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科技
來源:西湖大學
編輯:汀汀、布加拉提
用自己身上的一小管血,就可以治療痛風?在科學家的努力下,這個大膽想像從認真求證進入到成果落地的階段。
高曉飛博士畢業於美國堪薩斯大學,博士後期間師從美國科技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Harvey Lodish教授,是傑出青年科學家,主要從事幹細胞以及相關治療與診斷技術開發的研究,在Nature等世界頂級期刊發表論文17篇並申請國際專利一項;研究成果曾在美國成功轉化,被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評為2015年全球學校最佳轉化項目之一。
根據西湖大學官網信息顯示,西湖生物醫藥的核心技術來自於高曉飛的「幹細胞與器官再生」實驗室,他們研發出個性化的新型紅細胞治療技術,可用於治療痛風和血友病、苯丙酮尿症等罕見病甚至癌症。
過硬的技術正是西湖生物醫藥科技能夠完成近億元Pre-A輪融資的底氣。
成果轉化辦公室:與實驗室同步啟用的輔助賽道
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何西湖大學能如此快速地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要知道我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一直處於並不樂觀的狀態,一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專利商業利用率不超過5%。
大部分國內高校對科研成果的跟蹤和轉化僅僅停留在專利登記,後續的商業落地處於空白狀態。
技術固然是底氣,但沒有相關輔助加持也始終邁不出實驗室。打開西湖大學官網,我們找到了答案。
成果轉化辦公室,這個部門幾乎與西湖大學同時誕生,一開始就與實驗室同步前行。
作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試點,西湖大學從一開始就將「科研成果轉化」納入了自己的創新範疇。
據鋅財經報導,具體到西湖生物醫藥公司的成立,成果轉化辦一直與實驗室同步奔跑。包括申請專利和法律諮詢,給這項成果找一個最好的家,以及提供完整的商業化輔助。
轉化小組調研全杭州10個區不同區域的資源、政策、產業聚集進行比對,最終選擇了西湖區作為安家的地點。然後,組建商業化的團隊、尋找職業經理人、選擇有針對性的賽道、分析技術的使用場景,並接洽各種投資人、機構、政府資金……
有著這樣的一個部門同行,從根本上為科研成果的轉化增添了助力值。
首任校長施一公,生物醫藥科研成果轉化有經驗
生命科學院、理學院、工學院,是西湖大學的三大院系。
此次,西湖生物醫藥公司的「出圈破次元壁」亦是西湖大學在生命科學方向實力的證明。
事實上,西湖大學首任校長施一公在生物醫藥科研成果轉化擁有著豐富的經驗。
事實上,西湖大學首任校長施一公在生物醫藥科研成果轉化擁有著豐富的經驗。
施一公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1989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外籍會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2017年獲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之「生命科學獎」。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今年3月,施一公作為聯合創始人的生物醫藥公司諾誠健華,在港交所上市,招股市值62億港元,讓施一公夫婦身家一躍超過10億。
而最新交易顯示,諾誠健華目前總市值超過了185億,施一公妻子趙仁濱持股15.54%,最新身家高達28億港元。
並且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從學術界到產業界,對生物科技方面的關注也前所未有。
環境利好、自身實力、時代機遇,這些無疑給了中國科研項目成果轉化落地更大的空間。
計劃融資5億美元,小鵬汽車秘密赴美 IPO ?新造車勢力要靠智能化打贏「混戰」
致敬堅守者!科技抗疫至強力,AI有「技」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