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雷愛文/陳宜鴻《自然》子刊:無需氧化劑,電化學助力氧化...

2020-12-05 騰訊網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羰基化反應在工業生產中早有應用,目前發展也較為成熟。反應以合成氣(CO/H2)作為羰基來源,在過渡金屬催化劑的作用下可實現烯烴、炔烴及不飽和脂肪酸的氫甲醯化;或僅使用CO作為原料,可完成一系列不飽和鍵及活化C-X鍵、C-H鍵的羰基化。CO作為理想的C1合成子在製備醛、羧酸及酯等多種羰基化合物的反應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來源廣泛,可通過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轉化得到,也可利用生物質甚至是CO2等可再生物質作為原料獲得。

▲羰基化反應(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目前,絕大多數的Pd催化氧化羰基化反應是基於早期的Wacker氧化反應建立起來的。Wacker氧化以O2作為氧化劑,在Pd(II)/Cu(II)雙催化體系下可將烯烴氧化為相應的羰基化合物。反應的機理不同於其他羰基化偶聯過程,其中並未使用CO作為羰基化來源,烯烴的C=C雙鍵對Pd金屬中心配位後,H2O可作為O-親核試劑對其親核加成,由此提供羰基所需的O原子。O2用作廉價易得的氧化劑具有綠色環保、原子經濟性好等優點,但很少在氧化羰基化過程中與CO聯合使用,主要原因在於CO與空氣混合物的爆炸極限為12.5-74.0%,範圍較廣,而反應大多需要在高溫、高壓條件下方能進行,因而將CO與O2混合很容易發生爆炸。

如此看來,假使想設計CO作為羰基來源的氧化羰基化過程,必須使用其他廉價易得的氧化劑代替O2,或藉助其他可行的氧化方式達到同樣的目的。最近,武漢大學雷愛文教授與陳宜鴻(Yi-Hung Chen)教授合作,設計了電化學輔助下Pd催化的氧化氨基羰基化反應。該方法無需外源氧化劑,在1標準大氣壓的CO氛圍下,室溫條件便可實現一系列末端炔烴與胺類底物的高效偶聯。相關工作發表在《自然》旗下子刊Nature Catalysis上。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近年來,電化學合成在有機合成化學領域得到日益廣泛的關注,這類反應過程一般在外加電壓的驅動下發生反應物的電子得失,其本質是氧化還原反應。但這類氧化還原過程無需使用化學氧化劑、還原劑,直接提供反應所需的電子或攫取電子,相比之下更符合綠色化學的要求。此外,人們可根據實際需要調節外加電壓,將反應物氧化或還原為特定的氧化、還原中間體,避免過度反應。

作者認為,在電能的驅動下,反應物可在電解池的陽極失去電子,此時無需外加氧化劑便可實現其氧化過程,於是設想通過電化學合成的方式實現CO參與的氧化羰基化反應。他們首先以苯乙炔(1)與環庚基胺作為模板底物,使用碳布電極作為陽極、鐵板電極作為陰極構成電解池,考察了在特定電位下,不同Pd催化劑前體、膦配體參與末端炔烴發生氧化氨基羰基化反應的催化效果。反應以PdCl2作為Pd催化劑前體,P(p-Tol)3作為配體,NEt3作為鹼,在控制電位為0.5 V(參比電極為AgCl/Ag),1標準大氣壓CO氛圍的條件下,室溫時便能以良好的產率得到目標N-環庚基-3-苯基丙炔醯胺產物。在沒有電能驅動時,氧化氨基羰基化反應無法進行。作者還嘗試了在以往發展的高溫高壓條件(35 bar的CO/O2/N2混合氛圍,80 ℃)下設計以上反應過程,無預期產物形成,體現了電化學合成應用於Pd催化氧化氨基羰基化時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Pd催化氧化氨基羰基化反應的條件優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該方法不僅適用於多種伯胺類底物,還可拓展至不同結構的仲胺及季銨鹽。對於末端炔烴底物,芳香乙炔及脂肪族炔烴均可順利參與偶聯過程,芳香乙炔中芳香環修飾給電子及吸電子基團對反應效果沒有明顯的影響。反應具有良好的官能團兼容性,還可以實現擴大規模的合成。具有生理活性、複雜結構的胺同樣能作為氨基來源,以良好的產率發生氧化氨基羰基化。

