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合格動保產品需要具備5個基本標準=優質的原料+優選的輔料+優勢的設備+優良的工藝+優化的配伍。而要想生產出療效確實,又符合獸藥市場要求的製劑產品,我們還要了解影響獸藥製劑使用效果的因素並將其克服。
本期就與朋友探討一下影響獸藥製劑使用效果的幾個因素。
一
抗菌增效劑
目前,許多病原都對細菌產生了耐藥性,自2006年以來在我國發生的豬高熱病疫情中,從發病豬場分離出的致病性大腸桿菌對四環素類、磺胺類、半合成青黴素類、氟喹諾酮類等多種抗菌藥物都不敏感或敏感性極差。而增效劑的應用,可以增加抗菌藥物的抗菌效果,提高其對細菌的敏感性。目前獸醫臨床上常用的有β內醯胺結構抗生素增效劑和磺胺類藥物增效劑。
由於二氨基嘧啶類藥物TMP、DVD、OMP的作用機制獨特,可影響細菌的葉酸代謝,所以不僅對磺胺類藥物有抗菌協同增效作用,而且對絕大部分抗菌藥物表現有增效作用。
可與TMP組方的抗菌藥物還有慶大黴素、氟苯尼考、阿米卡星等,其中阿米卡星+TMP組方對大腸桿菌(包括各種變異性大腸桿菌)特別敏感。劑量比為1:1-10,如果是溶液劑或注射劑時,儘可能採用適當溶媒溶解TMP,而不要使TMP形成乳酸鹽,以免幹擾主藥的穩定性。
二
藥物成分
要保證製劑的藥效,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製劑的成分要與疾病、與病原相匹配,如果是防制病毒病的製劑反而加入了抗菌藥成分,那麼就會造成南轅北轍,而且浪費人力、物力。
但是根據近幾年對豬附紅細胞體病病原的基因序列(16SrRNA)分析表明,該病原不應屬於立克次氏體,而是屬於支原體屬。多數學者認為豬附紅細胞體應改名為豬嗜血支原體。因此,治療附紅細胞體病藥物製劑的主要成分必須選取對支原體敏感的藥物,而不是對立克次氏體敏感的藥物。所以,治療附紅細胞體病的藥物製劑成分首選應為四環素類:鹽酸多西環素(強力黴素)、金黴素、土黴素、四環素,其中鹽酸多西環素最有效。
三
製劑工藝
目前,獸用製劑工藝的研究越來越多。獸藥製劑在應用過程中往往會因為某種成分有強烈的苦味而影響畜禽採食,對嗅覺較敏感豬的採食量則影響更大,同時還有藥物不穩定、刺激性大、容易在胃腸內失活等缺點,從而影響製劑的效果。針對此問題,可採用製劑包被工藝克服這些缺點,提高製劑效果。
首先微囊化技術可掩蓋藥物的不適味道及氣味,如,恩諾沙星有極其強烈的苦味,會影響豬只的適口性,如果採用了微囊化技術則會掩蓋其苦味,提高動物的適口性;其次可提高藥物的穩定性,藥物制粒受溫度的影響(伊維菌素),或在飼料中添加用藥或飲水添加用藥時受光、氧、飼料酶、礦物質等影響(維生素類藥物),從而會降低藥效,而如果採用此技術則會提高藥物的穩定性;同時可減少藥物在胃腸內失活及刺激性,減少藥物的配伍變化,對藥物可達到緩釋或控釋作用,絕大部分氟喹諾酮類藥物微囊化後,可使消除半衰期增加數倍。另外,製劑工藝的加入還具有靶向治療作用,被動靶向技術與主動靶向技術使藥物在體內定向分布,使某一個系統或組織內的藥物濃度增加。
四
免疫調節劑
近年來,我國畜禽免疫抑制病的發生越來越普遍,從而造成畜禽免疫力低下,引起多種疫病的混合感染,這也是近年來畜禽疾病難治療的主要原因之一。
針對這種情況,無論應用多好的藥物都不會有明顯的效果,而應用免疫調節劑,提高畜禽自身的抗病能力,是保證藥物發揮效果的根本。因此,提高整體免疫機能、恢復元氣,是目前控制畜禽疾病之根本。
常用的免疫調節劑主要有細胞免疫調節劑、體液免疫調節劑和免疫抗炎中草藥調節劑。
細胞免疫調節劑左旋咪唑兼有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調節作用,以細胞免疫調節作用為主,它能使免疫功能低下的畜禽恢復到正常水平。飼料中的添加劑量為0.002%,可連續添加2-3周。
體液免疫調節劑體液免疫調節劑主要有杜仲、黃芪、甘草、黨參、白朮、山藥、雞血藤、百合、防風、桑葉、大青葉等。
來源:中國獸藥飼料交易中心
免責申明:本微信訂閱號所發資料信息來自網際網路收集,主要用於供給大家學習、交流。我們尊重原創作者和單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直接留言或電話聯繫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