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悍將謝爾曼,把三光政策用到自己人身上,解放黑奴只是口號

2020-11-24 騰訊網

在美利堅合眾國並不漫長的歷史中曾經爆發過一次全面的內戰,史稱南北戰爭。應該說這場戰爭為美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工業基礎發展打下了難以估量的根基,對美國後來藉助兩次世界大戰成為超級大國,起到了關鍵性的基礎。如果往深了去全面的分析,這場戰爭對整個世界格局的影響恐怕也是舉足輕重。

試想一下,如果一旦南方的奴隸主們贏得了戰爭,那麼美國將是以制種植業為主國家。不會比今天的巴西強到哪裡去,它不可能發展出強大的軍工製造能力,而如果美國是個農業國,也不可能介入世界大戰,只能偏安一隅,甚至有可能再次被列前瓜分。如果美國沒有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那麼蘇聯在擊垮德國後會橫掃整個歐洲,再加上英法的衰弱,蘇聯極有可能實現列寧的宏偉目標,解放全歐美。

當然了,沒有強大的美國,日本在太平洋的擴張就會暢通無阻,這是極為可怕的現象,想像一下沒有美國的遠東-太平洋吧!日本可以趁著英法忙於歐洲戰場,鯨吞東南亞、澳大利亞和印度,一步成長為地球上的超級大國。即便是蘇聯在擺平歐洲之後,是否有能力搞定它還是個未知數。不過還好,這一切都因為南北戰爭不可能發生,美國藉助這場戰爭走向了工業化。

其實一百多年以來,包括美國國內對南北戰爭的討論從未停止過,那麼很顯然,南北戰爭北方的勝利都是值得慶幸的。誠然南北戰爭根本原因是北方的資本主義財團階層和南方的奴隸主地主階層因為土地、勞動力、貿易等等的利益羈絆,但不可否認,林肯總統確實也是成長於南方窮苦家庭的,其對南方奴隸主實行的殘忍、血腥的黑奴制充滿了憎惡,對受盡壓迫的黑人朋友們也充滿了同情。由於觸動了南方奴隸主的利益,在南北戰爭結束後,林肯總統也因此被同情南方的人刺殺了。

此外,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和引領作用,雖然資本主義的逐利性也是巨大瓶頸,但在當時來看卻是極大地豐富了物質和精神生活,因為在那個時代能吃飽穿暖對奴隸階級而言就是最大的幸福。但南北戰爭的殘酷性遠超我們的想像,整個美國南方都可以用地獄來形容,一切都起源於一個爭議性的北方將領,他的名字叫做「謝爾曼」。

傳奇將領威廉·特庫塞·謝爾曼,是個極具爭議性的人,但這並沒有妨礙二戰美國最牛坦克用他的名字來命名。在美國歷史上,謝爾曼是最廣受爭議的人物且沒有之一。欣賞他的人將其看做是國家的救星、戰爭之神;而痛恨他的人則視其為萬惡的魔鬼、撒旦的化身,圍繞他的爭吵一直延續至今且經久不衰。

謝爾曼在1820年2月8日出生於俄亥俄州,他的童年堪稱悲慘,剛出生其父就染病去世,到其9歲那年被舅舅一家收養。養父母實際上對他很冷淡,尤其是當他們有了自己的親生孩子後,謝爾曼成為了一個家庭裡可有可無的角色,而謝爾曼對這一點看的很明白,他渴望可以儘早的獨立。

在他16歲那年,謝爾曼成功的考取了堪稱全美最高軍事學府的「西點軍校」,被破格低齡錄取。至此,謝爾曼離開了家鄉奔赴遙遠的充滿了機遇和可能的紐約州。在軍校裡,由於童年的陰影造成的沉默寡言的性格,在他人眼裡顯得極為不合群,總是會一個人待在教室的一角安靜的看書。其實謝爾曼還有另一面,一旦其被激怒,就會變成一支暴躁的怒獸,會不惜一切的進行報復和打擊。在同學們眼中,其是一個避之不及的「怪物」,但在老師看來,其天生就是一個意志力頑強且絕不屈服的領軍者。果不其然,謝爾曼的軍事指揮才能在隨後的美墨戰爭中展露出來,直到成為南北戰爭中力挽狂瀾的將星。

