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天宮一號主要承擔什麼任務?有何特點?由何種火箭發射?神舟八號何時發射?
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前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總裝備部副部長牛紅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接受本報記者採訪,詳細解析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的有關情況。
天宮一號將分別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交會對接
天宮一號飛行的主要任務是:為實施太空飛行器空間交會對接飛行試驗、突破和掌握太空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提供交會對接目標;初步建立長期在軌獨立運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載人空間試驗平臺,進行航天員空間駐留試驗,為空間站研製積累經驗;進行空間環境和空間物理探測、空間科學實驗、航天醫學實驗、空間技術試驗。
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後,我國將依次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與其進行交會對接。其中,神舟八號飛船不載人,神舟九號飛船是否載人,將根據神舟八號任務評估情況決策,神舟十號飛船執行載人飛行。
採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設計在軌工作壽命2年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全新研製的載人飛行器,也是迄今為止我國低軌道飛行器中壽命最長的,可以說是個簡易的空間實驗室。
天宮一號採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全長10.4米,艙體最大直徑3.35米,起飛重量8.5噸,設計在軌工作壽命2年。其中實驗艙可供2—3名航天員駐留,前端安裝被動式對接機構,用於支持與飛船實現交會對接;資源艙為目標飛行器提供動力能源。
承擔發射任務的長徵二號F T1火箭,改進提高了運載能力和入軌精度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由長徵二號F T1火箭發射。這種火箭在原長徵二號F火箭基礎上,新研製了直徑4.2米的整流罩,對助推器、控制系統和故障檢測系統等進行了改進,提高了運載能力和入軌精度。火箭全長52米,起飛重量493噸,運載能力8.6噸。
天宮一號任務期間,由天鏈一號中繼衛星、16個國內外陸基測控站、遠望號測量船及北京飛控中心、西安測控中心組成陸、海、天基測控網,完成飛行任務的測量、控制與通信支持。
不受天宮一號發射計劃調整影響,神舟八號11月初發射升空
從6月中旬開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長徵二號F T1火箭等飛行產品陸續進入發射場,進行發射場區各項測試工作,原計劃瞄準8月底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
8月18日,「實踐十一號04星」發射失利,由於發射天宮一號的長徵二號F火箭與發射失利的長徵二號丙火箭為同一系列,出於安全考慮,任務總指揮部決定對天宮一號發射計劃作相應調整,暫停了發射場的有關測試工作。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迅即成立了火箭故障調查委員會和故障審查委員會,研製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所有專家,夜以繼日地開展了數據分析、計算仿真和試驗驗證工作,查明了故障原因,制定了改進措施,對包括天宮一號發射任務在內的同系列火箭進行了「舉一反三」和改進。9月19日,經過改進的長徵三號乙火箭成功將「中星1A」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也證明了這次改進措施有效。
9月10日,發射場區測試重新啟動,各項工作進展順利。9月25日,承擔神舟八號發射任務的長徵二號F火箭也已經順利轉運至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垂直總裝測試廠房。
從目前情況看,此次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計劃調整到9月底實施,不會影響神舟八號飛船發射和首次交會對接試驗的計劃安排。按照計劃,神舟八號飛船將於今年11月初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實施我國首次交會對接試驗。(記者 趙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