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討|六年級數學 節約用水(含教案·課件)

2021-01-12 陽光備課

研討素材一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形成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2.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經歷走進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達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3.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讓學生感受到節約用水的現實性和迫切性,增強節約用水的意識和行為,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水龍頭滴水速度的測算及折線統計圖的繪製。

教學難點:運用所測量的數據聯繫實際生活進行應用。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複習導入

出示各地乾旱圖片。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不少有關水資源的資料,誰願意給大家分享你收集到的信息,並說明資料來源。

2.閱讀課本第105頁(閱讀寶貴的水資源片段,了解我國及地球上水資源狀況)。

閱讀任務:

(1)用筆勾出相關的統計數據,展示相關的統計數據.。

(2)說出你閱讀此片段的感想。

3.交流學習結果,板書:2300立方米 、1/4、121位。

看了這些數據和你收集到的信息,你有什麼感受呢?

4.課前請同學們做了一個水龍頭1分鐘漏水試驗,老師為你們每人都測量了一分鐘的漏水量,我們一起來看看全班同學的試驗結果!

5.計算統計,交流感想。

(1)師:根據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統計表。

平均一個漏水水龍頭漏水情況統計表

一個水龍頭一年浪費多少升水?(如果1立方米約重1噸)一個水龍頭一年浪費多少噸水?(2.628升重2.628噸)要求學生用四捨五入法保留整數約為3噸。

(2)在統計表中選擇恰當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引導學生觀察統計表和統計圖中的數據發現,滴水量隨著時間的增加而不斷增加,滴水量與時間成正比例關係。(板書:滴水量與時間成正比例關係)

在實際生活中如何做到節約用水?(生說說收集到的節約用水的資料)

請大家分組討論一下節約用水的措施。節水倡議(生齊讀:節約用水,從我做起,從節約每一滴水做起)。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課本第106頁第3題。(運用調查的和計算出來的數據解決問題)

2.周圍有哪些浪費水的現象?你能算出一年全國家庭大約要浪費多少噸水嗎?(老師提供信息:①全國大約有1.5億個家庭,②平均每個家庭有一個水龍頭漏水,然後結合前面已得到的結果算一算全國的家庭一年大約浪費多少噸水)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想說什麼?

▼▼▼▼

研討素材二

一整合意圖

把不同學科的相同或相近內容進行整合,力圖達到:(1)同一內容的學習用一個板塊時間解決,不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2)相近內容的學習兼顧不同學科的學習目標,力圖取得優於單一學科教學的效果;(3)讓學生感知到課堂上學習的各學科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不是單獨存在的,要善於將書本知識綜合運用於生活實踐中去解決問題。人教版六上數學《節約用水》與教科版六下科學《一天的生活用水》就屬於同一內容的學習板塊。

二教材解讀

《節約用水》是人教版六上數學一節綜合實踐課,通過觀察、收集、整理數據,使學生經歷綜合運用知識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我國水資源現狀,滲透品德教育,使學生形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

《一天的生活用水》是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環境和我們」第5課,引導學生通過聯繫實際生活,體會淡水資源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再通過學生個人每天不同用水量的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不同的用水習慣導致用水量差別大,從而辨別哪種方法比較節約用水資源;通過一系列數據、圖表和案例等說明我國及全世界的水資源短缺危機,從而激起學生對水資源的憂患意識,進而順理成章地提出節約用水的號召,倡導學生投入到建立節水型社會的行動中去,也為下節課《汙水和汙水處理》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通過對教材的解讀,本課定為以問題探究性學習為主,圍繞一個「滴水水龍頭」問題進行探究,以科學研究的方式,通過統計、計算、估算、推測等策略去解決問題。

三教學過程

3.1.1教學目標

【目標定位】

1.通過觀察、收集、整理數據,使學生經歷綜合運用知識的過程。

2.利用測量、計算等策略,通過「滴水的水龍頭」、「不同習慣的用水量比較」,鞏固簡單的統計知識,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過的知識的能力。

3.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我國水資源現狀,形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

3.1.2學時重點、難點

綜合運用所學過的知識。

3.1.3活動準備

1.調查家庭中一天的用水量

孩子們,你們好!

