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內到圈外,西湖大學首個產學研成果落地:生物醫藥領域,融資近億

2021-01-13 頭部科技

頭部科技

來源:西湖大學

編輯:汀汀、布加拉提



施一公教授擔任首任校長,馬化騰、王健林等企業家均參與捐建。短短兩年,就有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了,「產學研」這一舊詞又有了一種新的實現可能。6月2日,西湖大學官方宣布,西湖生物醫藥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正式完成近億元Pre-A輪融資。這意味著西湖大學第一個科研成果轉化項目正式落地。這也意味著這所年輕的大學已經將生物醫藥的前沿科研項目推向了市場,為何速度之快?我們先看下這項落地成果——西湖生物醫藥科技究竟是做什麼的?

用自己身上的一小管血,就可以治療痛風?在科學家的努力下,這個大膽想像從認真求證進入到成果落地的階段。


細胞治療是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最具潛力的疾病治療技術手段之一,它利用一些細胞的特性,採用生物工程方法特殊處理後,使這些細胞具有治療疾病的功效。作為西湖大學首批引進的高層次人才,高曉飛一直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他的主攻對象是人體內的紅細胞:即抽出人體內的一小管血,提取其中的造血幹細胞,改造成為攜帶藥物的紅細胞,然後輸回人體內,從而實現治療各種疾病的目標。高曉飛讓理論變成現實:他在紅細胞中設置一個轉運通道,讓更多的尿酸氧化酶「搭乘」紅細胞進入體內,使尿酸迅速氧化轉換成尿囊素,從而達到治療痛風的效果。這個設想很快在實驗小鼠身上看到了成效。

高曉飛博士畢業於美國堪薩斯大學,博士後期間師從美國科技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Harvey Lodish教授,是傑出青年科學家,主要從事幹細胞以及相關治療與診斷技術開發的研究,在Nature等世界頂級期刊發表論文17篇並申請國際專利一項;研究成果曾在美國成功轉化,被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評為2015年全球學校最佳轉化項目之一。


根據西湖大學官網信息顯示,西湖生物醫藥的核心技術來自於高曉飛的「幹細胞與器官再生」實驗室,他們研發出個性化的新型紅細胞治療技術,可用於治療痛風和血友病、苯丙酮尿症等罕見病甚至癌症。


過硬的技術正是西湖生物醫藥科技能夠完成近億元Pre-A輪融資的底氣。


成果轉化辦公室:與實驗室同步啟用的輔助賽道


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何西湖大學能如此快速地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要知道我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一直處於並不樂觀的狀態,一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專利商業利用率不超過5%。


大部分國內高校對科研成果的跟蹤和轉化僅僅停留在專利登記,後續的商業落地處於空白狀態。


技術固然是底氣,但沒有相關輔助加持也始終邁不出實驗室。打開西湖大學官網,我們找到了答案。



成果轉化辦公室,這個部門幾乎與西湖大學同時誕生,一開始就與實驗室同步前行。


作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試點,西湖大學從一開始就將「科研成果轉化」納入了自己的創新範疇。


據鋅財經報導,具體到西湖生物醫藥公司的成立,成果轉化辦一直與實驗室同步奔跑。包括申請專利和法律諮詢,給這項成果找一個最好的家,以及提供完整的商業化輔助。



轉化小組調研全杭州10個區不同區域的資源、政策、產業聚集進行比對,最終選擇了西湖區作為安家的地點。然後,組建商業化的團隊、尋找職業經理人、選擇有針對性的賽道、分析技術的使用場景,並接洽各種投資人、機構、政府資金……


有著這樣的一個部門同行,從根本上為科研成果的轉化增添了助力值。


首任校長施一公,生物醫藥科研成果轉化有經驗


生命科學院、理學院、工學院,是西湖大學的三大院系。


此次,西湖生物醫藥公司的「出圈破次元壁」亦是西湖大學在生命科學方向實力的證明。


事實上,西湖大學首任校長施一公在生物醫藥科研成果轉化擁有著豐富的經驗。



事實上,西湖大學首任校長施一公在生物醫藥科研成果轉化擁有著豐富的經驗。


施一公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1989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外籍會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2017年獲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之「生命科學獎」。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今年3月,施一公作為聯合創始人的生物醫藥公司諾誠健華,在港交所上市,招股市值62億港元,讓施一公夫婦身家一躍超過10億。


