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程,不要算術思路,用等式的性質解未知數才更容易理解

2021-01-18 遊遊談教育

過去,在小學教學簡易方程,方程變形的依據是加減運算或乘除運算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只適合解一些簡單的方程。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然後重新學習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解方程,而且小學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

因此,現在的小學數學教材,在教學解方程之前就引入了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為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這不僅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還有利於改善和加強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

昨天,有位家長發信息問「x+3=9」的解題過程是寫成「x+3-3=9-3」好,還是寫成「x=9-3」好呢?我回覆:「第一種解法比較合適,好理解」。對此,家長產生疑問:「感覺第二種好像好理解點,第一種感覺有點繞。」

這一看,就知道她小時候老師教的就是第二種「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的方法:根據「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的加減運算之間的關係來求解的。而現在,我們用的是等式的基本性質:「等式兩邊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來求「x+3=9」中的「x」的。

用算術思路求未知數寫起來似乎數字少一些,看起來比較簡單,但它用的是逆向思維,不好理解;而等式的基本性質兩邊同時加減或乘除同一個數,寫起來數字多比較麻煩,但理解起來很容易。

教材中,是以「天平」為直觀形象來幫助學生理解等式基本性質的。用了「兩邊同時加物品」,「兩邊同時減物品」來分析加、減、乘、除這四種情況,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1.在平衡的天平兩邊同時放上同樣的物品。

圖一是在天平的左邊放1把茶壺,天平的右邊放2個茶杯,天平平衡。如果1把茶壺重a克,1個茶杯重b克,那麼用等式表示上述過程為:a=2b。圖二是在平衡的天平兩邊同時各放上了1個同樣的茶杯,天平仍然平衡,說明1把茶壺和1個茶杯與3個茶杯同樣重。這一過程可以用等式表示為a+b=2b+b。

以此類推,可以推導出a+2b=2b+2b和a+a=2b+a。

從而發現:平衡的天平兩邊加上同樣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

2.在平衡的天平兩邊同時拿走同樣的物品。

在天平的左邊放1個花盆和1個花瓶,天平的右邊放4個花瓶,天平平衡。如果1把花盆重a克,1個花瓶重b克,那麼用等式表示上述過程為:a+b=4b。接著,從平衡的天平兩邊都拿走1個花瓶,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說明1個花盆和3個花瓶同樣重。這一過程可以用等式表示為a+b-b=4b-b即a=3b。

從而發現:平衡的天平兩邊減去同樣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

由1、2可以得出等式的性質1:等式兩邊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3.將平衡的天平兩邊的物品的數量同時擴大到原來的相同倍數。

在天平的左邊放1瓶墨水,天平的右邊放2個鉛筆盒,天平平衡。如果1瓶墨水重a克,1個鉛筆盒重b克,那麼用等式表示上述過程為:a=2b。接著,把平衡的天平左邊墨水的數量擴大到原來的2倍,天平右邊鉛筆盒的數量也擴大到原來的2倍,天平仍然平衡,說明2瓶墨水和4個鉛筆盒同樣重。這一過程可以用等式表示為2a=4b。

以此類推,可以推導出3a=6b和4a=8b。

從而發現:平衡的天平兩邊的物品擴大到原來的相同倍數,天平仍保持平衡。

4.將平衡的天平兩邊的物品的數量同時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一。

在天平的左邊放2個排球,天平的右邊放6個皮球,天平平衡。如果1個排球重a克,1個皮球重b克,那麼用等式表示上述過程為:2a=6b。接著,把平衡的天平兩邊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各去掉1份,天平仍然平衡,說明1個排球和3個皮球同樣重。這一過程可以用等式表示為2a÷2=6b÷2即a=3b。

從而發現:平衡的天平兩邊的物品都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一,天平仍保持平衡。

3、4可以得出等式的性質2:等式兩邊乘同一個數,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因為除數不能為0,所以等式性質2,必須排除兩邊同時除以0的情況。

