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無權處分合同

2020-12-03 中國法院網

2013-04-08 14:13:10 | 來源:中國法院網 蚌埠禹會頻道 | 作者:盧剛

  無權處分是指沒有處分權而處分他人財產。《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的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第132條規定:「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於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針對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以往學界有不同的觀點,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三條對此予以明確,筆者試以該條規定為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粗淺論述。

  一、 無權處分的界定。「無權處分」一詞的中心是「處分」,「處分」是民法學上的概念,在現代民法理論中其語義有最廣義、廣義、狹義之別。最廣義的處分,包括事實上之處分和法律上之處分。所謂事實上之處分,是指將某物加以物質上的變形、改造或損毀的行為,如將某物損毀、將木材加工成家具等。法律上之處分,是指根據人的意願,通過某種法律行為對財產進行處理。廣義上的處分僅指法律上之處分,可分為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①]。負擔行為又稱債權行為,是指發生債權上給付義務效果的法律行為,一般表現為單獨行為或契約。處分行為是指直接使權利發生得失變更的法律行為,含物權行為和準物權行為兩種。狹義的無權處分,僅指處分行為。「無權處分」一詞中「處分」之含義,不可一概而論,應當依據法律體系的不同加以具體分析。在德國等承認物權行為模式的國家,法律行為被區分為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負擔行為的效力不受處分權的影響,處分行為則以行為人具有處分權為核心要件。在無權處分的情況下,處分人雖然沒有處分權,但並不影響買賣合同的效力,只是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與此顯著不同的是,我國在民法和物權法等領域並沒有承認物權行為模式理論,也沒有區分處分行為(物權行為)和負擔行為(債權行為),而是認為債權合同本身即構成無權處分行為,故對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一直存在爭論。

  二、無權處分合同效力觀點之辨析。學術界和實務界主要形成了三種不同的觀點,分別是無效說、效力待定說、有效說。

  (一)合同無效說。該說以「給付不能」為理論基礎,認為無權處分合同因處分人對標的物無所有權或處分權,對合同標的物履行不能,應認定為無效合同。該說建立在對物的歸屬重於對物的利用保護、靜態安全重於動態安全的基礎之上,是所有權中心主義的體現。依據民法學界通說,客觀自始履行不能的合同為無效合同。事實上,出賣他人之物的履行不能是指主觀不能而不是客觀不能,合同應為有效。合同無效說不僅否定了當事人自我意思的選擇機會,也無視當事人之間因合同所產生的期待,否定了當事人籤訂合同的一切努力,嚴重背離無權處分制度的立法宗旨,該學說已經式微。

  (二)效力待定說。該說認為,無權處分行為是一種效力待定的行為,無權處分人與相對人訂立了處分他人財產的合同,經權利人追認或行為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後,合同自始有效。行為人未取得處分權的,權利人又不追認的,合同無效,但是該無效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該學說以《合同法》第51條為依據,在《物權法》頒行之前較為流行。該學說的缺陷是重視所有權的保護而忽視了交易安全的保護。若所有人不追認,合同就自始無效,相對人無法向處分人請求履行合同義務。同時該學說對善意相對人的合同履行利益保護也不足,在出賣他人之物合同無效的場合,法律只能保護善意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卻難以保護其履行利益而使處分人承擔違約責任。此時出賣人所承擔的並非違約責任,而是締約過失責任,其所賠償的損失也只是信賴利益損失,對履行利益是無法要求賠償的。[②]該學說也沒有嚴格區分無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沒有區分合同的效力與合同的履行,在審判實務中造成諸多實踐難題。

  (三)完全有效說。該說認為,依據民法理論,所謂法律上的處分,包括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③]《合同法》第51條中的處分的法律定位應當是處分行為,而不包括負擔行為。出賣他人合同之物合同屬於負擔行為,該合同之效力,不以處分人對標的物享有所有權或處分權為要件,也不當然地受雙方主觀上是否善意之影響,該處分合同是確定有效的。[④]

