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普(912)| 大型海生爬行動物-蛇頸龍

2021-01-19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

最早關於尼斯湖水怪記出現在阿德曼( Adomnán) 在公元七世紀所著的《聖庫侖的一生》( Life of St. Columba)。根據阿德曼在事件發生一世紀之後的描述,愛爾蘭修道士聖庫侖與他的同伴當時拘留在皮克特人的區域. 他遇見當地居民在尼斯河畔埋葬一個人。居民解釋說,這名男子在河裡遊泳時,被一隻「水獸」拖下水襲擊受傷,等他們趕去把他救上船時,他已身亡。聖庫侖派遣教徒呂伊涅魔庫敏(Luigne moccu Min)遊過河,突然水怪向前靠近,聖庫侖做出十字標誌,並對水怪大喊:「不要前進,也不要傷人。從速離去。」水怪突然如同被繩索往後拉去一般停住,退回水中,哥倫布的教徒和皮克特人認為這是一場奇蹟, 對聖庫侖十分感謝。


1933年11月,海軍中尉魯伯特·古爾德(Rupert Gould)開始一連串的目擊事件調查工作。他訪問了所有曾經親眼目擊到尼斯湖水怪的人,他發現到這個生物體並不容易正確判定形體,因為它大部分的身體都不曾出現於水面之上,所以極少有正確的描述。在1934年,他出版了一本名為「尼斯湖水怪」的書,裡面搜集了42篇發生在1923年5月到1933年5月中的目擊事件。其後,康斯坦絲·懷特(Constance Whyte)女士在1957年出版的《不只是傳說》一書中,也記載了超過60件的目擊事件。


1933年11月12日,休•格雷(Hugh Grey)拍攝到第一張尼斯湖水怪照片,《蘇格蘭每日記事報》以「神秘尼斯湖物體的怪物照片」為標題報導。


1934年4月,倫敦醫生威爾遜途經尼斯湖,發現水怪,連忙用相機拍下了水怪的照片。可是有很多人不同意照片的真實性:好像水怪那樣大的動物,波浪不會那麼小。並且威爾遜已承認照片是假的,那是他叫他兒子那一隻玩具的水怪綁在玩具潛水艇上,在以遠距離拍攝而成的,而他要造假之是為了要出名而已。


1934年的這張照片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尼斯湖水怪存在的最有力證據,但是,這是一張偽造的照片。參與偽造的克裡斯蒂安·斯堡林(Christian Spuring)在臨終前一年的11月,為他的偽造行為而懺悔,道出了真情。原來這張照片中的怪物形象,是用玩具潛艇加上按照海蛇的模樣用軟木作成頭和長脖子裝配起來,再放到湖中去拍照產生的效果,策劃者是《每日郵報》派來尋訪水怪的記者馬爾馬杜克·韋特雷爾(Marmaduke Wetherell)也就是他的繼父,共有五人參與此事,其他四人此時都已去世,他把偽造的經過告訴了兩位參與尼斯湖計劃的科學研究人員。1994年3月14日加拿大出版的環球郵報,頭版刊登了一條路透社從倫敦發來的消息。


1960年8月,勞裡(Lowrie)在船上看到了水怪,並且在航行日誌上記載了下來。當時船上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在船後約6到10海裡的地方,出現一個形體異常的東西,看起來就像是一對水鴨在水上,有時候也會潛入水中,而且有一個像是脖子一樣的東西伸出水面。


1963年,泰德·哈勒戴(Ted Holiday)遇到,他描述,水怪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有一個像柱子一樣的脖子,直徑在一英尺左右,頭的形狀讓他聯想到牛頭犬,顏色是暗褐色的。他的描述有一點很特別的是,他注意到在頸部兩側有黑色的鬢毛。


1967年,理查·雷納(Richard Raynor)參加了尼斯湖探險隊,拍到了最有名的影片。


1970年,蒂姆·丁斯代爾(Tim Dinadale)看到了水怪。在眾多的水怪照片中,大部分都因為拍攝背景光線不足,無法辨認真假。


1971年10月19日,一位在奧古斯都(Augustus)港本尼迪克特(Benedictine)修道院的神父格雷戈裡·布魯希(Gregory Brusey)和朋友羅傑·皮尤(Roger Pugh),看到了一個伸出水面的脖子在移動著,高度也是差不多十英尺高,並且朝著他們移動。約莫20秒後就消失在水中。