弄明白了天平的平衡原理,搞懂了等式的2個性質,對後面學習解方程來說就容易多了。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用等式性質解方程
    這裡先說一個部分同學經常出錯的問題解方程:1. 5x=0.3這道題出現了兩種解答:第一種:x=1.5 ÷0.3第二種:x=0.3÷1. 5做錯的同學還會一臉懵逼,我到底錯哪裡了?真的是迷之困惑,哈哈哈(ω)hiahiahia好吧我們來看看到底哪個答案才是正確的。首先,我們要知道方程的本質是什麼?方程的本質是為了求未知數的值!在這個題目當中,未知數是x,那麼我們最終的目的是知道x是多少就可以了。但是,題目裡告訴我們的是1.5 x=0.3我需要知道1.5x的結果嗎?
  • 初中數學,中考必考重點內容——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
    在開始講今天的內容前,我們先來看下面的兩個問題:1、什麼是方程?什麼是方程的解?方程是指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數的值稱為「方程的解」2、你能直接看出下面各方程的解嗎?(1)、(2)兩個方程,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方程的解,第(3)個方程我們只有稍加思考以後,也很快可以得出答案,而第(4)個方程學生解決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不能直接得出方程的解,那麼到底如何解出這個方程的解呢?那就要用到我們今天所講的內容了——等式的性質。那麼後面的新問題又來了,什麼是等式呢?
  • 利用等式的性質對等式變形及解方程
    等式的性質有2條,分別是關於最常見的加減乘除四種運算。等式的性質1是關於加減法的,等式的性質2是關於乘除法的。等式的性質1加減的既可以是數也可以是式子,等式的性質2乘除的卻只說了數,沒說式子,那等式的性質2為什麼不說式子?可不可以乘除式子?當然可以!
  • 小學五年級解方程的方法跟我們以前學的不一樣了
    記得我小時候學方程的時候,因為沒學過英語,連未知數x 都不會讀,別彆扭扭學會了它的讀法,然後很虔誠地在左邊畫半個園,右邊接著畫半個園,兩個半圓緊貼在一起就是未知數x 了。那時候老師教的解方程的方法是利用加、減、乘、除算式各部分的關係求未知數x 。老師會要求每個同學背熟這些關係,然後解方程的時候,必先詢問是什麼算式,x在式子中是哪一部分,應該用哪個關係式。
  • 中考數學——解一元一次方程
    圖1知識回顧1.方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個未知數(元), 未知數的次數都是1次且等式的兩邊都是整式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3.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號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4.等式的基本性質等式的性質1即: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或同一個整式,所得結果仍是等式等式的性質2即:等式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於0的數,所得結果仍是等式.
  • 小學數學解方程之探索發現等式的性質,並會解如x+5=12的簡單方程
    1.教學目標:通過觀察天平數據的變化,探索發現等式的性質,並會解解形如x+5=12的簡單方程。2.教學重點:理解並利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3.教學難點:理解及推導出「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質。 4.教學過程: (一)鋪墊練習。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是的在式子後面打「√」。
  • 這道小學解方程,得數正確,為什麼判錯
    把方程的解代入題中驗算,也正確,所以家長表示不理解。在作業下方給孩子打了個勾。並留下了一句:老師,我兒子沒錯!。第二天就此家長聯繫了老師,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移項,計算結果也都沒問題,到底是哪錯了呢?老師也給家長做了回覆:孩子這題的計算結果是正確的,不過目前課本上學是採用等式的性質(也叫天平法)來解方程。
  • 小學數學知識點: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基礎知識1、等式:用等號連接的表示相等關係的式子。2、方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3、方程的解: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數的值。4、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個未知數,且未知數的最高次數為1的方程二、格式1、寫「解」2、等號對齊3、最後答案 x 寫在等號的左側三、等式性質
  • 一元一次方程(一)---解,求解,含參問題
    1.方程的定義: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    2.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二.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質    1.等式兩邊同時加或減一個相同數,等式兩邊相等。
  • 中考總複習,實數、數與式、方程(組)、不等式(組)考點總結
    4、二次根式的性質5、二次根式混合運算二次根式的混合運算與實數中的運算順序一樣,先乘方,再乘除,最後加減,有括號的先算括號裡的(或先去括號)。第三章 方程(組)考點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4分)1、方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 深入理解「解方程思想」,中考真題應用舉例
    什麼是解方程思想解方程思想是初中數學乃至高中數學裡最重要的思想之一。當我們在解題過程種,遇到未知的數據時,先把它設置為一個變量,然後結合題目其他條件,建立起這個變量的等式關係,即方程,然後解方程得到未知變量的具體值。
