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學習心得:從新冠疫情反思歷史學習中的理性思考與感性認識

2020-08-28 基層校長看教育


回顧自己去冬今春在此次疫情中若干經歷,總有劫後餘生的後怕——

2019年12月31日,我在去跨年慶祝的路上看到了「武漢一醫院疑似出現SARS感染者」的消息,並在路上花高價買了一個口罩,而這條消息沒能活到第二天,馬上被闢謠,我帶著憤怒的情緒認為這是為了解決口罩滯銷的問題發出的假消息,甚至不滿那些醫生放出這樣的消息打擾大家快樂慶祝元旦。

2020年1月11日,終於完成了整個大二上學期的所有學習內容的我,和同學一起去了武漢人流量最為密集的江漢路步行街玩耍,中途乘坐了武漢最擠的二號線。路上仍然是人頭攢動,沒有人戴口罩。

2020年1月17日,因為起晚了多半排不上號,我沒去成位於街道口的婦幼醫院而是去了離我家更近的省中醫院體檢。年關將至,大多數醫生都調休了,只有少數門診還在正常上班,來醫院的也大多數是一些治風溼治高血壓的爹爹婆婆,人比較少。

2020年1月18-19號,金銀潭醫院的消息引起了一些市民的注意,其中就有我。我推掉了和同學的兩次聚會,宅在家裡。還被出門開會的父親吐槽說「防護過頭」。

2020年1月20號,回到老家孝感漢川,在鄉鎮藥店裡掃蕩了100個3毛錢一個的醫用口罩,在售貨員看神經病的眼神中小心翼翼地回到自家的院子,躲避串門的親戚和剛剛從漢口火車站回家的堂哥,瑟縮在自己的小房間裡不敢出門。

2020年1月23號,清晨,在多次勸說無效後,和父母一起踏上了回另一個老家黃岡黃梅的路。上午10點,到達蘄春的時候武漢正式啟動封城。接下來,黃梅也封了城。本想在1月26日回武漢的我們,被困在了黃梅。

2020年3月15日,在拿到通行證卻仍然上不了高速的情況下,我們一家放棄了三個小時回武漢的路線,選擇了走省道和國道,一路歷經坎坷,途徑武穴、蘄春、浠水、團風、黃州、新洲,終於回到了武漢市。


回顧我從2019年12月31日到2020年3月15日這將近80天的經歷,絕對算是我從小到大經歷過最為苦難的時光。且不說好幾次與可能存在的病毒擦肩而過,在封城期間,五個人住在擁擠的小房子裡,聽著新聞裡每日暴增的確診人數和疑似人數,看著群裡空間裡熟人確診的消息,吃著索然無味卻貴的嚇人的菜,過著沒有Wi-Fi但網課照常的日子,我幾次面臨情緒崩潰。但屢次打開微博,都能看到比自己更慘的人,也能看到比自己更樂觀的人,所以也就這樣艱難地走了過來。十分慶幸,我和我的家人都平安健康,而且工作穩定,不會在疫情結束後面臨巨大的經濟問題。但即便如此,這次的新冠事件,註定會成為一件能讓我銘記一生的事件。


回到武漢,我開始思考所有歷史人可能都會思考的一個問題——若干年後,歷史學家將如何看待此次疫情?更具體一些,若100年後有學者想要研究「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全球瘟疫期間的民眾」這樣的議題,他們會怎樣書寫呢?

也許,他們也會和現在的我們研究過去的全球瘟疫一樣,提出幾個問題:瘟疫期間民眾是怎樣的狀態情緒?疫情高發區民眾蒙受了怎樣的損失?他們如何應對疫情?政府有哪些措施?效果如何?但無論如何回答,都只能得出一些概括性的結論,僅僅能代表一些群體的特徵,而經歷了此次疫情的人們的喜怒哀樂,也淹沒在學者們收集到的數不清的資料中。作為這次全球大疫情中的一個小小的親歷者,我在前文提到的那些經歷根本不會受到學者們的重視,畢竟既不具有代表性供他們進行總結,也不夠悲慘曲折供他們閱讀並感受心靈的淨化。但這是否說明,我在疫情期間這些複雜情緒,就能籠統地被他們總結出來的幾個詞語代表?再者,這一場我和我父輩、祖輩都從未經歷過的全球性瘟疫,對於100年以後的人來說,很可能只在教科書上佔了不到一面的位置。「時代的一粒塵埃,落在每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大山。」那些在此次疫情中失去生命的人,最終也只是成為了「確診死亡人數」中的一員。有人說法律學著學著就喪失人性了,我覺得歷史這門學科也有相似之處——看得太多了,就變得冷漠,麻木了。從最早的雅典瘟疫,到中世紀橫行歐洲的黑死病,到17世紀席捲英國的倫敦鼠疫,到上世紀晚期才被完全消滅的天花,再到2003年爆發的非典,人類發展過程中飽受世界性大瘟疫和地方性怪病頑疾的折磨,本次爆發於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也不過是人類發展歷史中的一次全球性瘟疫。

