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8-10日在廣州召開了亞洲肺癌大會,一眾國際肺癌領域大咖參會,其中最閃耀的專家之一就是香港中文大學的Tony Mok教授。會議期間【腫瘤資訊】有幸採訪到Mok教授,請他就EGFR-TKI領域的相關內容談談他自己的看法。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教授兼主席
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講席教授
《臨床腫瘤雜誌》胸部腫瘤學副主編
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前任主席兼現任司庫
2018年到2022年在ASCO董事會任職
Tony Mok教授: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現在總共有5個TKI,第一代2個,第二代2個,第三代1個。哪種TKI最好,要看比較的研究終點怎樣,如果是總生存,還要看使用順序。比如ARCHER 1050研究中,Dacotinib和吉非替尼組患者的中位無進展生存分別是14.7個月和9.2個月,Dacotinib組患者的無進展生存的確更好一些,但更重要的是還要看總生存結果,ARCHER 1050研究顯示Dacotinib組患者的中位總生存達34個月。FLAURA也是很重要的一項研究,奧希替尼治療患者的無進展生存18.9個月,對照組10.2個月,目前總生存結果仍未最後公布,如果FLAURA研究最終顯示奧希替尼的總生存結果也是陽性,那麼我相信奧希替尼一線治療的機會更多。所以如何選擇TKI及其應用順序還需要看更多研究的結果。
Tony Mok教授:ARCHER 1050是一項III期研究,比較Dacotinib和吉非替尼,這項研究中沒有納入腦轉移患者,主要是不清楚Dacotinib對腦轉移的控制能力。該研究的主要終點無進展生存是陽性結果,已在Lancet Oncol發表。今年ASCO上發表的是該研究的總生存結果,顯示總生存也有獲益,二者相差有17個月之多,這是比較新的研究中第一個顯示總生存有差別的研究。
該研究的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更好更強的TKI可能給患者帶來更長的生存時間,當然ARCHER 1050並不是一項很強的研究,但這個研究是一個很好的提示,即更好更強的TKI可能改善總生存;第二,初步明確了患者應用二代TKI出現T790M突變後改用三代TKI的療效又是如何。這項研究中共有22例這樣的患者,在Dacotinib治療出現T790M突變後接受奧希替尼治療,患者的平均生存時間達36.7個月。
Tony Mok教授:我個人認為,有關EGFR-TKI的最重要研究是ESMO的兩項口頭報告,一個是AURA3研究中二線奧希替尼治療失敗後耐藥基因的改變,另一個是FLAURA研究中一線奧希替尼治療失敗後的基因變化。為什麼這二項研究很重要呢?因為EGFR突變肺癌的治療在不斷進步,奧希替尼目前看來是療效最好的藥物,但是仍有患者面臨奧希替尼治療失敗,只有明確導致治療失敗的原因,才能更好的指導後續治療。這兩項研究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研究方向,AURA3研究中有一半奧希替尼耐藥患者的T790M突變消失,超過10%患者發生新的C797S突變,可能將來有第四代TKI針對C797S治療,另外14%的患者存在MET擴增,將來可能會有相應的抑制劑進行治療。上述研究結果對未來治療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所以我個人認為這二項研究的意義最重要。
版權屬腫瘤資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內容,須獲得授權,且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良醫匯-腫瘤醫生APP」。41本腫瘤患者指南叢書
70個腫瘤相關臨床試驗招募患者
點擊下方圖片或識別圖片二維碼即可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