  • 七年級下冊數學第1課,等式的性質及方程變形,夯實基礎的良方
    一元一次方程是華師大版的七年級下冊數學的第一章所學內容,學習方程首先要學習等式的性質及方程的變形。這次課的學習目標:1.了解等式的兩條性質;2.會用等式的性質將等式進行簡單的變形。運算符號連接數字與字母的式子叫代數式,含有等號的式子叫等式;根據定義我們可以判斷出1~5是代數式,6~10是等式。需要注意的是:等號不是運算符號,它是是大小關係符號中的一種。天平兩邊同時加入相同質量的砝碼,天平仍然平衡;天平兩邊同時拿去相同質量的砝碼,天平仍然平衡。利用天枰我找到等式的性質1:等式兩邊同時加(或減)同一個數(或整式),所得結果仍是等式。
  • 數學「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識總結,能解決實際問題,如何解?
    孩子們在初一開始接觸學習一元一次方程時,發現解答應用題竟然還這麼多樣化,有點懵圈了。不過只要學會推理,就會發現一元一次方程也沒多大難度。今天就一元一次方程進行分析和總結:一、等式的變形一元一次方程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等式的變形。
  • 七年級數學,解一元一次方程時易出現的錯誤及解決方法
    在初中階段,方程是解決實際問題時常用的方法。初中所學的方程包括兩大類,整式方程和分式方程。整式方程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三元一次方程組、一元二次方程。而多元方程、高次方程及分式方程,解題的基本思路最後都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
  •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及解法
    首先學生們需要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方程的定義: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第一種包含兩個要素:①必須是等式;②必須含有未知數;兩者缺一不可。.在理解方程的概念時,注意以下三點: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中的未知數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方程中可含有多個未知數。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只含有一個未知數,未知數的次數都是1,等號兩邊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條件:①等號兩邊都是整式;②是方程;③只含有一個未知數;④未知數的次數都是1(化簡後)。
  • 人教版七上數學——一元一次方程
    首先我們先來複習下什麼叫做方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x+y=z,xy=z,x=1都是方程。未知數一般用字母來代替,等式裡都含有等號,所以一個式子只要同時具有字母和等號,那它就是方程。「一元」就是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一次」就是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1(也就相當於未知數的次數都是1),「整式」就是等號兩邊都是整式,即分母中不含有字母。一元一次方程屬於整式方程,與整式方程對應的是分式方程,即分母中含有未知數的方程。
  • 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解方程》、《猜數遊戲》小結和培優訓練
    一、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解方程》課堂小結1、解方程(一)課堂小結:①等式性質一: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②解方程的書寫格式:解方程前要先寫一個「解」字和冒號;一步一脫式,每算一步,等號都要上、下對齊;表示未知數的字母都要放在等號的左側。③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作解方程。
  • 不等式-2-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6、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實際應用二、學習內容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關概念我們在前面的課程已經了解了什麼是不等式、不等式的解法以及不等式的性質,貫穿前面的課程,我們用學到的知識點認識一元一次不等式。我們知道:ⅹ一7>26的解集是:x>33,這個解集是通過「不等式兩邊都加7且不等號的方向不變」(不等式的性質)而得到的,事實上,這相當於由ⅹ一7>26得X>26十7,這就是說,解不等式時也可以「移項」,即把不等式一邊的某項變號後移到另一邊,而不改變不等號的方向。
  • 這樣解一元一次方程,永遠不會出錯
    今天上課的第一個環節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總結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要判斷所給的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就必須要滿足三點:第一點、只含有一個未知數,第二點、未知數的次數都是一,第三點、方程左右兩邊都是整式。之後進行了相應的練習,鞏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在練習中學生們表現的非常出色。
  • 二元一次方程組怎麼解?初一學生看看吧
    初一上冊的時候已經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在下冊會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其實難度並不大: 這個方程組是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方程組的思路就是消元,把兩個未知數化為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