▲伯胺、仲胺底物適用範圍的考察(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季銨鹽底物適用範圍的考察(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作者還通過一系列的驗證實驗探究反應可能的機理。循環伏安(CV)分析表明,CO、混合溶劑中的nBuOH及膦配體均對Pd催化劑的氧化及還原電位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nBuOH及膦配體可抑制反應中的Pd(II)物種過度還原。此外,末端炔烴及胺類底物在標準條件下經電能驅動均不會直接氧化,而是在Pd催化劑的作用下發生氧化氨基羰基化過程。原位紅外分析實驗發現,C-H鍵斷裂過程並非反應的決速步驟,Pd催化劑的濃度及陽極的表面積則可一定程度上影響反應的速率,暗示反應的決速步驟可能與陽極氧化的速率有關。他們還進一步設計了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XAFS)譜分析實驗,反應體系中加入苯乙炔或nBuNH2,Pd催化劑的配位結構均會發生明顯的變化,而在沒有電能參與時,Pd催化劑可發生部分還原,形成Pd金屬簇或Pd納米顆粒。

▲循環伏安(CV)分析(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原位紅外分析(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XAFS)譜分析(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基於以往的文獻報導,作者認為Pd-1Pd-2均有可能是反應的中間體,但前者需要在CuI的輔助下方能有效形成,後者在標準反應條件下即可順利形成,因而確定反應可能經歷Pd-2活性物種,並根據以上實驗結果,提出該反應的催化循環:在鹼的作用下,胺類底物攫取α-H對Pd過渡金屬中心配位,並發生CO插入形成氨基甲醯基鈀B,末端炔烴攫氫後進一步對Pd過渡金屬中心配位得到C,還原消除後形成目標產物,與此同時得到Pd(0)物種,經陽極氧化重生Pd(II)催化劑。

▲反應可能的機理(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工作證實了電化學合成與傳統有機反應結合可明顯提高反應效率,甚至還能設計出以往難以實現的反應過程。這種策略也必將會在未來拓展新的合成方法學得到廣泛的應用。

