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尋找系外生命而言,為什麼K型矮星才是最佳之選呢?

2020-11-24 黃金評論網

這張圖片比較了銀河系中G型恆星、M型紅矮星和K型矮星的不同特徵。圖片來源:NASA官網

天文學家通常在位於恆星「宜居帶」內的行星上搜尋地外生命的「蛛絲馬跡」。「宜居帶」指恆星周圍一定距離範圍,在此範圍內,行星表面溫度適中,水能以液態形式存在於行星表面,生命得以孕育。

但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報導,經過30年恆星調查,一種新興觀點浮出水面。該觀點認為,宇宙中存在「金鳳花恆星」(金鳳花姑娘是美國傳統的童話角色,她喜歡不冷不熱的粥、不軟不硬的椅子等一切「剛剛好」的東西,所以,美國人常用「金鳳花姑娘」形容「剛剛好」。),其表面既不太熱也不太冷,最重要的是,擁有環境適宜、「性情溫和」、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這些「金鳳花恆星」其實才是搜尋生命的最佳地點。

銀河系主要存在三類恆星

鑑於太陽已哺育滋養地球生命近40億年,因此,傳統觀點認為,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是尋找其他潛在宜居星球的主要候選者。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維拉諾瓦大學的愛德華·吉南認為,溫度和亮度比太陽稍低的K型矮星才是真正的「應許之地」,是最適合孕育高級生命的「宜居恆星」。

銀河系主要存在三類恆星:G型類日恆星;質量比太陽小、溫度比太陽低的K型矮星;比K型矮星更暗、溫度更低的M型紅矮星。銀河系恆星中,M型紅矮星數量最多,約佔73%;G型恆星最少,約佔6%;K型矮星居中,約佔13%。

吉南說:「這三種恆星中,K型矮星佔據『最好位置』,其特性介於更罕見、更明亮、但壽命更短的G型恆星和更常見的M型紅矮星之間。K型矮星,尤其是表面溫度較高的K型矮星,擁有最好的恆星環境。」

K型矮星相對更「溫柔」

對於尋找系外生命而言,為什麼K型矮星才是最佳之選呢?吉南解釋說,K型矮星是銀河系中的「金鳳花恆星」,其數量、壽命及輻射量相對來說都「剛剛好」。

首先,K型矮星的數量是G型恆星的3倍,距太陽100光年範圍內約有1000顆K型矮星,是探索系外生命的主要對象。

此外,K型矮星的壽命從150億年到450億年不等。相較之下,太陽的壽命只有100億年,而太陽目前已走過「前半生」。鑑於太陽的演化速度相對較快,再過10億或20億年,地球基本將不再宜居。因為約10億年後,地球將處於太陽宜居帶內溫度更高的邊緣,隨著太陽變得越來越熱、越來越亮,其宜居帶會逐漸外移。最終,地球將失去大氣和海洋,變得乾燥無比。在地球90億歲時,太陽將膨脹成一顆紅巨星,吞噬地球。

M型紅矮星儘管體積較小,卻勝在數量眾多,壽命更長。遺憾的是,我們知道它們似乎不適宜孕育生命。主要原因在於,M型紅矮星表面溫度更低,宜居帶相對較窄,位於宜居帶內的行星距恆星很近,受到的X射線和紫外線輻射極強,強度可能是地球受到太陽輻射強度的上萬倍。持續不斷的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會拋出大量等離子體和高能粒子,轟擊其行星。這樣一來,紅矮星「宜居帶」內行星會被「烤乾」,在其生命早期就失去大氣層,無法演化成宜居星球。

而K型矮星相對來說更「溫柔」一點,沒有活躍的磁場產生強X射線和紫外線輻射以及高能爆發,因此,它們爆發耀斑的頻率很低,其行星受到的致命X射線輻射也弱得多。

「金鳳花計劃」得出結論

吉南和同事斯科特·恩格爾等人攜手開展了名為「金鳳花計劃」的研究項目。在該項目中,吉南團隊使用哈勃太空望遠鏡、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XMM-牛頓衛星觀測了各種類型的恆星。依據這些觀測數據,他們確定了這些恆星的年齡、自轉速度、X射線—紫外線輻射和耀斑活動之間的關係。