請調查一下2014年你們家庭其中一個月的水費單或通過電話查詢的方式了解你們家庭一個月的用水量,並完成下面的調查表。如有問題,可以和家長一起完成。

家庭中一天的用水量調查

提示:1噸水的體積大約等於1000升。

2.分小組實驗,觀測水龍頭滴水量,完成「水龍頭滴水量統計表」

以小組為單位,測量學校裡不同水龍頭1分鐘的滴水量,實驗4次,做好記錄並繪製條形統計圖。

1個水龍頭1分鐘滴水量統計圖

3.1.4教學活動

活動1【活動】我一天用了多少水

一、我一天用了多少水

1.揭示主題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水」。板書:水

2.交流匯報:課前我們進行了家庭人均用水情況的調查,現在把你調查的結果在小組內交流一下,請匯報組長匯總好小組人均用水量最多與最少的家庭分別用了多少?

3.觀察發現:觀察這些數據,你有什麼發現?

4.分析原因:什麼原因導致家庭人均用水量差異這麼大?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調查家庭人均用水量,交流匯報,觀察數據,分析原因,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用水習慣下,人均用水量的差異大,從而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

活動2【活動】滴水的水龍頭

二、滴水的水龍頭

在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用水習慣下,我們的用水量的確有很大差異,在我們的周圍你看到過浪費水資源的現象嗎?

1.小組展示研究成果:課前分6個小組分別做了一個滴水實驗,我們一起來看看各小組的實驗結果吧!

2.觀察發現:觀察這些數據,你發現了什麼?

3.分析原因:什麼原因導致我們實驗的結果差異比較大?

小結:水龍頭的型號不同,打開大小不同,導致流速不同浪費的水量也就不同了,那我們用哪個統計量來表示1個水龍頭1分鐘滴水的一般水平比較合適呢?

4.小組合作計算實驗數據的平均數。

5.藉助量筒感受1分鐘滴水量,交流感想。

6. 計算一個滴水水龍頭1小時、一天、一年的漏水量。

(1)感受1天的漏水量

你知道一天漏掉的水有多少嗎?一瓶礦泉水0.33升,大約有多少瓶這樣的礦泉水呢?再進行計算驗證,交流感受。

你一天大約需要喝幾瓶這樣的水呢?這些水夠多少人喝一天呢?

(2)感受1年的漏水量

你知道一年漏掉多少瓶這樣的礦泉水呢?再進行計算驗證,交流感受。

(3)感受一個班每個家庭有1個水龍頭,1個學校1年漏水量。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統計、觀察、計算等學習活動,以小組合作交流等形式,培養學生數據分析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思考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計算結果進行估算、驗證、推測,讓學生的感官受到強烈的衝擊,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動3【活動】不同用水習慣下的浪費

三、不同用水習慣下的浪費

過渡: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一些不合理的用水,也是一種浪費,下面請看一組對比數據。

1.觀察三組不同生活習慣下的對比數據,你發現了什麼?

2. 計算感知

採用節水洗臉的方式,如果一個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洗臉兩次計算,一年可以節水多少升?約幾立方米?(保留整數)

全國約有4.3億個家庭,一年可以節水多少立方米?

杭州西湖的蓄水量約1000萬立方米。相當於多少個杭州西湖?

3.交流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探索,解決有關用水的實際問題,再次運用計算結果進行估算並驗證,進一步感受不同用水習慣下的浪費。

四、節水措施的探討

1.數據感知

2.視頻觀看

3.小組合作制定節水計劃

小結:讓我們的節水計劃行動起來,過一個月我們再次調查我們的人均用水量,來驗證我們的節水措施的可行性。

活動4【講授】設計說明

【設計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綜合與實踐」是一類以問題為載體,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活動,活動中要關注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關注數學與現實世界、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人教版六上數學《節約用水》與教科版六下科學《一天的生活用水》題材接近,內容相似,目標交融,因此進行有機整合,通過以科學研究的方式,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達到課程整合後的一種「化學反應」——「1+1>2」。

一、「實驗化」的活動更豐富整合內涵

本課設計了「調查家庭中一天的用水量」和「開展水龍頭1分鐘的滴水實驗」兩個課前活動。在滴水實驗的設計上把數學與科學元素交織在一起進行了整合,數學教材要求學生對不同水龍頭進行滴水實驗,而科學更注重實驗結果的科學性,要對1個水龍頭至少進行三次以上的滴水實驗。因此,本課實驗設計成以小組為單位對學校裡不同的水龍頭,進行4次測試,既達到對不同水龍頭的實驗,又達到實驗的科學性。整個活動讓學生經歷「收集實驗數據——整理數據——製成統計圖——觀察分析」的全過程,更加豐富了本課知識的內涵。

