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大學的梁寧說: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發展,吃虧都是一種最簡單有效的槓桿。
初入職場,你可能沒有資源,沒有能力,沒有背景,如何才能快速成長呢?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有人認可你,願意幫助你,提攜你。
如何讓別人願意幫助你呢?
你首先需要付出,願意吃虧,不要斤斤計較,只有你付出了,別人看到你的付出和價值,才會想主動幫助你。
電視劇《安家》有這樣一個橋段:
房似錦早期剛做業務的時候,有一次她在小區收集房源,當時正蹲在地上,大口吃著盒飯。
小區一個28樓的房子要賣,但房子已經委託給其他中介了。
有一次,房客因電梯停了無法看房,於是房似錦就爬到28樓,親手把自己的名片交給房主。
但是女房主說,自己的房子是想掛獨家房源,已經在別家中介掛牌出售。房似錦還是笑著跟女房主說,沒關係的,以後有需要可以找她。
第二次,是中午的時候,天氣炎熱,小區停電了。
房似錦懷裡抱著一個大西瓜,爬上29樓,給女房主送過去。女房主很是感動,收下了房似錦的西瓜。
當天下午,房似錦打聽到,女房主所在的小區要停電到第二天中午。
於是,房似錦就準備了晚飯和第二天的早餐,第三次爬上28樓,給房主送過去。並告訴她,明天中午的時候小區的電路才會維修好。
看著房似錦因為爬樓而溼透的後背,女房主終於被感動了,於是將自己的房子交給了房似錦銷售。
想想看,有誰會去為了一張可能得不到的單子跑這麼多次,花這麼多心思?
但相信,做過業務的朋友應該都能理解,很多客戶成交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被業務員的付出和真誠感動,這也是房似錦最終獲得客戶認可的主要原因。
對於初入職場的人,要想快速發展,也要學會利用吃虧這個槓桿。
在工作中也是一樣,很多初入職場的人,因為薪酬低,秉持著;「給多少錢,辦多少事。」做事出工不出力。殊不知,如果抱著這樣的想法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公司給你的工資只是一個初始的起點,你的價值可能是被低估。但從長期來看你的,你的收入是和你的價值成正比的。因此提高收入最直接的的方式就是展現出你的價值。
具體應該如何做呢?
進入一家公司,你的收入不高,工作瑣碎,也不重要,這時候,你需要主動的付出,把手頭的工作盡善盡美做好,同時,主動去承擔一些對團隊有價值的事情。
當你的能力得到初步展現,貢獻獲得團隊認可時,你的領導自然會給你相對重要的任務,這樣你在公司的地位就會越來越重要,出成績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
出了成績,公司自然能看到你的價值,你的收入就會越來越高。
這樣你的職業發展就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
香港富豪李嘉誠說過這樣一句話:「一件看起來是吃虧的事,有時候往往會變得非常有利。」
關於這一點,李嘉誠經常向人談起他當年做生意時的一段親身經歷。
1950年,李嘉誠開始創業建立了「長江公司塑膠廠」,當時接到一名美籍猶太人的一大批訂單,李嘉誠非常很高興,於是工廠加班加點生產,很快訂單就快完成了,然而李嘉誠沒有想到,那位猶太人卻突然要求取消訂單,並願意賠償違約金。
這對李嘉誠來說,無疑是一大筆損失,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估計會氣急敗壞,惱羞成怒,免不了與對方爭吵一番,甚至打官司。
然而李嘉誠卻沒有這樣做,經過分析,他覺得自己的產品很有市場,可以銷售出去, 於是李嘉誠並沒有追究這位猶太人的任何責任,沒有要任何賠償。
然而這件事過去不久,李嘉誠就莫名其妙的收到了許多美國的單子,而且都是主動直接籤單,因為這些客戶都聽說「李嘉誠的工廠是香港最有實力的」。李嘉誠覺得很奇怪,自己明明是個小廠呀。後來才知道是那位之前違約的猶太商人介紹的訂單。
李嘉誠一生始終秉持這樣的原則,在與人合作時,李嘉誠說:」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來。「
李嘉誠吃虧是福的做事風格,不僅贏得了財富,也讓他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朋友。
他總結道:「講信用,夠朋友。這麼多年來,差不多到今天為止,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任何一個省份的中國人,跟我做夥伴的,合作之後都成為好朋友,從來沒有一件事鬧過不開心,這一點是我引以為榮的事。」
現代社會,成功離不開人與人的合作, 主動付出。願意吃虧,不斤斤計較,是結交朋友最重要的一個方法。
正是因為秉持吃虧是福的原則,李嘉誠才能夠在商場上如魚得水。
吃虧是福,這個簡單而樸素的道理,背後有著深層的心理學基礎。
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Robert Cialdini)在他的《影響力》一書中提出互惠原則,簡單理解就是,要是人家給了我們什麼好處,我們應當儘量回報。
互惠原則是一種植根於我們深層意識的一種心理機制,是一種本能的、自髮式的反應。
互惠心理是如何產生的呢?
人類是群居動物,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中,人類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幫助才能應對嚴苛的自然條件。
比如打獵,今天我的獵物多,你的獵物少,我可以把我的給你,但下次你也要用同樣的方式回饋我。
在漫長的合作的過程中,人的大腦進化出了這種有恩報恩的互惠模式,遵守這個規則,會被群體接受,如果違反這種規則,則很難在群體中生存。
在《象與騎象人》一一書中,喬納·森海特說:「動物之所以會進化出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行為,是因為這種互動模式可讓不同個體建立起合作關係,走出零和遊戲的困境,讓彼此獲利。知道要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物種可以形成更有規模、彼此更能協調合作的群體,因為「品行不好」的成員雖能一時得逞,但它會因樹敵過多而嘗到苦果。」
互惠模式是一種已經深入人類心理底層的機制,它作用於我們的潛意識,我們的言行,時刻會受到互惠法則的影響。
比如說,朋友之間聚餐,這次你請客,那麼在心裡就會默認,下次就該對方請客,雖然大家嘴上不說,但心裡都有一桿秤,如同一個一個小帳本,記得每一筆的付出與回報。
如果有人總是破壞這種潛在的規則,估計友誼就很難持久了。
中國人講「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就是這個道理。
人都不喜歡欠人情,知恩就一定會圖報。
因此,表面上你在付出,實際上你是在為自己積累正向資源,增加你前進的潛在助力。
孟子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可以理解為一種普遍的法則,那麼互惠法則,就是一種存在於大腦的中的普遍規律,也可以說是一種「道」,所以才有「天道即人心,人慾即天理」的說法。
因此遵守互惠原則,就會得到很多幫助,違反它就會遭人遺棄。
從這角度說,吃虧是福,符合孟子所說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如果你想快速成功,那就學會使用吃虧是福這個槓桿,一定會讓你的發展如魚得水,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