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初開始,一些學者在內蒙古中南部和東北地區西南部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經過漫長的探索,終於認定它們是今5、6000年就有人類活動繁衍的痕跡。因為這些特徵明顯的遺存是在內蒙古赤峰市東北郊的英金河畔被發現,當地又有九個山峰組成的「紅山」,所以在建國後被稱為「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的覆蓋範圍極其廣闊,包括熱河地區、河北北部、遼寧西部、遼河流域。更重要的是,它與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磁山文化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處處有著抹不去的痕跡。所以,專家普遍認為,紅山文化的發現證明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並非只有黃河流域這一處源頭,而是由眾多文化共同匯集而成,才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紅山文化的特點是陶器、細石器和玉器都非常發達。陶器之上大多有了橫「之」字形紋和直線紋,意味著當時先民獨特的審美情趣。細石器做工精緻,小巧玲瓏,代表著當時先進的生產力水平。玉器種類繁多,顯然已經孕育著中華文明的玉文化。
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專家卻還有著一個疑惑。那就是在幅員遼闊的紅山文化範圍內,並沒有發現祭祀場所遺存。要知道,紅山文化中的玉豬龍、玉龍、玉鳳等都已經代表當時部落的圖騰和先民的精神信仰,而且祭祀場所是各個文化遺蹟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作為凝聚人心,寄託精神信仰的關鍵場所,怎麼會在紅山文化中缺席呢?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遼西東山嘴-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考古發現,人們才終於找到了它。
在那個文化遺址中,專家們發現了一座女神廟,還找到了6個大小不等的殘體泥塑女性像。特別是在清理過程中,出土了一件與真人大小相仿的泥塑女神頭像,更是引起轟動。
這件女神頭像被稱為紅山女神,雖然時隔五千多年,面貌有些走形甚至殘損,卻依然可以看出先民們對她的敬仰。它的顴骨較高,鼻梁低,嘴唇薄,眼窩較淺,眼珠是由綠色的圓形玉片點綴裝飾,紅山文化的氣息明顯。面部表情似笑非笑、不怒自威,相當有特點。僅從表面來看,她和現代亞洲人區別不大,特別是有著明顯的蒙古人特徵。
考古專家認為,這件女神頭像應該是出自完整女神像的一部分。歲月太久,除了頭像,其餘部分都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了。因此,很多人驚呼它是東方的維納斯,一樣具有殘缺之美。但考古專家更關心的是,她到底是哪路神仙,代表著紅山文化的什麼信仰?
紅山文化祭祀場所能發現女神廟,出現紅山女神,說明當時還處於母系社會。關於紅山女神的身份,由於缺乏文字考證,說法不一,但很多人相信,她就是中華文明共同認同的女媧娘娘。女媧造人的故事,不僅在黃河流域流傳,同時對其它文化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更有力的證據是在女神廟的一公裡處,還找到了另外一個祭祀場所。它由黃土夯成的「金字塔」,在塔之上還有大大小小1000多個煉銅的坩堝,這很像女媧補天的場景。這兩座祭祀場所如此接近,肯定有著某種聯繫,也大大提高了紅山女神就是女媧娘娘的可信度。當時的古代先民,就是以這種方式,表達崇敬之情。
這就更讓人好奇了,女媧是女神,但應該也有原型。紅山女神也應該是按照人的原型來創造的,也許就是古人口頭描述的。所以,專家們採用現代科技手段,對紅山女神進行了技術處理,得到了紅山女神的還原圖。
這也許是最接近女媧的圖片資料,雖然不見得真實,但也異常珍貴。所以,紅山女神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國寶,成為了紅山文化的形象代言人。
很多朋友私信問小珏,到底在哪裡知道這些文物知識的。其實,無非就是多看點書罷了。現在平臺搞活動,小珏向您推薦一套比較實惠的文物書籍,連結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