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到2025年全國範圍內數據中心形成基礎設施一體化格局

2021-01-13 新浪財經

來源:國家發改委網站

發改委發布關於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到2025年,全國範圍內數據中心形成布局合理、綠色集約的基礎設施一體化格局。東威騰電子中心實現結構性平衡,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運行電能利用效率降到1.3以下。

原標題:關於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

協同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數據是國家基礎戰略性資源和重要生產要素。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具體舉措。以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核心,優化數據中心建設布局,推動算力、算法、數據、應用資源集約化和服務化創新,對於深化政企協同、行業協同、區域協同,全面支撐各行業數位化升級和產業數位化轉型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促進新型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深化大數據協同創新,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以加快建設數據強國為目標,強化數據中心、數據資源的頂層統籌和要素流通,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基本原則。

統籌規劃,協同推進。堅持發展與安全並重。統籌數據中心、雲服務、數據流通與治理、數據應用、數據安全等關鍵環節,協同設計大數據中心體系總體架構和發展路徑。

科學求實,因地制宜。充分結合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區實際,根據國際發展趨勢,尊重產業和技術發展規律,科學論證,精準施策。

需求牽引,適度超前。以市場實際需求決定數據中心和服務資源供給。著眼引領全球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發展的長遠目標,適度超前布局,預留發展空間。

改革創新,完善生態。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破除制約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發展的政策瓶頸,著力營造適應大數據發展的創新生態,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引導市場有序發展。

(三)總體思路。

加強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頂層設計。優化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加快實現數據中心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發展,形成「數網」體系;加快建立完善雲資源接入和一體化調度機制,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和門檻,形成「數紐」體系;加強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的數據流通與治理,打造數字供應鏈,形成「數鏈」體系;深化大數據在社會治理與公共服務、金融、能源、交通、商貿、工業製造、教育、醫療、文化旅遊、農業、科研、空間、生物等領域協同創新,繁榮各行業數據智能應用,形成「數腦」體系;加快提升大數據安全水平,強化對算力和數據資源的安全防護,形成「數盾」體系。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國範圍內數據中心形成布局合理、綠色集約的基礎設施一體化格局。東威騰電子中心實現結構性平衡,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運行電能利用效率降到1.3以下。數據中心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水平顯著提高,使用率明顯提升。公共雲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全社會算力獲取成本顯著降低。政府部門間、政企間數據壁壘進一步打破,數據資源流通活力明顯增強。大數據協同應用效果凸顯,全國範圍內形成一批行業數據大腦、城市數據大腦,全社會算力資源、數據資源向智力資源高效轉化的態勢基本形成,數據安全保障能力穩步提升。

三、創新大數據中心體系構建

統籌圍繞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根據能源結構、產業布局、市場發展、氣候環境等,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重點區域,以及部分能源豐富、氣候適宜的地區布局大數據中心國家樞紐節點。節點內部優化網絡、能源等配套資源,引導數據中心集群化發展;匯聚聯通政府和社會化算力資源,構建一體化算力服務體系;完善數據流通共性支撐平臺,優化數據要素流通環境;牽引帶動數據加工分析、流通交易、軟硬體研發製造等大數據產業生態集聚發展。節點之間建立高速數據傳輸網絡,支持開展全國性算力資源調度,形成全國算力樞紐體系。(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牽頭,各地區、各部門負責)

四、優化數據中心布局

(一)優化數據中心供給結構。發展區域數據中心集群,加強區域協同聯動,優化政策環境,引導區域範圍內數據中心集聚,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綠色化發展。引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充分整合利用現有資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有序發展規模適中、集約綠色的數據中心,服務本地區算力資源需求。對於效益差、能耗高的小散數據中心,要加快改造升級,提升效能。(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牽頭,各地區負責)

(二)推進網絡互聯互通。優化國家網際網路骨幹直連點布局,推進新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建設,提升電信運營商和網際網路企業互聯互通質量,優化數據中心跨網、跨地域數據交互,實現更高質量數據傳輸服務。積極推動在區域數據中心集群間,以及集群和主要城市間建立數據中心直連網絡。加大對數據中心網絡質量和保障能力的監測,提高網絡通信質量。推動降低國內省際數字專線電路、網際網路接入帶寬等主要通信成本。(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各地區負責)