美國將領威廉·特庫塞·謝爾曼(黑白照片彩色復原)

但如果足夠了解謝爾曼在南北戰爭中的所作所為,你或許會覺得他不是英雄。1864年秋,被任命為西部方面軍最高司令官的謝爾曼少將,率領10萬大軍和254門先進的火炮,擊敗了南軍詹森將軍和胡德將軍,攻入喬治亞州,並在9月1日這天進佔了沒有作任何抵抗的南方重鎮亞特蘭大。佔領後對當地居民下達了放下武器全部撤離的最後通牒,並命令軍隊在11月離開前縱火焚城。

而成千上萬的老人和婦女為了阻止北軍火燒亞特蘭大,堅決拒絕離開,他們以為北軍會顧及他們的生命,不敢放火。但他們還是過於樂觀和天真了,很顯然謝爾曼是個說一不二的狠角色。曾經南方最為繁榮和美麗的城市亞特蘭大在這次浩劫中灰飛煙滅、蕩然無存。而謝爾曼卻說過這樣的話:「我就是要讓整個喬治亞州都鬼哭狼嚎!我就是要讓整個喬治亞都變成人間地獄!我就是要讓所有喬治亞人,不管男女老少、不管窮人和富人,都感受到刻骨銘心的痛苦!我的軍團將毀滅喬治亞州而後快!」。

火燒亞特蘭大也是謝爾曼備受詬病的一件事,整個亞特蘭大只有一條地下街倖存,地面一片荒蕪,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想起了南京大屠殺你?謝爾曼的西部方面軍在四年的內戰中,持續了一年多地執行了類似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三光政策,其實這原本是毫無必要的。從亞特蘭大開始,謝爾曼領導的北軍一直處於相當大的優勢局面,但是為了徹底瓦解南方的抵抗意志,他下命部隊將遇到的一切民房、民宅全部燒毀,同時殺死遇到的所有牲畜和反抗的人,哪怕是野外的野生保護動物也不能倖免。

如果單純從戰爭的內容層面來看,似乎很難定義這究竟是去解放還是去毀滅,毫無疑問謝爾曼的所作所為,已經是具有反人類性質的大屠殺和大破壞,這樣的人究竟該不該如此推崇呢?歷史雖已遠去,但卻能給當今人類社會帶來思考和指引。

