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頭山遺址考古驚喜連連,發現中國最古老工藝最先進航海船槳

2020-12-05 騰訊網

9個月的考古發掘,還原了最早出現在東海邊的井頭山人的真切生活。其中一件完整精緻的木槳,彌足珍貴,仿佛凝固了歲月!

站在井頭山遺址這片土地上望去,東邊是田螺山遺址,南邊10公裡處是河姆渡遺址和連綿起伏的四明山。

如今,這裡地處姚江衝積河谷平原,是寧紹平原的一部分。

而在8000年前,這裡卻是古海灣。

面朝大海,背靠森林,臨海而居,是井頭山先民們的日常生活。

如今根據勘探調查後獲知的遺址面積推算,8000多年前,約有50位先民曾在這裡生活。

井頭山遺址的問世,震驚了世人,創造了好幾個「最」。它的發掘過程,也歷時了9個多月。

井頭山遺址,位於地下古海岸邊的一個小山坡上,2019年9月開始正式發掘!

這個遺址發掘區域被分為18個探方,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組成的井頭山遺址考古隊,在這非同尋常的近一年時間裡,穿越8000年歲月凝固成的東海邊的粘軟淤泥,逐層推進考古發掘,自西向東,從上到下,每一層都進行細緻的遺蹟、遺物清洗、提取和記錄。

直到最近,才向公眾展現了他們的艱辛而又神秘的成果。

貝丘遺址,是古代人類主要在沿海地區依賴海洋貝類資源生活而遺留的一種居住點,在考古學上,最大特徵是指在古人活動過的地層中遺留了大量海生貝類殼體的堆積。也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先人們丟棄使用過的貝殼類的「垃圾場」。

其中,除了大量的貝殼、貝器,最讓考古人員驚喜的是,地層中還有一件器形非常完整的、一眼就可識別的、可用來划船的木槳,珍貴異常!

「我們這次發掘最重要的出土文物,是一把船槳,是目前來說最珍貴的東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井頭山遺址考古隊領隊孫國平告訴記者。

今年5月,當考古隊員在發掘T5探方中第17、18層文化層時,意外地看到一小塊光滑的、黃褐色的木頭,「橫躺」在木頭堆裡。

(今年五月的發掘現場,紅圈內為發現的木槳)

「這塊木頭光滑,一定是經過特殊加工的!」考古隊領隊孫國平當即做出判斷。

從這個木頭隆起的「背」開始,隊員們小心翼翼地向兩側開挖,大家判斷「這是一件木器」。

拂去泥土後,驚現出了一件完整的木船槳!

「完整的船槳,這在地層中留下來的概率很低,不殘、不斷的可能性極小。」孫國平說,前些年,在附近的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中也曾出土了六、七千年前的數百件木器,其中也有30多件船槳,井頭山這次發掘出土了3隻木槳和一件半成品,但唯有這一件非常精緻和完整,可謂是河姆渡文化船槳的鼻祖。

(井頭山遺址出土的部分木器)

「我說的完整,就是可以直接使用的器物,不是半成品,也不是殘片。」孫國平說。

仔細清理和全方位記錄了這個「寶貝」後,孫國平和技工渠師傅兩人在提取木槳後,用雙手將它小心翼翼地託起,遞到地面上的塑料長盆裡放好。

「當時的動作像服務員上菜一樣,又像抱著新生兒一樣小心。雖然木頭是新鮮的,但是十分脆弱,仿佛稍微用力不勻,就有可能折斷。」孫國平回憶說。

(孫國平正在進行考古工作)

出土幾分鐘後,這件船槳表面很快就因為接觸空氣而氧化成了咖啡色,但這似乎更能讓大家相信它已經歷了8000多年的歲月沉澱。

木槳取起後,又由專人在清洗池中輕輕地清洗了很久。

(井頭山遺址發現了一件非常精緻和完整的木槳,可謂是河姆渡文化船槳的鼻祖。)

木槳看起來很完整,但已很脆弱,必須洗得很輕、很仔細,也不能由外人觸碰。」孫國平特別提醒記者。

清洗好又經過初步粘接修復後,木槳的樣子更清晰了——短柄帶環首,背部略隆起,方頭薄刃!