(三)強化能源配套機制。探索建立電力網和數據網聯動建設、協同運行機制,進一步降低數據中心用電成本。加快制定數據中心能源效率國家標準,推動完善綠色數據中心標準體系。引導清潔能源開發使用,加快推廣應用先進節能技術。鼓勵數據中心運營方加強內部能耗數據監測和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勵各地區結合布局導向,探索優化能耗政策,在區域範圍內探索跨省能耗和效益分擔共享合作。推動綠色數據中心建設,加快數據中心節能和綠色化改造。(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牽頭,各地區負責)

(四)拓展基礎設施國際合作。持續加強數據中心建設與使用的國際交流合作。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動數據中心聯通共用,提升全球化信息服務能力。加速「一帶一路」國際關口局、邊境站、跨境陸海纜建設,沿途積極開展國際數據中心建設或合作運營。整合算力和數據資源,加快提升產業鏈端到端交付能力和運營能力,促進開展高質量國際合作。(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牽頭,各地區負責)

五、推動算力資源服務化

(一)構建一體化算力服務體系。加快建立完善雲資源接入和一體化調度機制,以雲服務方式提供算力資源,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和門檻。支持建設高水平雲服務平臺,進一步提升資源調度能力。支持政企合作,打造集成基礎算力資源和公共數據開發利用環境的公共算力服務,面向政府、企業和公眾提供低成本、廣覆蓋、可靠安全的算力服務。支持企業發揮市場化主體作用,創新技術模式和服務體驗,打造集成專業算力資源和行業數據開發利用環境的行業算力服務,支撐行業數位化轉型和新業態新模式培育。(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各地區、各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優化算力資源需求結構。以應用為導向,充分發揮雲集約調度優勢,引導各行業合理使用算力資源,提升基礎設施利用效能。對於需後臺加工存儲、對網絡時延要求不高的業務,支持向能源豐富、氣候適宜地區的數據中心集群調度;對於面向高頻次業務調用、對網絡時延要求極高的業務,支持向城市級高性能、邊緣數據中心調度;對於其它算力需求,支持向本區域內數據中心集群調度。(各地區、各部門按職責分別負責)

六、加速數據流通融合

(一)健全數據流通體制機制。加快完善數據資源採集、處理、確權、使用、流通、交易等環節的制度法規和機制化運營流程。建立完善數據資源質量評估與價格形成機制。完善覆蓋原始數據、脫敏處理數據、模型化數據和人工智慧化數據等不同數據開發層級的新型大數據綜合交易機制。探索有利於超大規模數據要素市場形成的財稅金融政策體系。開展數據管理能力評估貫標,引導各行業、各領域提升數據管理能力。(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促進政企數據對接融合。通過開放數據集、提供數據接口、數據沙箱等多種方式,鼓勵開放對於民生服務、社會治理和產業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的數據。探索形成政企數據融合的標準規範和對接機制,支持政企雙方數據聯合校驗和模型對接,有效滿足政府社會治理、公共服務和市場化增值服務需求。(中央網信辦、發展改革委牽頭,各地區、各部門按職能分工負責)

(三)深化政務數據共享共用。充分依託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發揮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數據交換通道的支撐作用,建立健全政務數據共享責任清單機制,拓展政務數據共享範圍。加快建設完善數據共享標準體系,解決跨部門、跨地區、跨層級數據標準不一、數據理解難、機器可讀性差、語義分歧等問題,進一步打破部門數據壁壘。(國務院辦公廳、發展改革委牽頭,各地區、各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深化大數據應用創新

(一)提升政務大數據綜合治理能力。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布局,推動開展大數據綜合應用。依託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和國家「網際網路+監管」系統,深化政務服務和監管大數據分析應用。支持各部門利用行業和監管數據,建設面向公共衛生、自然災害等重大突發事件處置的「數據靶場」,定期開展「數據演習」,為重大突發事件期間開展決策研判和調度指揮提供數據支撐。(國務院辦公廳、發展改革委牽頭,各部門、各地區按職能分工負責)

(二)加強大數據公共服務支撐。聚焦大數據應用共性需求,鼓勵構建集成自然語言處理、視頻圖像解析、數據可視化、語音智能問答、多語言機器翻譯、數據挖掘分析等功能的大數據通用算法模型和控制項庫,提供規範統一的大數據服務支持。(各地區、各部門負責)

(三)推動行業數位化轉型升級。支持打造「行業數據大腦」,推動大數據在各行業領域的融合應用。引導支持各行業上雲用雲,豐富雲上應用供給,加快數位化轉型步伐。推動以大數據、雲服務促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支持企業線上線下業務融合,培育數據驅動型企業。(各地區、各部門負責)