相較於科學技術尚不發達,國家政府管理尚不到位的過去相比,現在的我們享有更高水平的醫療保障和更全面有效的政府管理。在國家和政府的號召和全民的支持努力下,疫情終於得以克服,湖北武漢也逐步進行復工復產。這算是相對而言較為理性的思考模式——將古今的大型瘟疫事件進行對比,分析不同的社會環境帶來的不同後果,並論證瘟疫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如果把這次的疫情編入《世界瘟疫史》,這樣的論述似乎是沒有太大問題。

不過,僅僅按照這樣的模式思考,此次疫情中死亡的三千多人和確診的八萬多人,也會像黑死病中的「死亡的兩千五百萬歐洲人」、倫敦鼠疫中「死亡的十萬人」這樣,變為冰冷的數字。如果沒有經歷這樣一個事件,我可能永遠也不會去思考,發生在過去的那些聳人聽聞的大瘟疫到底有多麼慘烈,結果有多麼觸目驚心。

在這個加長版的假期裡,我讀了《世界瘟疫史》、《鼠疫》等書籍,重新回顧了關於雅典瘟疫和黑死病的知識,突然間產生了共情,感受到了他們的喜怒哀樂。薩繆爾·佩皮斯在倫敦鼠疫期間,數次經歷朋友和熟人因瘟疫死亡,悲痛之際,他也會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好應對這場大災難。而此次疫情期間,我母親兩位同事確診。在得知這樣的消息之後,我非常難過,但我也為自己和家人十分健康這件事感到慶幸,同時內心告誡自己要樂觀,要調整心態,才能保證身體健康。正是這樣的體驗,讓我理解了佩皮斯當時心中的那種情感。


我認為這是一種感性的認識,是基於自己的親身經歷對史料進行解讀。這樣的解讀方式帶有強烈的主觀意識,可能會導致對於社會背景差異的忽視——以剛才的對比為例,佩皮斯哀悼友人並同時保持樂觀不僅僅是基於他對瘟疫對恐懼,也與他的宗教信仰有關係,他更相信命運的安排,所以決定樂觀處世;而我是基於自己和家人身處安全的環境,且相信按照現今的醫療技術和防護手段,疫情一定能得到解決,且擁有「調整情緒能夠提升抵抗力」的科學常識,因此也堅持這樣樂觀的情緒。

不過我始終相信,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即便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發生了變化,有些共有的特性是不會發生變化的——與自己所在時代的妥協和與生活打交道的態度。這些內容這是心態史的主要研究對象,如羅伯特·達恩頓在《屠貓狂歡:法國文化史鉤沉》中提到的聖塞佛倫街的工人們,他們屠貓不是為了象徵性進行某種反對統治階級的運動,而是重複這一有趣的場景並進行日常的逗樂以彌補日常枯燥沉悶的工作。同樣,在瘟疫這樣的天災人禍之中倖免於難的人類,無論是因為優越的生活環境,或是預見性的防護意識,抑或是因為超乎常人的抵抗力,都做到了一件事情——繼續在這個時代活著,繼續跟自己的生活打交道。並不是所有人都擁有崇高的精神,都能在疫情面前義無反顧地走上一線;也不是所有人都利慾薰心,為了自身的利益犧牲他人的性命。大多數人只是介於兩者之間,既不高尚也不卑劣地活著。而書寫歷史的過程中,人們似乎更加關注那些處於兩個極端的群體,忽視了中間這平凡的群體。而感性認識,恰巧就能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將自己真正代入那樣一個語境裡去分析,往往能得到更加具體的結論和更加真切的體驗。

因此我希望在這次疫情結束後,無論是實時的分析還是五年、十年後的反思,我們都應該在研究和分析的過程中感性認識,帶著情感去分析每一個案例。隨著現代人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簡單粗暴地用群體代表個體往往難以達到真實。歷史是主體對於過去事件的評價和感悟,往往具有道德訓誡的作用,史學家們往往在歷史中尋找規律,這就導致了我們進行理性的思考的過程中更加關注典型的例子,也更重視大趨勢和宏觀的事件描述。但歷史學的研究目的同樣在於求真求實,將單個的人作為研究對象從被符號化的群體中剝離出來,再對其進行感性的認識,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接近歷史的真實。只有將這樣理性的思考與感性的認識相結合,我們才能更好地既宏觀,又微觀地認識事件,全面地進行歷史思考。