  三、理論與現實意義。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司法起草小組採納了「完全有效說」,該解釋第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並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筆者認為,該條規定從審判實際出發,具有積極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有效合同說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能夠增加經濟主體之間的交易頻率。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雙方訂立買賣合同時,出賣人可能並未真正擁有合同標的,往往在合同籤定後才積極籌備貨源。如果否定這類合同的效力,就意味著市場交易必須是現貨交易,市場的靈活性和多樣性被犧牲怠盡。有效合同可以為這個過程增加可靠的環節,不但以違約責任的法律保障模式提高市場主體的交易信心,更通過合同行為的有效性加速社會資源的流轉配置,使得「物盡其用」。依據《合同法解釋(二)》第十五條規定:「出賣人就同一標的物訂立多重買賣合同,合同均不具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無效情形,買受人因不能按照合同約定取得標的物所有權,請求追究出賣人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違約責任是以存在有效合同為前提的,該條規定實際上已經承認了出賣他人之物合同的有效性,也承認了買賣合同的效力不受處分權有無之影響。在審判實務中,許多法院都依據該條之規定裁判此類案件,追究出賣人的違約責任,從而比較周到地保護了善意買受人的權益。同時《物權法》第十五條規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從比較法的角度來看,1994年《國際商事合同通則》(PICC)第3.3.(2)規定:「合同訂立時一方當事人無權處置該合同相關聯之財產的事實本身,不影響合同的效力」,《歐洲合同法原則》(PECL)第4.102條的規定與該規定基本相同。日本雖然作為一個不承認物權行為模式的國家,在其《民法典》中也規定「以他人權利為買賣標的時,出賣人負取得該權利並移轉於買受人的義務」。

  總之,將無權處分行為訂立的合同認定為有效合同,不僅為物權行為模式理論的普遍適用奠定基礎,也有利於我國立法體系中各個部門法的協調和立法宗旨的統一,對理順法律利害關係人三者之間的關係具有實踐性影響,對於市場經濟資源的自由流動提供法律上的保證。同時,對於其他有償合同類案件,也可根據合同法第174條的規定,引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進行處理。

  注釋

[①] 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15-216頁。

[②] 孫鵬:《論無權處分合同》,載《現代法學》2000年第四期;韓世遠:《無權處分與合同效力》,載《人民法院報》1999年11月23日第3版。

[③]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四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137頁。