相關焦點

  • 魔鬼將軍謝爾曼與戰爭的煙塵(圖)
    鄒海侖謝爾曼  當一位年輕朋友要我用一句話來概括《大進軍》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的時候,我似乎只能這樣回答他:「《大進軍》是多克託羅寫的一部反映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它圍繞著謝爾曼將軍指揮的結束這場戰爭的最後一戰展開
  • 威爾史密斯聯手《訓練日》導演,好萊塢大片《解放黑奴》明年開拍
    《德國編輯網絡》報導,好萊塢殿堂級男影星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新片《解放黑奴》即將開拍。這部電影由美國非裔電影人安東尼·福奎阿執導,預計將在2022年上映,時代背景是1863年的美國。
  • 從美國名將謝爾曼的「向大海進軍」的「數據」遠徵說起
    1864年,美國名將謝爾曼在「火燒亞特蘭大」之後,採取了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南北戰爭中最為大膽、最為關鍵的一次行動:6萬大軍兵分五路,主動切斷自己的後勤補給,揮師東進,行軍35天,突進300餘公裡,橫跨美國的喬治亞州,一路打到美國東部的海岸線。
  • 這部黑人平權電影,折射出美國深刻裂痕
    從明尼蘇達到紐約,從芝加哥到亞特蘭大,全美幾乎所有大城市,都在發生抗議種族歧視的運動,而George Floyd臨死前喊的「I can't breath.」也能成了示威者的主流口號。「I can't breathe.」大概是總結美國長久壓抑的種族情緒最貼切的話語,也不禁讓小邦想起了去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綠皮書》。
  • 美國內戰前夕雙方就搶地盤,戰初北方不斷失利,才不得不解放黑人
    黑人在種植園勞作但是南方只是種植園主富了,整個南方工業產值只有北方的十分之一,南方的很多工業產品都要嚴重依賴國外進口南方只有7個州,共910萬人口(其中還有400萬的黑奴),工業薄弱,年產值1550萬美元,鐵路也只有9000英裡,工業產品依賴進口,只有很少的軍事工業,但是得到了英法等國的援助。南方的優勢在於,初期軍事準備充分,美墨戰爭的鍛鍊和經常要應對奴隸的叛亂,讓南方軍隊素質較高,指揮官的經驗十分豐富。
  • 鮮為人知的美國內戰—殘忍的謝爾曼
    鮮為人知的美國內戰—殘忍的謝爾曼美國內戰發生在1861年4月12日直到1865年4月9日才結束,根據戰後的統計,美國內戰中至少有60萬多人直接死於戰火,美國當時人口只有800多萬,死亡比例非常之高。美國死於兩次世界大戰、越南戰爭、韓戰的人數,和美國內戰比起來都是小兒科。
  • 種族主義的幽魂從未離開美國
    當然,反奴隸制的呼聲還是有所收穫:憲法規定了美國參與國際奴隸貿易為合法的最後截止日期,國會後來在1808年通過了這項法律;到1800年,絕大多數的北方州要麼廢除了奴隸制,要麼已經開始實施黑奴的逐步解放。美國的廢奴運動19世紀20-30年代,美國社會中廢奴運動逐漸高漲。運動的社會階層主要包括三種人:自由黑人、基督教教友派信徒、激進的白人。
  • 眼淚之谷裡,當年開過謝爾曼是啥梗?以色列曾用來在中東大殺四方
    某種程度上,他和T34蘇聯坦克一樣是歐洲解放的象徵。 5月 18日,以色列人繳獲了一輛黎巴嫩人遺棄的M4A3謝爾曼坦克,這是以色列人擁有的第一輛謝爾曼坦克。獨立戰爭期間,以色列人快支撐不住了,眼看滅國在即。美國人出手調停了,6月11日起,戰爭停火4周。這個時間段以色列趕緊重整裝備,組建國防軍準備戰鬥部。
  • 中國品牌黑人牙膏,為什麼會歧視,起源於華盛頓的黑奴假牙
    種族歧視,在美國歷史上已經持續了四百多年。有一些當事人反映,在這幾百年當中,黑人問題從未間斷過。而這一段歷史是從十五十六世紀的「三角貿易」開始的。 其中,華盛頓就是這樣一位擁有百餘黑奴的總統。 華盛頓的黑奴假牙
  • 謝爾曼坦克為何被德軍嘲笑為「謝饅頭」,卻讓日軍吃盡苦頭?
    謝爾曼中型坦克是美國在二戰時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一款武器,從德國擁有的幾款有名的坦克便可知當時坦克在各國的風靡程度,而美國的謝爾曼坦克總體設計相對合理,適合大規模生產,但在性能上是不如德國坦克的。
  • 紅杉國家公園的謝爾曼將軍樹