二、「體驗式」的活動使整合更具探究味

為了讓學生充分意識到節約用水的必要性,通過對實驗數據的統計,求出數據的平均數,培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能力,再進行推算1小時、1天、1年的滴水量,藉助量筒體驗1分鐘的滴水量,通過1瓶礦泉水的體積藉助估算、驗證感受1天、1年的滴水量,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思考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體驗式」活動讓學生從對1分鐘滴水量的無所謂,到震撼心靈的衝擊,從而引發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究的欲望。

三、「生活化」的教學使整合更具緊密性

數學與科學都與我們的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要讓學生會用數學與科學的眼光發現和解決生活的問題。《一天的生活用水》一個版塊要學生通過個人每天不同用水量的比較,從中發現不同的用水習慣導致用水量差別大。數學要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本課先讓學生觀察三組不同生活習慣下的對比數據,再根據數據解決有關用水的實際問題,運用計算結果進行估算並驗證,更深入感受到不同用水習慣下的浪費,無形中滲透節水教育的。

課程整合給我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學生不會再是學習知識的機器,也不會再是接受問題的容器。課程整合,能較好地體現知識的整體性、實踐性、體驗性、開放性、生成性的特徵,讓學生更好的獲得整體的感知與理解,促進學生人性的發展與完整。

【以上內容由網上搜索而來,由陽光教研整合,各部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此向作者致謝!文章部分內容由截圖軟體得到,可能不夠清晰,若喜歡該資源請向作者或出版者購買,摘錄、轉載,是想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教師提高業務水平做點事,僅此而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開學啦|二年級數學長度單位—釐米(含教案·課件),請收藏!
    教案教學目標:1.結合實際問題,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形成相應的長度觀念。2.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實際長度表象。4.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目標解析:創設測量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 教學研討|六年級數學 第4單元 第3課時 比的應用
    設計說明本課時主要是教學已知幾個數的和以及這幾個數的比,求這幾個數分別是多少的應用題,在教學設計上有如下兩個特點:1.滲透轉化思想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大膽交流和匯報從複習題中獲取的數學信息,並在交流、匯報中滲透轉化思想
  • 教學研討|指數與指數冪的運算(2課時)·教案·課件
    研討素材一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理解分數指數冪和根式的概念;(2)掌握分數指數冪和根式之間的互化;(3)掌握分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4)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等的能力.3.情態與價值(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的能力,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2)通過運算訓練,養成學生嚴謹治學,一絲不苟的學習習慣;(3)讓學生體驗數學的簡潔美和統一美.
  • 教學研討|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案·課件
    研討素材一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必修1》人教A版第三單元第一節第二課,主要是分析函數與方程的關係。三、設計思想本節課倡導積極主動、勇於探索的學習方式,應用從生活實際——理論——實際應用的過程,應用數形結合、圖表、信息技術,採用教師引導——學生探索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注重提高學生數學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經歷直觀感知、觀察發現、抽象與概括、符號表示、運算求解、數據處理、反思與建構等思維過程。
  • 教學研討|指數函數及其性質(第1課時)·教案·課件
    在指數函數的研究過程中蘊含了數形結合、分類討論、歸納推理、演繹推理等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函數,培養學生的函數應用意識,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數學問題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體會數學的理性、嚴謹及數與形的和諧統一美,展現數學實用價值及其在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 教學研討|2.4.2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坐標表示、模、夾角 ·教案·課件
    研討素材教學分析平面向量的數量積,教材將其分為兩部分.在第一部分向量的數量積中,首先研究平面向量所成的角,其次,介紹了向量數量積的定義,最後研究了向量數量積的基本運算法則和基本結論;在第二部分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坐標表示中,在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坐標表示的基礎上,利用數量積的坐標表示研討了平面向量所成角的計算方式,得到了兩向量垂直的判定方法,本節是平面向量數量積的第二部分
