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討|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案·課件

2021-01-08 陽光備課

研討素材一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必修1》人教A版第三單元第一節第二課,主要是分析函數與方程的關係。教材分三步來進行:第一步,從學生認為較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與相應的二次函數入手,由具體到一般,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相應函數的零點的聯繫。然後推廣為一般方程與相應函數的情形;第二步,在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過程中,通過函數圖像和性質來研究方程的解,體現方程和函數的關係;第三步,在函數模型的應用過程中,通過函數模型以及模型的求解,更全面的體現函數與方程的關係,逐步建立起函數與方程的聯繫。本節課是以上節課的「連續函數的零點存在性定理」為確定方程解所在區間為依據,從求方程近似解這個側面來體現「方程與函數的關係」;而且在「用二分法求函數零點的步驟」中滲透了算法的思想,為學生後續學習算法的內容埋下伏筆。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函數,理解函數零點和方程根的關係, 初步掌握函數與方程的轉化思想.但是對於求函數零點所在區間,只是比較熟悉求二次函數的零點,對於高次方程和超越方程對應函數零點的尋求會有困難.另外算法程序的模式化和求近似解對他們是一個全新的問題.

三、設計思想

本節課倡導積極主動、勇於探索的學習方式,應用從生活實際——理論——實際應用的過程,應用數形結合、圖表、信息技術,採用教師引導——學生探索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注重提高學生數學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經歷直觀感知、觀察發現、抽象與概括、符號表示、運算求解、數據處理、反思與建構等思維過程。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具體實例理解二分法的概念及其適用條件,理解求方程近似解的二分法的基本思想與步驟;能夠藉助科學計算器用二分法求給定方程的滿足一定精確度要求的近似解.從中體會函數與方程之間的聯繫及其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通過啟發學生利用直觀想像分析問題來培養學生的直觀想像能力,加強學生對數學通性通法的學習,體驗二分法的算法思想及函數與方程、數形結合等思想,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體驗求方程近似解的二分法的探究形成過程,感受方程與函數之間的聯繫;體會由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體會概括結論和規律的過程,逐步養成認識事物的正確方法.

五、教學重點:

理解二分法的基本思想,掌握運用二分法求函數零點的近似值的方法和步驟.

六、教學難點:

理解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思想方法。

七、教學過程(略)

