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優點,也都會有一些不足,可是如果你的注意力主要就放在自己的不足之上,你就會活得很辛苦,而且也會影響你的成就。
德國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託·瓦拉赫在年少時期,他的父母希望成為一名文學家。不過一個學期下來,教師給他寫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學習很勤奮,但思想拘泥,文學創作力極弱。」後來,瓦拉赫又轉學油畫。可他在這方面的也是毫無天賦,校方給他的評語是:「你在繪畫藝術方面毫無造就的餘地。」
可想而知,這會給他的父母和他自己帶來怎樣的影響,他的父母甚至都絕望了。幸好,他的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學習化學。沒想到的是,在化學領域,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就被點燃了,二十二歲便獲得了博士學位,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獎。
每個人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這種現象就被稱為「瓦拉赫效應」。
有些朋友看到這裡可能會想到「木桶原理」,乍一看兩則似乎有些背道而馳,一個是要補足短板,而另一個卻是經營優勢。其實兩則並無矛盾,只是對應的場合不一樣。「木桶原理」是美國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首先提出來的,主要用於組織管理側重於組織中不可有某個環節處於短板位置,而「瓦拉赫效應」則是適用於個人能力,側重的是個人能力的揚長避短。
胡適先生曾經這樣說過:「譬如一個有作詩天才的人,不進中文系學作詩,而偏要去醫學院學外科,那麼,文學系便失去了一個一流的詩人,而醫學界卻添了一個三四流甚至五流的外科醫生,這是國家的損失,也是他自己的損失。」顯然,一個人沒有客觀的評估好自己,就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從而埋沒了自己的才能。不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是一大錯誤,而做對了選擇,卻不能熱愛並堅持自己的選擇,也是一種錯誤。
我們應該選擇那些最適合我們的東西,並且熱愛它、堅持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穩穩地掌控生命前行的方向,進而把所有的力量釋放在對正確目標的追求中。