而最新交易顯示,諾誠健華目前總市值超過了185億,施一公妻子趙仁濱持股15.54%,最新身家高達28億港元。


並且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從學術界到產業界,對生物科技方面的關注也前所未有。


環境利好、自身實力、時代機遇,這些無疑給了中國科研項目成果轉化落地更大的空間。


計劃融資5億美元,小鵬汽車秘密赴美 IPO ?新造車勢力要靠智能化打贏「混戰」

致敬堅守者!科技抗疫至強力,AI有「技」可施

相關焦點

  • 西湖加速!揭秘西湖大學首個產學研成果,圈內走到圈外
    原創 許怡雯 鋅財經6月2日,西湖大學官方宣布,西湖生物醫藥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正式完成近億元Pre-A輪融資。這意味著西湖大學第一個科研成果轉化項目正式落地。相比之下,2011年史丹福大學專利申請量252件,轉讓了101件,為申請量的40%;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截至2015年一共擁有的400餘項專利,轉化143項,轉化率為35.75%。西湖生物醫藥公司的快速「落地」,讓人不得不聯想,從科學構想到實驗室成果,再到技術轉化,這背後除了技術本身的原創性,還有什麼奧秘?
  • 瞄準微米級3D列印 西湖大學「黑科技」獲數千萬元融資
    可以實現微米、亞微米級精度的金屬、介質、光波導等材料的3D列印;也可完成由金屬、介質組成的任意三維結構,1小時內即可製成任意結構的印刷電路板……憑藉自主研發的三維精密製造技術,不久前,西湖未來智造公司(以下簡稱西湖未來智造)完成數千萬元的天使輪融資。
  • 西湖大學再有成果轉化項目落地,此次瞄準微米級3D列印技術
    西湖未來智造(杭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這家西湖大學工學院孵化的首個企業正是聚焦電子產品的智能製造,其掌握的微納級3D功能材料列印技術便可以幫助這些科幻電影裡的各種遙不可及的「想法」變成現實。該公司由西湖大學工學院特聘研究員周南嘉創立,於2020年8月開始運營,是國內電子3D列印領域首個專注於世界領先的微米級精度的三維精密製造技術的公司。
  • 西湖大學2022年招收本科生,招生名額極少,著名教授小班教學!
    西湖大學的首個科技成果轉化成果落地根據有關報導,6月1日,西湖大學 首個自主科技成果轉化落地——西湖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經有三個項目的研究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這次成果轉化的核心技術是來自於高曉飛團隊的 幹細胞與器官再生實驗室,他們研發出來的 個性化新型紅細胞治療技術
  • 3D列印用到晶片上 西湖大學這項技術厲害在哪兒
    嚴粒粒 攝11月6日,記者走入西湖大學精密智造實驗室看到,一根細細的金屬探針正在一塊名片大小的電路板上循環畫圈,探針內流下的液體逐漸圍成一個圓環。「這是我們通過3D列印而成的微電極陣列,再用矽膠進行二次加工後,可用於藥物機理檢測等領域,檢測效率將大大提升。」正在顯示屏前監測情況的西湖大學工學院周南嘉實驗室博士生朱沛然說。
  • 專注抗體藥物研究和開發的丹序生物獲近1億元A輪人民幣融資
    北京丹序生物製藥有限公司(簡稱:丹序生物)近日宣布已完成近1億元A輪人民幣融資。本輪融資由高瓴創投、華蓋資本聯合領投,北京昌發展、首發展、天津匯智、薄荷基金跟投。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進一步升級其世界領先的單細胞測序技術,全速推進抗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臨床開發、以及擴展其產品管線組合。
  • 洞察|南京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研究
    南京傳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了國內首個獲批臨床的CAR—T療法,也是中國首家同時獲得中美兩國CAR—T細胞治療藥物臨床批件的生物醫藥企業。根據火石創造資料庫顯示,近五年,南京市醫療器械產品獲批數量快速增長。截至2020年8月31日,南京市累計擁有上市二、三類醫療器械數量為1666個。一批創新成果加速將進入「收穫期」,10個醫療器械產品進入國家創新特別審批程序。
  • 加力打造千億新興產業集群 寫在生物醫藥創新發展大會召開之際
    歷經近20年重點培育,廈門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在市委市政府有力領導下不斷壯大,從產業基礎薄弱,到創業者和創新企業陸續建立生產、研發基地,再到一流生物醫藥科研院所「遍地開花」……生命科技高峰的攀登者們不斷挑戰、刷新高度,上演一場場生物醫藥的「產業奇蹟」。
  • 2017,醫藥與生物科技領域發生了哪些變化?
    其中藥明康德集團旗下化學CMO公司合全藥業,早在2015年新三板上市,一舉成為新三板最貴的公司之一,市值190億;生物CMO公司藥明生物,2017年6月在港交所上市,市值460億;基因大數據公司明碼生物在今年5月和9月連續獲得兩筆總額2.9億美金的巨額融資。
  • 廣州生物醫藥添「新名片」:產學研合作共建類器官樣本庫
    「此次合作讓類器官技術在廣州落地,將成為廣州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優勢名片。」 11月16日,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的「類器官前沿技術戰略合作籤約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說。