他們抽樣觀測了一些溫度較低的G型恆星和K型矮星。哈勃望遠鏡對氫氣產生的紫外線極為敏感,他們據此評估了約20顆K型矮星產生的輻射。吉南表示:「哈勃望遠鏡是目前唯一能進行此類觀測的望遠鏡。」

在觀測的K型矮星中,包括克卜勒-442、鯨魚座的天侖五和波江座的天苑四。後兩顆恆星是「奧茲瑪計劃」的探索目標,奧茲瑪計劃始於20世紀50年代,是首個嘗試探測外星文明無線電信號的計劃。

吉南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克卜勒-442非常重要,因為它擁有最好的『金鳳花』行星Kepler-442b,這顆巖石行星的質量超過地球的兩倍。」

相關焦點

  • 沒有大氣層且潮汐鎖定的系外行星,對生命而言意味著什麼?
    作者:石蘭(抄襲必究)為了尋找到除地球以外同樣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科學家們不曾間斷對地外行星、乃至系外行星的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了解到更多星體的組成和生命信息,在宇宙學的認知錄上添加了重要內容,也對恆星和行星本身的演化有了更清晰的輪廓。系外行星和我們太陽系內的行星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這些天體總是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每一顆都是獨立存在的不同個體。比如,系外行星LHS 3844b這顆沒有大氣層、並被潮汐鎖定的系外行星,其圍繞運行的M矮星和類太陽恆星有所不同,對生命而言這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 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被推測出!天文學家是如何推導的?
    當今時代,科技越來越發達,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也越來越深入,也得益於許多先進儀器,我們能更好的了解宇宙中的物質。就好比利用天空大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觀測得到的數據,天文學家首次推導出近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
  • 「金鳳花」,可能成為人類在太陽系外的理想家園
    前不久,美國宇航局網站的哈勃望遠鏡專欄有一篇報導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他們提出一個新的想法:金鳳花恆星可能是未來星際殖民的應許之地。那麼,金鳳花恆星為人類尋找新家園帶來了哪些希望?人類到底能否在其他行星系發現宜居的家園呢?
  • 為什麼系外行星的衛星上會是尋找地外生命的好地方?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儘管對地外生命的尋找集中在行星上,但是生命也有可能居住在太陽系中的衛星或者其他的衛星上。圖解:這張圖片展示了一顆類似地球的「系外衛星」在一顆恆星的宜居區域內環繞著一顆氣態巨行星運行的情景。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加州理工大學噴氣推進實驗室 對於地外生命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探索是對月球的偵查。
  • 帶來生命希望的行星GJ 357 d,是怎樣的一個系外世界?
    而這顆新發現的系外行星,正好位於主恆星的可居住區域以內,由於它可以從恆星獲得的能量,可以達到火星從太陽中獲取的能量級別,因此,科學家們對其產生了濃厚的探索欲望。恆星GJ 357是這個新世界的軌道,也是一顆M型矮星,它的質量和尺寸大約是太陽的三分之一,會比我們的太陽低40%左右,這個系統與Hydra星座相距大約31光年。
  • 尋找系外行星,關鍵不僅在於水
    可是,在尋找恆星宜居帶的同時,科學家們突然意識到,還有一個因素同樣至關重要。他們發現,與其在一顆恆星周圍尋找宜居帶,不如在宇宙中尋找宜居恆星、也就是西方人所說的金髮姑娘星。這是怎麼回事呢?    K型主序星  美國維拉諾瓦大學的天文學家們在進行了分析之後認為,我們應該順著恆星赫羅圖再往前走一步,尋找比太陽更宜居的恆星,那就是K型恆星,亦即所謂的橙矮星。
  • 橙矮星——人類的未來?
    我已經看到許多了天文學家們對於什麼樣的恆星能為類地生命提供適宜的條件重燃興趣。這些恆星提供的環境使得類地生命能夠在他們所在的行星的宜居帶生存發展。比如在Trappist – 1星系和比鄰B系外星系中的行星,這些行星都是圍繞著M型紅矮星公轉的。
  • 用亮度差來尋找大氣層:對付系外類地行星的新方法
    一種新方法可能能夠告訴科學家,系外巖石行星——與地球最相似的系外行星——是否擁有大氣層。但與地球不同的是,大部分系外巖石行星位於又小又冷而活躍的M型矮星附近,矮星的輻射與恆星風會讓這些行星上幾乎不可能形成大氣層。現在天文界的一個主要問題是,這些系外巖石行星是否能夠維持大氣層。
  • 找到4個可能「庇護」外星生命的K型恆星,新生命有望被發現?