  •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下冊《3.3水結冰了》微課導引+教學視頻+活動手冊+教案+課本
    ★科學3-6年級下冊名師課堂第一單元★
  • 中班數學教案:數的守恆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中班數學教案:數的守恆   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排除外部因素(顏色、大小、空間排列形式、空間距離)的幹擾,
  • 小學1~6年級數學知識整理,快為孩子收藏!
    免費領:北師大版數學一~六年級上冊教案、課件、作業、真題和微課等! 免費領:人教版數學一~六年級上冊教案、課件、教學計劃和微課視頻等! 免費領:蘇教版數學一~六年級上冊教案、課件、作業、真題和微課! 免費領:人教版PEP英語全上冊教案、課件、導學案和說課稿等! 免費領:語文1-6年級上冊教案+課件+試卷+視頻+教學資料!
  • 2020秋季中小學全科各版本教案課件免費下載啦
    為方便廣大教師備課及家長輔導孩子學習,我們緊緊圍繞官方教材,從編寫理念、指導原則、教材內容的選排等方面,精心整理了2020年秋季中小學各科教學資料包。現將免費與大家共享。
  • 滬教版高二年級物理教案:動量定理
    一、教學目的:1。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和表達式,知道動量定理適用於變力。2。能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動量表達式。3。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物理現象,並能掌握一維情況下的計算問題。二、教學重點: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和表達式,知道動量定理適用於變力。
  • 教學研討|指數函數之鞏固與提高·教案·課件
    研討素材一一、複習目標:1、理解和掌握有理指數冪的定義及性質,指數函數的概念、圖像與性質;2、綜合運用指數函數的圖像與性質解決問題。三、教學方法:講練結合,探析歸納。四、教學準備:多媒體五、教學過程(略)研討素材二— END —以上內容由網上搜索而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此向作者致謝!
  • 教學研討|對數與對數運算(第1課時)·教案·課件
    研討素材一教學目標:1.知識技能:①理解對數的概念,了解對數與指數的關係;②理解和掌握對數的性質;③掌握對數式與指數式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通過與指數式的比較,引出對數定義與性質 .教學重點: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及對數的性質教學難點:推導對數的性質。教學用具:投影儀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類比分析與發現研討素材二— END —以上內容由網上搜索而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此向作者致謝!
  • 一年級數學位置:第1課時 上、下、前、後(含教案·課件)
    研討素材一第1課時 上、下、前、>後教學內容:教材P9。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讓學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後的方位,並能應用於實際生活。2.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方位感。教學重點:能正確地辨認實際生活中和平面圖上的上、下、前、後這些方位,並用這些方位來描述物體間的相對位置。
  • 教學研討 | 正弦函數和餘弦函數的圖象與性質
    上海市高中數學課本高一年級第二學期(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師:上海市向明中學 王建華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節課的內容是選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一年級第二學期(試用本)中第六章《三角函數》第一節。
  •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面積、體積公式大全!
    三年級數學題 Weixin ID sanshuxueti
  • 【教學研討】連雲港市小學英語集體備課論壇暨骨幹教師教學特長展評活動在青口小學舉行
    9月29日,全市各小學400多名英語教師齊聚青口小學,參加全市小學英語集體備課論壇暨骨幹教師教學特長展評活動。
  • 教學研討|1.4.2 正弦函數、餘弦函數的性質
    研討素材一1.4.2正弦函數、餘弦函數的性質(二)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三中學 孫佳欣一、教材分析對於函數性質的研究,在高一必修中已經研究了冪函數、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的圖象與質.因此作為高中最後一個基本初等函數的性質的研究學生已經有些經驗了其中
  • 教學研討|正弦、餘弦定理應用之邊角轉換·教案·課件
    研討素材一一、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 了解正餘弦定理的內容,能綜合利用正餘弦定理解決三角形形狀的判斷及求邊、角等問題。三、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正、餘弦定理的綜合應用。教學難點:邊角轉化的合理處理四、教學過程研討素材二— END —以上內容由網上搜索而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此向作者致謝!
  • 七年級數學上冊期末複習專題課件|數學老師:學霸愛學這份ppt
    很多學生在考前的時候都會認真複習,但是如何才能抓住期末前的考點,很多同學選擇看課本或者死學,其實很多老師都會準備一份七年級上冊期末複習專題的PPT,我們年級的教學主任數學老師整理這份PPT把課本當中核心精簡的要點總結出來,並把經典的例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