最後我想說:官方記載的宏觀視角、疫情走向、英雄氣概、青春熱血固不可少,個體寫手「我手寫我心」也不可多得,小的視角、一些碎事、具體的人、瑣事記錄、即時感想……有溫度溫暖,有人情關懷,有反思頓悟,有不同聲音,這恰恰是一個健康生態能必須的!楊絳先生說,每個人只看到自己眼中的世界,看不到全貌。 ​​我想說,無數個人眼中的世界合併起來,就無限地逼近全貌和真實。

相關焦點

  • 《實踐論》: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存在辯證關係
    而認識過程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感性認識,屬於初級階段;第二階段是理性認識,屬於高級階段。感性認識,只看到事物的局部、表層及現象;而理性認識,能看到事物的整體、內部及本質。理性認識,之所以能看到事物的本質,是因為它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之上。換句話說,理性認識來源於感性認識。
  • 成長,得益於女兒的英語學習……
    就這樣,妻子領著四歲半的女兒,開始了在課外班的英語學習。女兒還是非常乖巧,專注力也是非常優秀,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直到現在,我也是常常對女兒說;媽媽是培養你的大功臣!必須要感恩媽媽的耐心栽培!就拿女兒現在的學校來說吧,女兒的英語成績非常優秀,名列前茅!這是九年的英語學習,一路堅持下來的結果。
  • 6歲通過KET,鯨魚小班助力女兒英語學習
    很多人都說孩子學習英語困難,但是只要用對了方法,每個孩子都能把英語學好。就像我女兒,只是在鯨魚系統的學習了一年多,第一次考就通過KET考試,而在此之前,我了解到很多高年級的孩子都沒有這麼輕鬆可以實現。在女兒2歲多的時候,我就開始在家給他做英語啟蒙了。
  • ...凝聚精神力量 中國農大「學習強國」學習標兵交流學習心得收穫
    為營造全員學習的濃厚氛圍,提高師生學習的積極性、參與度,決定對排名前20名的「學習標兵」予以表彰。近日,「學習標兵」通過文字回顧使用「學習強國」一年來的收穫和體會,暢談學習心得和建議。植物保護學院輔導員張迪談到,「學習強國」平臺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大數據資源,以圖片、文字、音視頻的形式給予我們生動的學習體驗,讓學習變得更全面、更多樣、更智能、更便捷。通過「學習強國」,我們盡情地徜徉於知識的海洋,愜意地遊走在歷史人文之中,從中不僅感受到世間萬事之廣博,更時刻感受到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
  • 心得體會範文:學習「四史」心得(範文6篇)
    通過對百年奮鬥史的學習,我更明白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能夠今天的成績和繁榮是多麼的來之不易,並且想要讓這樣繁榮強盛的局面繼續保持且不斷前進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付出。尤其是經歷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後,我作為一名留學生,越發體會到了祖國的偉大。**年末新冠病毒在武漢爆發後,黨和國家迅速號召全國人民共同抗疫。
  • 【NLP反思扛鼎之作】深度學習是經驗主義新高峰,不是理性主義終結
    原標題:【NLP反思扛鼎之作】深度學習是經驗主義新高峰,不是理性主義終結 新智元推薦 來源:立委NLP博客,公眾號洗腳池 AI 的發展中,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此起彼伏,就像鐘擺的周期性回擺。目前已經偏離經驗主義太遠太高,但偏離越遠,將來回歸理性主義的速度就會越快。深度學習是經驗主義的一個新高峰,但它不會是理性主義的終結者。因為這是科學哲學高度的兩個基本的方法論,是貫穿人工智慧全部歷史的。
  • 延安整風學習中對蘇區歷史的回顧與研究
    【敵區工作委員會總支委:《研究毛澤東同志整頓三風報告的反映心得:嶽同志的學習報告》,《解放日報》1942年4月18日,第2版。】抽象的思想或理論,必然依託於具體的革命歷史實踐,蘇區歷史就是中共革命最為重要的實踐。整風學習中系統地研究、反思蘇區歷史,對蘇維埃時期教條主義、「左」傾路線的批判,構成整風的重要突破口,這也正是延安整風學習中多次召開蘇區歷史座談會的動因。
  • 《周易》入門學習心得總結
    根據自己的偏好學習一種易經的應用,預測,堪輿、風水等。關鍵是要有修習活動,打坐,淨化自己的內心。做到一念至誠,但又不是迷信。 周易,又名《洗心經》,用途很廣,包羅萬象。是風水、堪輿、佔卜的基礎。入門建議先看看《周易淺述》,結合一下紹偉華的《周易預測學》,再簡單實踐試試用3個硬幣佔卜,娛樂中學習,入門的快一些。學習《周易》心得:中國自古有《易經》,其實這個名字是取錯了。
  • 英語學習要注重融入生活中-江南都市報-大江網(中國江西網)
    動畫片教學孩子看「熱鬧」勝過學習  家住省城青山湖區的徐女士,幾年前在網上了解到英語動畫片教學,那時她的女兒豆豆才剛剛上小學。她從眾多的英語學習軟體中,挑出了她認為適合孩子動畫課程。  「豆豆已經看了3年的英語動畫片了,但是英語水平幾乎沒有起色」。
  • 有意識的思考不過是一種幻覺?理性救不了我們