    在科學中,對於地外生命來說,人類還是沒有任何發現的,至少從如今在已有的地外星球探索來看,是暫時沒有生命存在的。所以到底什麼星球上面存在生命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不過最近又有關於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消息了,這是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的一項發現。根據科學報告顯示,科學家們確定了4個可能「庇護」外星生命的「K型恆星」。
  • 40光年外發現三顆類地行星 或適宜生命存活
    比利時和美國科學家發現了這三顆有可能適宜生命居住的系外行星。如何才算可能「適居」呢?它們圍繞著一個大約太陽八分之一大小的矮星運轉,而該矮星的溫度比太陽明顯要低。從其與母恆星的距離上,這些行星可能也正處於適合生命誕生、存活的位置。
  • 人類為何一直在尋找外星生命?地外智慧生命是不是也在尋找我們?
    人類對地外智慧生命的尋找或永不止步。人類為何一直在尋找外星生命?地外智慧生命是不是也在尋找我們?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在思考世界上存不存在外星人的問題,儘管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各有不同,既有用精神,形上學的問題,也涵蓋科學的方法。然而,隨著我們對宇宙有了更深入、更科學地了解,我們尋找外星人的方式也有了更具體的形式。有關外星人的問題早就是科學研究課題,而不僅僅是科幻小說和哲學探索的主題。
  • 外星生命憑什麼必須是碳基生物,「殺手」小行星會消滅地外生命?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作者:石蘭(抄襲必究)雖然,在我們所生活的地球上,生命的形態多種多樣,而人類對系外行星世界的探索,也已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迄今為止仍,人類沒有找到所謂的外星生命。
  • 緊盯月球 尋找系外天體到訪的蹤跡
    據觀測,大部分砸向月球表面的是巖石類天體,其中也不排除有來自太陽系邊緣或系外訪客的可能。按照阿米爾·西拉傑等人的設想,在月球同步軌道放置太空望遠鏡,實時監測月表撞擊情況,對撞擊時產生的光譜等數據進行研究,可以了解撞擊體的速度、質量和密度,以及撞擊過程的濺射輻射特性,進而判斷它是否來自太陽系外。的確,僅通過外表形態,很難判斷撞擊體是否來自系外。
  • 白矮星最終會變為黑矮星?那為何從未發現黑矮星?原來如此
    可謂殊途同歸,最終白矮星和中子星都會變為一種叫做黑矮星的天體,也就是說黑矮星才是恆星的最終形態。什麼是黑矮星呢?簡單來講,黑矮星就是中子星和白矮星冷卻之後的產物。中子星和白矮星雖然是恆星坍縮之後的產物,但是溫度並不低,通常來講,剛剛形成的白矮星可以達到數十億度的高溫,而要讓如此高溫的天體完全冷卻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時至今日都未曾發現黑矮星的原因。
  • 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宜居?科學家重新定義相關條件
    美重新定義系外行星潛在宜居條件  可能擁有生命的目標天體數量將減少  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在《天體物理學雜誌》撰文稱,他們首次將系外行星的大氣化學納入模型內
  • 從12萬顆恆星光譜數據中,首次挖掘出: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
    基於天空大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發布的數據(DR1),天文學家首次推導出近3萬顆M型矮星的基本參數,其研究成果發表在《arxiv》上。M型矮星也是我們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也是尋找系外行星的絕佳目標。
  • 海王星大小的系外衛星居然可以繞木星大小的行星運行?
    如何對未來的系外星系進行分類在太陽系之外尋找行星是非常艱巨的工作。但是,對於已確認的系外行星而言,一項更具挑戰性的任務是確定這些系外行星是否擁有自己的衛星,又名系外星系。然而,就像對系外行星本身的研究一樣,對系外星系的研究也提供了進一步了解我們的宇宙的機會。
  • 以月球為「鏡」,去系外行星尋找外星生命,NASA的計劃太絕了
    從第一顆系外行星被發現,一直到如今太陽系中也有多顆星球被鎖定,認為極有可能存在著生命,人類的科學探測手段,也在不斷進步,作為人類太空觀測的重要儀器之一,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更是功不可沒。在NASA有關新一代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演示中,月球顯然成為了最大的「亮點」,因為它將在未來人類尋找地外生命的道路上,擔當起非常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