至此,在回答記者最關心的價值問題時,孫國平解釋道:「從它所處的地層埋藏深度來看,距地表達10米,從地層年代看達距今8000多年;從它的加工技術和保存完整性來看,也從國內已有的貝丘遺址考古發現來看,這件木槳一定是中國最早、工藝最先進的航海船槳。從這件木槳,可以研究當時的交通方式、生活習慣、航海曆程等。」

它的背部有兩個駝峰一樣的突塊,這讓我非常意外。它有很大的特殊性,跟普通的長柄船槳有很大不同,這件更可能是一件用腳來划動的船槳。」孫國平說,「還有一些遺憾的是,發掘中雖已發現了幾件船槳,但還沒有發現配套的獨木舟。

從發現開挖、清理、繪圖、拍照、提取,到最後的保存環節,經過了半個月的時間,這隻船槳被暫時安放在了遺址的庫房中,浸泡在清水中,以此保持木器的形狀和顏色。

雖然已經有了現代攝影技術,但是考古工作者同樣需要根據考古專業要求,對出土的每一件重點文物表標本進行繪圖。

(出土的貝類)

貝殼和貝器,比較難畫。」1996年出生的考古隊隊員鄭豆豆說,她是考古隊裡的唯一「畫家」——繪圖技師。貝器,是用天然的貝殼經過加工而成的工具,形狀不規則、紋路各異,細節又多,往往畫一個貝殼要花上2個小時到半天時間,一天最多只能畫4、5件。

「動植物類遺物,我們都是一筐一筐端上來的,細心操作,文物不能有絲毫閃失。」孫國平說,那些文化層泥土則通過傳送帶送到地面。

在遺址旁邊,搭有一個鐵皮棚,清洗出土文物、初步修復等工作,都是在這裡進行。

(遺址附近堆積的含有貝類等的文化層泥土)

「一些不太難的修復,會在棚子裡做,就像到醫院急診室包紮傷口一樣。」孫國平說,如果遇到難度係數較高的修復,會到室內用工具長期處理。更難的,會在後期送到實驗室裡,由專門技術人員對不同材質的出土文物作精細化修復。

(井頭山遺址內出土的編織物)