2007年5月26日,目擊者戈登·霍爾姆斯於尼斯湖目擊到一隻長13.5米、呈直線型遊動的生物並拍下了錄像。


2011年,超自然現象調查員布賴特於尼斯湖拍下一張疑似水怪頭部的照片。


2011年,目擊者喬恩-羅威於尼斯湖一個商業漁場附近目擊到尼斯湖水怪並拍下的照片。


2001年,攝影師詹姆士·格雷(James Gray)與朋友彼得·萊文斯(Peter Levings)在尼斯湖釣魚目擊到尼斯湖水怪。


2012年據《dailyrecord》報導,某條觀光船的聲納紀錄到一隻寬度超過5英尺(約152公分),長度不明的大型蛇狀生物,在水面下75英尺處,跟著船一起前行了2分鐘並被船長用手機對螢屏拍下圖像。


2012年8月據《每日郵報》報導,於尼斯湖旁經營遊艇生意的喬治愛德華茲(George Edwards)在去年11月用相機拍攝到疑似水怪現蹤約5分鐘的影片,但影片中只出現疑似水怪的深灰色背部影像,並無法真正的辨認是否為傳說中的水怪。


2012年,喬治•愛德華茲(George Edwards)於尼斯湖拍下了號稱史上最清晰的尼斯湖水怪照片。但被證實是喬治•愛德華茲用船將玻璃纖維製作的駝峰狀物體進行推拽而後拍攝而來。


2014年,一艘遊艇聲納裝置於尼斯湖記錄到不明物體。


2014年,安迪.迪克森(Andy Dixon)和彼得.塔恩(Peter Thain)於iPhone衛星地圖發現一個疑似尼斯湖水怪的白色身影,但之後被證實為是船隻航行過後留下的痕跡。


2014年11月,58歲男子理察·克裡斯(Richard Collis)目擊到尼斯湖水怪並拍下了照片,據估計,水怪離湖畔有150-200米遠。


2015年,目擊者Connie Ross和Reyshell Avellanoza目擊到尼斯湖水怪並拍下了錄像。


2015年,瑞典52歲男子比亞內-索斯特蘭德於谷歌地圖中發現尼斯湖中有一個體型較長、類似鰻魚的神秘物體。


2016年4月13日,英國《獨立報》報導,人們通過Munin機器人對尼斯湖進行了掃描,認為尼斯湖水怪其實只是一個長達30英尺的模型。該模型是一個被用在電影《神探福爾摩斯的私生活》中的模型,使用完畢後被遺棄到湖底。


2016年6月1日,目擊者託尼-布萊(Tony Bligh)於尼斯湖拍攝的了一段疑似尼斯湖水怪的影像,但當地資深尼斯湖水怪調查專家艾德裡安-夏因(Adrian Shine)認為這不過是快速遊艇駛過留下的水波紋。


2016年,網絡流傳尼斯湖水怪遺骸被衝上岸,但實際上該具遺骸為某電視節目的道具。


2016年,9月10日,58歲的目擊者布雷姆納(Ian Bremner)於尼斯湖目擊並拍下來了水怪照片。據悉,照片中生物的身長約2米、表面呈現銀黑色、露出3個駝峰在水面上,可能一群遊泳嬉戲的水獺或海豹。

