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腹痛、腹瀉、甚至便血,千萬不要大意,以為就是普通腸炎,或者痔瘡發作。
2018年至今的三年裡,東莞康華醫院消化內科收治了近200名炎症性腸病患者,他們看上去就像是普通腸炎,但通過胃鏡、結腸鏡檢查發現,他們的腸道都出現了多發性潰爛、多節段狹窄、增厚等症狀。
炎症性腸病是一種特殊的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被稱為「綠色癌症」。
2018年起,康華醫院消化內科在東莞率先設立炎症性腸病門診,讓東莞患者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及早診斷、規範治療。在其帶動下,東莞多家醫療機構也相繼開展炎症性腸病診療,眾多患者和家庭由此受益。
女孩反覆腹瀉,查出炎症性腸病
前兩天,蔡先生帶著14歲的女兒小雅到東莞康華醫院複查後,對消化內科主任餘少平、醫生林曉東說:「真不知道怎麼感謝你們,如果有什麼我能做的,請一定告訴我!」仿佛劫後餘生的幸運,讓他們一家對醫生充滿感激。
原來,小雅在一個月內反覆腹瀉、腹痛,偶爾還發燒,家人一開始以為就是普通腸炎。不久前,到康華醫院診治時,林曉東覺得異常,遂安排做膠囊內鏡檢查,結果發現小雅的腸道有多發性潰爛、多節段狹窄,是典型的炎症性腸病。
這是餘少平、林曉東診治的最近一例炎症性腸病患者。餘少平說,這個病若不能及早診斷、規範治療,那短則3個月,長則幾年,就可能導致貧血、營養不良、體重下降、消化道穿孔、大出血等併發症,患者將痛苦不堪,後果非常嚴重。
面對確信無疑的檢查結果,蔡先生大吃一驚。他對醫生說,「用最好的藥,用最好的藥!」他和家人請求醫生馬上開始治療。林曉東為小雅輸注了目前最新的生物製劑烏司奴單抗,效果立竿見影,腹痛、腹瀉、發燒等症狀得到了控制。
林曉東說,炎症性腸病目前還沒有辦法進行徹底的根治,所以,小雅得每兩個月接受一次生物製劑的注射,只要進行長期、規範的治療,就可預防疾病復發,使症狀得到極大緩解,減少手術風險,提高生活質量。
知名專家坐鎮,率先開設門診
不是每個患者都能像小雅這樣幸運,在發病後不久就能被明確診斷,然後馬上接受對症治療。更多的患者是一再以為自己就是普通腸炎,等到腹腔化膿,甚至腸穿孔時才開始接受治療。餘少平說,他碰到好幾個病人都是這樣的狀況。
餘少平原是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院長助理、消化內科主任,擅長消化性潰瘍、肝炎、肝硬化、胰腺炎、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的治療。2012年來到康華醫院後,他一邊下大力氣做東莞結腸癌篩查,一邊想方設法在東莞開展炎症性腸病治療。
2014年,在餘少平主導下,康華醫院消化內科就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緊密合作,率先嘗試在東莞開展炎症性腸病規範化診療。2016年,餘少平委派林曉東每周三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參加該院消化內科何瑤教授主持的病例大討論,進一步增強診療能力。
林曉東至今還記得每周跑去廣州學習的情景,他的刻苦給何瑤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何瑤教授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東莞第一個炎症性腸病門診在康華醫院開診。而何瑤教授每月堅持來康華醫院指導,更是令林曉東和眾多醫護人員受益無窮。
原本要跑到廣州去才能得到明確診療的患者也漸漸回流了。去年,一名10歲的東莞女孩輾轉多地求醫沒有結果,最終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瑤教授處確診為炎症性腸病,「你可以回東莞康華醫院接受治療!」這讓家屬深感意外,欣喜萬分。
把200多名患者都「管理」起來
康華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助理倪吉瑩有一個專門的微信群,裡面是他們收治過的近200名炎症性腸病患者。她是這些患者的健康管家,這個患者到時間該到醫院複查了,這個患者又該注射藥物了,她得經常提醒他們;患者有任何問題,也都會諮詢她。
花費如此大的精力將這些患者「管理」起來,最關鍵的原因正是因為這個疾病到目前為止沒法完全治癒,只能通過藥物來有效地控制症狀。「這些患者都得像小雅一樣每兩個月接受一次生物製劑的注射,定期隨訪和自我管理非常重要。」林曉東說。
「綠色癌症」在康華醫院消化內科變得可控。「像今年7月份高考時,東莞有兩名考生就是炎症性腸病患者,他們在我們這裡得到診治,接受治療,症狀明顯好轉,都順利地進行了高考。」林曉東說,在微信裡聽到這個消息,患者和醫護人員都非常高興。
康華醫院也是東莞第一家針對炎症性腸病開展類克治療的單位。類克是一種生物製劑。2019年11月類克成功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後,一年6次注射的費用僅需1萬多元,大大減輕了患者負擔;而經濟條件稍差的患者還可接受激素治療,一個月僅需幾十元。
林曉東說,目前對炎症性腸病的治療,主要的費用就在藥物的費用上,使用不同的生物製劑,費用也就不同。而對於醫院來說,目前藥品是零加成,大量使用昂貴的生物製劑還會提高醫院的藥佔比,「但只要能讓病人得到很好的治療,我們就願意去做!」
分享救治經驗,同道一起努力
對於炎症性腸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林曉東說,目前尚未完全明確,普遍認為這是基因易感人群經常接觸危險環境因素,從而導致的免疫系統紊亂性疾病。而這些危險因素包括西化飲食和生活方式、各種病毒、細菌感染、腸道菌群紊亂、吸菸、環境因素等。
研究表明,炎症性腸病的發病高峰年齡段通常在15-35歲和50-55歲。康華醫院消化內科三年來收治的近200名患者中,最小的10多歲,最大的60多歲;其中,兒童患者有七八個,以30歲左右的年輕人居多,患者在男女性別上沒有明顯的差異。
越是低年齡發病,越是預示著疾病以後可能不容易控制,及早診斷、規範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為共同提高東莞各醫療機構炎症性腸病的臨床診治水平,不久前,康華醫院消化內科主辦了第三屆東莞市炎症性腸病新進展會議,邀請何瑤教授等專家共同參與。
會上,林曉東講述目前東莞炎症性腸病診治現狀、目前針對炎症性腸病的檢查項目、治療方案,並針對現狀提出對策。東莞市人民醫院、東華醫院、康華醫院的醫生還做了炎症性腸病相關病例分享,專家對相關病例進行了點評和討論,為診療出謀劃策。
東莞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已開始對炎症性腸病進行規範診療。東莞醫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主委、東莞市人民醫院消化科學科帶頭人劉宇虎表示,這為東莞炎症性腸病學科發展帶來了機遇,對臨床醫療工作的開展也是一個極大的鼓勵和有力的促進。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汪萬裡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冬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