相關焦點

  • 武漢大學雷愛文團隊借力電化學實現【4+2】環化
    除此之外,氧化態調整時還需使用化學計量的氧化劑,原子經濟性不夠理想。 ▲過渡金屬催化的[4+2]環化反應構建稠合多環雜芳香烴結構(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武漢大學
  • 中科大俞漢青Nature子刊:葡萄糖氧化+HER,生物質電化學轉化的又一次嘗試!
    GRA目前主要是通過化學氧化或微生物發酵來製備,前者是GRA生產的主要工業方法。但常規葡萄糖催化氧化為GRA的方法有幾個缺點:(1)需要大量的有毒氧化劑;(2)對GRA的選擇性低;(3)產生多種副產物;(4)需要使用高壓氧氣(或空氣和硝酸)。研究發現,將生物質轉化為商用化學品可減少對化石燃料資源的依賴,而採用電能驅動的電化學方法則是有應用前景的技術之一。
  • 【CBG人物】武漢大學雷愛文教授研究團隊:無外加氧化劑條件下,可見光促進氧化C(sp3)-H磷醯化合成α-氨基磷酸酯
    來源: 武漢大學雷愛文,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2005年起就職於武漢大學2010年,榮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13年,擔任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2015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無外加氧化劑條件下,可見光促進氧化C(sp3)-H磷醯化合成α-氨基磷酸酯一直以來,發展溫和可持續的含磷化合物的催化合成策略都是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
  • 詳談最新《自然》,上千次試煉鑄就一個電化學合成反應
    顯然,無需額外供能的水氫發動機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其中的奧秘也便不攻自破。Baran教授便通過電化學合成手段完成了大位阻二烷基醚的高效合成,這類結構使用以往的方法很難構建,解決了傳統合成化學領域長時間困擾人們的問題。相關工作發表在頂級期刊《自然》上。
  • Green Chemistry 封面文章: 阮志雄教授 "電化學方法高效合成中環...
    最近報導了一種以過渡金屬釕為催化劑和當量的乙醯氧基苯碘酮(BI-OAc)為氧化劑的光催化合成中環內醯胺的方法。然而,這些方法大多局限於使用高稀釋溶液、過渡金屬催化劑或當量化學氧化劑,嚴重背離了綠色化學合成的理念。
  • 《自然》子刊:100多種醛直接氘代,華東理工與蘇大助力工業生產
    最近,華東理工大學的王衛教授、陳曉蓓教授與蘇州大學的張士磊教授課題組合作,以氮雜環卡賓(NHC)作為催化劑,重水(D2O)作為氘來源,實現了100多種醛類化合物醛基C-H鍵的直接氫-氘交換,反應具有良好的選擇性和氘摻入效率。相關工作發表在Nature旗下子刊Nature Catalysis上。
  • Nature子刊:重編程巨噬細胞,或助力癌症早期篩查
    「我們多年來一直在研究早期癌症診斷,但這次我們從另一個角度進行了研究,」史丹福大學癌症早期檢測加那利中心(Canary Center for cancer early Detection)主任、放射學教授兼主席Sanjiv S. Gambhir博士表示,「如果人體沒有給足夠的信號表明癌症的存在,我們能否『強迫』免疫細胞發出可檢測的信號?」
  • 武漢大學跨專業博士蛻變「論文達人」:1篇Nature子刊,5篇SCI論文!
    人物名片:鄧娟,仡佬族,中共黨員,1993年11月生,貴州銅仁人,2011年考入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測繪工程專業;2015年進入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測繪工程專業攻讀專業碩士學位;2017年,考博時她放棄自己學習了六年的測繪專業,轉入電子信息學院物理電子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鄭國興教授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其一是黃維院士、陳永華教授團隊和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立軍教授合作,在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馮新亮等Nature子刊:擴展層間距,結晶水大有可為!
    α-MoO3由於其高的Mo6+/Mo4+氧化還原活性,已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陽離子插層材料之一。然而,α-MoO3由於低充電/離子輸送效率,限制了電化學反應動力學,導致倍率性能比較差。 有鑑於此,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馮新亮、土魯斯大學的Patrice Simon等人報導了通過水分子摻入策略,用於擴大α-MoO3的層間距,其中水分子取代α-MoO3晶格氧。
  • 微生物陽極氧化廢水助力光電催化還原CO2自發產生合成氣
    電活性微生物陽極被廣泛應用於環境修復領域,其通過電活性細菌氧化汙水中的廢棄有機物,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從而回收能量,並實現汙水處理。我們的前期工作(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9, 12: 3412-3414)表明,微生物陽極將回收的能量和電子用於助力光電催化反應,可實現自發析氫反應(HER)。
  •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Nature》子刊:用紅磚來儲電!
    近日,美國華盛頓大學Julio M. D』Arcy教授使用紅磚赤鐵礦微結構作為反應物,通過蒸發沉積納米乙烯二氧噻吩纖維的導電聚合物塗層(PEDOT),開發了一個超級電容器。氣相合成使PEDOT塗料具有高電導率和容易的電荷轉移,同時磚具有開放微觀結構和熱穩定性。
  • 龍安泰環保|氨氮廢水的高級氧化處理技術之電化學催化氧化
    電化學催化氧化技術電化學催化氧化法是眾多高級氧化法中常見的一種方法,對汙水中氨氮有很好的去除效果。電化學催化氧化法是指利用電解的基本原理去除汙染物的方法。根據反應機理的不同,電化學催化氧化法可分為直接陽極氧化法與間接氧化法兩種,對於汙水中氨氮的降解主要是依靠陽極的間接氧化實現的,電解過程中會發生如下反應:NH3+ClO-→H++N2+H2ONH3+·OH→H++NO3-+H2O電化學催化氧化具有反應迅速、操作簡單、可控性好、無二次汙染等特點
  • 南京大學:陰陽協同氧化還原助力高性能鈉離子電池
    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郭少華/周豪慎團隊與蘇州大學張亮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Anion-cation Synergetic Contribution to High Capacity, Structurally Stable Cathode Material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近日發表於
  • 超強氧化劑,羥基自由基到底是什麼?
    (原標題:超強氧化劑,羥基自由基到底是什麼?)羥基自由基具有極強的得電子能力也就是氧化能力,氧化電位2.8v,是自然界中僅次於氟的氧化劑。但是由於氟其自身對環境的破壞作用---破壞大氣臭氧層、加劇溫室效應---被世界環保組織呼籲停止使用。因此,羥基自由基作為不可二選的強氧化劑,被提倡用於各種汙染處理。一定濃度的含羥基自由基的溶液(如3.0%濃度)對於消毒殺菌,是有明確作用的。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電化學高考考點有哪些呢?這裡來總結一下吧
    電化學高考考點總結:1.高考中主要出現在11題,常以選擇題形式出現,在大題中可能性較小。2、考查內容:(1)電化學相關原理和組成;(2)電極及產物的判斷;(3)電極反應方程式的書寫;(4)電子和離子的移動方向;
  • 東北大學教授在《Nature》子刊發表綜述論文,影響因子達17.728!
    9月2日,東北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劉麗君教授聯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Dana Farber腫瘤研究所Piotr Sicinski教授在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Cell Cy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