相關焦點

  • 大型海生爬行動物-蛇頸龍
    >是大型的海生爬行動物,存在於早期的侏羅紀,蛇頸龍經常被描繪成和翼手龍爭搶魚肉的形象,但實際上它生存的年代比翼手龍要早很多,兩者不可能相遇。 蛇頸龍是海生動物,獵取箭石、魚,或是其他獵物維生。蛇頸龍以U形的嘴部、銳利的牙齒捕抓獵物。它們以兩對鰭腳推動身體,尾巴因為太短而不能推動身體前進。
  • 海生爬行動物古今談
    古代海洋中的一霸距今七千至一億八千萬年前,當生物進化的巨流行進到中生代的白堊紀、侏羅紀之時,整個自然界正是爬行動物「龍」的一統天下。在陸地上,恐龍的遠親——魚龍、蛇頸龍、蒼龍等是不可一世的霸王。魚龍體呈紡錘狀,嘴巴又尖又長,滿口都是銳利的牙齒。它體長2米左右,大的可達十幾米。
  • 科學家發現史前海生爬行動物新物種 樣子類似尼斯湖水怪
    摘要:參考消息網8月31日報導西媒稱,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種已滅絕的海生爬行動物。」  這具爬行動物骨架化石包括頭骨的大部分、脊椎、肋骨以及鰭狀的四肢,其中頭骨還帶有一排長而鋒利的牙齒。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史前海生爬行動物新物種 樣子類似尼斯湖水怪參考消息網8月31日報導
  • 滄龍:蛇頸龍也要低頭退讓,最傳奇的昔日海洋霸主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惠俊博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引言 在恐龍稱霸陸地的時代,海洋中也一樣危機四伏。整個中生代時期,從三疊紀開始,到白堊紀末期的結束,曾經有各種可怕的海生爬行動物先後在大洋中稱雄爭鋒,上演了一幕又一幕令人讚嘆驚奇的生命讚歌。在中生代曾經稱霸大洋的無數霸主中,有一種動物在爬行動物的時代即將終結的時候出現在地球上,將在它之前出現的強大對手統統趕下寶座,雄霸白堊紀海洋。結果,如日中天的它卻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而被迫與同時代的其他大部分爬行動物一同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百變馬丁百科 | 上可遨遊天際,下可統治海洋!你不知道的恐龍知識!
    與爬行動物近似,尾巴很長(尾椎多達二十個),由多根尾椎骨構成。除身上有鳥類的羽毛外,一般被認為它是爬行動物到鳥類的中間類型,仍屬於恐龍。出現在侏羅紀。始祖鳥一開始被認為是鳥類的祖先,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它是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而且,它們並不是鳥類祖先,極有可能是後期恐爪龍類的祖先。始祖鳥生活於侏羅紀的提通階早期,距今約1億5千5百萬到1億5千萬年前。
  • 我省學者認為世界上最大最完整蛇頸龍化石在中國
    浙江日報8月18日訊 今天,筆者從浙江自然博物館獲悉,該館研究員趙麗君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李淳等,在中國地質學會主辦的《地質學報》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ACA》)2008年第2期上發表論文稱,在我國雲南東北部中三疊世晚期地層中發現了長4.2米的早期蛇頸龍化石。
  • 貴州發現海生初龍類爬行動物化石
    貴州發現海生初龍類爬行動物化石    近日出版的德國《自然科學期刊》(Naturwissenschaften)以封面文章發形式報導了我國貴州省發現的一種罕見的三疊紀爬行動物化石這種被命名為「混形黔鱷」的動物是早期初龍類中首次被描述的海生類型,這一發現打破了古生物學界長期以來「槽齒類沒有進入海洋」的結論。據專家說,這是初龍類或者說爬行動物首次佔據這種「生態位」,混形黔鱷絕滅數千萬年後,部分鱷類才再次採取了類似的生活和運動方式。該研究是中科院古脊椎所和貴州、臺灣以及加拿大華人學者聯合完成的。
  • 2.1億年前的海生爬行動物長什麼樣?
    在雲貴高原的三疊紀地層中,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異常豐富,是全球侏羅紀之前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代表性產地。 貴州興義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黔西南州興義市中南部,是以三疊紀罕見的貴州龍動物群化石及其產地、三疊紀碳酸鹽巖層為載體,以奇特喀斯特峰林景觀以及三疊紀巖相突變地質景觀構成的高品質、多類型的大型綜合地質公園。
  • 安順經開區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足跡
    「安順足跡」 日前,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么鋪鎮發現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證據。該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古生物學期刊《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的研究論文中。