(四)推進工業大數據平臺建設。支持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標準建設,加強工業網際網路數據匯聚、共享和創新應用,賦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鼓勵構建重點產業、重大工程資料庫,為工業發展態勢監測分析和預警預判提供數據支撐。(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各地區、各部門按職能分工負責)

(五)加快城市大數據創新應用。支持打造「城市數據大腦」,健全政府社會協同共治機制,加快形成統一規範、互聯互通、安全可靠的城市數據供應鏈,面向城市治理、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提供數據支撐。加快構建城市級大數據綜合應用平臺,打通城市數據感知、分析、決策和執行環節,促進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各地區負責)

八、強化大數據安全防護

(一)推動核心技術突破及應用。圍繞伺服器晶片、雲作業系統、雲資料庫、中間件、分布式計算與存儲、數據流通模型等環節,加強對關鍵技術產品的研發支持。鼓勵IT設備製造商、數據中心和雲服務提供商、數位化轉型企業等產業力量聯合攻關,加快科技創新突破和安全可靠產品應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牽頭,各地區負責)

(二)強化大數據安全保障。加快構建貫穿基礎網絡、數據中心、雲平臺、數據、應用等一體協同安全保障體系,提高大數據安全可靠水平。基礎網絡、數據中心、雲服務平臺等嚴格落實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要求,開展通信網絡安全防護工作,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和同步運行網絡安全設施,提升應對高級威脅攻擊能力。加快研究完善海量數據匯聚融合的風險識別與防護技術、數據脫敏技術、數據安全合規性評估認證、數據加密保護機制及相關技術監測手段等。各行業加強上雲應用的安全防護,保障業務在線安全運行。(中央網信辦、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各地區、各部門負責)

九、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機制。各地區、各部門要提高認識,加強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協同聯動。依託促進大數據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會同有關部門建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專家決策諮詢的作用。各地區要建立工作協調機制,統籌相關力量,積極推動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各地區、各部門負責)

(二)抓好任務落實。各地區、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堅持小切口大帶動,在大數據機制管理、產業布局、技術創新、安全評估、標準制定、應用協同等方面積極探索,積累和推廣先進經驗。鼓勵各地區創新相關配套政策,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建設規劃和協同創新實施方案,並加快推進落實。(各地區、各部門負責)

