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人員在南極發現一種吃空氣的細菌

2020-09-22 三更靈異實錄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的研究人員,2017年在南極發現一種「吃空氣的細菌」,不過最新研究發現,這些細菌會把空氣裡的氫氣、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分離出來,轉化為能量,因此這種細菌可能不僅限於南極,還可以在其他寒冷、乾燥的地方生存。


綜合外媒報導,我們常說「連吸空氣都會胖」,沒想到真的有隻吃空氣長大的生物存在,且是一種微小的細菌,這樣的能力即使在細菌界也是非比尋常,因為所有生物都需要獲取養料。


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南極發現了一種細菌,透過空氣本身獲取能量,低營養的土壤中無法獲得充足的養分,所以它們把氫氣、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分離出來,這種現象被稱為「大氣化學合成 」。


研究人員還發現這種細菌不只存在南極,在北極和青藏高原類似環境中,都有發現此種細菌。研究小組從這三個地區一共14個地點採集122個土壤樣品,並從中提取DNA並進行測序,發現這些樣品都存在都存在2個目地基因。


研究小組表示,「這項研究不僅涉及細菌,還具有更廣泛的意義,可能會影響我們對地球碳預算的理解,甚至可能暗示外星生命可以在我們認為不可能的惡劣環境中生存。」


主要研究者安潔莉‧芮(Angelique Ray)表示,「通過觀察土壤的環境參數,我們才知道存在低碳,低水分和其他因素,因此,我們將碳固定過程的靶基因與找出不同位點的關聯性,發現營養較乾燥、寒冷會有這種細菌」。