  • 侏羅紀第一代海王竟然是短脖子的蛇頸龍
    侏羅紀第一代海王竟然是短脖子的蛇頸龍蛇頸龍因為其細長的脖子而聞名於世,因為它們的食物都是些小魚小蝦,所以算不上恐怖的掠食者。古生物學家在英國發現了一種長著粗短脖子的蛇頸龍,它卻是侏羅紀早期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
  • 蛇頸龍
    蛇頸龍是已滅絕的蛇頸龍屬海生爬行類的統稱,屬調孔亞綱鰭龍目,是一類適應淺水環境中生活的類群,個體較大,且長頸,因以得名。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布世界各地,白堊紀末滅絕。蛇頸龍體型碩大無比,是海洋中的霸王,與魚龍類一起統治著中生代的海洋。蛇頸龍的外形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幹像烏龜,尾巴短。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捕魚為生。許多種類的身體非常龐大,長達11~15米,個別種類達18米。四肢特化為適於划水的肉質鰭腳,使蛇頸龍既能在水中往來自如,又能爬上岸來休息或產卵繁殖後代。
  • 盤點當年稱霸世界的8大史前海洋巨獸,恐龍都只有被「虐」的份!
    滑齒龍意思是「平滑側邊牙齒」,是種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屬於蛇頸龍目裡短頸部的上龍亞目。滑齒龍生存於中侏羅紀的卡洛夫階,約1億6000萬年前到1億5500萬年前。梅氏利維坦鯨是利維坦鯨屬中最大的物種,是一種在南美洲發現的一種中新世時期的已滅絕的齒鯨。
  • 郭煥學:南漳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的守護者
    南漳地區的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在全球屬獨一無二,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        2005年,南漳建立省級地質公園,隨後建立地質公園管理局,郭煥學帶領幾名工作人員,在松樹溝等地挨家挨戶進行化石保護宣傳,使當地村民保護意識有了很大提高。
  • 滄龍科:非常著名的中生代海洋爬行動物
    作者丨炭烤豬頭 滄龍科(Mosasauridae),非常著名的中生代海洋爬行動物,與今天所能見到的蜥蜴一樣,滄龍家族屬於蜥形綱鱗龍形下綱鱗龍超目中的有鱗目,與恐龍、翼龍、蛇頸龍、鱷魚等主龍相去甚遠。
  • 貴州現海生爬行動物足跡,提供最早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2020年9月,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 白堊紀海洋霸主再次現身為了什麼?
    根據看到過的人的描述,水怪是一種蛇頸龍的形象。那麼這個長頸龍又是怎樣的一種生物呢?蛇頸龍,大家根據名字就可以判斷出這是一種龍屬動物,莫非是龍的後代?是不是龍的後代還不知道,畢竟龍的存在也是個謎一樣的傳說。但它是和恐龍生活在一個時期的動物。蛇頸龍是一種大型的海生爬行動物,從三疊紀晚期就開始出現,到侏羅紀時期已經遍布世界各地,蛇頸龍類和一些魚龍類一起統治著中生代的海洋。
  • 那些令人恐怖的史前海洋巨獸你知道多少?
    那些令人恐怖的史前海洋巨獸你知道多少?現在海洋中生活的巨獸雖然很多,但依然不如史前海洋巨獸那麼恐怖。今天我們一起來揭密這些史前海洋巨獸的真面目吧!板足鱟已知的最大節肢動物板足鱟,已知的最大節肢動物。毛伊龍是種大型蛇頸龍類毛伊龍是種大型蛇頸龍類,也許是該時代紐西蘭水域的最大型海生爬行動物。總長度可以達到17米,其脖子就有接近15米的長度,毛伊龍的脖子十分的靈活,其外形就像一隻烏龜長有一條長蛇的脖子。鄧氏魚泥盆紀時代最大的海洋獵食者鄧氏魚,被視為泥盆紀時代最大的海洋獵食者。
  • 滑齒龍:侏羅紀晚期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
    滑齒龍意思是「平滑側邊牙齒」,是種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屬於蛇頸龍目裡短頸部的上龍亞目。滑齒龍生存於中侏羅紀的卡洛夫階,約1億6000萬年前到1億5500萬年前。滑齒龍是一種海洋爬行動物,在侏羅紀晚期,它們粗壯的身影在四片中等大小槳鰭的驅動下四處遊蕩。滑齒龍的長顎裡滿部尖銳的牙齒。滑齒龍的鼻腔結構使得它在水中也能嗅到氣味,這樣滑齒龍就可以在很遠的地方發現獵物行蹤。除了要上浮呼吸外,滑齒龍一生都在水中度過,因此它們也是卵胎生動物,喜歡在淺海域產仔。
  • 古生物學家在南極發現白堊紀海洋爬行動物的巨大軟殼卵
    在南極洲6800萬年前的近海海洋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滅絕海洋爬行動物的化石卵。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古生物學家盧卡斯·勒格朗德雷(Lucas Legendre)及其來自美國和智利的同事認為,南極布拉迪(Antarcticoolithus bradyi)是由巨大的海洋爬行動物(例如mosasaur)產卵的,這一發現對普遍認為此類生物不會產卵的觀點提出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