國家發展改革委

中 央 網 信 辦

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 家 能 源 局

2020年12月23日

相關焦點

  • 我國將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
    本報訊 (記者 羅曉燕)近日,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國範圍內數據中心形成布局合理、綠色集約的基礎設施一體化格局。
  • 智能雲網,為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構築「智能數紐」
    發改委《關於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國範圍內數據中心形成布局合理、綠色集約的基礎設施一體化格局。東威騰電子中心實現結構性平衡,數據中心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水平顯著提高,使用率明顯提升。公共雲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全社會算力獲取成本顯著降低。
  • 科士達2020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產品全國巡展,石家莊站、鄭州站圓滿落幕
    第十四站 石家莊站燕趙大地河北石家莊,承南接北,東出西聯,素有「南北通衢、燕晉咽喉」之稱,區位交通優勢明顯,大數據產業基礎雄厚。11月10日,「乘風破浪,攜手共達」科士達2020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產品全國巡展就來到了這裡。
  • 預計到2025年,全國數據中心總耗電量佔比將達到4.05%
    預計到2025年,全國數據中心總耗電量佔比將達到4.05% 零點 發表於 2020-04-20 16:12:58 數據中心建設風潮還沒有吹起,關於重複建設的警示就已經處處可見了。
  • 河南發文:到2025年,我省形成數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目標】到2025年,我省形成數個萬億級產業集群根據《方案》,我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明確了目標:到2022年,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省生產總值比重3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開發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營業收入比重達到1%,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
  • 廣清一體化加速背後:軌道上的大灣區再提速, 「拆圍牆」走向「一張...
    11月30日,廣清城際(廣州-清遠)、廣州東環城際(花都-白雲機場)列車正式開通,廣清一體化進入到實質階段。廣清城際、廣州東環城際的開通,不僅拉近了廣州、清遠兩座城市的距離,更對拉近大灣區城市之間的距離具有重要參考意義。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注意到,廣清城際與廣州東環城際鐵路由廣州地鐵運營,是國內首批非國鐵集團運營的鐵路。
  • 發改委:中國到2020年構建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儲近用遠」格局
    據國家發改委網站消息,國務院近日批准發布了《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和國家海洋局戰略規劃與經濟司主要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到2020年,要形成「一帶九區多點」海洋開發格局、「一帶一鏈多點」海洋生態安全格局、以傳統漁場和海水養殖區等為主體的海洋水產品保障格局、儲近用遠的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格局。屆時,我國海洋主體功能布局將基本形成。
  • 國家發改委:到2025年實現自動駕駛汽車規模化生產
    根據《戰略》中提出的願景,到 2025 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基本形成。展望 2035 到 2050 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體系全面建成、更加完善。《戰略》強調,要構建跨界融合的智能汽車產業生態體系,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推進車載高精度傳感器、車規級晶片、智能作業系統、車載智能終端、智能計算平臺等產品研發與產業化,建設智能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集群。《戰略》指出,要整合優勢資源,組建產業聯合體和聯盟。
  • ——甬舟一體化推進工作一周年紀實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甬舟一體化科技交融加速推進,圖為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材料合作中心。     從2019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寧波舟山一體化」議題,到同年8月甬舟一體化推進會召開,再到一年以來甬舟互動頻頻、一體化實質性舉措相繼出臺,兩地合作共贏的鼓點如馬蹄聲般迅疾。    根據《寧波市推進甬舟一體化發展行動方案》,到2025年,寧波、舟山一體化發展將取得實質性進展。
  • 推進一體化 共下一盤棋——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的檢察協作:示範...
    本期召集人 肖寧上海市檢察院檢察官@所有人大到制度機制框架,小到具體個案協作辦理,示範區三地檢察機關在推動檢察協作與檢察「一體化」方面做了許多有益探索。一是檢察基礎信息數據共享難。青吳嘉檢察機關案管部門從不同層面推進檢察案管數據共享機制建設,但受制於區域分隔、檢察保密、基層設施不配套等因素,市縣層面檢察數據共享機制推進困難。當前,青吳嘉檢察機關雖已打通檢察數據專線,但在檢察辦案數據對接應用方面,還存在較多阻礙。二是創新做法在示範區內相互複製仍需加大探索。
  • 2020年中國IT基礎設施行業市場現狀與區域競爭格局分析 北上廣浙IT...
    原標題:2020年中國IT基礎設施行業市場現狀與區域競爭格局分析 北上廣浙IT基礎建設火熱   2020年新冠疫情極大地刺激了我國IT
  • 獨家述評丨2021-2025年,上海什麼樣?
    2021-2025年,上海什麼樣?凡是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沒有不想知道的。「十四五」,非同一般。新的五年規劃,是銜接「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是上海在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形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的基礎上,向全面建成「五個中心」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邁進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可以肯定的是,開放的上海,需要「開門規劃」。
  • 《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到2025年,長株潭城鎮居民人均...
    從「半小時」跨越到「四小時」「20多分鐘,一路暢行。」10月23日,長株潭一體化「三幹」項目集中通車,芙蓉大道、洞株路、潭州大道的通行時間,由原來的一小時左右減少至半小時以內,長株潭「半小時交通圈」加速形成,「半小時經濟圈」未來可期。
  • 5年內河南形成數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目標】到2025年,我省形成數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根據《方案》,我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明確了目標:到2022年,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省生產總值比重3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開發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營業收入比重達到1%,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
  • 長三角區域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選擇
    這表明,新發展格局的探索形成,需要各種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為各類要素的跨界流動提供支撐,可以說「沒有連結、就沒有循環」。打造高密度、高輻射、全球化的超級連結新版圖,是長三角區域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首要任務。
  • 到2035年實現濟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走在全國前列
    到2035年實現濟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走在全國前列 2020-11-27 1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數字廣西建設領導小組關於印發 《廣西壯族自治區數據中心發展規劃...
    本規劃依據《全國數據中心應用發展指引(2018)》、《廣西自治區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18—2025年)》、《中國—東協信息港建設總體規劃》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等編制,是我區數據中心建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規劃期為2020—2025年。
  • 中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88顆衛星布局 2025年前後建成
    中新社北京5月6日電 (記者張素)記者6日從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舉辦的CAST空間技術論壇上獲悉,中國計劃在2025年前後完成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的88顆衛星布局。「88顆衛星分為三類,分別是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