  • 首屆「未來之星」生物醫藥創新成果轉化項目大賽在京舉行
    來自國內高校、科研院所、醫院及醫藥企業的48個項目進入到大賽最終評比階段,經過來自國家衛健委科教司、北京大學藥學院、首都醫科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軍事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北京泰德製藥、三恩資本、富煜亞洲投資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和專業投資人的嚴格審評,最後,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的「1類新藥艾託莫德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創新藥物研究」項目,和來自北京大學「基於孤獨症社會交往亞型的行為與腦影像診斷體系及經皮穴位電刺激個體化療法
  • 丹序生物完成1億元A輪融資,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驅動新藥開發
    【獵雲網北京】9月4日報導北京丹序生物製藥有限公司(簡稱:丹序生物)近日宣布已完成近1億元A輪人民幣融資。本輪融資由高瓴創投、華蓋資本聯合領投,北京昌發展、首發展、天津匯智、薄荷基金跟投。丹序生物聯合創始人與CEO張旭博士本科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隨後在哈佛大學應用物理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獲得博士學位,並曾擔任哈佛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主席。她在哈佛求學期間師從謝曉亮院士,研究領域專注於單細胞DNA/RNA測序及功能基因組學。新冠疫情發生後,她深度參與本次新冠藥物研發過程並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核心專利發明人之一。
  • 康希諾登科創板,Atomwise巨額融資,首個國產曲妥珠單抗在華獲批
    贊榮醫藥獲近 2000 萬美元 A + 輪融資 8 月 10 日,贊榮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贊榮醫藥」)宣布已完成近 2000 萬美元的 A + 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夏爾巴投資和啟明創投共同領投,冪方資本跟投。
  • 亞虹醫藥完成超過7億元D輪融資;瑞科生物完成1億美元B輪融資丨醫療...
    據不完全統計,2020上半年的全球資本市場迎來67個醫療健康IPO項目,募資超千億,生物醫藥、數字醫療、醫療服務、醫療器械等各個賽道均爆出多個大額融資事件。雷鋒網與旗下醫療產業服務平臺《醫健AI掘金志》從最熱點事件入手,盤點整理出《全球醫療健康投融資周報》,本文為2020年11月第二周(11月9日-11月15日)期間監測到的起投融資事件。
  • 廣州醫科大學科技成果對接會舉行
    對接會上推介了27項廣州醫科大學及其附屬單位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無線輸液警報裝置,3D列印頜面骨修復材料等,推動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廣州生物醫藥產業格局「三中心多區域」本次對接會是「第十二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專業分論壇之一。
  • 動脈橙周報20210110:丁香園完成5億美元融資,科亞醫療完成3億+D輪...
    再極醫藥是一家專注於靶向療法和免疫療法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藥物研究(First-in-class)的生物醫藥科技型公司,共擁有4個在研項目,主要聚焦急性髓性白血病、結直腸癌、胃癌、肺癌、腦卒中等尚無有效治療手段或存在巨大醫療需求的疾病領域。
  • 南京生物醫藥谷:創新密碼湧動「基因之城」
    2.2克「黑科技」,讓大腦思維「看得見」在蘊藏著人類基因密碼的建築內,是一流的實驗室,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他們在藥谷專注著人類健康課題的探索。在這片14.92平方公裡的創新沃土上,500餘家生物醫藥企業正蓄勢成長,近三年來每年新增100餘個新項目落地。吸引力從何而來?政策、服務、創新,這是多數落戶企業給出的答案。
  • 顏寧的老師,施一公主導下的西湖大學離成功還有多遠?
    此前,他在央視面對面節目中說,對他個人而言,10個諾貝爾獎也換不來一個西湖大學。 西湖大學對施一公,為什麼如此重要?包括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等享譽世界的高等學府在內的私立大學,佔日本大學總數的近80%左右。
  • 南京生物醫藥谷:打造千億級生命健康產業集群
    目前,南京市8個進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評審通道的產品中有7個在藥谷,其中,世和基因的肺癌靶向藥物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高通量測序法),沃福曼醫療血管內斷層成像系統、血管內斷層成像導管等3個創新醫療器械產品已獲批上市,世和基因的自主研發的「非小細胞肺癌組織TMB檢測試劑盒(可逆末端終止測序法)」是中國首個且目前通過國家藥監局創新審查的NGS大Panel腫瘤基因檢測試劑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