[④] 韓世遠:《無權處分與合同效力》,載《人民法院報》1999年11月23日第3版。

相關焦點

  • 淺析對無權處分行為的追認
    有學者謂:「在法律有關合同無效的規定中,某些規定是基於保護社會利益的需要;當合同因違反法律的這些禁止性規定而無效時為絕對無效;而另一些規定則是基於保護個人利益的需要,當合同因違反這些規定而無效時,是為相對無效。相對無效僅對特定的利害關係人而言無效,除利害關係人外其他人不得主張無效。」[6]在無權處分中,將其規定為無效時基於保護原權利人利益的需要,所以應為相對無效,則追認行為的對象即為無權處分合同。
  • 無權處分必然導致合同效力待定?
    (2)無權代理人訂立的合同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3)無處分權人訂立的合同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 動產善意取得與無權處分之分析
    對此,我國《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由此引起我國學界的激烈爭論,形成各種觀點。主流觀點認為,依前述合同法的規定,無權處分行為為效力未定行為,非必然有效,亦非必然無效,在使其有效或者無效之事由未出現之前,合同成立,但其效力懸而未決。
  • 論夫妻共有房產單方處分行為的效力
    二、無權處分與無權代理  (一)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兼評《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  無權處分,以出賣他人之物為著例,被王澤鑑先生喻為「法學上之精靈」。一般認為,無權處分是指無權處分人以自己的名義處分他人之權利。[1]正確理解無權處分的概念,首先應當弄清「處分」一詞在民法上的不同含義。
  • 《買賣合同解釋》第三條的適用範圍是什麼
    合同法起草人將本應屬於第132條反面解釋範圍之內的"惡意及誤認出賣他人之物",與"惡意及誤認無償轉讓他人之物"合併,設立第51條"無權處分(他人財產)合同"規則:"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依反對解釋,未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未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無效。
  • 缺少有效要件的合同,效力如何判斷?
    在社會生活中,如果發生糾紛,對那些缺少有效要件的合同,效力如何判斷?最高人民法院有關負責人近日對民商事合同的效力判斷問題作出詳解。問:未生效合同的法律效力如何?答:未生效合同是欠缺生效條件的合同,包括欠缺約定生效條件和法定生效條件兩種情形,這裡主要說欠缺法定生效條件即未予批准的情形。
  • 陳永強:中國民法處分行為之多元模式|法治研究202004
    處分行為的爭議主要產生於《合同法》第51條,該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合同有效。」該條將無權處分合同認定為效力待定,遭受了學界的廣泛質疑。
  • 第三人請求確認買賣合同無效的一般應不予受理
    【分歧】意見1:本案應當審理查明原告是否準許或追認過,進而對合同有效或無效作出判決。  意見2:本案合同是否有效與原告沒有直接利害關係,本案應不予受理。  【分析】本文認同意見2。  一、無權處分未經追認且未取得處分權的,合同並不當然無效。
  • 商品房預售合同沒有登記生效了嗎?
    【網友提問】商品房預售合同是否必須以登記為生效要件,不登記有沒有效?【律師解答】根據我國法律相關規定,已經成立的合同的效力一般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第二種是,效力待定的合同,包括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籤訂的合同;因欺詐、脅迫、乘人之危、重大誤解或者顯失公平等意思表示有瑕疵的合同;無權處分、無權代理的合同。第三種是無效的合同。
  • 民法典學習筆記(合同編——第一分編:通則·上)
    合同法律制度是與社會經濟生活最直接相關的法律制度。《合同法》施行後,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一系列司法解釋,主要有「合同法司法解釋一」「合同法司法解釋二」「商品房買賣合同司法解釋」「城鎮房屋租賃合同司法解釋」「民間借貸司法解釋」「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等等,上述司法解釋的很多內容也被吸收進《合同編》,如「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3條關於無權處分的規定。
  • 簡述狹義無權代理與表見代理
    今天我們的主角是無權代理,廣義的無權代理包括狹義的無權代理與表見代理。一、狹義的無權代理1.狹義的無權代理,是指行為人無代理權,並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且不構成表見代理的情形。例如,三石君苦練PS技術,偽造了一份AA公司的採購合同,並PS了一個公章,惟妙惟肖,給周圍的朋友看,無不讚嘆其PS技術,三石君於是用這份合同以AA公司的名義與BB公司籤訂了網紅蝦採購合同。
  • 民法典下《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的對比性討論|法典研習
    討論分析1999年,我國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合同法第132條第1款規定:「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於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前述規定也存在導致合同的效力不穩定,不符合市場交易習慣,善意買受人的利益難以得到保護等問題。
  • 《民法典》買賣合同的10大變化+法律要點|學習民法典之43
    02明確了出賣人無權處分時,買受人的救濟途徑第五百九十七條【無權處分效力】因出賣人未取得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的,買受人可以解除合同並請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發布日期:2012.05.10)第三條 【無權處分·買賣合同效力】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民法典合同編新增條文重點解讀
    1 預約合同 第四百九十五條 當事人約定在將來一定期限內訂立合同的認購書、訂購書、預訂書等,構成預約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預約合同約定的訂立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預約合同的違約責任。
  • 最高法院案例|實際履行的會議紀要,視為對合同雙方具有約束力
    實際履行的會議紀要,視為對合同雙方具有約束力——合同一方上級主管部門主持召開並形成會議紀要,經合同雙方實際履行的,應認定該紀要對合同雙方具有約束力。標籤:|合同成立|會議紀要|合同變更|實際履行案情簡介:1993年,省體委下屬體彩中心與電腦公司籤訂合作發行體育彩票協議,由電腦公司出資8000萬元引進設備,設立控制中心,合作發行全省體育彩票,並約定了投資返還比例,同時約定了因政策原因及政府命令及體彩中心違約致使合同終止履行的清算原則、違約責任。
  • 紀律處分覆核決定書(北京永安財富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永安財富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基協處分〔2019〕11號,以下簡稱《決定書》),向協會申請紀律處分覆核。第三,申請人認為紀律處分理由與事實不符,申請人稱其產品投向和管理費的收取完全符合行業通行做法和基金合同約定。第四,申請人認為《決定書》的紀律處分裁量過重,將嚴重影響申請人的穩定展業和投資者對管理人的信心。
  • 民法典:合同的效力
    第一分編 通 則第一章 一般規定第二章 合同的訂立第三章 合同的效力第五百零二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未辦理批准等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以及相關條款的效力。應當辦理申請批准等手續的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反該義務的責任。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的變更、轉讓、解除等情形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適用前款規定。
  • 這些合同屬於可撤銷的合同,千萬別上當!
    在民事法律行為中,存在可撤銷的法律行為,其中就包括可撤銷的合同情形。可撤銷合同,是指當合同訂立後存在特定的情形時,有法定撤銷權的一方可主張撤銷該訂立的合同,是的合同自始無效。對可撤銷合同的理解,結合《合同法》第54、55條,《民法總則》第147--152條,可有如下內容:1、可撤銷合同的類型四個類型: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合同(包括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因欺詐訂立的合同(未損壞國家利益);因脅迫訂立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