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探訪共享單車製造基地, 「這是我入行18年來的最大機會!」談及共享單車,天津市王慶坨自行車商會的秘書長菅順啟難掩興奮。
王慶坨自行車商會與王慶坨鎮同名,後者則是中國北方最大的自行車生產基地,位於天津市武清區。數據顯示,2015年,該鎮自行車總產量達到1200萬輛,出口260萬輛,佔全國自行車年總產量的10%以上。
2016年9月起,王慶坨的自行車生產生意迎來了一個新的高峰,從零部件生產到整車組裝,大量訂單源源不斷。這些訂單裡的自行車或配件樣式不同、規格不同、所屬企業也不同,但它們同屬一個「新物種」——共享單車。
這種快速興起的城市出行方式,催生了巨大的生意場。眼下最為常見的摩拜單車與「小黃車」ofo兩家共享單車平臺,各自鋪貨量均已超過100萬輛,且都還在快速「跑馬圈地」。在共享單車市場蛋糕的爭奪戰中,各平臺負責前方的「地盤之爭」,生產企業則在後方加班加點趕製「彈藥」(生產單車)。
有分析報告指出,截至目前,共享單車全國總投放量已經超過400萬輛。
王慶坨及周邊地區成了各共享單車平臺的「兵家必爭之地」,幾大共享單車平臺都在這一帶投下大量訂單。有消息稱,2017年,ofo給天津富士達自行車公司下了1000萬輛訂單,天津愛瑪自行車公司則獲得了摩拜的500萬輛訂單。
機遇背後也是挑戰。共享單車輸送來大量訂單的同時,也為自行車生產企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在這個過程中,有車廠抓住機會獲得新生,也有車廠難以適應黯然離場。
中國北方最大自行車生產基地「復活」
剛接觸共享單車的「巨量」訂單時,菅順啟一度覺得難以置信。
在他的印象裡,過去1000輛車的生產訂單就是「大單」了。但現在,共享單車平臺給出的訂單「動不動就幾萬輛(件)」,他將如今的訂單量稱為「爆炸性的」。
菅順啟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說,近幾年王慶坨的自行車廠其實倒閉了很多,總有企業賠錢,「做得好」的車廠利潤也非常少。
而他口中「爆炸性的」訂單,正在挽救王慶坨已顯沒落的自行車生產行業。鎮上大大小小約六七百家自行車生產企業中,有20多家企業承接了共享單車零部件生產或整車組裝業務。
菅順啟介紹,普通自行車叉架的生產原料大多是鋼鐵,成本30-60元/輛,而共享單車叉架使用的是鋁材,在烤漆、強度測試等環節都要按更高的標準來生產,成本往往高達100-200元/輛。因此,在王慶坨一帶,共享單車企業的訂單「比較高端」,只有較大的工廠才能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