研討素材二

— END —

以上內容由網上搜索而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此向作者致謝!文章部分內容由截圖軟體得到,可能不夠清晰,若喜歡該資源請向作者或出版者購買,摘錄、轉載,是想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教師提高業務水平做點事,僅此而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三個步驟,助你抓住高中數學「二分法求方程根近似值」問題的本質
    關於近似計算在數學學習中,主要目的側重於知識和方法的學習,因而大家遇到的精確解(或精確計算)佔絕大數。而實際工作與生活中,大家回想一下,遇到需要近似結果的情形是不是反而更多呢?在實際應用中,有些方程(如非線性方程)要麼求根公式複雜而不實用,要麼根本不存在求根公式,此時就要用到近似求解方法,如二分法、牛頓迭代法等數值法。
  • 第21講:《曲率與方程近似解》內容小結、課件與典型例題與練習
    即圖中的三條線的長度在 時,有  從而在與極限相關的計算中,弧長可以近似為切線的長度,或者割線的長度.    三、曲率圓  曲線上某點處的曲率圓與曲線,描述曲率圓的方程與描述曲線的函數的關係:    四、曲率圓方程求解步驟  第一步:設曲率圓方程  第二步:藉助隱函數求導方法對曲率圓方程兩端求關於變量
  • 教學研討|2.1.2 求曲線的方程
    研討素材一一、三維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掌握求曲線的軌跡方程的基本步驟;(2)會用直接法求一些簡單曲線的方程。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兩個例子的探究和講解,加強學生對方程的解和曲線上的點的一一對應關係的認識; (2)在求曲線方程的過程中,學生經歷探究、求解、交流、討論、展示、修正、完善講解等數學活動過程,得出結論,並能有條理的闡述自己的觀點,並能正確書寫自己的過程; (3)在講解過程中,
  • 你會求方程的近似解嗎?
    內容章節:函數的應用 - 函數與方程 -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基礎知識3.1.2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1)二分法原理:對於在區間[a,b]上連續不斷且f(a).f(b)<0的函數y=f(x),通過不斷地把函數f(x)的零點所在的區間一分為二
  • 高考數學原創試題—用牛頓迭代法求方程近似解
    牛頓-拉弗森迭代法(簡稱牛頓迭代法)是求方程解的重要方法,該方法是牛頓在17世紀提出的一種在實數域和複數域上近似求解方程的方法。我們知道,很多方程不存在求公式,因此求精確根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從而尋求方程的近似根就顯得特別重要。
  • 解析二分法求方程f(x)=0在區間「a,b」內近似值的解題步驟
    取[a,b]的中點x=1/2 (a+b),將區間一分為二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時會給出近似值與精確值的差的絕對值的範圍,即給出精確度的大小;在使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時還要找到這個方程的解存在的區間,因為並不是所有的題都給出區間;找到該方程的區間後,求出這個區間的中點,將區間分為兩個區間,方程的解只能在這個區間中的一個區間上,這樣就縮小了區間的範圍
  • 教學研討|圓的極坐標方程
    》.這節在教參中建議的是上2課時,考綱對這一節 的要求:能在極坐標系中給出簡單圖形的方程.通過對比這些圖形 在極坐標系和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方程,理解用方程表示平面圖 形時選擇適當的坐標系的意義.這節在高考考察中屬於中等以下難度的題,即基礎題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①曲線的極坐標方程,
  • 教學研討|2.2.1 橢圓及其標準方程(第一波)
    》第一課時.在選修2—1第二章,教材利用三種圓錐曲線進一步深化如何利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由於教材以橢圓為重點說明了求方程、利用方程討論幾何性質的一般方法,然後在雙曲線、拋物線的教學中應用和鞏固,因此「橢圓及其標準方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本節內容蘊含了許多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如:數形結合思想、化歸思想等.因此,教學時應重視體現數學的思想方法及價值.
  • 《一元一次方程》教學設計
    《一元一次方程》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2、會從題目中找出包含題目意思的一個相等關係,列出簡單的方程。3、掌握檢驗某個數值是不是方程解的方法。【過程與方法】在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探討概念,數量關係,列出方程的方法,訓練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學生體會到從算式到方程是數學的進步,體現數學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用數學方法解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二、教學重點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尋找相等關係,列出方程。
  • 教學研討|2.4.2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坐標表示、模、夾角 ·教案·課件
    研討素材教學分析平面向量的數量積,教材將其分為兩部分.在第一部分向量的數量積中,首先研究平面向量所成的角,其次,介紹了向量數量積的定義,最後研究了向量數量積的基本運算法則和基本結論;在第二部分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坐標表示中,在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坐標表示的基礎上,利用數量積的坐標表示研討了平面向量所成角的計算方式,得到了兩向量垂直的判定方法,本節是平面向量數量積的第二部分
  • 教學研討|參數方程的概念
    研討素材一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理論「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指提問者通過對情境的探索產生新問題,或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對問題的再闡述。二、建構主義學習觀和教學觀教學應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教學應引導學生開展高水平的思維活動;教學應當使學生認識學習中的自我監控的重要性,使學生形成自我監控學習的習慣,掌握自我監控學習的技能;教師應當為學生營造一種能夠充分溝通、合作和支持的課堂學習環境;教學應當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情境性的信息與有力的建構工具。
  • 教學研討|正弦、餘弦定理應用之邊角轉換·教案·課件
    研討素材一一、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 了解正餘弦定理的內容,能綜合利用正餘弦定理解決三角形形狀的判斷及求邊、角等問題。三、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正、餘弦定理的綜合應用。教學難點:邊角轉化的合理處理四、教學過程研討素材二— END —以上內容由網上搜索而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此向作者致謝!
  • 寫一個用迭代法解方程的Java程序
    迭代法具有循環的計算方法,方法簡單,適宜解大型稀疏矩陣方程組,在用計算機計算時只需存儲A的非零元素(或可按一定公式形成係數,這樣A就不需要存儲)。 (1)對於給定的方程組X =Bx+f,用式子 逐步代入求近似解的方法稱為迭代法(或稱為一階定常迭代法,這裡與B和k無關) (2)如果limx(k), x∞存在(記作x* ),稱此迭代法收斂,顯然x就是方程組的解,否則稱此迭代法發散。
  • 教學研討|指數函數之鞏固與提高·教案·課件
    研討素材一一、複習目標:1、理解和掌握有理指數冪的定義及性質,指數函數的概念、圖像與性質;2、綜合運用指數函數的圖像與性質解決問題。三、教學方法:講練結合,探析歸納。四、教學準備:多媒體五、教學過程(略)研討素材二— END —以上內容由網上搜索而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此向作者致謝!
  • 教學研討|4.3.2 空間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研討素材一一、教學分析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兩點之間的距離公式是學生已學的知識,不難把平面上的知識推廣到空間,遵循從易到難、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利用類比的思想方法,藉助勾股定理得到空間任意一點到原點的距離;從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方程x2 +y2 =r2 表示以原點為圓心,r為半徑的圓,推廣到空間直角坐標系中的方程x2 +y2 +z2 =r2 表示以原點為球心
  • 教學研討|指數與指數冪的運算(2課時)·教案·課件
    研討素材一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理解分數指數冪和根式的概念;(2)掌握分數指數冪和根式之間的互化;(3)掌握分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4)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等的能力.教學重點:(1)分數指數冪和根式概念的理解;(2)掌握並運用分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教學難點:分數指數冪及根式概念的理解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類比分析法及發現法教學過程(略)研討素材二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
  • 教學研討|對數與對數運算(第1課時)·教案·課件
    研討素材一教學目標:1.知識技能:①理解對數的概念,了解對數與指數的關係;②理解和掌握對數的性質;③掌握對數式與指數式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通過與指數式的比較,引出對數定義與性質 .教學重點: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及對數的性質教學難點:推導對數的性質。教學用具:投影儀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類比分析與發現研討素材二— END —以上內容由網上搜索而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此向作者致謝!
  • 解方程,不要算術思路,用等式的性質解未知數才更容易理解
    過去,在小學教學簡易方程,方程變形的依據是加減運算或乘除運算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只適合解一些簡單的方程。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然後重新學習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解方程,而且小學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
  • 教學研討|2.5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
    研討素材一一、教材分析本節課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數學教科書·數學(必修5)》(北師大版)第一章第三節第一課時。教學對象是剛進入高中的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於年齡的原因,思維儘管活躍、敏捷,卻缺乏冷靜、深刻,因此片面、不嚴謹。三、設計思想本節課採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即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深入探討。
  • 教學研討|六年級數學 節約用水(含教案·課件)
    研討素材一教學目標:1.讓學生經歷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形成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2.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經歷走進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達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