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素材一
一、三維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掌握求曲線的軌跡方程的基本步驟;
(2)會用直接法求一些簡單曲線的方程。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兩個例子的探究和講解,加強學生對方程的解和曲線上的點的一一對應關係的認識;
(2)在求曲線方程的過程中,學生經歷探究、求解、交流、討論、展示、修正、完善講解等數學活動過程,得出結論,並能有條理的闡述自己的觀點,並能正確書寫自己的過程;
(3)在講解過程中,強化「數形結合」並相互轉化的數學思想;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例題設疑、探究、求解、交流、 展示、修正、完善的系列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數學抽象、數學建模、邏輯推理的數學學科素養。
(2)通過追問、反問、變式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個人品質。
二、教材分析
求曲線方程是解析幾何兩大基本問題之一,課標要求通過具體實例的研究,掌握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步驟和一般方法。在直線與圓的章節裡已經滲透過探求曲線方程的初步知識,這些是本節知識方法的生長點。但是學生對如何探求曲線方程僅限於將動點的幾何關係式「翻譯」為代數關係式,缺乏深刻的認識。「求曲線的方程」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獲得明確的目標指向,即如何想方設法地探求曲線上任意動點的坐標(x,y)所滿足的關係式和完善關係式,即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步驟,突顯本節課的重點。而「直接法」是求軌跡方程最基本的方法,本節課通過一個例題和兩個練習題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搭建認知的框架,突顯本節課的難點。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授課的對象是農村普通中學生,他們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自我修正的能力比較薄弱,但是也有上進心和表現欲,希望教師可以給他們提供發現、創造、展示的機會,故在選擇例題的時候,對教材進行了處理,沿用了教材中的例1,作為主講例題,換掉了教材的例2,
作為例題後面的練習題。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大部分學生能在自己的知識基礎上,有機會參與課堂。最後把教材的例2作為課堂鞏固練習2,是一種激發和鼓勵練習,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處理。
四、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求動點軌跡方程的基本步驟和直接法求曲線方程;
2. 難點:用直接法求動點的軌跡方程。
五、教學設計過程
研討素材二
一、教材分析
曲線屬於「形」的範疇,方程則屬於「數」的範疇,它們通過直角坐標系而聯繫在一起,曲線的方程是曲線幾何的一種代數表示,方程的曲線則是代數的一種幾何表示。在直角坐標系中,點可由它的坐標來表示,而曲線是點的軌跡,所以曲線可用含x、y的方程來表示。「曲線和方程」這節教材,揭示了幾何中的「形」與代數中的「數」的統一,為「依形判數」和「就數論形」的相互轉化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對解析幾何教學有著深遠的影響,曲線與方程的相互轉化,是數學方法論上的一次飛躍。
由於曲線和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幾何中最基本的內容,因而學生用解析法研究幾何圖形的性質時,只有透徹理解曲線和方程的意義,才能算是尋得了解析幾何學習的入門之徑。求曲線與方程的問題,也貫穿了這一章的始終,所以應該認識到,本節內容是解析幾何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節中提出的曲線與方程,它既是對以前學過的函數及其圖象、直線的方程、圓的方程等數學知識的深化,又是學習圓錐曲線的理論基礎,它貫穿於研究圓錐曲線的全過程,根據曲線與方程的對應關係,通過研究方程來研究曲線的幾何性質,是幾何的研究實現了代數化。數與形的有機結合,在本章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 技能目標
(1)理解坐標法的作用及意義.
(2)掌握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驟,能根據所給條件,選擇適當坐標系。
2.過程和 方法目標
(1)通過學生積極參與,親身經歷曲線方程的獲得過程,體驗坐標法在處理幾何問題中的優越性,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2)通過層層深入,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深化對求曲線方程本質的理解.
3.情感和價值目標
通過合作學習,學生間、師生間的相互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體會數學的理性與嚴謹,逐步養成質疑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點
求曲線方程的方法、步驟
●教學難點 幾何條件的代數化
●說明 求曲線方程是解析幾何研究的重要問題之,是高考解答題取材的源泉.掌握方法和步驟是本課的重點. 求曲線方程是幾何問題得以代數化研究的先決,過程類似數學建模的過程,是課堂上必須突破的難點.
四、學情分析
新課標強調返璞歸真,努力揭示數學概念、結論的發展背景,過程和本質,揭示人們探索真理的道路。本節課在學生學習了集合和直線的方程、圓的方程知識的基礎上,使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結論產生的背景和逐步形成的過程,體會孕育在其中的思想,把數學的學術形態轉化為學生易於接受的教育形態。為突破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定義的難點,選擇學生
認知結構中與新知最鄰近「直線的方程」,「 圓的方程」入手,以集合相等,輔助理解 「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進一步強化了概念理解的深刻性。無論是判斷、證明,還是求解曲線的方程,都要緊扣曲線方程的概念,即始終以是否滿足概念中的兩條為準則。
五、教學過程設計(張喜福)
(以上研討素材由網上搜索而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所選素材大多來自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部級優課,或全國青年數學教師優秀課的獲獎作品,由陽光備課整合,僅供各位老師參考。若喜歡該資源請向作者或出版者購買,摘錄、轉載,是想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教師提高業務水平做點事,僅此而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免責聲明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僅為方便教師學習研究,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或其它問題,請立即聯繫我們更正或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