    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紅杉國家公園(Sequoia National Park),可以算得上是地球上罕見的植物奇觀。這裡生長了世界上現存面積最大的紅杉樹林,他們大多都有幾十層建築那麼高,樹齡有八百到三千年,樹幹通常要十幾個人拉起手來才能懷抱。倒下的樹幹挖個洞,甚至還可以走人,通汽車,這在其他地方都是難得一見的。
  • 謝爾曼坦克:對日軍作戰讓我找到了當虎式的感覺
    M4謝爾曼坦克是二戰期間美國裝甲兵的主力戰車,它在歐洲戰場與德軍坦克對陣時並沒有質量上的優勢謝爾曼坦克的體型其實不小,車體長度為5.84米,比虎式的6.28米只短0.44米,車高甚至超過了虎式,但整體重量卻輕了20多噸(虎式56噸,謝爾曼30噸出頭),這個差距主要來自於兩者的裝甲防護方面。此外虎式的主炮威力遠遠強於謝爾曼,因此在實際戰鬥中,擁有重火力和厚甲的虎式坦克在面對謝爾曼坦克時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雙方的作戰交換比也比較懸殊。
  • 二戰美國M4「謝爾曼」和蘇聯T-34,哪個更強?m4略勝一籌
    二戰期間,美國的m4謝爾曼,蘇聯的t34坦克,都是產量超過五萬輛的坦克,那麼兩者之間真的要一決勝負的話,到底是誰比較厲害呢?那是坦殲了,所以說t34的發展潛力不如m4,而謝爾曼只要祭出m4a3e2即小飛象坦克,就可以然t34焦頭爛額,而人機工程方面蘇聯更是比不上美國,t34那個變速器後置的設計,在沒有液壓輔助的年代然駕駛員要使上吃奶的力氣去換擋,而且操作不夠靈活,而且t34沒有炮塔吊籃,乘員要跟著炮塔一起轉,容易疲勞。
  • 西方種族主義 大西洋黑奴貿易史影響深遠
    美國黑人弗洛伊德(George Floyd)遭警方暴力執法死亡,引發美國大規模示威。示威浪潮影響歐洲國家,英國更有人推倒了有蓄奴歷史的名人紀念雕像。蓄奴歷史其實是什麼?為何促成今日的種族主義?蓄奴沿自奴隸制時代,也是歐美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
  • 哭泣的非洲;黑奴貿易造就怎樣的西方文明
    不僅如此,繁盛一時的黑奴貿易也造就了一場文化盛宴,雖然這場文化盛宴血淋淋的。另外,如果覺得寫得可以,歡迎打賞訂閱。只是相對於中國文明偏於一隅,新生的或者說「進化」之後的西方文明,得益於殖民擴張、世界戰爭,經濟全球化等一系列事件,影響力很快遍及全球。而且,這場奴隸貿易對於非洲的後續發展也是影響巨大,這也是當代社會移民潮盛行的原因之一。
  • 1864年老照片:美國內戰中,被謝爾曼將軍放火焚毀前的亞特蘭大城
    亞特蘭大市(Atlanta)是美國喬治亞州的首府所在地。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當時喬治亞州決定修建一條通往美國中西部的鐵路,並選定了這片土地作為這條鐵路的終點站。它最初被命名為Marthasville(暱稱為Terminus),以紀念當時的州長的女兒。後來,鐵路工程師J. Edgar Thompson建議將其改名為「亞特蘭大」。
  • 謝爾曼坦克被美軍自己戲稱為「打火機」,但它為何還受軍方青睞?
    二戰時期,美軍雖然以裝備精良著稱,但是其在坦克方面的發展的評價遠不及德國和蘇聯,事實上不僅是蘇德兩國看不起美國的坦克,連美國人自己有時候都嫌棄,由於其糟糕的裝甲防護能力,遇到德軍坦克基本一打就著,而且其使用的是燃點低的汽油而非柴油,所以很容易出現被擊中後起火的情況,甚至連燃燒瓶都能將其點燃,所以美軍士兵自己都將其稱為「打火機」
  • 盟軍這款火箭炮謝爾曼能炸得德軍懷疑人生
    當然,作為後起之秀,美國軍隊在二戰中也有安裝火箭彈的坦克。而最好的載體,莫過於數量龐大的謝爾曼坦克。而將它安裝在傳統的謝爾曼坦克炮塔頂部後,重命名為T34型火箭發射車(與美軍的T34重型坦克計劃,在代號上有些相衝突) 與普通的謝爾曼相比,T34火箭發射車無論是懸掛系統,還是火炮都是採用了與原版一樣的設計。最大的區別,還是在那門長220釐米的火箭發射架上:這款獨特的火箭發射架採用了60管集束安裝,分為上下兩排三組,重量為0.8噸。
  • 世界上最大的一棵樹---謝爾曼將軍樹
    地點應該是美國,(從人物服裝上看)。這樣大的樹著實驚到了小編,原本以為大樹都來自非洲,沒想到美洲能長出這樣的巨物,雖說早已經砍伐掉了,但能給後人留下寶貴的影像也非常難得了。       看看有多大吧,假設按照圖下方男性身高180CM估算,這棵樹的直徑也有7.2米,而且沒有空心。砍伐了實在是太可惜了......這樣大的樹最後幹啥用了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