研究者琳達·法拉利(Belinda Ferrari)也表示,「我們主要的目的是在實驗室中分離出一種新型細菌,以獲得純淨培養物,但這很困難,因為細菌習慣於乾燥、寒冷的地方生長。」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只吃空氣的細菌!能分離氫氣、二氧化碳成能量
    (圖/翻攝自新南威爾斯大學,下同)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的研究人員,2017年在南極發現一種「吃空氣的細菌」,不過最新研究發現,這些細菌會把空氣裡的氫氣、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分離出來,轉化為能量,因此這種細菌可能不僅限於南極,還可以在其他寒冷、乾燥的地方生存。
  • 科學家發現「吃」空氣生存的細菌 有助於發現外星生命
    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他們發現了一種能夠在極端環境下通過「吃」空氣生存的細菌,或將對地球碳匯預算和發現外星生命帶來幫助。每一種生物都需要從某處獲取能量賴以生存。而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幾年前在南極洲發現了一種細菌,它們依靠空氣生存。
  • 科學家發現通過「吃」空氣生存的細菌:將有助發現外星生命
    來源:快科技8月19日,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他們發現了一種能夠在極端環境下通過「吃」空氣生存的細菌,或將對地球碳匯預算和發現外星生命帶來幫助。每一種生物都需要從某處獲取能量賴以生存。
  • 中美學者發現一種「吃」油細菌
    中美學者發現一種「吃」油細菌 有望幫助治理墨西哥灣油汙     本報西安7月3日電(王繼武 記者黃博)被美國總統歐巴馬稱為「美國歷史上史無前例重大生態災難」的墨西哥灣原油洩漏事件,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其帶來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已演變成世界性難題
  • 空氣中傳播的微生物是一種全球現象
    ,他們先前在南極洲的空氣中生活的細菌的發現很可能在全球範圍內發生,從而進一步支持了外來行星上微生物生命的潛在存在。 在他們對2017年一項引人注目的研究的首次跟蹤研究中,該研究表明南極微生物具有獨特的基本生存能力,來自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在發現,這一過程發生在世界三極的土壤中。
  • 南極發現「最強」生命體,「吃空氣」就能活的非常瀟灑,太神奇
    最近一段時間科學家在南極土壤中發現了一種通過「吃空氣」就能存活的新型細菌,而且還活的非常瀟灑。這種新型細菌在南極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存活根本不需要陽光或者其他的熱能來維持生命機能,只要有空氣他們就可以實現豐衣足食。
  • 南極發現「最強」生命體,「吃空氣」就能活的非常瀟灑,太神奇!
    最近一段時間科學家在南極土壤中發現了一種通過「吃空氣」就能存活的新型細菌,而且還是活的非常瀟灑。在南極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它們的存活根本不需要陽光或者其他的熱能來維持生命機能,只要有空氣他們就可以實現豐衣足食。
  • 受暖化影響,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在南極發現綠色雪藻苔原!
    達維博士在南極採集綠藻。(圖/劍橋大學)全球暖化已延伸到南極,科學家利用衛星觀測全球綠藻的分布,結果發現,隨著全球溫度升高,南極半島的海岸也出現綠色雪藻。物理學網(phys.org)報導,該團隊由劍橋大學和英國南極調查局的研究人員組成,他們將衛星數據與南極洲夏季的實地觀測相結合,以檢測和測量綠雪藻。儘管單株藻類相當微小,但是當它們成批生長時,它們會將當地的雪或是冰染成鮮綠色,並且可以從太空中看到。
  • 南極科考與氣候研究的一大突破!研究人員:從企鵝大便的衛星圖像...
    一些研究人員通過捕捉動物在南極洲的糞便沉積物的圖像,找到了一種利用衛星來弄清楚企鵝飲食的新方法。一群研究阿德利企鵝和氣候變化的科學家發現,企鵝糞便的顏色表明動物是吃了蝦狀磷蝦(紅橙色)還是銀魚(藍色)。這種區別很有意思,因為企鵝的飲食可以作為海洋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反應的指標。
  • 研究發現牛屁股畫眼睛可嚇跑天敵,撇上神秘兩筆也有效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在牛隻的臀部畫上眼睛,能有效嚇阻掠食動物靠近。這項為期4年的研究找來非洲南部國家波札那14批牛群進行測試,當地野生動物生態正面臨掠食者如獅子、豹及鬣狗等嚴重威.脅。的研究指出,研究人員們將牛群們分成3組,第一組的臀部畫上眼睛,
  • 研究人員發現可吃塑料的新種類細菌
    近日,日本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一種可以快速分解塑料的細菌,在不久之後,將有望對清除地球塑料垃圾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據悉,這種細菌被稱為Ideonella sakaiensis 201-F6。當塑料被扔到自然界當中時,即使過了70年也很難被自然的降解,但這種細菌可以在30度左右的環境當中花費六個星期的時間分解掉塑料。
  • 研究人員發現野火會導致真菌和細菌數量激增,改變微生物群落
    研究人員發現野火會導致真菌和細菌數量激增,改變微生物群落  Emma Chou • 2019-01-17 16:54:23 來源:前瞻網 E344G0
  • 研究稱靠「吃空氣」生存的細菌可能存在於世界各地的寒冷沙漠中
    據外媒報導,幾年前,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的研究人員在南極洲發現了可以只靠「吃空氣」生存的細菌。現在研究小組發現,這種方便的能力可能並不限於南極的細菌,他們在其他地區的寒冷沙漠中也發現了證據。這一發現可能對地球以外的生命也有影響。
  • 南極冰架底下發現會吃甲烷的細菌,正在幫助我們吸收溫室氣體!
    在南極地底的深處,存在著可以幫助我們管理溫室氣體排放的生命。 生活在這裡的細菌透過消化甲烷而生存,成為冰地與地球其他地方之間的生物過濾器。
  • 日本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細菌 可清除地球垃圾
    新發現的這種奇特細菌,能夠在30攝氏度溫度條件下經過6個星期完全降解PET薄膜,其核心能力源自一種特殊的酶日本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吃塑料的細菌
  • 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細菌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以聚氨酯為食的新型細菌,這種塑料很難回收或銷毀。Scientists say the discovery could help reduce a flood of hard-to-recycle plastics that are ending up in the world's landfills and polluting oceans.
  • 浙江大學研究團隊發現鐵調蛋白抵禦細菌感染新機制
    新華社杭州8月16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研究工作發現,鐵代謝關鍵基因「鐵調蛋白」能夠抵禦機體細菌感染,在細菌感染的免疫防禦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相關論文於15日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細胞發現》。
  • 南冰洋上空有不受人類影響的最乾淨空氣 | 世界環境日
    2020 年 6 月 1 日,一組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和澳大利亞氣象局的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Airborne bacteria confirm the pristine nature of the Southern Ocean boundary layer(空氣中的細菌證實了南冰洋邊界層的原始性質)的論文,用數據證明:位於澳洲南部與南極洲之間的南冰洋上空擁有著地球上最乾淨的空氣
  • 南冰洋上空有不受人類影響的最乾淨空氣|世界環境日
    2020 年 6 月 1 日,一組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和澳大利亞氣象局的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Airborne bacteria confirm the pristine nature of the Southern Ocean boundary layer(空氣中的細菌證實了南冰洋邊界層的原始性質)的論文,用數據證明:位於澳洲南部與南極洲之間的南冰洋上空擁有著地球上最乾淨的空氣
  • 研究人員在蠕蟲腸道微生物組發現一種很有前景的新抗生素
    現在,來自美國東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種微小的寄生蠕蟲體內發現了這種武器。截止到目前的老鼠實驗證明這是有希望的。對此,最近的一份報告警告稱,等到2050年,超級細菌每年可能會導致多達1000萬人死亡,這將讓人類重新回到「醫學的黑暗時代」。「我們的抗生素快用完了,」東北大學抗菌藥物發現中心(ADC)主任、這項新研究的首席研究員Kim Lewis說道,「我們需要在臨床或人群中尋找沒有預先存在耐藥性的新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