    我們真的依賴理智思考嗎?觀看球賽時,有些許不理性的狂熱也無妨。但如果要決定一個殺人犯是否應當基於精神失常獲得減刑),或是判斷你十幾歲的女兒是否真的在不遺餘力地學習代數時,不理性的狂熱顯然不妥。我們無法準確地判斷意識是否具有因果特性。
  • 費曼學習法,聰明人在用的學習方法
    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個觀點之後,受到啟發,改進了思考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這個信息才是知識。同樣的道理,用這種角度去衡量你學習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是:學習之後,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變。如果你學習之後和學習之前,思考和行動都是一樣的,那麼顯然這樣的學習是無效的。
  • [教學反思]高中生物教學反思
    [1]面對新課程理念的挑戰,這需要教師積極開展反思性教學,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反思從教學進程來看,可以分為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後反思三個階段。  1、課前反思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
  • 空間思維:培養孩子的理性及數學感---從遊戲中幫助孩子學習成長之二
    空間思維:培養孩子的理性及數學感---從遊戲中幫助孩子學習成長之二 來源:www.18183.com作者:三隻魚時間:2018-11-05 分享到: 這是我準備推薦你們給孩子玩的第一款遊戲,不是《吃雞》不是《王者榮耀》(12
  • 分享學習筆記的第16天!
    第一項:學習筆記.................1、人應該獨立思考,碰到事情不盲目的相信他人,他人說的話要持有懷疑的態度去驗證,研究他所說的對不對,同時應該敢於修正自己的觀點,錯了就是錯了,沒有啥不好意思。你應該能夠接受跟自己不一樣的觀點,就跟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一樣。接受以後要驗證對方觀點對不對,不要急於否定對方。
  • 學習心得抄襲歪風源頭之析
    2008-04-30 10:42:38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徐林林   針對部分領導幹部在學習十七大精神中存在的應付思想
  • 費曼學習法,自言自語的學習方式
    任何人看了這些描述大概都會想,這不就是我們的學習方式嗎?對,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學習方式,考試考試再考試,學習就是為了考試,學了無數課本都是背誦,考完試,沒用了,就全忘了。更糟糕的是,當不用考試了以後,我們的思維方式還停留在如何應付考試上,以至於當你工作後,想學點新東西才發現,自己一片茫然,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不知道該如何學習,只能還找點東西背呀背,吃了很大苦頭,效果卻不是很好。那麼,什麼樣的學習才是高效的,不死記硬背的學習呢?我們再來說說那位美國人。
  •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舉行學習心得交流會
    為把學習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和中共中央十六號文件進一步推向深入,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於元月13日下午,在計算機大樓410教室,舉行了學習心得交流會。 會議由學院黨總支書記陳志國教授主持。他首先對前一段全院的學習情況進行了總結。會上,李培良、周珂、張苗輝等六位同志分別代表院行政、教研室、實驗室做了典型發言。
  • 八位學者給青少年們的哲學課:學習思考,更要知道如何思考
    14歲上下,青春年少時,恰恰是了解、學習哲學,學習思辨的最佳時機。青春期伊始,孩子們對自身、對世界會產生更多的困惑、好奇,探尋之心在這個時間段蓬勃生長,哲學的思考從這裡發生,哲學思考的方法也由此被需要。劉擎對中學生聽眾們說的這句話,就是亞里斯多德所認為的「哲學始於對世界的驚奇」。
  • 【黨建學習交流】心得體會(四)
    【黨建學習交流】心得體會(四) 2020-11-29 15: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桂花五小·枝直花香|「線上學習」線上學習促成長 線下反思促進步...
    第七周線上學習英語組教師們依然勤學善思,兢兢業業。為了做好開學後的有效銜接,我們根據網課課程,一節不落地聽課思課,做好階段性總結與反思。勤於學習,勤於思考,方能收穫智慧與幸福!每天,學生們按照學習進度,認真聽課做筆記,及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老師們也按時對每一個同學的作業進行認真批閱,錯誤的進行個別輔導,並要求及時訂正,力爭讓學生掌握好每一個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