋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 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李誕則說:「曾經有兩種人,一種是採集文明,他今天餓了,他一伸手一個果子,他當時很快樂,但這種人被淘汰了;」「活下來的,是我們這些不快樂的人,壓抑了欲望選擇種地,我們是春天種,等好幾個月秋天吃,這就叫延遲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