出土的文物中,編織物的後期處理最為困難的。因為形狀不規則,修復往往需要由專門人員和專門設備做後期處理。

目前,井頭山遺址的考古發掘已經進入最後階段,正在進行收尾工作。

到6月底,我們會將出土的遺物初步清理好、保存好。等今後時機成熟,可以面向公眾展出。」孫國平說,對於井頭山遺址今後的保護、利用,各個管理部門還在考慮、商討中。

編輯:梅子滿

相關焦點

  • 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碗!實地考察井頭山遺址,專家驚喜不已
    「看下來印象最深的是這件完整的船槳,說明那時的先民就已經向海而生!」 今天一早,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專家前往餘姚井頭山遺址現場考察。 「一切都很讓我興奮!」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9月24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浙江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
  • 5項考古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圖片來源: 國家文物局) 日前,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仙人洞遺址出土最古老的稻穀化石,距今12000年,韓國專家閉嘴了
    我們中國的歷史文化上下五千年,這是我們國人的認知,而對於外國專家來說我們中國的歷史最多3000多年,因為歷史文字記載的就那麼多,當然了我們知道我們其實遠遠不止5000年,只不過更早的都沒有文字記載了,今天要說的這座古遺址堪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遺址之一,當然了它是我們中國的,因為它的被發現,我們發現距今
  • 從河姆渡文化到井頭山遺址:史前時期人們究竟如何生活?
    撰文丨許永傑摘編丨何安安近日,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傳來了新消息:井頭山遺址第一階段考古發掘取得了突破性收穫,繼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之後,再度將寧波地區人文歷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寧波:在7000多年前的遺址中,發現了船槳
    當時的波斯語、波斯古幣代替了寧波方言和中國古幣。那時候中國的青瓷,就出產在這一帶的山嶺之中。那青翠欲滴的瓷器,吸引了成百上千的各地客商,遠涉重洋來到這裡。用車運、用船裝,硬是在波濤洶湧的海上,開闢出一條陶瓷之路。在今天的日本、東南亞以及非洲、西亞的一些國家,都曾發現過當年的青瓷碎片。顯然,昔日長長的海上陶瓷之路,更像一條紐帶,一頭繫著昨天,一頭繫著今天。
  • 湖南發現中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
    鳳凰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但它的產生一直是個謎。湖南省洪江市高廟文化遺址日前出土的一個白色陶罐上,戳印有中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距今已有7400年的歷史。這一發現為揭開鳳凰"誕生"之謎提供了異常珍貴的實物資料,震驚了考古專家。
  • ...白石崖溶洞遺址 「考古中國」聚焦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重大發現
    這是應用國際最先進的古DNA分析技術在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古人類遺傳信息的首個成功案例。繼2019年5月Nature雜誌報導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等發現青藏高原距今至少16萬年前的丹尼索瓦人下頜骨化石後,國內外的焦點再次聚集到這一古老而神秘的古人類和白石崖溶洞。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圖為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出土玉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2020年「考古中國」連續發布了四期共16項重要考古發現,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項目,共有31項,內容非常豐富,新發現新突破很多,令人振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有哪些特點?
  • 古羅馬城市遺址、納斯卡線巨貓……盤點今年最有趣的考古發現
    國外媒體評選出了2020年最有趣的考古發現,我們特摘編幾則以饗讀者。不挖掘就繪製出古羅馬城市遺址考古學家未使用任何挖掘工具,僅通過遠程遙感技術就繪製出掩埋地下的古代羅馬城市遺址,這座古城位於羅馬以北50公裡處,他們可以清晰探測到古城建築、紀念碑、通道和管道。
  • 新華每日電訊 |考古專家認為,錢塘江上遊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
    對此,由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省文物局和金華市政府主辦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確認,上山文化遺址群構成了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農業定居聚落,上山文化是中國農耕村落文化的源頭。  上世紀70年代兩次發掘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率先把中國稻作文化歷史推進到7000年前,與其他國家相比「一騎絕塵」。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等一系列遺址都以令人驚喜的發現,把一篇篇稻作農業起源的論文,寫在了中國古老的土地上。
  • 陝西藍田發現東北亞最古老人類活動遺址 距今約212萬年
    發現這處舊石器遺址的朱照宇研究員表示,「這是東北亞目前發現的年代比較確切的最老的人類活動遺址」,這個發現非比尋常。  上陳遺址成為目前所知非洲以外最古老的古人類遺蹟點之一  朱照宇是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他聯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黃慰文研究員和英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摘 要:石峁遺址是21世紀中國最為重要的考古新發現之一,引發了學術界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對於探索早期國家形成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圖七—圖九)皇城臺發現的製作銅器的石範,為國內已知最早的鑄銅遺存之一,為探索早期冶金技術在中國的傳播路線提供了關鍵的連接點(圖一〇,圖一一);數量可觀的陶瓦是公元前2000年前後國內數量較大、區域位置最北端的發現,暗示著臺頂存在著覆瓦類高等級建築,對於探討中國早期建築材料及建築史具有重要意義(圖一二);「棄置堆積」中出土的萬餘枚骨針(圖一三)以及「製作鏈」各階段的相關遺物,暗示著皇城臺頂部可能存在著大型制骨作坊
  • 被人類發現的7個非常神秘的考古遺址
    大量的考古發掘,尤其是考古遺址的發現是令考古學家們非常興奮的一件事情。因為在考古遺址上可以獲得大量的考古發現,有許多甚至是歷史悠久且非常完整的東西。從你從未聽說過的失落文明,到20世紀一些最令人驚嘆的發現,今天我們就要帶來被人類發現的7個非常神秘的考古遺址。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夯土臺基1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開幕式上揭曉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6項入選項目。其中,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發掘的四川渠縣城壩遺址項目成功入選。據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創始於200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承辦。論壇上揭曉的年度考古新發現,歷來被學界簡稱為「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相比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舉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六大」被指評選標準更偏於學術價值。
  • 河南考古六個「最」 最萌的是這個小玉龜 最耀眼的是這兩條小銀龍
    南陽黃山遺址:最富的史前氏族  黃山遺址早在1959年就被發現,遺址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因為曾出土過一把被認為是中國最古老的玉質生產工具——獨山玉鏟而轟動一時,該遺址也因其豐富的內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世界最早稻作」遺址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
    這是個改寫中國東南地區考古史的重大發現。2006年,「第四屆環境考古學大會暨上山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浦江舉行,「上山文化」這支長江下遊及東南沿海地區最久遠的新石器文化被正式命名。良渚-河姆渡-跨湖橋-上山,四大遺址猶如一道階梯,讓人們拾級而上,尋找文明的源頭。
  • 古墓裡發現古老文字,考古專家歡呼:中國五千年文明終於被證實了
    我國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但是這個理論卻一直沒有得到有力的證實,就算是被世界承認的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距今也只有3600多年的歷史。但是這種文字說起來已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了,而一種成熟的文字,最少也要經過2000年的研磨,這就說明在甲骨文之前還有比它更古老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